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杂证谟\眼目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景岳全书",免费读到尾

  经义(共三十一条)

  属性:《五脏生成篇》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肝受血而能视。

  《五阅五使篇》曰∶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青。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窃,其精阳气

  上走于目而为睛。

  《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

  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

  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

  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

  精散,精散则视岐,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神气之所常

  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

  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

  ,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脉度篇》曰∶跷脉气不荣则目不合。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寒热病篇》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

  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阳气盛则

  82目,阴气盛则瞑目。

  《卫气行篇》曰∶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则气行于阴,而复合

  于目。

  《口问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

  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

  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

  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

  《解精微论》曰∶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

  ,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

  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

  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

  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决气篇》曰∶气脱者,目不明。

  《癫狂篇》曰∶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

  《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

  ,厥阴与少阳。

  《热病篇》曰∶目中赤痛,从内始,取之阴跷。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缪刺篇》曰∶邪客于足阳跷之络,令人目痛从内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论疾诊尺篇》曰∶目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

  ,病在胸中。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经筋篇》曰∶足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纲。足

  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为外维。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

  纵,目不开。

  《癫狂篇》曰∶目外决于面者,为锐;在内近鼻者,为内;上为外;下为内。

  《评热病论》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

  也。

  《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

  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常政大论》曰∶赫曦之纪,其病疮疡血流狂妄目赤。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

  从,胁痛目赤。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候乃大温,其病血溢目赤。三之气,炎

  暑至,民病热中,喉痹目赤。少阴司天之政,民病目赤疡。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其

  病淋,目冥目赤,气郁于上而热。三之气,大火行,民病目赤。火郁之发,民病目赤心热,

  甚则瞀闷懊,善暴死。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

  《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胜,目赤欲呕。太阳司天,面赤目黄,善噫。

  《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疡。

  《师传篇》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目下果大,其胆乃横。

  《五脏生成篇》曰∶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

  入肝。凡相五色之奇脉。(详前面病门)

  《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风论》曰∶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

  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

  目风,眼寒。

  《经脉篇》曰∶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

  半死矣。

  《诊要经终论》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详三十七卷死生门)

  《三部九候论》曰∶目内陷者死。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

  要,不可不察也。

  论证(共四条)

  属性:眼目一证,虽古有五轮八廓及七十二证之辨,余尝细察之,似皆非切当之论,徒资惑乱

  ,不足凭也。以愚论之,则凡病目者,非火有余则阴不足耳,但辨以虚实二字,可尽之矣。

  盖凡病红肿赤痛,及少壮暂得之病,或因积热而发者,皆属之有余。其有既无红肿,又无热

  痛,而但或昏或涩,或眩运,或无光,或年及中衰,或酒色过度,以致羞明黑暗,瞪视无力

  ,珠痛如抠等证,则无非水之不足也。虚者当补,实者当泻,此固其辨矣,然而实中亦有兼

  虚者,此于肿痛中亦当察其不足;虚中亦有兼实者,又于衰弱内亦当辨其有余,总之,虚实

  殊途,自有形气脉色可诊可辨也。知斯二者,则目证虽多,无余义矣。

  一、眼科有风热之说,今医家凡见火证,无论有风无风,无不称为风热,多从散治,而

  不知风之为义,最当辨析。夫风本阳邪,然必有外感,方是真风,因风生热者,风去火自息

  ,此宜散之风也。若本无外感,止因内火上炎而为痒为痛者,人亦称为风热,盖木属肝,肝

  主风,因热极而生风者,热去风自息,此不宜散者也。如果风由外感,必见头痛鼻塞,或为

  寒热,或多涕泪,或筋骨酸疼而脉见紧数,方可兼散。如无表证,而阴火炽于上者,则凡防

  风、荆芥、升麻、白芷、细辛、川芎、薄荷、羌活之类,皆不宜用;虽曰亦有芩、连、栀、

  柏,自能清火,然宜升者不宜降,用散者是也,宜降者不宜升,用清者是也。若用药不精,

  未免自相掣肘,多致可速者反迟,病轻者反重,耽视日久,而翳障损明,无所不致,又孰能

  辨其由然哉,此不可不察其阴阳升降之道也。外有升阳散火辨在二卷中,亦宜参阅。

  一、眼目之证,当察色以辨虚实。经曰∶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故凡治黄赤者

  ,宜清肝泻火,治青白者,宜壮肾扶阳,此固不易之法也。至于目黄一证,尤宜辨其虚实,

  不可谓黄者必由热也,盖有实热而黄者,有虚寒而黄者。实热之黄如造曲者然,此以湿热内

  蓄,郁蒸而成,热去则黄自退,非清利不可也。若虚寒之黄,则犹草木之凋,此以元阳日剥

  ,津液消索而然,其为病也,既无有余之形气,又无烦热之脉证,惟因干涸,所以枯黄。凡

  此类者,其衰已甚,使非大加温补,何以回生?切不可因其色黄,概执为热,而再加清利,

  鲜不危矣。

  一、翳障当分虚实。大都外障者,多由赤痛而成,赤痛不已,则或为肉,或为瘢FS

  ,此皆有余之证,治当内清其火,外磨其障。若内障者,外无云翳而内有蒙蔽,《纲目

  》谓其有翳在黑睛,内遮瞳子而然。《龙木论》又云∶脑脂流下作翳者,足太阳之邪也;肝

  风冲上作翳者,足厥阴之邪也。故治法以针言之,则当取三经之俞,如天柱、风府、大冲、

  通里等穴是也。又闻有巧手妙心,能用金针于黑眼内拔去云翳,取效最捷者,此虽闻之,而

  实未见其人也。又有所谓内障者,察其瞳子则本无遮隔,惟其珠色青蓝,或微兼绿色,或瞳

  人散大,别无热壅等证,而病目视不明,或多见黑花等证,此悉由肾气不足,故致瞳子无光

  ,若有所障而实无障也,治当专补肾水,气虚者尤当兼补其气。又有七情不节,肝气上逆,

  或挟火邪而为蒙昧不明,若有所障者,虽其外无赤痛,然必睛珠胀闷,或口鼻如烟,此亦有

  余之证。气逆者先当顺气,多火者兼宜清火;若气不甚滞,火不甚盛,必当滋养肝血。然有

  余者,多暴至,若因循日积者,多不足也,又当以此辨之。

  论治(共六条)

  属性:一、火证眼目赤痛,或肿或涩,或羞明胀闷,凡暴病而火之甚者,宜抽薪饮加减主之。

  火之微者,宜徙薪饮、黄芩黄连汤之类主之。若阴虚而火盛者,宜加减一阴煎、泻白散、滋

  阴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久病不已,或屡发而多火者,宜黄连羊肝丸、明目羊肝丸,或固本还

  睛丸之类主之。

  一、真阴不足,本无火证,而但目视无光,及昏黑倦视等证,悉由水亏血少而然,宜《

  济阴》地黄丸、左归丸之类主之。或兼微火者,宜明目地黄丸、固本还睛丸之类主之。若阴中

  之阳虚者,宜大补元煎、左归饮、人参养营汤、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一、风热肿痛之证,察其果有外感,方可从散,宜芎辛散、明目细辛汤、助阳和血汤之

  类择而用之。若风热相兼者,宜芍药清肝散、当归龙胆汤、蝉花散之类主之。

  一、翳障遮睛,凡火有未清者,宜蝉花散、八味还睛散之类主之。凡退翳诸药,如白蒺

  藜,木贼、蜜蒙花、蛇蜕、蝉蜕、青葙子、草决明、石决明、夜明砂之类,皆所宜用。然欲

  退翳于已成,终属费力,不若早杜其源也。

  一、点眼诸方,载者固多,然皆不若金露散之为妥也,或用丹砂散亦妙。若火连五脏,

  热毒深远,而凡过用寒凉点洗者,多致留邪,大非良法。若火邪不甚而暴为赤痛者,用鸡子

  黄连膏,其效甚捷,或黄连膏。

  一、目眶岁久赤烂,俗呼为赤瞎是也,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出血,以泻湿热而愈。或用

  洗烂弦风赤眼方,亦妙。

  述古(共七条)

  属性:《龙木禅师论》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其五轮

  者,应五行,八廓者,应八卦。凡所患者,或因过食五辛,多啖炙爆,热餐面食,饮

  酒不已,房室无节,极目远视,数看日月,频挠心火,夜读细字,月下观书,抄写多能,雕

  镂细作,博奕不休,久被烟火,泣泪过多,刺头出血太甚,若此者,俱散明之本。复有驰骋

  田猎,冲冒尘沙,日夜不息者,亦伤目之由。又有少壮之时,不自保惜,逮自四旬,以渐昏

  蒙。故善卫养者,才至中年,无事常须冥目,勿使他视,非有要事,不宜辄开,则虽老而视

  不衰。大抵营卫顺则斯疾无由而生,营卫衰则致病多矣。且伤风冷则泪出,虚烦则昏蒙,劳

  力则赤,白肿则肺家受毒,生疮则风热侵肺,黄乃酒伤于脾,血灌瞳人及赤色,俱是心家

  有热,羞明见红花为肝邪,黑花则肾虚,青花胆有寒,五色花是肾虚有热,不可一概为治;

  若虚不补而实不泻,亦难收救。然上虚乃肝虚,下虚乃肾虚,肝虚则头晕耳聋目眩,肾虚则

  虚壅生花,耳作蝉鸣,大宜补肝益肾。其有热泪交流,两睑赤痛,乃肝之热极;迎风有泪,

  为肾虚客热,凉肝泻肾,必得其宜。至于五脏,各以类推。虚则生寒,实则生热,补泻之用

  ,须在参详,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余则无非有所触动,或大病之后,所患不一。至于暴赤

  一证,多因泛热冲上,或眠食失时,饱食近火得之,加以劳役失于调摄,过食毒物,变成恶

  证。医者不源本始,但知暴赤属阳,或以散血之剂,或以凉心之药,纵使退散,遂致脾经受

  寒,饮食不进,头目虚烦,五脏既虚,因成内障。亦有见其不进饮食,俾更服热药,遂致暴

  燥热气上攻,昏涩眵泪,或犯盛怒,辛苦重劳,遂生肉;心气不宁,风热交并,变为攀睛

  ;证状不一,是为外障。又加读书博奕,算劳过度,名曰肝劳,不可但投以治肝之剂

  ,及作他证治之,终于罔效,惟须闭目珍护,不及远视,庶乎疾瘳。

  若乎患风疹者,必多眼暗,先攻其风,则暗自去。妇人胎前产后,用药亦须避忌。小儿

  所患,切宜善治,惟略加淋洗。若披镰针灸,断不可施,犹戒用手频揉,或因兹睛坏

  ,至于莫救。以上诸证,专是科者宜留意焉。

  杨仁斋曰∶眼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如日月丽天而不可掩者也。其大属心,其白睛属

  肺,其乌珠属肝,其上下睑胞属脾,而中之瞳仁属肾。是虽五脏各有证应,然论其所主,则

  瞳子之关系重焉。何以言之,夫目者,肝之外候也,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肾

  也,焉有子母而能相离者哉?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眩晕。若乌

  轮赤晕,刺痛浮浆,此肝热也;燥涩清泪,枯黄绕睛,此肝虚也;瞳人开大,淡白偏斜,此

  肾虚也;瞳人集小,或带微黄,此肾热也;一虚一实,以此验之。然肝肾之气,相根据而行,

  孰知心者神之舍,又所以为肝肾之副焉,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何则?心主血,肝藏血

  ,凡血热冲发于目者,皆当清心凉肝,又不可固执水生木之说。夫眼以轻膜裹水,照彻四方

  ,溯源反本,非天一生水,又孰为之主宰乎?

  析而论之,则拘急牵飕,瞳青胞白,痒而清泪,不赤不痛,是谓之风眼。乌轮突起,胞

  硬红肿,眵泪湿浆,裹热刺痛,是谓之热眼。眼浑而泪,胞肿而软,上壅朦胧,酸涩微赤,

  是谓之气眼。其或风与热并,则痒而浮赤。风与气搏,则痒涩昏沉。血热交聚,故生淫肤、

  粟肉、红缕、偷针之类。气血不至,故有眇视、胞垂、雀眼、盲障之形。淡紫而隐红者为虚

  热,鲜红而妒赤者为实热。两呈露生肉者,此心热血旺,白睛红膜如伞纸者,此气滞血

  凝。热证,瞳人内涌,白睛带赤;冷证,瞳人青绿,白睛枯槁。眼热经久,复为风冷所乘则

  赤烂;眼中不赤,但为痰饮所注则作疼。肝气不顺而挟热,所以羞明;热气蓄聚而伤饱,所

  以饱合。吁!此外证之大概然尔。然五脏不可阙一,脾与肺独无预何也?曰∶白睛带赤,或红

  筋者,其热在肺;上胞下胞,或目唇间如疥点者,其热在脾。脾主味也,五味之秀养诸中,

  则精华发见于其外。肺主气也,水火升降,营卫流转,非气孰能使之?前所谓五脏各有五证

  应者,于此又可推矣。

  虽然,眼之为患,多生于热,其间用药,大抵以清心凉肝、调血顺气为先。有如肾家恶

  燥,设遇虚证,亦不过以当归、地黄辈润养之,则轻用温药不可也。况夫肺能发燥,肝亦好

  润,古方率用杏仁、柿干、饴糖、沙蜜为佐,果非润益之意乎。至于退翳一节,尤关利害。

  凡翳起于肺家受热,轻则朦胧,重则生翳。珍珠翳,状如碎米者易散;梅花翳,状如梅花瓣

  者难消。虽翳自热生,然治法先退翳而后退热者,去之犹易;若先去赤热,则血为之冰,而

  翳不能去。其有赤眼,与之凉药过多,又且涤之以水,不反掌而冰凝。眼特一团水耳,水性

  清澄,尤不可规规于点洗。喜怒失节,嗜欲无度,穷役目力,泣涕过伤,冲风凌雾,当暑冒

  日,不避烟火,饮啖热多,此皆患生于脏腑者也,专恃点洗可乎哉?惟有静坐澄神,爱护目

  力,放怀息虑,心逸日休,调和饮食以养之,斟酌药饵以平之,明察秋毫,断可必矣。

  张子和曰∶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太过则壅闭而发痛,不及则

  目耗竭而失明,故年少之人多太过,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则无不及,年老之人间犹

  有太过者,不可不察也。夫目之内,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少阳经也,血

  少气多。目之上纲,太阳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

  于目两旁交之中,与太阳、少阳俱会于目,惟足厥阴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

  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愈明,刺少阳出血则愈昏,要知无使

  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凡血之为物,太多则溢,太少则枯。人热则血行疾而多,寒则血

  行迟而少,此常理也。

  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属木。木之为物,太茂则蔽密,太衰则枯瘁矣。夫

  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气轮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赤脉属心火,黑

  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则不知病之理,岂知目不因火则不

  病。何以言之?气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

  ;赤脉贯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内经》曰∶热胜则肿。凡目暴赤肿起,

  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瞒,皆大热之所为也。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在

  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

  ,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囟会,为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然小儿水在上,火在下,故

  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内经》曰∶血实者宜决之。又曰∶虚者补之,实者

  泻之。如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肾。至于暴赤肿痛,皆宜以针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调盐油以涂发根,甚者虽至于再

  至于三可也,量其病势,以平为期。子和尝自病目赤,或肿或翳,羞明隐涩,百余日不愈。

  眼科张仲安云∶宜刺上星、百会、攒竹、丝空诸穴上出血,又以草茎纳两鼻中,出血约升许

  ,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此则血实破之之法也。

  李东垣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

  ,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

  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胞络也,主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运动,势乃妄行,又因邪气所

  并而损血脉,故诸病生焉。凡医者不理脾胃,乃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若

  概用辛凉苦寒之剂,损伤真气,促成内障之证矣。又东垣曰∶能远视不能近视者,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也,乃气虚而血盛也。血盛者,阴火有余,气虚者,气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也,乃血虚气盛也。血虚气盛者,皆火有余,元

  气不足也。火者,元气之贼也。

  王海藏曰∶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宜东垣地黄丸主之。目能近视

  ,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东垣定志丸主之。

  愚谓此二子之说,在东垣以不能近视为阳不足,不能远视为阴不足;在海藏以能远视,

  不能近视,责其有火无水;能近视,不能远视,责其有水无火,何二子之言相反也?岂无是

  非之辨哉?观刘宗浓曰∶阳气者,犹日火也,阴气者,金水也;先儒谓金水内明而外暗,日

  火外明而内暗,此自不易之理也。然则内明者利于近,外明者利于远,故凡不能远视者,必

  阴胜阳也,不能近视者,必阳胜阴也。由此言之,则海藏是而东垣非矣。若以愚见评之,则

  但当言其不足,不必言其有余。故曰∶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也;不能近视者,阴气不足也

  ,岂不甚为明显。若东垣以阴气有余,阳气有余,皆谓之火,则能视者皆火病也。海藏云∶

  能近视责其有水,能远视责其有火,则当责者亦是病也。此等议论,余则未敢服膺。

  王节斋曰∶眼赤肿痛,古方用药,内外不同。在内汤散,则用苦寒辛凉之药以泻其火,

  在外点洗,则用辛热辛凉之药以散其邪。故点药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热,以其性辛甚,

  故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热气。古方用烧酒洗眼,或用干姜末、生姜汁点眼者,皆此意也。盖

  赤眼是火邪内炎,上攻于目,故内治用苦寒之药,是治其本,如锅底之去薪也。然火邪既客

  于目,从内出外,若外用寒凉以阻逆之,则火郁内攻不得散矣。故点药用辛热,而洗眼用热

  汤,是火郁则发,因而散之,从治法也。世人不知冰片为劫药,而误认为寒,常用点眼,遂

  致积热入目而昏暗障翳,故云∶眼不点不瞎者也。又不知外治忌寒凉,而妄将冷水、冷物、

  冷药挹洗,致昏瞎者有之。

  愚按∶节斋之论,其属有理,然寒凉点眼之法,亦非尽不可用,但用之有宜否耳。盖点

  以寒凉,用治火也。若火之微者,其势轻,其邪浅,或偶触烟火风热,或素有标病,邪在肤

  腠之间,而热不深者,即用黄连膏之类,暂为清解,亦可去热,浮热去而目自愈,无不可也。若火之甚者,本于五脏而炽及三阳,欲以一星之寒凉,济此炎炎之盛势,其果能否?此其

  解热之功毫无所及,而闭热之害惟目受之矣。故凡病火眼之甚者,点以寒凉,痛必连珠,正

  由火郁而然耳。所以,久点寒凉而不效者,未有不致于坏目,此王节斋之论,有不可不察,

  而凡治痈疽外证者,亦当并识此义。

  薛立斋曰∶前证若体倦少食,视物昏花,或饮食劳倦益甚者,脾胃虚也,用补中益气汤。眵多紧涩,赤脉贯睛,或脏腑秘结者,用芍药清肝散。若赤翳布白,畏日羞明,或痛如刺

  者,上焦风热也,用黄连饮子。若久视生花,畏日,远视如雾者,神气伤也,用神效黄汤。大凡午前甚而作痛者,东垣助阳和血汤;午后甚而作痛者,黄连天花粉丸;午后甚而不痛

  者,东垣益阴肾气丸主之。

  针灸法

  属性:睛明、风池、太阳、神庭、上星、囟会、百会、前顶、攒竹、丝竹空、承泣、目窗、客

  主人、承光。

  以上诸穴,皆可用针,或以三棱针出血。凡近目之穴,皆禁灸。

  大骨空(穴在手大指第二节尖。灸九壮,以口吹火灭)

  小骨空(穴在手小指第二节尖。灸七壮,以口吹火灭)

  上二穴能治迎风冷泪,风眼烂弦等证。

  合谷(治阳明热郁,赤肿翳障,或迎风流泪。灸七壮。大抵目疾多宜灸此,永不再发也

  ,亦可针)

  翳风(灸七壮。治赤白翳膜,目不明)

  肝俞(灸七壮。治肝风客热,迎风流泪、雀目)、足三里(灸之可令火气下降)

  明目二间(灸)

  命门(灸)

  水沟(可针可灸。治目睛直视)

  手三里(灸,右取左,左取右)

  八关大刺(治眼痛欲出,不可忍者。须刺十指缝中出血愈)

  眼目论列方

  属性:抽薪饮(新寒三)大补元煎(新补一)明目羊肝丸(因二七)徙薪饮(新寒四)黄连饮

  子(因二一)黄连羊肝丸(因二八)泻白散(寒四二)十全大补汤(补二十)补中益气汤(

  补三十)芎辛散(因十七)人参养营汤(补二一)神效黄汤(补四八)左归丸(新补四)

  固本还精丸(因十三)《济阴》地黄丸(因五)右归饮(新补三)八味还睛散(因十一)

  滋阴地黄丸(因九)蝉花散(因二五)加减一阴煎(新补九)益阴肾气丸(因四)金露散(

  新因四四)助阳和血汤(因十六)明目地黄丸(因七)丹砂散(因三七)当归龙胆汤(因二

  三)明目细辛汤(因十八)黄连膏(因三三、三六)芍药清肝散(寒六一)洗烂眼赤眼方(

  因四四)黄连天花粉丸(因二七)黄芩苏连汤(因二二)鸡子黄连膏(新因四三)

  论外备用方

  属性:逍遥散(补九二目暗)羌活胜风汤(散六一风热)定志丸(补百十六不能近视)

  上清散(散六九搐鼻)诸眼目方(共五十二方俱在因阵)

点击下载App,搜索"景岳全书",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