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大元一統志",免费读到尾

  奏進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

  通安州

  ◆通安州

  建置沿革

  坊郭鄉鎮

  里至

  山川

  土產

  風俗形勢

  古蹟

  人物

  ○建置沿革

  州治三睒亦曰樣渠頭睒古筰都國地漢開西南夷為越巂郡以西之境唐書云故越析州磨些詔之地後并入南詔傳至大理其民本昔濮繲蠻後磨些蠻葉古乍舒匿赤侵奪其地世襲據有三睒至二十四世孫麥兀癸丑年歸附

  國朝初屬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置三睒管民官十四年更置通安州隸麗江路

  ○坊郭鄉鎮

  九禾鄉白鶴場邑班柵邑東和

  木瓜和【和即寨也】赤土和上柵邑怒邑

  大葉場邑白渡邑普淜邑清水江邑

  胡孫坪邑陰沈邑蘇間門邑白渠渡邑

  阿歷鄉歷和木哭和焦郎和

  大石邑才匿渠和阿施和烏和

  睒苴和撒八谷邑咱麻邑諸宗邑

  謝列邑大列邑山荅和習利和

  魅關邑係羅邑多和都圍邑

  氣列邑圍列邑他揭邑樂落邑

  細研邑他蒲邑羅羅和魯蒲和

  蒲斗鄉大斫邑霓和剌沙住和

  剌卜和判谷邑剌漂和彌兜鋪和

  習苴和古乍鄉拔沙邑稽羅和

  束納和束黑和阿那和坡坪和

  圍習和圍禿和木盤和木瓜和

  納鳩和歷??殘和蒲耳和剌加和

  落渴谷邑西渴和雞那和楊成邦和

  習叢鄉木波和易可和桑卑和

  束和自兜和顧乍鄉剌沙和

  迷寺羅邑羅羅和波細和彌勒場邑

  被乞和蒲哭和頭習徒和蘆和

  木蕖和

  目瞠鄉自梨村盤慢村咩地務村

  ○里至

  北至上都九千九百二十五里

  北至大都九千一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本路八十五里

  東至順州撒八橋金沙江界八十里

  西至巨津州界四十里

  南至昔西和鶴慶府界四十里

  北至巨戎光寶山州界六十五里

  東北到寶山州界一百里

  西南到劍川縣界一百一十里

  東南到鶴慶路羅雖渡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巨津州界四十里

  ○山川

  神外龍雪山

  在州北三十里條岡百里巋巋千峯上插雲霄下臨麗水頂巔積雪冬夏不解巖崖澗谷清泉飛流唐時南詔嘗封是山為北嶽廟基尚存癸丑年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南征大理師次于此按後漢書永昌郡邪龍縣註引南中志曰縣西高山相連有大泉水周旋萬步名馮河縣西北數十里有山眾山之中特高狀如扶風太一鬱然高峻與雲氣相連結固陰沍寒雖五月盛暑不熱廣志曰五月霜雪皓然今考圖志本州以南接永昌界當即此也

  珊碧外龍山

  又名外龍女山在州西南二十里孤峯山?酉崒濕翠摩空上產箭竹山半數泉湧出下注成溪灌溉民田萬頃

  霓溪

  源出州北二里藥蕖和山下旋遶州境南流出鶴慶路界

  些蘇溪

  姑霓溪箇霓溪塊麥溪等四溪水源悉出神外龍山周流州境灌溉民田南流出鶴慶路境

  ○土產

  馬

  獵犬

  紙

  降真香

  氈

  布

  木瓜

  石達茨子

  虎皮

  熊皮

  麝香

  野豬

  鷹鷂

  猴

  ○風俗形勢

  據雪山麗水之奇勝地土肥饒人資富強習俗勇厲

  ○古蹟

  雪山廟

  唐南詔蒙氏封是山為北嶽正祠其神號曰北敵安邦境帝今廟尚存

  ○人物

  麥宗

  磨些人也祖居神外龍山下始生七歲不學而識文字及長旁通吐蕃白蠻諸家之書隱居山林壽五十有五而卒舉火時烏鵲羣集各銜一木赴火臨終數年前嘗言此後當有帝王之師壓境吾【下有闕文】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親征南中取道自吐蕃至大理師次本境後土人遂神其言

  殘本十二終

  ●大元大一統志卷第七百九十

  殘本十三

  奏進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

  海鹽州

  ◆海鹽州

  山川

  土產

  風俗形勢

  古蹟

  宦蹟

  ○山川

  秦住山

  上闕後魏酈道元註水經云海鹽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東海故名焉又九州志云海鹽有秦逕山秦始皇逕此美人死葬于山下有美人廟攷舊圖經則為秦住而秦望山在會稽乃始皇刻石紀功之所今從本路圖冊所書曰秦住

  長墻山

  在海鹽南三十五里高八十丈周回一十九里按舊圖經云皇秦始來遊登山望海以其山勢孤聳遙望若堵墻故名

  泊櫓山

  在海鹽南三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四十里按輿地志云秦始皇東遊候潮泊櫓於此人因名焉

  金牛山

  在海鹽西南五十里高三十六丈周回四十里按吳地志云昔有金牛村民皋伯通兄弟二人穴此山而山崩皆死亦名金牛洞即寰宇記所載會骸山也又九州要記云古有金牛入此山皋伯通兄弟鑿山逐牛而俱死故名會骸山

  秦溪

  在海鹽南三十六里通豐山港接運\河法喜寺有碑鐫秦溪二字

  當湖

  在海鹽北六十里周回四十里吳地志云王莽改海鹽為展武後陷為湖水淺\視之遺跡髣髴

  宋坡湖

  一名賁湖在海鹽西三十里周回四十四里

  ○土產

  粳

  糯

  麥

  豆

  櫻粟

  紫蘇

  本州並出

  鹽

  海鹽其地瀕海煮海成鹽

  ○風俗形勢

  擅湖海魚鹽之利號澤國秔稻之鄉

  秦住長牆峻峙于南山勢聳拔

  負海控江土為上腴

  ○古蹟

  晉古義門

  去州西一十八里吳地志云里人李祥與晉將軍袁崧築壘於滬瀆禦孫靈芳崧為賊\所害祥突白刃收崧尸歸葬時人義之因名其地曰教義里旌其門曰義門

  馬嘷城

  在州東南百步高丈二周二里餘舊記云吳兵至此遇大風陣敗馬驚後人因名焉

  故邑城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高一丈周三里吳地記云海鹽順帝時淪陷為湖嘗移於故邑山下

  魯浦

  在州南舊名白塔港計十八里有藍田浦宋咸平六年邑令魯宗道重開以利民後人慕其遺愛名其橋曰思魯而浦亦以魯名闊一丈七尺紹熙三年邑令李直養申請于提舉常平使者徐公誼捐米四百斛錢八百緡重濬之又自藍田廣開浦十八里至鮑郎鹽場以便鹽運\以灌農田

  準僧塔

  在州內法喜禪寺飛鳥不棲時有舍利放光僧名良準宋宣和四年正月自東廡移就西廡袈裟忽飛去乃聚眾僧誦楞嚴經衣復歸塔有頌刻於塔曰宣和中重移塔舍利乘空暫騰躍眾諷楞嚴呪得歸永隆佛日輝無著

  石屋

  在州南十八里豐山耆舊相傳以為秦始皇東遊嘗屯兵於此按本路圖冊云

  龍湫

  在州東北四十里陳山泓水澄澈極旱不涸淫雨不溢每遇歲歉邑令躬詣靈湫請水歸縣治禱\之多應

  晉何后故宅

  輿地紀勝云在海鹽南三里輿地志云海鹽烏夜村晉何準居焉一夕羣烏啼噪乃生女他日復夜啼乃穆帝立女為后之日也

  顧野王讀書堆

  輿地紀勝云海鹽東有顧林亭有陳顧野王讀書堆蘇軾有顧林亭詩云平林豈舊物歲晚空扶疏自古賢聖人邑國皆丘墟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餘又唐訽詩云平林標大道曾是野王居往事將誰語淒涼六代餘

  青蓮寺

  輿地紀勝云在海鹽本名石佛寺宋治平初改曰青蓮

  鹿苑寺

  輿地紀勝云在海鹽西北三十五里魯簡肅公宗道初為邑令夢有僧來迎參政及瞻羅漢像與所夢符合後宗道竟參大政

  資聖寺

  輿地紀勝云在海鹽晉右將軍戴威捨宅為寺

  法喜寺

  輿地紀勝云在海鹽西南三十里有準高僧拋袈裟於空中自定後人作一塔以藏之

  ○宦蹟

  周顒

  隱北山後應詔出為海鹽令欲過北山孔稺圭假山神之意作北山移文以譏之

  魯宗道

  事宋為海鹽令疏治東南舊港口導海水至邑下人以為利號魯公浦

  朱良

  奏進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

  崇德州

  ◆崇德州

  里至

  山川

  土產

  風俗形勢

  古蹟

  人物

  ○里至

  本州

  上闕

  北至湖州路烏程縣界三十里

  東到嘉興縣界六十里

  西到湖州路德清縣一十五界

  南到杭州路鹽官州五里

  北到湖州路烏程縣三十里

  東北到本路嘉興縣六十里

  西南到湖州路德清縣二十里

  東南到杭州路鹽官州一十里

  西北到湖州路歸安縣三十里

  ○山川

  殳山

  與嘉興縣接境昔道士殳碁隱居于此學道後尸解焉後人因殳名山其事互見嘉興縣名山註下

  ○土產

  粳

  糯

  麥

  豆

  櫻粟

  本州並出

  ○風俗形勢

  其俗淳秀慕文儒勤農務

  水澤之地稻蟹之利轉徙數州崇德學記云

  ○古蹟

  紀目坡

  在州東北十二里千乘鄉高一十丈周回三百步環以水涇邑士朱天麟幼時嘗見坡側鍾生家運\土得石碑斷缺漫滅大略謂吳夫差募兵五千人教養於此置亭以候烽火名以紀目者立綱紀而有條目也或謂後人建亭於此追述之語坡西北七里有遊屯涇蓋取遊兵屯駐之義今訛呼為牛屯

  官窰

  在州永新清風鄉接境按舊經所載耆舊所傳謂此處正吳越分疆之地有走馬岡洗馬池

  雙林院

  輿地紀勝云在州西北一十二里梁為雙林院宋改為澄寂院

  龍吟寺

  輿地紀勝云在州西北四十里本名龍祥寺改為龍吟宋祥符中改寧國院

  鳳鳴院

  輿地紀勝云在州西北四十里五代廣順二年建治平元年改名惠雲

  福嚴院

  輿地紀勝云在州東北十二里宋陳太后保扶徽宗為遂寧王時賜真覺大師志添金環磨衲袈裟一條上題遂寧郡王陳美人願福壽延長施真覺道者當來同成佛果二十三字焉

  寂照院

  輿地紀勝云在崇德東四十里舊於此地基上得石佛二身天福中吳越王建作報恩院宋治平間改額曰寂照舊記謂天欲雨二石佛身濕如汗

  ○人物

  莫琮

  崇德人三舍隸辟雍得官莅政行己俱有可觀五子俱登科曰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沖皆母袁氏出袁氏壽康兄弟寧侍祿養時人榮之

点击下载App,搜索"大元一統志",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