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竟宁元年六月,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尊皇太后邛成太后王氏为太皇太后,尊皇后王政君为皇太后。
坚决拥立太子刘骜的史丹升迁为右将军长乐卫尉,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而另外一位太子的主要靠山他大舅舅侍中、卫尉、阳平侯王凤正如起名。老公鸡变凤凰,一举成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请注意,这是我们的霍光大佬死后,汉朝再一次有人拥有了大司马大将军的头衔。
王凤的尊崇可见一斑。
凡事总有例外,还有一位坚定的保太子派重要人物却没有落得什么好果子吃。就是我们的中书令宦官石显大人。
石显虽然名义上被升为长信中太仆,但是由于元帝的去世,他被调离了中书,被一脚提出了权力核心。
时任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王谭为首的监察部门突然良心发现,本着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开始上书猛批石显过往的罪恶。
结果导致石显和家人被发配回原籍。
彻底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
石显,这个元帝朝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受不了前后的落差,愤懑成疾,病死在回乡的路上。
可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一个人的健康多么重要。
树倒猢狲散,以五鹿充宗为代表的石显派别核心人物一律被踢出京城,到犄角旮旯的边地当地方官去了。不过,能留着吃饭的家伙在,他们就应该烧高香了。
虽说石显已经挂了,但是围绕这位公公的是非却远没有结束。
司隶校尉王尊上书弹劾宰相匡衡和张谭,理由如下:石显在位时,匡衡和张谭尸位素餐,对于石显的所作所为充耳不闻,反而对石显百般谄媚;等石显下台了之后,两人才上来补上一脚,上书猛烈弹劾石显;总体看来,不但无能,而且无耻。
王尊的奏章递上去后,不少大臣都钦佩他的仗义执言,也颇赞成王尊的意见。但是成帝由于初即位,不好立刻就将他爹的宰相和御史大夫这样的大员。
也许您要说了,他王尊自己就干净啊?石显当政的时候他干嘛去了?
您还别说,在这件事情上,王尊还真就挺干净。
什么?您不信?有王尊同志的履历为证。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王尊同学幼年丧父,跟着叔叔们生活。叔叔们很懂得教育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就让王尊从事了一项他力所能及的劳动:放羊。
不过小王尊是个求知欲望很强的孩子,在工作之余,偷偷地学习,基础知识学得还算扎实。
在王尊13岁的时候,经过毛遂自荐他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在监狱里做个文书。
虽说职位低了点,但好歹成了公家人,吃上了皇粮。
而且,是金子总会发光。后来王尊因为工作能力出众,在元帝继位的初元年间,已经升为辽西盐官长。
之后王尊当过虢令、护羌将军手下当过校尉,当过益州刺史,最后升为东平国国相。
值得一提的是,王尊在元帝朝是三免三起,在东平国相任上时,直接被面为庶民。
所以从王尊的履历看来,他和石显的确没有什么瓜葛。
至于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王尊是个清廉自律而且对国家无限忠诚的同志。
另一方面其实更有说明力:王尊在元帝朝基本上都在当地方官,还不怎么能入我们石显大人的法眼。
成帝即位后,经过王凤的推荐,王尊才担任了司隶校尉,真正进入了中央政府。
王尊当了司隶校尉后,第一件事就是刚才提到的弹劾匡衡等人的奏章。
要说王尊的奏章那是句句在理,可惜时机不对。
匡衡等人见了王尊的奏章,很自觉地一个个主动要求辞职。
可惜成帝不准。
因为成帝刚继位,怎么好立马就对前朝重臣下手?所以成帝反倒以不敬罪将王尊降为高陵令。
估计是因为太郁闷,王尊不久后因病被免职。王尊同志后面戏份还有,暂时按下不表。
处理完了石显,安抚了匡衡等人,成帝开始尽自己作为外甥的义务:封舅诸吏、光禄大夫、关内侯王崇为安成侯;赐舅谭、商、立、根、逢时爵关内侯。
后人称之为:一日五侯。
加上已经被封为阳平侯的王凤,王家总共有了六个侯爷。不知道诸位是否还记得,元帝他外公共有八个儿子,除了早死的次子王曼和四字王崇,都已经当了侯爷。
元帝这外甥当得,绝对没话说!
当然,王氏这样凭借裙带关系鸡犬升天,对汉朝政局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有谏大夫和博士借着点反常的气象状况上书弹劾王家。
是什么气象状况呢?史书记载“夏,四月,黄雾四塞。”
也就是说黄色的大雾四处弥漫,遮天蔽日。
区区在下揣测了一下,估计可能就是一沙尘暴。
当然,弹劾的理由老套:高祖皇帝说了,无功不能封侯,王家这群人寸功皆无,却满门封侯,老天都看不过去了,所以警示陛下。
初掌大权的王凤脸皮还比较薄胆子比较小,给这帮人一吓,立马上书成帝要求辞职。
这是王凤政治生涯第一次遭遇弹劾,请诸君记得他的反应,和以后王凤遭遇弹劾时的反应做一对比。
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人的脾气和胆子,随着权力的增加,那必然是增加的。
不过,我们的成帝一心要当模范外甥,不但没有同意王凤的辞职要求,还下诏安抚王凤。
这外甥和舅舅还真是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