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

  青苗社倉議

  李紱

  朱子社倉之法。與青苗同。相沿至今。近六百年。後人以為朱子之所為也。輒欲仿而行之。然往往暫行而輒廢。未見其利而先受其弊者。徒知法為朱子之法。不自量其人非朱子之人。則亦青苗之法而已。奉行其法。非一手足之為烈。有監官。有鄉官。有社首。有保正保副。有隊長保頭。有人吏斗子。朱子之始行於崇安也。任事之人。皆其門生故舊。學道君子也。今首事者之公正。即無媿於朱子。而分任其事者。非朱子門生故舊之比。則其法亦不可得而行也。且不獨後人之效之者。未嘗量度其人。即朱子之疏請下其法於路。亦未嘗量度天下任事之人。不能盡如己。而分任其事者。不能盡如己之門生故舊也。則無怪乎其不能行。有治人無治法者。古今之通病。社倉初行息取十二。夏放而冬收。與荊公青苗之法無異。荊公治鄞。嘗自行青苗之法矣。鄞之人至今尸祝之。荊公以其為身所嘗試者。他日執政。遂欲施諸天下。亦猶朱子請行社倉於諸路。而不知奉行者之不能盡如荊公也。是故奉行而得其人。則青苗亦社倉矣。奉行而非其人。則社倉即青苗矣。且青苗之法。後人畏其名而不敢行。社倉之法。後人慕其名而亦不能行。非獨利之所在。任事者難其人。即民亦不能盡如吾意也。蘇子由論青苗之弊。謂錢入民手。雖貧民不免妄用。及其收也。雖富民不免後期。如是而敲撲之事煩矣。今社倉開報支米。漏落增添。必送縣斷罪。其收米也。如有走失。必保人均賠。是亦不能已於敲撲。其與青苗有以異乎。朱子為金華社倉記曰。世俗所以病乎此者。不過以王氏青苗為說耳。以余觀於前賢之論。而以今日之事驗之。則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為不善也。但其給之也以金而不以穀。其處之也以縣而不以鄉。其職之也以官吏而不以鄉人士君子。其行之也以聚歛疾亟之意。而不以慘怛忠厚之心。是以王氏能以行於一邑。而不能以行於天下云云。斯言也。以余平心觀之。則亦未見其為必然也。凡事欲其有舉而無廢。非主之以官不可。凡官民相出納。則金易而穀難。惟給之以金。故可以於縣而不必於鄉。惟不在於鄉。故止可給金而不能以穀。至於社倉之法。漏落增添。必送縣斷罪。其有走失。必保人均賠。則亦不能終用鄉人士君子。而必歸之官吏。其送官必斷罪。走失必追賠也。則雖能全用慘怛忠厚之心。而究亦歸於亟疾。推求利害始終之故。未見為此得而彼失也。雖然。金可以濟民用。而不可以救民饑。則必以積穀為主。以積穀為主。則必兼用常平之法。余[已](己)丑禮闈試策嘗備言之。又嘗為家居二倉條約。頗可施行。然非得任事之人。亦不能如志。要歸於有治人無治法之二言而已矣。

  臨川侍郎集中。多袒荊公。此文亦然。前言金易而穀難。後又言必以積穀為主。則已不能自持其說矣。且社倉始借官穀六百石。故暫取二分之息。及盡還倉穀之後。則永不取息。止收耗米二升。烏得與青苗並論乎。至于無治法之中。而必求可久之法。則莫如黃東發之常平田矣。金不如穀之便。穀不如田之可久。但創始益難。惟難興故亦難廢耳。如第以易言。則穀且不如金矣。

  社倉約記

  畢振姬

  康熙十一年。曲沃衛公條復社倉數事。尋頒其議於天下。吾晉大吏檄府州縣行之。府州縣捧檄難之。吾邑白侯。勸課富室。自占其有。以家量當社薄輸之倉。以備賑恤。各出粟積貯有差。邑北鄉民極窮。振姬猶及見吾鄉人社倉矣。昔運\使父子在鄉。長平一倉。義莊一倉。在邑為倉上畢氏。畢氏倉不可問。市井斗級開口民窮。卒莫之訾省。見其害不見其利久矣。今衛公之經國。昔畢氏之安鄉。一也。禮家施不及國。振姬設倉於伯方。輸粟百石。設倉於得義。輸粟五十石。為振姬鄉人家人耳。社倉利在鄉。不利在邑。在鄉便也。在邑不便也。民以為便則安鄉。安鄉則重家。指謂倉粟在鄉。去此乎。民以為不便則危鄉。危鄉則輕家。指謂社倉在邑。留此乎。邑有倉而無倉。法敝也。有倉?盜。抑或視其鄉人之殍。不肯發。歲以扃鑰封識。至紅腐不可食。無以賑恤水旱蝗螟饑疫之災。豈法哉。故法不可不便也。初元常平利民。耿壽昌請官錢平糴。錢不出於庫。今其法窮。開皇義倉利民。長孫平請百姓里人。計戶出粟。粟不出於里。今其法窮。慶歷廣惠利民。韓魏公請諸沒官之田。承佃輸租備賑。租不出於官田。今其法又窮。即不窮而官貯之官發之官斂之。其害止於不便。民貯之官斂之官又費之。其害近於不仁。民與吏胥爭利不勝也。即有水旱蝗螟饑疫之災。何以待之。朱子乾道四年。請府藉常平米六百石。夏受粟於倉。冬收加息。凡十有四年。中間息米還倉。藉米還府。見儲米三千一百餘石。歲給鄉四十五里。石止收耗三升。不復加息。陸象山知制誥。編入?熙賑恤。真西山帥長沙。仿為嘉定積貯。彷彿周公遺意。助王以養其民者也。安可以利害廢法哉。害嘗伏於利之中。安石暗於防害。故以周公之法籌國息利。嘗倚於害之內。朱子勇於興利。故以周公之法制國用。比閭任。不走遠縣。縣倉為軍需矣。菽粟乃活。不利金生。金為熙甯俵本矣。吏來急於火也。衣冠授受。士人無催牌。斗級老小多於雀也。升龠家量。三老無斛面。白沙詔捐費。詔乏絕也。出穀主戶家一石。客戶家五斗。游食不占。青苗書寬剩。書緩歛也。收息舊穀石一斗。新穀石二斗。因陳無息。小饑息其半。中饑蠲其息。大饑蠲本以待豐年。建陽五夫。本活法也。富民有取而無與。貧民有取必有與。奸民自取為盜。八字救荒策也。僦直一石。斂散在廟也。更十年當造倉。僱役一石。收受須人也。至三百當加廩舉放阻於宿惡。蚼蠋坐食矣。未以官長理償。冒支出於里門。禽鳥飛食矣。元以保人代納。社倉約如此。林駉有言。民不必甚利。無害而已矣。昔運\使安鄉。鄉五其六數三十。穀六其五亦三十。三十年一變。此周公之通也。何為逡巡利害。難此社倉之法矣乎。父母先而紳衿富室不敢後。官與豪右爭。民無不勝也。自此見其利不見其害。雖有水旱蝗螟饑疫之災。亦有以待之矣。鄉之人皆曰便。

  議社倉與古異同疏乾隆五年

  江西巡撫岳濬

  竊思社倉之設。原以積穀救荒。與常平相為表裏。宋儒朱子所議事目。法良意美。固可循照而行。而因地隨時。猶宜斟酌盡善。我皇上恫瘝在抱。念切民依。因御史朱續?有舉行社倉之奏。欽奉諭旨。著各省督撫。悉心詳議具奏。欽此。臣將朱子社倉事宜。逐條細繹。並將江省現在辦理情事。確核細籌。覺與朱子從前舉行之法。有相似而不必盡同者。有已行而毋庸再議者。有宜於古未便於今。而不妨稍為參酌者。敢敬陳之。

  一朱子所議。逐年將舊保簿重行編排。細算戶口。監官依狀支散一條。臣查編排保簿。各屬城鄉市鎮。皆係保甲專司。江省七十八州縣。奉行保甲已久。每年於冬季時。飭令各保正編排一次。造具各?戶清冊。毋許遺漏增添。該地方照冊給發門牌。各戶懸掛門首。倘遇有賑借散給之事。核算人口米數。查對門牌?牌。便可一目瞭然。至於經管社倉。已選有殷實老成之人。充為社正社副。董理收放。似毋庸更設隊長鄉官名目。而保簿既有保正甲長編排。亦毋庸更令正副社長編次。其支散之法。應請仍照雍正二年九卿條議。每年社倉臨放時。有願借穀者。先期報明社長。總報州縣。計日給發。殊為允協可行。

  一朱子所議。逐年新陳未接。差清強官吏斗子。與鄉官支貸一條。臣查江省出借社穀。每年於青黃不接之時。正副社長。稟明州縣。一面通報。一面即行借放。似於四月上旬申府給貸之法相倣。但并無差官同貸之事。查雍正二年。九卿條議。社倉穀石。任從民便。州縣官止許稽查。毋許干預出納。定例甚屬周詳。若又選差官吏斗子。公同支貸。誠\恐轉滋煩擾遲滯。似不若仍照定例。責令社長專任其事之為便也。

  一朱子所議。出榜分都具狀給保請貸一條。臣查江省請借社穀。州縣詳報之後。即出示曉諭。除衿監軍役。及不務農業。游手好閒之人。不必借給外。凡係力田農民。情願借貸者。取具領狀。同保借給狀赴倉。著令正副社長認識明確。即行照領借給。該社長仍將借狀同保狀。呈送州縣官查核備案。歷年循行稱便。今若改照每十名為一保。內有逃亡等情。即令同保均賠。如取保不足十名之數者。不准支給。此固可以杜冒濫之弊。然取保必需十人。萬一鄉僻窮民。數不滿十。因無同保之人。遂不得一例支貸。殊為未便。似不若仍著社正社副。在倉認識借給。倘有冒濫。惟社長是問。是隊長大保名色。均可毋庸設立。

  一朱子所議。支放米用官斗。斗子依公平量一條。臣查江省收放社穀。雍正二年。已准九卿條議。出入務照部頒斗斛。公平較量。現在各屬。每倉設有官斗。照收漕糧之例。納戶自行平量。立法已為允協。應請照舊辦理。

  一朱子所議。豐年請貸。開二?一。若值饑歉。則開第三倉一條。臣查江省社穀。每年出借。議定存六借四。是即存一開二之遺意也。設遇歉年。或盡數借貸。或盡行散賑。自應飭令有司酌量輕重。隨時辦理。毋庸再議。

  一朱子所議。人戶所借常倉官米。至冬完納收耗一條。臣查社倉穀石。例當聽民自便。其常平倉穀。則掌之於官。未便輕借。在當年。或因社穀不敷。不得不將官穀支放。亦一時權宜之計。今江省現貯社穀一十五萬餘石。若復動官米而入民倉。待息米既多。始將原米完官還項。萬一奉行不善。適以滋擾。且官借取息。亦於體制不宜。似不若飭令正副社長。止將社穀出借。於秋收後。照數收納還倉。至所收息穀。江省業已詳議咨明。每借社穀一石。取息穀一斗。設遇歉收。免其加息。倘本年不能還償。即緩至次年。免息交倉。民間稱便。今應請仍照此例遵行。

  一朱子所議。出榜定都交納一色乾米一條。臣查江省每年秋收後。社正社副。催各借戶納穀還倉。俱係驗明穀色。隨到隨收。毋許阻抑多取。若必示定日期。輾轉告報。勒令一色乾米。及同保共為一狀。倘有未足。即不得交納。未免易滋刁掯之弊。似不若不論何都。聽民隨到隨收。更為妥便。而出納既總歸社長經管。亦毋庸更差官役同收。致滋擾累。

  一朱子所議。收支米事畢具總散申府縣照會一條。臣查江省各屬捐貯社穀。現在每年歲底。取具動存各數清冊。管收除在。四柱總冊。送部查核。是事畢具總照會之意。業經奉行。毋庸另議。

  一朱子所議。排保式。開明大小目住址。逐戶開列一條。臣查江省。現行保甲。所造?戶門牌。俱將男婦大小名目。作何生理。有無產業。逐一註明。是與排保逐戶開列之式。已屬相符。毋庸再議。

  一朱子所議。隊長缺。社首依公差補。社首缺。即申尉司定差一條。臣查江省各屬社正社副缺出。即令地方鄉約。公擇殷實老成之人。報明有司充補。現今奉行已久。是即尉長尉司差補之意。雖名目不同。而法無互異。毋庸更設。以免紛更。

  一朱子所議。簿書?鑰。鄉官公共分管一條。臣查江省社倉事宜。俱係正副社長。輪流收管。其社簿設立二本。一本社長收執。一本繳縣存查。至於?鑰。即交正副社長公同分管。以便查看。不時啟閉。現在奉行。毋庸另議。

  以上十一條。倣之於古。既於朱子社倉事目。不甚相懸。而參之於今。復與九卿條奏章程。更無所背。至於各屬士民。捐輸社穀。原以本地之有餘。備本地之不足。應如御史所奏。欽遵聖祖仁皇帝諭旨。免其撥協外郡。庶同里之人。共相踴躍。藏得以有備無患。至其如何奉行。可使廣為儲蓄之處。惟在嚴飭地方官。善於勸導。仍照九卿原議勸諭之法。每鄉設立印簿。聽願捐各戶。自登姓名。捐至十石以上者。給以花紅。三十石以上者。獎以匾額。五十石以上者。申報上司。遞加獎勵。果有好善不倦。捐數甚多者。奏請給以頂帶。以示鼓勵。再正副社長。果能出納有法。鄉里推服。一年無過者。賞賜花紅。三年無過者。獎以扁額。十年無過者。申報上司獎勵。如有徇縱侵蝕等情。即行懲革。按律治罪。均照定例遵行。庶於國計民生。均有裨益矣。

  酌定社長章程疏乾隆三十五年

  江蘇巡撫李湖

  臣于察核各屬社倉虧短情形。深悉社倉之裨益固多。而辦理社倉之流弊。正復不少。因為之推求其故。自前撫臣二十四年奏定成規後。奉行之初。原屬無弊。無如江蘇民情巧偽。事熟弊生。而地方有司。又視社倉為無關考成。漠不經意。行之日久。胥役鄉保。與社正副聯為一氣。就除弊之科條轉而為滋弊之塗境。即如點充社長。原定成規。以十年更換。嗣經條奏。改為三年一換。前撫臣陳宏謀\。因社長不無賠累。請改為一年一次輪當。其意原為社長久充。致成虧欠之弊。詎近日社長。視同傳舍。寅接卯替。彼此巧為規避。互相蒙蔽。遂至春借秋還。皆成虛套。且一社之中。公正堪充社長者。不可多得。一年一換。需人過多。惟憑鄉保舉報。按戶輪當。遂多任非其人。弊難枚舉。更查原定規條。耑責社長收掌出納。不令地方官司其出入。恐官吏經手。易啟挪掩之弊。且一經官管。便與常平倉無異。即失社倉本意。但春借秋還。地方官竟不稽查比追。社長徇情濫借。與土棍強借不償之弊。勢所必至。就前撫臣陳宏謀\原奏定五條內。與現在江蘇省社倉。實在情形。悉心體察。現在行之無弊。應仍其舊者三條。應酌改者二條。應增添者一條。謹就現在社倉情形。斟酌調劑。恭陳聖鑒。

  一社長年限宜酌更也。社長一年一換。歲歲需人。不得不責之鄉保開報。恐其所舉。非盡端謹誠\實之人。濫借侵漁。既不能免。即有一二小心謹飭者。又或慎守管鑰。顆粒不放。冀迨一年期滿。交卸脫累。亦屬無裨農民。應請嗣後選充社長。永不許著落鄉保舉報。務令該州縣在本社各村莊內。照例於不應試之殷實監生。遴訪舉充司事。三年出納公平。社穀無弊。詳報道府。給匾獎勵。再令接管三年。如能始終如一。據實通詳。將該社長舉充鄉飲。以示優眷。六年期滿。另選充補。設或辦理不善。即行隨時更換。不必定以三年。倘本社各村。實無不應試之監生。即舉誠\實鄉民充當。亦不必拘泥成例。

  一州縣稽查之法。宜更重其責成也。社倉定例。社長耑司出納。官役不得掣肘。但春借之期。官不為之稽查核實。則柔懦社長。土棍鄉保胥役。皆得強借重借。秋歛之期。官不為之查比。欠戶皆得拖延。應請凡遇春借之期。社長將應在本社借穀之戶。取具押領。同正副簿票。送州縣核准。示期開倉出借。該州縣接到稟報。按照村莊門牌。核明應借之戶。填入正副簿內。其不應借者。不准入簿借給。即於次日定期出示赴領。至期分委佐雜。或教職一員。親赴看散。散畢封倉。如開倉出借時。有強梗之刁民。該委員即帶交印官究處。至秋成後。應行還穀時。社長稟明州縣。示期開倉收納。若按期交納全完。州縣或親赴驗明封倉。或委佐雜教職赴驗封倉。倘十月內不能全完。社長將簿內欠戶標明。稟送州縣。差傳欠戶比追。是收掌出納。仍責之社長也。地方官嚴其查核。則強借拖欠之弊可除。其州縣交代驗報。及歲底奏報。一切事宜。仍照原定規條辦理。

  一苦累社長事。宜嚴行禁革也。近日江蘇各屬。凡係鄉曲謹愿之人。無不畏避社長一役。緣經管出納。不惟慮招鄉里尤怨。與頑戶之抗欠。而其最為苦累者。則交代盤查。按月按季冊報摺報等事。地方官以社穀掌於社長。每遇造冊結報事。總惟社長是問。奔走城鄉。致多浮費。加以胥役之駁詰。差使之傳催。一充社長。便無休息。此等弊累。亟應嚴行禁革。查每社俱定有正副簿籍。出借時。按戶登明。有無存穀數目。一目了然。及至秋還。亦復登簿。一存州縣。一存社長。一社之數目。燦然可稽。即通縣之數目。較若列眉。不但州縣造報月摺季冊。可按籍而稽。即遇交代盤查冊結。亦無難按簿查辦。嗣後社長除春借秋還。赴官稟報。及遇盤查。到倉開驗外。如仍有以造冊出結等事。苦累社長者。或經告發。或被訪出。官則嚴參。胥役立拏重處。則社長之重累盡除。而責任亦專矣。

  創建南鄉太平堡社倉記粵東文海

  楊仲興

  統一邑計之。地無別產。禾稼外。茶竹木而已。山高土瘠。非五風十雨。則旱見告。人鮮經紀。乏惟稱貸。必產為質。不是即坐困。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是以貧民十之七八。常平備儲社倉者。濟民而通出納也。宜在鄉。興邑則在縣而官掌焉。顧遐邇不一其地。丁口不一其數。貧寡不一其狀。非周知民隱。深入其懷而曲體之。何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耶。余自乾隆八年蒞興以來。即力行保甲。官有籍。門有牌。所以清盜源也。調劑民食。即在乎此。遇青黃不接之際。開倉出借。核冊稽人。審時計日。持門牌來者。如取如攜。各足其分而去。里胥不得昌焉。準此而糶亦維均。行之一年而知其形。又一年而知其情。又一年悉其道里曲折之數。邑屬最遠者。猺獞有永豐社倉矣。次遠者。西鄉發貯萬壽倉矣。南鄉又次焉者也。路崎嶇。自四十里至八九十里不等。老幼婦女艱於跋涉。不獲均沾。此非長吏者責歟。為親履其間。見太平堡適中區。地高戶密。舊有武廟。棟朽將廢。詢於僉謀\。倡捐勸助。闢基拆豎。左右各建社倉二座。即以太平名之。立社長以司出納。延法僧以為住持。分居民以警昏夜。眾議公舉。各任其責。乾隆十三年。即移貯縣倉社穀一千三百八十九石六斗。又清理廟田二十一畝零。歲共租穀二十五石。鋪房一十五間。租銀一兩六錢有奇。給廟僧耕管。以奉香燈。并葺兩倉者。另鋪基八間。六里分造。年收租息。為五月神會需。像宇重新。積貯有備。敬神便民。庶兩得之。落成詳請立案。今春授代。會首唐生等曰。是役也。惠澤周矣。章程所立。當勒石以垂厥後。余曰。邑令者。一邑之父母也。顧名思義。深愧不稱。但疾痛?癢。知其故而不為之所。益重予咎。惟盡吾力之所得為。行吾心之所可安。六載民社。利物濟人。日計月計。以次舉者。待一邑皆然。非獨今日私南鄉之人也。至廟田緣起。襄事題名。此間紳士志之。不贅。

  請分常平為社倉疏乾隆元年

  晏斯盛

  周禮遺人之職。委積以恤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