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则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悉能开示一切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是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无所见故。无所不见。如是对治第四疑也。若不得意。如言取义。有边无边。皆不离过。且依非有边门。假说无边义耳。若人不决如是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如其有人。虽未明解如前列四智之境界略。而能自谦。心眼未开。仰推如来。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土。不在边地。生彼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后明生彼化胎优劣者。如无量寿经说。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尔时慈氏菩萨白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
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须。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佛国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佛语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养饮食。衣服床褥。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免出。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胎生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如来真言。无合致怪。后悔难追。可不慎哉
第四显往生因缘者。凡诸所说往生之因。非直能感正报庄严。亦得感其依报净土。但求如来本愿力故。随感受用。非自业因力之所成辨。是故说名为往生因。此因之相。经论不少。若依观经。说十六观。往生论中。说五门行。今依此无量寿经。说三辈因。上辈之中。说有五句。一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此显返起正因方便。二者发菩提心。是明正因。三者专念彼佛。是明修观。四者作诸功德。是明起行。此观及行即为助业。五者愿生彼国。此一是愿。前四是行。行愿和合乃得生故
中辈之说有四句。一者虽不能作沙门。当发无上菩提心故。是明正因。二者愿生彼国。前行此愿。和合为因也
下辈之内。说说二种人。二人之中。各有三句。初人三者。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二者乃至十念。专念彼佛。是为助业。三者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是明不定种性人也。第二人中有三句者。一者闻甚深法。欢喜信乐。此句兼显发心正因。但为异前人。举深信耳。二者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是为助因。前人无深信。故必须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此就菩萨种性人也。经说如是今此文略辨其相。于中有二。先明正因。后明助缘。所言正因。谓发无上菩提心也。即不愿世间富乐。及与二乘菩提。菩萨一向志愿三身菩提。名无上菩提之心。总标虽然。于中有二。一者随事发心。二者顺理发心。言随事者。烦恼无数。欲心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于此三事决定期愿。初是如来断德正因。次是如来智德正因。第三心者恩德正因。三德合为无上菩提。即是三心。总为无上菩提之因。因果虽异。广长量齐。等无所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