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公孙长继续向西山搜寻。
终于在一个巨石之上,公孙长发现了一点眉留下的标记,指向西山。
沿着标记,公孙长来到桐山。然而,标记又指向南方。来回折返数遭才来到青萍山南临阳河的一段绝壁处,而标记也在此处消失。
公孙长在绝壁处仔细观察,终有了发现。
那是打斗的痕迹和几点血迹。
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一点眉一定出了大事。
方圆左近,公孙长找了个遍,仍一无所获,天色已晚,公孙长只好栖身于岩下。
此时他已决定,来日到绝壁之下搜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绝壁之下,松柏森森,荆棘密布,杂草繁茂。没有任何正经道路。
有的只是山间狩猎砍柴采药人的零落足迹而已。
午后,公孙长终于在绝壁之下发现有人到过的痕迹:松枝折断,从草倒伏,似乎还有一些血迹。仅此而已,还是没有人的影子。
即便如此,公孙长心里稍有安慰,也许很快就能见到一点眉。
公孙长循着痕迹,至天黑时来到阳河边上。
阳河之水缓缓东流,远处点点渔火和倒映在水中的星光跳跃不定,水边草中虫鸣……这一切都让公孙长无法平静。
一点眉身在何处?
公孙长迟疑之后,连夜赶往小须弥寺,他想见见木剑通。
然而小须弥寺中平静异常,除了香炉中的未尽草香明灭可见,整个寺院漆黑一团。
甚至连值更守夜的人也不见踪影。
当然,公孙长亦没有见到木剑通。
抑或寺中人已然熟睡?但公孙长却不能挨门进去寻找。
当夜,公孙长就在木剑通僧房中稍作休息。
约莫五鼓时分,天刚蒙蒙亮,公孙长掠出小须弥寺直奔昨日离开的河边。
公孙长决定沿河向下游寻去。
他相信,如果一点眉受伤落水或被人救起,或被人捉去,总该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
然而,令公孙长意外的是,一点眉会在他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那就是湘州的鸿福楼。
湘州南城有一家药店,名曰回春堂。
回春堂主人姓李名济安。李家世代行医,城内城外名头极响。传到李济安这一代,更是声名鹊起,方圆几百里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这李济安,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富人求诊,从不多收一分一毫的诊费和药费。有人心存感激多赠以钱物,均被婉言谢绝。穷苦人家寻医问药分文不取,遇到重病者常常吃住全免。
由此,人送大号“妙手李”。
妙手李为人谦和,诊病制药更是严谨,自己大凡能采到的药材,都亲自上山采寻,亲自炮制。不能自己采的,购买原料时也是精挑细选,从不以次充好。
是故,妙手李有个习惯:每月中旬都要到青萍山或者更远的山中采药,少则三五日,多则十余日。
妙手李五十二岁,膝下三个儿子,最小的一十五岁,名唤李时珍。
这孩子从小跟随父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中医一道钟情有加。尤其对草药的记载信息诸如出处、药性、采摘季节、用途等产生浓厚兴趣,遇到哪一味药有疑问,经常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竟让妙手李都无言以对。
由此,妙手李对小时珍格外下功夫,外出行医,在家坐诊,上山采药,采购药物都要带上他。正因为这样,李时珍年方十五岁,一遍识中药,尽通药性药理,甚至一些常见病例,他亦能对症下药,且能药到病除,被邻里称作小神医。
事实上,这个小神医,长大以后成了大神医,还为皇帝老子诊过病。当然,稍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李时珍最大的贡献就是整理出了冠绝古今的中药宝典大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书中对各种中药配有图解和详尽的说明,诸如产地,优特点,药性,生长时令等应有尽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时珍的巨大成就还和他的一段特殊经历不无关系。
这一日,妙手李领着小神医李时珍带着药锄药篓,攀岩绳索等工具及所需干粮,从湘州城外租船沿阳河逆流西行,到青萍山和桐山采药。
第三日酉时,父子俩来至一处绝壁下,突然从绝壁上传来一声巨大响动,抬头看时,从高空跌落一物,砸在伸出岩壁外的松枝上,树枝不断被折断,最终架在距地面两丈多高的松枝上。
父子两急忙赶过去,细看之下,好似一个人横在上面,一动不动。
妙手李赶紧背上绳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攀上绝壁。一看之下,是一个年轻人,一身江湖人装束,右胸有一伤口,血流不止,那人昏迷不醒。妙手李立即用绳索将他从树上掉下来。
小半时辰,妙手李从岩壁上下来,仔细验看伤口,把脉诊断。之后从药框中取出一些节节草放入嘴里嚼碎,连同唾液一起敷在伤口处止血。一会儿工夫,伤口不再出血,妙手李吩咐李时珍撕碎衣衫进行简单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