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红梅春晓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伤情",免费读到尾

   钱迪很难得的脸一红,骂道:“去,这是李文革进了公园让我替他拿一会的。谁知这个人,一进公园就不见了,到现在也看不见人影。真是的!”

   “那不更好,既然是他的香蕉,他人又不来拿,那就说明我们可以吃了嘛。”卫艇还在嬉皮笑脸逗钱迪。

   钱迪这人在同学们一直是很有威信的,可是遇到卫艇这个“泼皮”,也没办法,她一咬牙,道:“好好,就给你们吃吧。”说着,从袋里拿出了香蕉,每人撕了一支香蕉。尔仁和建平笑着接过香蕉,细嚼慢咽地吃了起来,那卫艇却三下五除二把香蕉塞进嘴里吃,右手却又向钱迪伸去。

   钱迪吃了一惊,不自觉地就把香蕉袋藏在身后。尔仁和建平又一次大笑起来,卫艇忍不住也呵呵笑了起来。钱迪脸一红,狠狠唾了卫艇一口,转身而去。卫艇更是放肆地大笑起来。

   尔仁忽然想到了什么,忙叫住钱迪:“钱迪,钱迪,你回来—我问你个事,中吴一中在哪个方向?”

   钱迪收住脚,回过身,指指西面:“呐,离这里不远,就在中吴老城墙根,同济桥旁—嘻嘻,你不是想起了我们言倩兮了吧?”

   钱迪笑望着尔仁,少有地调皮起来。

   尔仁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是,钱迪,我一直想问你一个事。言倩兮上学期不就叫我们去她家玩的吗?咱们什么时候去啊?你组织一下瑟。”

   钱迪一愣:“我们上学期已经去过了啊,我,周馨玟、梅若兰、严嫣、吴凌梅、郑沁芸还有李文革、费宗秋都去的啊————哦,就是你和孙国庆没去。本来我还想问你们俩呢,什么没有去?”

   “啊?你们已经去过了?”尔仁瞪大了小眼睛,吃惊而又沮丧,想起美目流盼的同桌言倩兮,尔仁恼羞成怒了,问道:“可是没有人通知我啊?言倩兮不会不叫我吧?”

   “她怎么会不叫你呢?”钱迪脱口而出,她忽然停了一下,“喔,喔,我要走了,马上要到点了。我还要把香蕉还给李文革呢。”说着,钱迪扬了扬手上的香蕉,就自顾自走了。

   尔仁恨恨地,言倩兮绝对不会不叫他的,怪了,怎么连孙国庆也没去?等会见到,一定要问问他的。

   三人出了东坡公园,来到停车场,高一班的汽车上已经稀稀拉拉坐了小半人了。三人上了车,尔仁扫了一眼,陈晓雯还没上来,那杨旭龙倒也早到了。尔仁他们坐定,开始大嚼起来,尔仁连着吃了5个茶叶蛋,两个面包和一个苹果。尔仁又送给建平和卫艇几个面包和苹果——只不过,茶叶蛋可是一个也没有给他们吃。

   还没到11点半,全车人倒是全部到了,都在吃自己自带的午饭呢。褚老师让建平连点了两遍,人数都对,他也坐下来放心吃他的午饭了。

   不一会,汽车再次发动了。

   东坡公园到红梅公园很近。汽车回到延陵路,绕过乾隆皇帝所题“龙城象教”的“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右拐到红梅路,就到达了红梅公园的正门了。

   尔仁下了车,趁同学们排队点人头进公园的时候,自己溜到大门旁的小卖部,花了两毛钱,买了一张中吴红梅公园游览图。尔仁有一个爱好,就是每到一个新地方,总喜欢买个当地的地图仔细了解一下当地的地理环境。

   红梅公园始建于1958年,1960年正式建成开放。因公园内有一著名古建筑红梅阁,因而取名红梅公园。

   红梅公园的大门,宽达五、六米,大门右侧墙上挂着刚劲有力的几个大字:“中吴红梅公园。”这还是去年,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应邀为红梅公园题写的。

   红梅公园的大门今天没开,估计一来是星期一,二来已经是正午,游人不是太多的缘故。同学们都从大门的右侧小门进去。大门两侧有几棵高大的梧桐树,透过大门,一眼就可以看见公园大门内马路正中央堆砌的鲜花花坛,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甚是好看。

   尔仁买了游览图回来,谁知一眨眼,陈晓雯倒不见了,只卫艇在花坛处等他。尔仁心下不喜,但也无法,只得和卫艇边走边逛。

   卫艇拿过尔仁手里的游览图,皱眉道:“红梅公园太大了,我去年来过的,又忘记怎么走了—余尔仁,路太多了,我们怎么走法?”

   尔仁刚想回答,忽然灵机一闪,他喜道:“到红梅公园,当然先到红梅阁咯。”

   尔仁和卫艇往东南方向走,绕过水榭,穿过长廊,一座被誉为“龙城瑶台”的双层重檐复棚的古建筑红梅阁,就出现在眼前。

   红梅阁前遍栽红梅,夹间翠竹,宛如一片霓云,绚丽清艳。抬眼望去,红梅阁回廊曲折,斗拱翘角,古朴厚重,气势雄伟。阁前有云鹤纹石坊,坊额刻“天衢要道”四字,为明崇祯时题款;两旁石柱楹联为“道有源头,立言立功立德;工无驻足,希贤希圣希天。”可惜,红梅阁被人锁闭,不能入内细观。尔仁翻看游览图,得知这红梅阁始建于唐昭宗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曾作为贡士试院,后成为道院,传说号称紫。阳真人的道教南派鼻祖张伯端曾在此著经,隶天经观。清朝著名诗人赵翼曾有诗赞红梅阁美景:“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去,先向瑶台扫落花。”

   环绕红梅阁一周,也没有找寻到陈晓雯。尔仁又带着卫艇赶去游览文笔塔。

   红梅公园有八景:红梅春晓、文笔夕照、曲池风荷、青峦倒影、翠薇秋霞、林园钟声、孤山雪松、凤桥花径。文笔夕照、红梅春晓为红梅公园最绝妙处,多为人文古迹,可是游人不多,估计大部分同学都在什么动物园、水上乐园、游乐园呢。就连卫艇跟着尔仁也连呼没劲,吵着要叫尔仁去动物园看猴子。可是,这里正是尔仁喜欢的—最主要的陈晓雯也喜欢呀—卫艇最后还是给尔仁逼住,他这才没法,只得老老实实地跟着尔仁走。

   尔仁和卫艇走马观花游览了一下观赏文笔塔倒影的塔影山房、纪念中吴古城奠基人季扎的季子亭,以及瞻仰抗元高僧万安和莫谦之的袈裟塔等景物,以及墨香棚、碑廊、文思桥、文笔楼、梦笔轩、夕佳亭、待月亭、塔碑、星聚桥和牡丹台等一干古建筑。

   尔仁看见塔影池西北侧池上似乎有一石头船,那么应该就是地图上所说的“知音舫”了。赶过去一看,果然是象征“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知音舫,说得就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俞伯牙在金牛琴渎抚琴,奏《高山》、《流水》,遇知音钟子期(金牛渎化钟树人),后伯牙因闻知音者已故而弃琴渎中的故事。尔仁在卫艇面前卖弄着,不由为身为金牛人而沾沾自喜。

   为更好地观看文笔塔,两人来到塔之北面的笔架山。笔架山意即笔魂之架,虽不在高,却鲜花遍地、新绿满山、泉水淙淙,幽雅别致,令人陶醉。笔架山与文笔塔一河之隔,可以更好地瞻仰文笔塔。

   游览地图上讲到:文笔塔是一座具有神奇传说色彩的古塔,迄今己有1500余年历史。相传,每当塔顶有祥光腾现,中吴地区必有文人中状元。北宋大观年,中吴一地中进士53名,占全国1/5强。据说皇帝因此下令改太平讲寺塔为文笔塔,于是,该塔便成了中吴文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先登塔祈祷。自塔建成后,中吴先后出现了十五位皇帝,九名状元,一千三百三十三名进士,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因而就成为中吴文化的象征。这也就是文笔塔的来历。该塔高耸入云,七级八面,塔身为砖木结构,每层有拱门,造型优美别致,彰显人文色彩。

   正在这时,站在笔架山上的尔仁忽然“啊”地叫了一声,原来他正看见,陈晓雯和吴凌梅在文笔塔下仰头观望文笔塔呢。

   尔仁兴冲冲拉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卫艇来到文笔塔。尔仁见周围同学不是很少,且就是有同学,也大多是其他班上的,就堂而皇之地叫道:“陈晓雯……吴凌梅……”

   陈晓雯和吴凌梅一齐回头,一个人羞来,一个人乐。吴凌梅笑道:“怎么又看见你啦?你的鼻子蛮灵的么?”

   此话一出,陈晓雯羞得瞪了一眼吴凌梅。

   尔仁满不在乎:“我来给你们当导游啊—你们知道,这个文笔塔原来叫什么名字?”

   “文笔塔建于南齐建元年间,原为太平讲寺塔。”吴凌梅瞧了一眼陈晓雯,笑着说道。

   尔仁一愣,自己可是看着游览图的才知晓的,吴凌梅怎么知道?嗯,一定是听陈晓雯说的?那么她们也买了一张?

   尔仁倒有点不服气了:“那你知道,这塔是什么时候修复的?”

   吴凌梅哈哈一笑,扶了扶自己的眼镜,道:“现塔为刘国钧亲属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

   这下,尔仁可正楞住了,不会吧?

   吴凌梅又哈哈笑起来,陈晓雯手背捂住自己的嘴也无声地笑了起来

   吴凌梅笑着指指文笔塔东,尔仁走过去仔细一看。原来如此。文笔塔东面建有一座“修复文笔塔碑记”,详细说明了修复的经过。

   尔仁不由得自己也好笑起来。

   吴凌梅怂恿陈晓雯:“你也问问他们,不要光是由着人家问啊。”

   尔仁已经走回,闻此言,也看着陈晓雯,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陈晓雯见状,轻吟道:“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孤塔。”

   尔仁再一愣,这诗好像有点熟悉,谁写的?

   吴凌梅也是一头雾水:“陈晓雯,你说题目瑟。”

   但陈晓雯就是不说,只是用妙目看着尔仁。吴凌梅、卫艇也都调转头看着尔仁。尔仁那个急啊。这首诗我明明看到过的啊,熟悉的啊……就是想不起来了,这……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呢?

点击下载App,搜索"伤情",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