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加入书架 A- A+

  因缘品第一

  以此二偈叹佛下第二次明释八不。开为二。第一青目释八不。第二龙树自释八不。就初为二。第一总释两偈意。第二别释二偈。初问答释第二偈。从不生者以下释初偈。以此二偈者标二偈也。叹佛略说第一义者释二偈意也。龙树所以标二偈在论初者。有二种意。一为叹佛。二明第一义。叹佛者叹能说之人也。明第一义谛辩所说之法也。在义虽多唯有人法。故标斯二。又叹佛者明教用也。辩第一义者明教体也。教用谓显正破邪。教体即八不中道。又叹佛明二智中道。辩第一义明二谛中道。又叹佛明说教意。辩第一义正明说教也。二谛二智有二种之母。若二谛生二智即二谛为生母。二智为子。故璎珞经佛母品二谛为母也。若二智说二谛即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二智为说母。智度论以波若望佛具二种因。即是二母。波若望佛能生于佛。即是生母。佛说波若佛是说母。然斯言有离有合。若合而言之二偈俱叹佛。初偈叹佛法身。法身即是中道。故涅槃经以中道为佛。后偈叹佛应身。谓应身能为众生演说于教。又初之一偈明二身体。法身则俱离假实生灭。应身则不生而生。非灭而灭。离实生灭。故一八不具真应两身。后偈叹佛能为众生说此二身。灭诸戏论令一切众生得佛二身。故二偈俱叹佛也。二偈俱第一者初偈法第一。次偈人第一。初偈教体第一。次偈教用第一。又初偈明谛第一。

  次偈明智第一。正意初偈明中道。后偈明正观及经。此并明佛之中观经也。佛因中发观观辩于心演之于口。故云经也。若离而言之初偈正明第一义。次偈正明叹佛。问初偈具明三种中道。何故偏言正明第一义耶。答三种中道并是第一。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故偈中云。诸说中第一。则知。不偏主真谛。又云。八不虽具明二谛但第一义谛为本。故略明第一义。是以观十二因缘品初云。上以闻摩诃衍入第一义。今欲闻谷闻法入第一义。故诸佛虽依二谛说法意在第一义谛。又此八不正是第一义悉檀。故名第一。智度论释第一义悉檀。而引中论八不。故知。八不是第一义悉檀。问第一义悉檀是何等法。答南方云。是真谛顽境。北土称实相。亦是无知。今明不尔。智度论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因是一边。果是一边。乃至中偏虚实并是二边。第一义悉檀非缘非观非因非果。乃至非虚非实。故论云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强名相说。随义目之对三悉檀故名第一义。待偏称中。形虚为实。能发观智称之为境。生观智之果。是故名因。故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也。问何故偏明第一义悉檀耶。答三悉檀可破可坏。第一义不可破不可坏。今欲明究竟不可破不可坏。最上无过法。故明第一义悉檀也。又第一义悉檀是本。由第一义悉檀故发如实观。故有三世佛。为众生如实而说。故有十二部经及八万法藏。今欲令末世众生弃末寻本。是故偏明第一义悉檀也。师又云。此非世谛之第一义。乃是中道第一义耳。故仁王经云。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所以明中道第一义者。虽牒八不明二谛。为欲开不二道。若不为开不二之道。诸佛终不说于二道。以道未曾真俗故名为第一。问曰诸法无量者第二偏释后偈。所以知初问答释后偈者答曰。略以八事破。以八不破不八戏论。故偈云。善灭诸戏论。破即灭也。此释定宜用之。就初前问后答。问从第二偈上半生。上云。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问意云。戏论诸法无量。如外道九十六内学五百论师。何故但说八事便能灭耶。此问凡有二意。一者将法以征不。法既无量。不亦应然。如病多故药亦应多。二者将不以征法。若不唯有八法亦应然。今何故法多不小耶。若法多不少。则破病不尽申教未圆。又有此问来者法门无量。云何止取汝所解八事。欲释一切大乘经耶。答曰法虽无量者。第二释法多而不少意也。在法虽多略说八事。则病无不破。教无不申也。总破之言亦是偈云。善灭诸戏论。诸是不一之名故也。不生者下第二次释初偈。即是释八不文。此文有二义故来。一者释上总破一切法。以无生无灭故余六事亦无。则二不遍破一切法。况复八不耶。二为释八不文故来。就文为二周解释。山中旧云。前周就第一义门释。后周就世谛门释。所以就二谛释者。诸佛说法常依二谛。八不既是佛说。亦是二谛。故就二谛门释也。前释第一义。后释世谛者。第一义为本。世谛为末。故前释其本。次释其末也。问何以知。前为第一义。后为世谛。答后云。世间现见故则知。是世谛。后既是世谛。则知。前是第一义谛。山中大学士道安法师处余年十九听之。彼人云。前第一义谛借生以显无生。故举诸论师生以明无生。次世谛则借无生以显生。故云后次万物无生也。举万物无生欲显成因缘生也。问上云。真谛破假生。俗谛破实生。若尔前破诸论义师计生。应是破假生后方是破实生也。答真谛则假实俱绝具破二生。诸论师则假实俱立。故破诸论师计生。则是明真谛中道也。初既假实双破。后则但破于实义。亦无失也。师又云。诸论师所计生于如来即是第一义。如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第一义谛。又二周释八不。同破一切有所得人颠倒定执。同申佛二谛中道。但初周总释。约为三根人作四对释之。后周别据一现事以解释之。所以为异也。又初周直释。后周证释。

  证释者外人闻初释不生而不信受。故举即目眼之事以显释之。故是证释也。又初周直明即事不生。次周明本来不生。故后文据劫初明不生及以不来出等。兴皇有学士云。初周破诸论师实生明不生。就世谛门释。次周始得从性起假息假明于真谛。故后就真谛门释。就初作四对释之。即为四别。初对为二。前正释不生不灭。次明摄法。就初文二。前释不生。次例明不灭。释不生为二。初牒不生章门。次释章门。不生者标章门也。诸论师下第二释章门也。就文为二。前释生次释不生。释生为二。初总明诸论师所计。次别出九计。问此论破迷大乘义。大乘人亦禀八不。云何乃明其计生耶。答彼虽言学大乘但作二谛定解。谓世谛自有生真谛自无生。佛只说生者无生。而彼谓生异无生。故须破之也。有所得人明生与无生。望无所得义并皆是生。是故破生也。又有所得人不知无生生。而作世谛生义不成。是故今破生也。又小乘论师执诸法决定有生。不信大乘无生。则障八不无生。今欲破于小乘障申八不无生。是故破生。生病既去则无生不留。故五句一无所依。问今申佛八不二谛中道。云何破诸论师生辩真谛中道耶。答此可两望之。若就佛二谛中道。则明因缘生即是不生。故名第一义中道。即显非是异生而有不生。即生者不生。故名不生。若就破迷教之病。则破诸论师计生义不成。不生自属外人。然后始得明因缘生即是不生。名为第一义也。师又云。佛只破众生横计生。故名无生。即名此为第一义。何处离此生别有第一义。论主今只申佛破生之教。故申第一义耳。亦言。破病故申教。亦可即是申此破故名申教也。问诸论师有几种迷耶。答诸论师不知生无生。故迷第一义谛。亦不知无生生。故迷于世谛。问今列诸论师。与前八谬何异。答前八谬是外道所计。为佛所破。今诸论师是内道学。为龙树所破。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者第二别列九计。就此文虽正破是内迷。今具明内外所立。以此论正破内傍破外故也。僧佉人谓因果一体。卫世人执因果异体。勒沙婆明亦一亦异。亦一犹是属一。亦异犹是异。若提子明非一非异。非一犹是异。非异犹是一。故此中但列二家。则具含四执。佛法内根本二部。一大众部谓因果一。故变种子为牙。转少为老。二上座部明无转变义。故种灭于前牙生于后。少灭于前老生于后。则是因果异义。毗昙同上座部义。成实同大众部执也。或谓因中有果或谓因中无果者僧佉明一。一犹是有。

......

购买会员看全站小说,或者下载APP免费观看所有作品 点击立即下载,搜索"中论序疏",免费读到尾
点击下载App,搜索"中论序疏",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