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当秦月站在作协大门口时,她再次想起了儿子桥那天突然在她面前轰然跪下的举动。
“妈,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难日,我磕三个头向妈妈谢罪!”桥当时这样说着就“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然后抬起头说,“过去的十多年,我是那样的不懂事,我让最疼我的妈妈伤透了心,我让妈妈操碎了心,历尽了艰辛,以后,我要重新做人,从此我要加倍努力,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
记得桥这样说时,一次次被老师“请”到学校和一个一个的深夜把桥从网吧拽出来的情景曾放电影似地出现在她眼前。可她还是被儿子的话感动了。
那时她的心哆嗦个不停,眼泪也不争气地决堤了。
记得丈夫李家良听说后也泪流满面,那晚他拿出了珍藏多年的酒,一再地向大舅子秦亮唠叨:“我们那个村子,祖祖辈辈从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如果桥考上重点大学,他爷在坟里都会笑的!我一定要摆场最大的宴席……”
她明白李家良在说什么,他是在说他自己的强烈愿望,也是在说他家乡、他生长的那个村祖祖辈辈的遗憾和愿望。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浪子回头吗?难道桥真的浪子回头了?她有些不信,可从那以后桥真的浪子回头了。
这是桥用行动告诉她的,而且后来她到学校去为桥送饭时,桥还对她提出了建议:“妈,你要写出好东西,光之乎者也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你必须走出去,走出家门,走到人群拥挤的生活中去,走到社会的繁杂和纷争中去;你要学会推销自己,把你写的书拿出去,把你展示出去……从现在开始我俩进行一个比赛,看是你先成功地走上你的写作轨道,还是我先成就我的愿望……。”
桥不但这样说了,还首先做出了行动。
于是她也抖擞起精神,像抱孩子一样抱着自己去年出的新书《亦真亦假》,昂首挺胸地走出家门来到了作协。那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由此而呈现的美乳会给她今后一年多的生活里带来这样的麻烦和祸患……
那时她正怀着重新振作的热情和新生的希望,她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走进作协的。
秦月来到作协,首先把自己去年出的长篇小说兴致勃勃地送了一本给一楼一角的张老师。
张老师是秦月上中学时的老师,也是作协里秦月唯一认识的一个前辈;见秦月出了书自然高兴,鼓励了一番,就提醒她:“作协最近几天正在申报省级会员呢,你既然书出来了,正好递上去两本。”
“递给谁?”
“作协主席杨老师正在二楼办公室呢,递给他就行了。”
来到二楼,作协主席办公室的门正好开着,办公桌里一个豁牙老头正捧着个水杯面朝沙发和一个秃顶、酒糟鼻,脸晒得焦黑的农民模样的中年男子说话,秦月便准备站在门口等。这时豁牙老头恰巧抬头看到了怀抱新书的秦月,便赶紧热情地喊:“啊,送新书来的吧!进来,快进来!”
于是,秦月便绽开笑脸,怀着一片模糊的期许和希望朝办公室里走来。她走到杨老师办公桌前,非常礼貌地屈身点头,把怀里孩子一样抱着的书放在杨老师的办公桌上,便安静地站在了一旁。
秦月是想等杨老师和中年男子说完,再开口说自己的事。没想到杨老师却停止了和中年男子的交谈,站起来忙着给她让座倒水起来。
“记得你叫秦月吧,来坐,坐,先喝杯水。”
“是。杨老师好记性。”秦月只在作协几次大型的活动中露过面,作协主席能记住她的名字自然是好记性。于是,她接过水放下,便赶紧双手捧上几本书朝杨老师递了过去。
“杨老师,这是我去年出的第一本书《亦真亦假》,希望您有时间能看看,为我提提意见。”秦月非常实在地说。
可没想到杨老师比她更实在:“不断都有人往我这送书,我哪有时间都看呢?”
杨老师说着把书接过来放在了办公桌上,不经意地拿起一本,翻开抽样似地这里看看,那里看看,没多大一会功夫就撂在了一边。秦月新生的热情和希望便也随了杨老师的翻开、视线的流动以及脸上展开又合上的阅读表情,渐次地变化着、冷淡着,最后也跟着合上,只一缕淡淡的谦笑凝在了脸上,像是为自己也为他人打圆场。
可没想到的是,书合上了杨老师的话则又接着续了下来:“这样吧?这些天正说审报省作协会员呢,我看你在省级杂志也发过些文章,如今又出了长篇,条件大概是差不多了。现在正好给你一张表,你就在这填填吧!”
对杨老师来说这只不过是最寻常的一件小事,可在秦月这里就成了一个大转折。
她上楼不就是为了开口向杨老师说申报省作协的事情吗?而现在她还没开口,心灰意冷的她可以说还没顾上琢磨怎样振作再做一搏,好事就降到了头上,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时之间,秦月心花怒放,暖意也古井生泉般地来到心头,于是,杨老师简单地交代了填表的要求,她捻起笔就“唰唰”地填了起来。似乎一切早就真备好,专等这一刻的到来。
当秦月填表的时候,杨老师为接一个电话曾出去过一会。就在那一会里,在秦月低头填表的时候,那个农民模样的中年男子曾两次和秦月搭讪。
第一次他说:“像你这样一个女人,能写出这样的大部子书,真难得!”
他说这话时,已经走到杨老师的位子前,在翻先前杨老师看过的那本。离秦月弯身填表的位置相当的近,只是秦月一心填表,并没在意。
第二次他说:“我经常来杨老师办公室,咋从没见过你?”
秦月也没在意,只是抬头笑了笑说:“哦,我不怎么爱出门。”
这时,杨老师恰巧走进来。秦月发现杨老师看向中年男子的眼神充满了不满和责备,似乎很不喜欢他这样随便和女人说话。于是,秦月把表填好,交给杨老师检查了,便匆匆而去。
她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月后,这么一个秃顶、酒糟鼻的农民,会给她打来电话,更没想到他会向她约稿。当然,最令秦月意外的则是,他竟是家乡著名的诗人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