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诗经注译",免费读到尾

  螽斯

  ——人多势众

  【原文】

  螽斯羽①,诜诜兮②。

  宜尔子孙③,振振兮④。

  螽斯羽,薨薨兮⑤。

  宜尔子孙,绳绳兮⑥。

  螽斯羽,揖揖兮⑦。

  宜尔子孙,蛰蛰兮⑧。

  【注释】

  ①螽(zhong)斯:蝗虫。羽:翅膀。②诜诜(she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③宜:多。④振振:繁盛的样子。⑤薨薨(hong):很多虫飞的声音。⑥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⑦揖揖:会聚。⑧蛰蛰(zhe):多,聚集。

  【译文】

  蝗虫拍打着翅膀,

  成群飞来乱纷纷。

  你的子孙多又多,

  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

  成群飞来闹哄哄。

  你的子孙多又多,

  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

  成群飞来聚成团。

  你的子孙多又多,

  多得成片数不清。

  【读解】

  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是本诗的主题。我们今天既不会歌颂蝗虫(总把他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歌颂生殖力的强盛(因为我们面临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难题)。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非彼时,彼时亦非此时。我们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联系在一起,保留着浓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

  生殖力的强盛,体现了物种的优越,是生物层面上竞争的主要手段。就人而言,用数量取代质量,用群体淹没个体,又恰恰违背了竞争的基本法则:适者生存。

  儒家思想对群体的重视而忽略个体,对血缘、等级的强调而不讲公平竞争,大概与上述观念有密切关系。不管怎么样评价,这些思想对塑造民族心理起了关键性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采火焰高。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人多势众。这些说法,便是老祖宗们由此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桃夭

  ——简单的就是好的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焚(fen):果实很多的样子。⑥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芣苢

  ——体悟天地人间的节律

  【原文】

  采采芣苢①,薄言采之②。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

  ①芣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o):拾取。⑤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袺(jie):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襭(xie):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

  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别好衣襟兜回来。

  【读解】

  抗着沉重的木头喊着号子,做着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哄着婴儿入睡唱着摇篮曲,这是某种有目的的行为,还是万物依循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这种充满节奏感的运动是神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节奏构成了变化。一强一弱,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由此持续下去,事物便不断运动和变化,在变化发展中突破单调和沉闷,产生出五彩斑斓的现象来,却又在节律中保持着统一。节奏也是自然的法则之一。人遵循节奏,同时也是追求自然。所谓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节奏的体验和感悟。它是一种超越单调沉闷、划一呆板的努力,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努力。

  普通百姓当然不会去深究这当中的道理,而是凭着直觉和天性去追寻自然的节奏变化,从中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于是,就有了“杭育杭育”、“采采副仪”富于韵律感的声音,有了摇篮曲、小夜曲等。

  文学艺术的最深厚的根源,就在这种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之中。

点击下载App,搜索"诗经注译",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