第3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

  社倉保甲相經緯疏乾隆九年

  湖北巡撫晏斯盛

  竊惟周禮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宋熙甯保甲之法。原出於此。然稽其實。則井田蓋為之經。非區區比聯保受。牽制而束縛之也。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匠人九夫為井。井十為通。孟子之八家同井。以井田橫排之。一通之地。亦無不五家相比。十家相聯者。則同里同井。即相比相聯。而相保相受。實相經緯於其間矣。就相生相養之地。而行政教法令於其中。是以習其事而不覺久於其道而不變也。周之衰也。管子因之作軌里連鄉。雖稍稍小治一時。而未睹大效。亦一舉?廢。未見樂易而可久。秦漢隋唐以下。當其盛也。其民龐雜而無所紀。及其衰也。則鳥獸散耳。宋熙甯中有鑒於此。而編閭里之戶。以為保甲。事本近古。故行久不廢。然亦第相保相受。而未得其中相生相養之經也。臣前奏推廣社倉之法。請按堡設倉。使人有所恃。安土重遷。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保甲聯比。相為經緯。用幾古治。非苟而已。顧欲各堡一倉。倉積穀三千。一時既有所難行。而其入穀之數。則變通於額賦之中。

  另分本折。稍覺紛更。誠\如部議。雖然。臣竊籌之。天下之民必有相生相養之實以為之經。而後可行以相保相受之法而為之緯。社倉保甲原有相通之理。亦有兼及之勢。彼此之間。一經一緯。大概規模。似有可觀。一時求備則甚難。簡約試之則似易。且夫時難得而易失也。時之可乘亦未有盛於此時者也。我皇上如天好生。偏隅之災無不。一夫之飢無不拯。加意倉儲。州縣交相採備。又慮貴糶之妨民。急停止採買。停止之餘。又慮積貯之無資。而詳加酌劑。且特停戶部捐銀之例。令各省捐監生俊。俱於本地交納本色。以本地之穀。實本地之倉。以本地之倉。備本地之用。不採買而倉儲自充。誠\兩益兼濟之道也。然要其歸。總以為民耳。查常平之積便於城。未甚便於鄉。城積多則責之也專。而無能之吏或以為累。鄉積多則守之者眾。而當社之民可以分勞。且社倉未有實際者。倉費無所出也。名有社倉。而倉不在社。社倉徒名。而社實無倉。往往然矣。今生俊之穀。多在於鄉。而捐穀之例。又俱議有倉費。如將此捐移入社倉。捐多則倉亦多。取鄉保穀數而約舉之。大州縣約八十堡。四堡約一倉。總二十倉。倉約一千二百五十石。總二萬五千石。中州縣約四十八堡。四堡一倉。總十二倉。倉約一千二百石。總一萬四千四百石。小州縣約三十六堡。四堡一倉。總九倉。倉約一千二百石。總一萬八百石。方今之時。治平日久。雖不必比戶之家可封。然實則三代之直猶在。一甲之民。常多良善。眾推甲長。在在有之。四堡之倉輪甲遞管。共相稽查。年清年。視社長為尤易。而累弊亦可盡除。由此官考其成。隱然有上下相維之勢。亦千古一時矣。正不必人人劉如愚。而效可?者也。楚北計大州縣三十一。應得穀七十七萬五千。中州縣十四。應穀二十萬一千六百。小州縣二十三。應穀二十四萬八千四百。總一百二十二萬五千石。除查現存。有社穀四十八萬八千七百七石零外。應捐穀七十三萬六千二百九十三石。如果可行。即請將現在題明應捐補常平之七十三萬五千九百四十九石零。移入社倉。再加捐三百四十四石。已足其數。其現存社穀。無倉之處。請將各州縣數年之息。酌量分建。則社倉之名實俱備。至各州縣因地制宜。截長補短之處。另行具奏。其各屬常平。均有現貯之項。足資近城糶濟。以備急需。其應補之數。在鄉便於在城。似乎毋庸歧視。如城內常平。尚有應行增補之處。俟捐足社倉之後。再另行題奏。

  請設商社疏乾隆十年

  晏斯盛

  竊民間社倉。久經奉旨通行。閭閻僻壤。於青黃不接之際。升斗之需。不無小補。惟是大市大鎮。商旅輳集。行業專家。祖孫聚處。大者千計。小者百什數。貿易而興盛者有之。消乏者亦有之。其間負販幫雜。而流落無歸者亦有之。興盛之家。衣食足而禮義生。恒產裕而恒心不失。至於消乏之家。下及幫雜負販流落無歸之徒。窘迫顛連者出其中。好勇疾貧者亦出其中。若遇荒歉之年。生意泠淡。市米頓希。常社之糧。莫分餘粒。未能安堵而高臥也。如楚北漢口一鎮。尤通省市價之所視為消長。而人心之所因為動靜者也。戶口二十餘萬。五方雜處。百藝俱全。人類不一。日消米穀。不下數千。所幸地當孔道。雲貴川陝粵西湖南。處處相通。本省湖河帆檣相屬。糧食之行。不舍晝夜。是以朝糴夕炊。無致坐困。然而乾隆七年。水泛大歉。積雪連朝。遂亦甚憊。其時有好義樂善者。通商買米。而漢陽縣知縣。為之激勸鼓舞。遂得接濟。第補救於一日。不能存積於平時。且平時有積。則補救又較易也。查該鎮鹽當米木花布藥材六行最大。各省會館亦多。商有商總。客有客長。皆能經理各行各省之事。請令鹽當米木花布藥材六行。及各省會館。隨力之大小。各建義倉。積穀米數萬石。存貯漢鎮。聽其情願捐輸。不得官為勒派。一遇米貴。即行平糶。其平糶價銀。一遇川南米船積滯。價賤之時。即行買補。所有盈餘。亦即歸倉。并在倉公用。一切出納。擇客商之久住。樂善而謹厚者為義長。聽其經理。仍報明地方官查考。地方官亦留心照管。不使折本侵漁。如社倉法。行之有效。即推廣於各市鎮。一例通行。似亦保聚一方之一端也。夫農民力穡而積於其社。商賈牟利而積於其次。事亦相等也。是否可行。伏乞敕議施行。

  乞里人共建義倉引

  劉大櫆

  古者帝王在上。而薄海無凍餒之民。非必分上之所有。以與民也。使民之自有餘而已。故曰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不至三十年。而民有九年之蓄。則雖唐水殷旱。不能為之災。若夫周官荒政十二。其所謂多昏蕃樂索鬼神。皆迂遠不切於事情。惟散財薄征。為君上之所宜行。而無補於小民之窮餓。故其科條雖具。要不若積貯之為善也。夫下之人家無蓋藏之備。而一切仰望於上。設使水旱蟲蝗。連州數郡。朝廷遽下蠲租之詔。虛郡邑倉廥以賑之。然上之所費不貲。而下之所得無幾。嗷嗷焉日待升斗。以延旦夕。上之倉廩府庫已空。而民之死者過半矣。故曰藏之於官。不若藏之於民也。今天下田疇不加多。稅歛不加少。而天下之風俗。又皆日趨於文。欲使鄉曲之農。人人皆食之以時。而用之以禮。其勢固有所不能。雖使其食時用禮。然以一人而有五子。五子而有二十五孫。嫁子娶妻之費。養生送死之具。疾病醫藥之資。祭祀賓客之用。以富者當之。十九而貧。其以貧者當之。豈能復富乎。雖然。嘗見編戶之家。授田百畝。則飲食衣服。既無不足。及其蓄積豐饒。或相倍蓰什伯。猶未見其有餘。何者。彼其所入者多。則其所出者亦眾。淫侈於酒食。頻煩其燕會。故雖粟米狼籍。而終歲之用。猶苦其不給。一旦天災流行。固不能以自支矣。此其為習。非可喻之以節儉而遂改也。惟及其有餘之時。預為不足之備。不藏之於官而藏之於民。不分藏於家室之私而合藏於里社之公。其在今日所減省者。一酒食燕會之需而已。其在他日積之遂至於無盡。其為利甚博。而其為術約而易操也。去年凶災。民皆飢乏。草根木皮。掘剝幾盡。釜甑器皿。賣買無存。甚則拋割妻孥。

  與人為僕妾。猶不足以自贍。而父子兄弟羸老孤幼。繼踵而死。僵尸草澤。骸骨相枕藉。見之者怵目。聞之者悽心。古者鄰里有相周之義。而鄉田同井。則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若使朝夕共處之人。親見其飢餓。至輾轉溝壑而死。而莫之拯救。而吾獨安得宴然而已乎。夫一人向隅而泣。則舉坐為之不樂。同里共井。其視同坐也親矣。輾轉溝壑而死。其視向隅而泣者迫矣。此固仁人君子所宜動心者也。昔漢耿壽昌作常平之倉。增價而糴。減價而糶。法非不善。然以饑歲之民。使其價糴。其力或有所不能。而以官司主之。其出入又有所不便。自是以來。長孫平之義倉。勸令百姓軍人出粟及麥。然歲歲募收。疑其數瀆。朱子之社倉。隨時歛財。然請假於府。那移為難。今合兩法而用之。於義倉則取其當社自輸不待請府。於社倉則取其計米收息不必再捐。今值大有年之秋。與人傭?者。每佃田一石。出穀三升。自耕其田者。出穀八升。有餘之家。不為限量。隨其力所能為。以為補助。至於當社立倉。一甲之中。推一人為首。執策簡較。稽其出入。古之人有成法矣。惟諸君子倣而行之。誠\如是也。雖有水旱之災。吾里之人。其庶幾免乎。傳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又曰。人人親其親。然後不獨親其親。推之他里。前後左右。莫不皆然。然則德施之及人者廣矣。

  進呈義倉圖說疏乾隆十八年

  直隸總督方觀承

  竊照積貯為本計所關。而推行惟義倉尤便。蓋鄉村分貯。則歛散可以隨時。典守在民。則吏胥無由滋弊。歷稽前代。良法具存。自周禮遺人之掌。門關鄉閭。各有委積。以待艱阨。隋臣長孫平因之為義倉之制。令諸州百姓。當社立倉。隨所收穫。勸課出輸。領之社司。以時賑發。唐宋遞相遵仿。至朱子而規畫備詳。倉雖以社為名。事實與義同例。一切輸受之法。條目兼該。而其要尤在地近其人。人習其事。良以官之為民計。不若民之自為計。故守以民而不守以官。城之專為備。不若鄉之多所備。故貯於鄉而不貯於城。其輸之也不勞。其散之也易。其操之也不迫。其察之也易周。是以積久而蠹不生。施博而澤可繼。雖有水旱不齊之歲。而無倉皇四出之民。制莫有善於此者也。乾隆十一年。特降諭旨。命地方大吏。乘時勸導。臣先於直隸布政使任內。與督臣那蘇圖酌議條規。以有穀而不籌其地。則浥變可虞。有地而不察其形。則經界莫定。故勸捐必先建倉。建倉必先繪圖。當經指示屬員。通行循照。及擢任畿輔。因復申明前令。次第經理。就其幅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