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千家诗22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楚辞、千家诗、人间词话、诗品",免费读到尾

  登兖州城楼①

  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②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③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④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⑤

  【注释】

  ①兖(yǎn演)州:今属山东省,杜甫的父亲杜闲

  当时在那里做司马。②东郡:自秦汉以来,兖州都设郡,加

  上地处我国东部,所以称东郡。趋庭:语出自《论语》:“鲤趋

  而过庭。”因之以后均用\"趋庭\"作为承受父亲教导的代称。纵目

  :纵其目力,远眺的意思。初:初次。这两句说,我到兖州探

  亲,第一次登上南楼远眺。③海:这里指东海。岱:泰山,

  古时称东岳,也称岱山、岱宗。入:一直伸展到。青、徐:

  即青州、徐州。这两句说,但见天上的浮云与东海边的泰山相接,而

  那辽阔的平野一直伸展到青州、徐州。④秦碑:秦始皇下令刻的

  石碑。鲁殿:即灵光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是汉景帝鲁共(gōng

  恭)王所建造。余:残余,残迹。这两句说,那孤嶂上保留着秦

  始皇所刻的石碑,荒城里还留下灵光殿的残迹。⑤这两句说,这些

  地方的古迹从来就很多,现在登楼远眺,不免使我产生无限的感慨。

  【解说】

  这诗是杜甫年仅十五岁到兖州探亲,登兖州城

  楼时写的。

  诗的开头两句对仗工整。首联点明题意,中间四句写登

  楼所见的景象,其中三、四句的\"连海岱\"\"入青徐\",

  真是纵横千里,宏伟壮阔,这是写远景。正因为这样,前

  句用\"纵目\"两字极为恰切。五、六句的\"秦碑在\"\"鲁殿

  余\",这既是写近景,又是写名胜古迹,从而引出末联怀古

  情怀。作者随手写来很是得心应手。全诗气象壮阔,章法谨

  严而又不呆板。

  登总持阁①

  岑参

  高阁逼诸天②,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③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④。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⑤。

  【注释】

  ①题解:阁在终南山半山间。

  ②诸天:佛教术语,指众神佛居住之界。此句亦可解

  “诸\"为\"于\",言逼近于天。

  ③万井:街道四方如井,街道多如井。

  ④低秦岭,小渭川:都是意动用法,但在诗句里叫化实

  为虚。

  ⑤金仙:汉明帝梦一人身长一丈六尺,紫金身,以向

  群臣,曰,西方有圣人叫佛,巍巍丈六紫金身。后遂以蔡愔

  入西城(今印度)求佛,佛教遂传入中国。

  【解说】

  总持阁在终南山之半,故曰\"逼\",曰\"近\"。半山而

  逼於天,近于太阳,则其高可知。全诗皆从\"高\"字来写景

  来抒情。因为高,故晴天可见长安街上的树,雨天可见五陵

  的烟雾,写近景;因为高,故秦岭低于槛外,窗中的渭水显

  得小小的,写远景。而人的心情亦随之而变化,晴则气象一

  新,雨则情绪愁烦,从\"开\"、\"愁\"、\"低\"、\"小\"等

  字中呈现种种色相,有种种烦恼,而这一切都因不识佛理,不

  能清心寡欲,不悟四大皆空。今天登上这个总持阁,总算有

  点觉悟,悔识清净理之不早,如早知清净之理,就长此以往

  皈依佛法,侍奉释迦牟尼了。

  诗写景有气势,\"低\"、\"小\"二字的用法值得玩味。

  “开\"字亦用得好,有气魄。但思想内容则是消极的。

  送崔融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①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②

  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③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④

  【注释】

  ①行出将:命令大将出征。书记:旧时在官府中

  主管文书工作的小官。这两句说,君王派遣大将远征,你作为戎幕中的

  书记官,也奉命随行。②祖帐:古时送人远行。在野外路旁为饯别而

  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河:即洛河。麾(huī挥):古时用

  来指挥军队的旗帜。军麾,这里指代军队。这两句说,为你们饯行的筵

  席,从宫阙摆到洛河;远征的军队,军威雄壮,震动了整个洛阳城。③旌

  旗:军旗。朔气:北方的寒气。笳:即胡笳。这两句说,早上,

  旗帜在凛冽的寒风中飘扬;夜晚,冷寂的边塞传来胡笳的哀怨声。④坐

  觉:形容时间短暂。烟尘:这里泛指战事、战争。这两句说,不用

  多久,到了秋风起时,北方战事就会平定了。

  【解说】

  崔融任节度使书记官,随主将出征,作者便写

  这诗送别。诗的前四句写眼前的送别,描绘了设宴送行的隆

  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气氛浓烈,是实写;后四句是想象

  他日随兵到达边塞的情况,展现了一种寒冷、悲壮的景象,

  是虚写。全诗虚实结合,情景逼真。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①,风烟望五津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三秦:项羽分秦关中之地为三:雍(关中之西)、

  塞(关中之东)、翟(今陕西榆林),是为三秦。

  ②五津:《华阳国志》:大江湔堰下到犍为有五个渡

  口(津),即灌县至犍为的白华、万里、江首、涉头、江南五津。

  【解说】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字子安,龙门人。父名福畴,左

  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时年二十九。痵为

  文,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初不加点,时

  谓腹稿。

  少府相当于副县长。送行之作一般写惜别慰勉之词,但

  此诗胸怀宽广,确实无儿女态。首联从送行之地说到赴任之

  地,对偶工整。人称为\"缩地术\"。颔联用流水对,自然灵

  活,内容丰富,也有离别之意,意在同是宦游人。同是宦游

  人,则宦海风波、世态人情,一切都在不言中。颈联推开一

  层,在上联旷达基础上说一层至理。只要海内有知己,不管

  在什么地方,天涯海角也都一样。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所谓\"隔花人远,天涯近\",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临歧分

  手时不要象儿女一般哭哭啼啼的了,那是没有意思的。

  题义公禅房①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②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③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④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⑤

  【注释】

  ①义公: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禅(chán蝉)房

  :即和尚的住房,此处指寺庙。②习:诵习。禅:佛家用语,

  梵语\"禅那\"或\"禅定\"的省称,意即静思,将散乱的心集于一处。

  习禅意同\"参禅\"。寂:寂静。结:这里指构造,建。宇:这

  里指屋宇,庙宇。依:依傍。空林:僻静的树林。这两句说,义

  公念经需要寂静的地方,所以把庙宇建在清幽的树林旁边。③户:

  本来指门或窗的入口处,此处指门。阶:本意为台阶,此处引申为

  寺庙。这两句说,门外是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庙前又有好些澄碧的

  深溪。④这两句说,一连下了几天大雨,这里太阳西下时的光霭很绚

  丽;在翠空晴日、林荫映地时,这里的禅房更是分外的幽寂。⑤这两句

  说,看到莲花那样清秀洁净,就可以晓得主人义公的禅心,真是一尘

  不染。

  【解说】

  这是一首题壁诗。诗中首先点明主人为什么把

  禅房建在僻静的林子里,然后写寺内和寺外四周景色。从门

  外的挺秀山峰,写到屋前澄碧的深溪,又从雨后的夕阳光

  辉,写到绿翠满铺庭院。中间四句写景,总的是描绘寺的清

  幽僻静,围绕\"习禅寂\"着笔。最后由景及人,赞叹禅房的

  主人,从看到莲花的高洁清净,说主人堪与一尘不染的青莲

  相媲(pì僻)美。全诗笔触细腻,构思严谨。

  扈从①登封途中作

  宋之问

  帐殿②郁崔嵬③,仙游实壮哉!

  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④来。

  扈游良可赋,终乏掞天⑤才。

  【注释】

  ①扈从:随皇帝出行叫扈从。

  ②帐殿:皇帝旅途中临时住处也用锦帐围绕,如宫殿

  一样。

  ③崔嵬:本指山的高峻,这里用以形容侍卫的森严。

  ④万乘:皇帝拥有万乘之富,即以为皇帝的代词。

  ⑤掞(shàn):发抒、铺张,此指自己缺乏发抒辞藻

  的文才。

  【解说】

  宋之问,字延清,唐代汾州人,以媚附权贵流贬钦州赐

  死。其在律诗上的功绩已见前对沈佺期的介绍中。宋之问人

  品比沈佺期更差。因有齿疾,武后不喜,作《明河篇》,有\"明

  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

  都卖卜人\",以求武后重用,这是唐代一般习惯。可是他以

  《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

  句,以土囊压杀其外侄刘希夷,则丧心病狂,罪不可逭了。

  “文人无行\",虽不尽然,但亦足引为深戒。这首诗亦应制

  之作,无多大价值。

  登封在河南,境内有嵩山,为五岳之一(中岳)。古代

  帝王要祭境内名山大川,唐高宗祀嵩山,宋之问扈驾从行,祀

  毕献诗以表祝贺。首联写皇帝行宫之庄严壮丽。以壮字为

  全篇骨干。幕卷晓云,火杂夜星,千旗谷暗,乘来山鸣(暗

  用嵩呼事)。通过\"壮\"字来写皇帝出行的气派,刻画如

  实。末二句以自己无才,未能写出皇帝出行的盛况作结。

  玉台观①

  杜甫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②

  彩云萧史驻,③文字鲁恭留。④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⑤

  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⑥

  【注释】

  ①玉台观(guàn贯):道教的庙宇叫观,在阆

  (làng浪)州(令属四川省)城北七里面临终南山上,是唐高祖子滕

  王元婴所建。杜甫写有《玉台观》两首,第一首是七律,这里选的五

  律是第二首。②浩劫:大的寺观。王:即滕王。这两句说,

  玉台观是滕王建造的,我今天来游览这古迹。③萧史:秦穆公的女

  婿,弄玉的丈夫,传说中的仙人。这句说,画图中彩云缭绕,使人疑

  是箫史曾居住的地方。④鲁恭:即鲁恭王,汉景帝的第五子。

  恭,《史记》作\"共\",此处从《前汉书》。他初立为淮南王,后迁

  徙于鲁,恭,为人好治宫室花园,为了扩建他的宫室,曾毁坏孔子

  旧宅,在壁中得古《尚书》及《论语》。这里作者用\"鲁恭\"比喻滕

  王。这句说,观里留下滕王的文字,犹如鲁恭王宅中发现古书一样可

  贯。⑤宫阙:指殿宇。群帝:指五方的天帝,即东方青帝,

  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乾坤:原指天地,

  这里指代观内殿宇。十洲:《十洲记》上说,巨海之中有十洲:

  袒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凤麟洲、聚窟洲、流洲、生

  洲。十洲是传说中的仙境。这两句说,殿宇巍峨高耸可通群帝,其宽

  敞清幽又好似十洲仙境。⑥笙鹤:《神仙传》:王子乔(周灵王

  太子),好吹笙,后来骑鹤升仙而去。北:作\"此\"。这两句

  说,怪不得人们传说有仙人骑鹤吹笙,经过这里北面的山头。

  【解说】

  这首诗是作者咏玉台观胜景兼叙滕王的遗

  迹。首联点玉台观的建造者及作者到此游览,以下两联写观

  里看到的景物,其中第三句是见到的图画仙像,故说\"萧

  史驻\",第四句是说观内有滕王的题咏,故说\"鲁恭留\",

  第五句形容庙宇之高,故说疑\"通群帝\",第六句比喻宫阙

  的深幽,故又说如\"到十洲\"。末联承接前两联的诗意,说

  玉台观是人间仙境,以人们传说常有笙鹤游过作结。全诗写

  景灵活,有些景物虽属想象,但不牵强,读后印象较深。

  醉后赠九旭①

  高适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②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注释】

  ①题解:张旭字伯高,排行第九,唐代苏州人。能诗工

  书法,尤善草书。时以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剑舞称为

  “三绝\"。旭又为饮中八仙之一,常床头置酒一壶,饮醉则

  卧,醒则又饮而复卧。此诗为诗人与张旭饮,旭醉后,诗人

  写了这首诗送他。

  ②青云:指玄宗召旭为书学博士。

  【解说】

  首联赞张旭不随便交朋友,以世人滥交作对比。颔联真

  诚自然,率性而行,所谓\"挥毫落纸如云烟,脱帽露顶王公

  前\"。颈联写不羡荣利,不忧贫贱,\"闲事\"\"青云\",意

  态自如。末联既写其嗜酒之性又略加规劝,现在要去作书学

  博士,是有公职的人了,不应再醉了又醒,醒了又醉,那是

  容易遭祸的;尽朋友规劝之道,暗中照应首联,从中可见他

  们之间的友谊。

  这类诗好象一联一意,一盘散珠,各不相属,实则\"连

  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意若贯珠,观者知其脉理

  之为一也\"(《渔隐丛话》卷十三)。这首诗有潜在的脉

  络,也就隐藏着一条伏线,那就是张旭真诚,当然是美好的

  品质,但不能任性,以免遭祸。即是说,以张九的品质为线

  索。此等结构,评者称赞他是\"最为为文之高致\"。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③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④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⑤

  【注释】

  ①书怀:抒发内心的感慨。②危:高。

  樯:桅竿。这两句说,微风吹拂着柔弱的小草,夜里岸边停泊着

  高桅竿的孤舟。③阔:广阔。涌:腾跃。大江:长江。

  这两句说,平野是那么的辽阔,因而天际的星儿好象低垂贴地;月亮

  从江面上涌起,那月色又好似随着大江上的波浪翻腾。④若:著

  名,扬名。休:休官,辞去或免去官职。这两句说,我哪里是因

  为文章博得了名望?当官到了年老多病就应退休了。⑤飘飘:此

  指到处飘流不定。沙鸥:这是作者即景自况的话。这两句说,

  我到处飘流不定,象什么呢?:只象茫茫天地中没处栖身的沙鸥罢

  了。

  【解说】

  这诗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

  离开草堂,乘船东下,途经渝州、忠州一带对写的。诗的前

  四句写\"旅夜\"。首联写的是近景,\"微风岸\"、\"独夜

  舟\"给人一种凄寂的感觉。颔联是写远景,极目远眺:两岸

  空阔,天幕星垂,江流滚滚,月涌波上。这些景物的描绘,

  既写了野旷岸阔,又写了诗人的孤独。诗的后四句是\"书

  怀\",也就是感慨个人身世。愤慨中又带有深沉悲痛。全诗

  情景亲切感人。

  观李固请司马第山水图①

  杜甫

  方丈②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③舟偏小,王乔④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注释】

  ①题解:看李固请托司马弟画的山水图。即把一幅画

  作为题目。

  ②方丈:和尚参禅打坐之处叫方丈,因而对和尚亦尊

  呼曰方丈。这句里的方丈,指方壶、圆峤。瀛洲,以及下句

  的\"天台\",同是说神仙居住的地方。

  ③范蠡:越王勾践的谋臣,献西施于吴王夫差,灭吴

  之后,以扁舟载西施游于五湖。

  ④王乔:即上诗中的王子晋。

  【解说】

  此诗对画的技巧极为赞美,对画的内容持否定态度。用

  夹叙夹议手法来表达。

  首联描叙画的内容(用首联即对的方法。律诗除中四句

  必对外,首尾二联可对可不对。起首即对前面的例子已不少,

  不过杜甫首句爱对),海上的仙山总与水相连,陆上的仙山

  定同云相亲(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久之思返,

  出山已隔世,复入山寻二女,杳不复得)。水云缥缈暗伏下

  联。次联就首联内容抒发情感:画中神仙之事,是人们长年以

  来乐于谈论的故事;而现在,我真的见过一个神仙。第三联

  又描叙画的内容:范蠡扁舟游五湖的故事也画得好,构思精

  致(小,精致之意);王乔乘的鹤也画得有神气,不同凡

  鹤,赞画笔美妙。寓论赞于叙述,第四联又议论抒情:神仙

  不管画得怎么好,但总归是虚诞的,人只能随万物的规律,

  那能超出尘世,越过这个规律。

  第三联,\"舟偏小\",如作\"扁舟小\"与鹤不群\"亦

  可对,叫做交叉对。如苏轼\"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

  段云\"其中\"巫山\"、\"湘江\",\"六幅\"、\"一段\"交叉

  为对。诗人不直用髻挽一段巫山云,一则不协律,一则语不

  健。此句用\"扁舟\"本协律,但语不健,倒一字改为\"偏\",

  更见律协而语健。王仲至\"日斜奏罢长杨赋\"一诗,\"荆公

  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

  乃健\'\"。

  此诗,因画题诗,但未能作到诗中有画。

  破山寺后禅院①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④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⑤

  【注释】

  ①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县虞山北

  麓。禅院:即寺院。②古寺:古老的寺院。初日:刚升上

  来的太阳。这两句说,清晨我到那古老的佛寺去,初出来的太阳照在

  长得很高的树林上。③曲径:弯曲的小路。幽:幽静。这两

  句说,弯曲的小石径,通到很幽静的地方,禅房就深藏在花木丛中。

  ④山光:指\"初日\"在草木岩石间反映出来的霞光。潭影:指

  山光水色在潭中的倒影。这两句说,美好的山光使鸟儿欢乐得啼叫起

  来,澄澈的潭水似乎把人们的杂念全部清除净尽了。⑤万籁:指

  一切声响。钟磬(qìng庆):和尚诵经时的敲击物。这两句说,

  这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只有钟磐声清晰入耳。

  【解说】

  常建,生卒不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由于一生在仕途上不得志,便以游山玩水度日。他的诗多为五言,并以田园、山林为主要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诗的风格清幽淡。著有《常建集》。

  这是作者游破山寺后禅院的题壁诗。首联写入

  古寺时间和初步印象,但这不是作者要写的重点;颔联和末

  后两联都是写禅房的幽深,这才是这首诗的重点。全诗意在

  突出\"幽静\"二字。诗的风格清新,意境幽邃。颔联被认为

  是佳句。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③涕泗流。

  【注释】

  ①题解: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县的西门,唐初修建,

  下瞰洞庭,为游览胜地。

  ②坼(chè):裂开、分开叫坼。

  ③轩:窗子。

  【解说】

  此诗亦子美失官后,漂泊湘鄂间而作。首联以\"昔闻\"、

  “今上\"表生平所未至之处,平淡地点明题目。颔联承上字

  写所见:浩浩荡荡,渺无际涯。八百里洞庭将古时吴楚二境

  分开,一片波光云影,接地拍天都是水乡,天地象浮在其中

  一般。颈联仍承上字写所想。念天地之悠悠,感一生之孓

  然,虽有亲朋,却无音信;兼以老病,只同孤舟作伴,此情

  此景能不怆然!末联又写所见,展望家园。何况中原的战乱

  尚未停,欲归不得,不归不能,对此美景更增加飘零之感,

  “目渺渺愁予\",这位伟大的诗人也只得引领长望而老泪纵

  横了!昔人对此诗结构的评价:“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

  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

  如李贺之流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精神骨气皆在于

  此\"(《诗眼》)。

  昔人对此诗全篇的评价:“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

  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

  者乎!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

  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唐子西语录》)。

  昔人对此诗颔联的评价:“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

  客题之者众矣,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四顾疑

  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皆见称于

  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财洞庭空

  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

  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西清诗话》)。

  又《诗眼》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

  妙有力,而言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

  限量,益知其不可及。\'\"(以上引文均转引自《渔隐丛话》卷

  九)我们在讲析时不嫌引用古人评语,或附带介绍有关作家

  作品的比较雅正的轶闻轶事或阅读诗歌的简要理论,其目的

  或为弥补我们认识的不足,或让初步接触古诗的读者广其见

  闻,增其兴趣,故明知芜杂也在所不计。

  圣果寺①

  释处默

  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②

  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③

  古木丛青霭,遥天浸白波。④

  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⑤

  【注释】

  ①圣果寺:在现在浙江省杭州市境内的凤凰山上。

  ②盘回:盘旋曲折。薜萝:薜,即薜荔,植物名;萝,女萝,

  亦植物名。古时曾有谓\"以薜荔为衣,以女萝为带\"。后用以称隐士

  的服装,有时也借指隐士的住处。这里的薜萝似乎既指寺,又指植

  物,有双关意义。这两句说,从凤凰山的中峰上去,山上小路盘旋迂

  曲。到了薜萝蔓生的地方便是圣果寺了。③江:指钱塘江。吴

  :古对的吴地,今江苏省大部分、安徽、浙江的一部分。越:

  古时国名,包括今浙江省大部分。这两句说,江这边是占时东吴地面

  的尽头,隔岸望过去又是古时的越地,那里山峦重迭。④霭:云

  气。这两句说,望近处丛丛古木,笼罩着青色的烟霭;望远处江天相

  接,好象一片白波。⑤下方:下面。城郭:这里指杭州市的

  城墙和屋宇。这两句说,向下面看,杭洲市的城郭近在眼前,因此寺

  里的钟磐声和城市里的笙歌声都可以听到。

  【解说】

  释处默,唐时和尚,其他不详。

  这首诗是作者游圣果寺而作。诗的首联写圣果

  寺的位置,以下三联是描绘登圣果寺远眺的景色。全诗有树

  有藤,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城有寺,高低相间,远近相

  依。这不仅是一首较好的山水诗,同时也是一幅佳妙的风景

  画。

  宿龙兴寺

  綦毋潜

  香刹①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②室,珠系比丘③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④喻法微。

  天花⑤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注释】

  ①刹:庙前旗竿,后因借以指寺庙。

  ②方丈:见前\"方丈浑连水\"句注。

  ③比丘:指募缘化钱的和尚。佛以牟尼珠系比丘之

  衣,喻佛祖广结众缘,以珠作施舍。

  ④青莲:佛家比喻洁净有时用青莲、白莲等。

  ⑤天花:神话:天女散花。

  【解说】

  綦毋潜,字孝通,唐代荆南人,曾作拾遗,终著作郎。商

  璠云:“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桑门之说,于己独能。

  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钟声和白云\',历代少有。

  使若人加气质,减雕饰,则高视三百年外也\"。此诗乃歌颂

  龙兴寺寺僧佛法道行之作。首联上下句倒装,因\"松清古

  殿\"而使人夜而忘归,写寺庙之幽清,正面点题,侧面写僧。

  栋宇宏伟,古松千尺,虯影婆娑,有幽人有斯幽境。颔联点夜

  字。方丈灯明,比喻智慧、光明;珠系比丘,比喻方丈和尚

  有道行,能接待众善男信女。后四句着重写和尚的品德,亦

  是上景下情写法。佛家以虚无清静为宗。如\"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故颈联以白日喻

  寺僧心地的洁白,象太阳一样无一点尘埃。《法华经》说:

  “有人闻是品能随善赞道者,是人口中常出青莲香\",借以

  比喻寺中和尚随时能阐明精微的佛理,是口吐青莲香的那种

  人。末联遍赞寺内众僧都是六根清净。方丈说法,天花乱

  坠,但听法诸僧无一沾衣者,都被鸟衔去了。所有僧众都有

  道行。

  前《玉台观》一诗写道教全用道教的典故,这首诗写佛

  教,全用佛典。这是此诗的特色。

点击下载App,搜索"楚辞、千家诗、人间词话、诗品",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