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属性:《五藏生成篇》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心烦头痛,
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经脉篇》曰∶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
《脉解篇》曰∶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着至教论》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
《脉要精微论》曰∶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平人气象论》曰∶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脉要精微论》曰∶厥成为巅疾。痛,剌手阳明与之盛脉出血。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
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寒热病篇》曰∶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
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
《杂病篇》曰∶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KTKT然,腰脊强,取足太阳中
血络。
《奇病论》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
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厥病篇》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论证(共二条)
属性: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
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
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
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热则发,或以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发,或以阳虚于上,而阴寒
胜之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太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
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一、头痛有各经之辨。凡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
会于巅,故仲景《伤寒论》则惟三阳有头痛,厥阴亦有头痛,而太阴、少阴则无之。其于辨
之之法,则头脑、额颅虽三阳俱有所会,无不可痛,然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此
又各有所主,亦外感之所当辨也。至若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矣。如本经所言,下虚
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若《厥病篇》所论,则足六经及手少阴、少阳皆有之矣。《奇病
论》曰∶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脑者,岂非少阴之病乎?此内证外证之异,所不
可不察也。(厥病篇义详《类经》)
论治(共五条)
属性:一、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
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如川芎
、细辛、蔓荆子、柴胡之类,皆最宜也。若寒之甚者,宜麻黄、桂枝、生姜、葱白、紫苏、
白芷之类,随其虚实而加减用之。
一、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
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绝无表邪者,
必火邪也。欲治阳明之火,无如白虎汤加泽泻、木通、生地、麦冬之类,以抑其至高之势,
其效最速。至若他经之火,则芍药、天花、芩、连、知、柏、龙胆、栀子之类,无不可择而
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而愈炽矣,此
为忌也。
一、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证多因水亏,所以虚火易动,火动
则痛,必兼烦热、内热等证,治宜壮水为主,当用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玉女煎之类主
之。火微者,宜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三阴煎、左归饮之类主之。
一、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
倦怠,或食饮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是皆阳虚阴胜而然。治宜
扶阳为主,如理阴煎、理中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皆可择用,或以五福饮,五
君子煎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以升达阳气,则最善之治也。
一、痰厥头痛,诸古方书皆有此名目,然以余论之,则必别有所因,但以头痛而兼痰者
有之,未必因痰头痛也。故兼痰者必见呕恶、胸满、胁胀,或咳嗽气粗多痰,此则不得不兼
痰治之,宜二陈汤、六安煎、和胃饮、平胃散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主之。如多痰兼火
者,宜用清膈煎,或二陈汤、六安煎加黄芩、天花粉之类主之,火甚者加石膏亦可。如多痰
兼虚而头痛者,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汤加芎、辛之类,酌而用之。东垣治痰厥头痛,恶
心烦闷,头旋眼黑,气短促,上喘无力,懒言,心神颠倒,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
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如范天FS之妻,因两次下之而致头痛者,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
述古(共三条)
属性:《活人书》云∶头痛者,阳证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
若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阳明证头痛,不恶
寒反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少阴并无头痛之证。仲景只有
厥阴一证,吴茱萸汤。
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
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冲
头痛。又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病则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
,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有余则泻
,不足则补,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
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耳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
,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
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凡头痛每
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
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
类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白芷为主。少阳经头痛
,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疾,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
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
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
,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
荆子、细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
羌活附子汤,治厥阴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先师尝病头痛,
发时两颊青黄,眩运,目不欲闭,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
,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治之,更灸侠溪穴即愈。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执体
而不知用者弊,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
立斋曰∶久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气虚者,
有四气外伤者,有劳役所伤者,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若夫偏正
头风,久而不愈,乃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甚则目昏紧小,二便秘涩,宜砭
出其血以开郁解表。余尝治尚宝刘毅斋,但怒则两太阳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子,
后用六味丸以生肾水而再不发。谭侍御每头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余作中气虚
寒,用六君子、当归、黄、炮姜而瘥。商仪部,劳则头痛,余作阳虚不能上升,以补中益
气汤加蔓荆子而痊。
简易方
属性:硝石散治风寒入脑,头痛不可当。(因九七)
一方用生萝卜汁,仰卧,注两鼻孔,数年之患,一注即愈。
灸法
属性:神庭、上星、后顶、百会、风池。
以上诸穴,随灸一处可愈。
头痛论列方
属性:麻黄汤(散一)桂枝汤(散九)葛根葱白汤(散三二)白虎汤(寒二)四物汤(补八)
莲须葱白汤(散三三)平胃散(和十七)和胃饮(新和五)补中益气汤(补三十)二陈汤(
和一)六安煎(新和二)十全大补汤(补二十)五福饮(新补六)小柴胡汤(散十九)玉女
煎(新寒十二)清膈煎(新寒九)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五君子煎(新热六)理中汤(热
一)滋阴八味煎(新寒十七)理阴煎(新热六)六君子汤(补五)加
减一阴煎(新补九)三阴煎(新补十一)吴茱萸汤(热一三七)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左归
饮(新补二)羌活附子汤(热三五)《局方》玉壶丸(和百五)调中益气汤(补三一)调胃
承气汤(攻三)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十五)
论外备用方
属性:川芎散(散六二头风)川芎散(散六三风热)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滞)十神汤
(散四十感冒)神术汤(散三七伤寒)川芎茶调散(散四六风邪上攻)清空膏(散七
四年久风热)都梁丸(散七七伤风)羌活附子汤(散五九冬月犯寒)玉壶丸(和百五
风痰)上清散(散六九吹鼻)羌活胜风汤(散六一风热)愈风饼子(散七五头风)
菊花散(散七一风热)旋复花汤(散八三风痰昏闷)如圣散(散七二搐鼻)透顶散
(散七三气逆痛)点头散(散七三气逆痛)八般头风(散七六搐鼻)芎
芷散(散六七风热)芎辛导痰汤(散六八痰厥痛)天香散(散六
六年久头痛)神芎丸(攻七二肿病秘结)茶调散(寒七二风热上攻)石膏散(寒六九
阳明风热)双玉散(寒七一胃火)荆芩散(寒七十头风)芎术汤(热五十寒湿痛)
三生散(热九六痰厥痛)吹鼻六神散(因四二风热)硝石散(因九七风热吹鼻)当
归酒(补百四血虚痛)黑锡丹(热一八九下元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