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杂证谟\喘促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景岳全书",免费读到尾

  经义

  属性:《至真要大论》曰∶诸气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

  于火。

  《脉解篇》曰∶阳明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息贲者,不治。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

  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大奇论》曰∶肺之雍,喘而两满。

  《太阴阳明论》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

  《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

  喘息,痹聚在肺。肠痹者,数饮而不得出,中气喘争。

  《阳明脉解篇》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脉要精微论》曰∶肝脉,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精液而流也。肾者水

  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示从容论》曰∶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玉机真藏论》曰∶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

  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刺禁论》曰∶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五邪篇》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咳动肩背。

  《缪刺论》曰∶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热。

  《经脉别论》曰∶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

  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

  着而为病也。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也,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肾足少阴也,是动则病饥

  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藏气法时论》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调经论》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

  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热病篇》曰∶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

  论证

  属性: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

  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此二证相反,不可混也。然则何以辨之?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

  ;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

  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

  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此其一为真

  喘,一为似喘,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何也?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

  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肾主精髓而

  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促者断之基也,气既短促,而再加消

  散,如压卵矣。且气盛有邪之脉,必滑数有力,而气虚无邪之脉,必微弱无神,此脉候之

  有不同也。其有外见浮洪,或芤大至极,而稍按即无者,此正无根之脉也。或往来弦甚而极

  大极数,全无和缓者,此正胃气之败也,俱为大虚之候。但脉之微弱者,其真虚易知,而脉

  之浮空弦搏者,其假实难辨,然而轻重之分,亦惟于此而可察矣。盖其微弱者,犹顺而易医

  ,浮空者,最险而多变,若弦强之甚,则为真藏,真藏已见,不可为也。

  虚喘证治(共七条)

  属性:凡虚喘之证,无非由气虚耳。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

  ,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

  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则深,此当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气,庶可回生也。其有病久而加以

  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气等剂而反加喘者,或上为喘咳而下为泄泻者,或妇人产后亡血过多,

  则营气暴竭,孤阳无根据而为喘者,此名孤阳绝阴,剥极之候,已为难治,更毋蹈剥庐之戒也。

  一、虚喘证,其人别无风寒咳嗽等疾,而忽见气短似喘,或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促

  ,或于精泄之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大病之后,或妇人月期之后而喘促愈

  甚,或气道噎塞,上下若不相续,势剧垂危者,但察其表里无邪,脉息微弱无力,而诸病若

  此,悉宜以贞元饮主之,加减如本方,其效如神。此外如小营煎、大营煎、大补元煎之类,

  俱可择用。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此之类。若大便溏泄兼下寒者,宜右归饮、右

  归丸、圣术煎之类主之。

  一、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主之。或但以气虚而无热者,惟独参

  汤为宜。若火烁肺金,上焦热甚,烦渴多汗,气虚作喘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火在阴分

  ,宜玉女煎主之,然惟夏月或有此证。若阴虚,自小腹火气上冲而喘者,宜补阴降火,以六

  味地黄汤加黄柏、知母之类主之。

  一、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然水不能化而子病及母,使非精气之败,何以至此,

  此其虚者十九,而间乎虚中挟实,则或有之耳。故凡治水喘者,不宜妄用攻击之药,当求肿

  胀门诸法治之,肿退而喘自定矣。古法治心下有水气上乘于肺,喘而不得卧者,以《直指》

  神秘汤主之。但此汤性用多主气分,若水因气滞者用之则可,若水因气虚者,必当以加减金

  匮肾气汤之类主之。

  一、老弱人久病气虚发喘者,但当以养肺为主。凡阴胜者宜温养之,如人参、当归、姜

  、桂、甘草,或加以、术之属。阳胜者宜滋养之,如人参、熟地、麦冬、阿胶、五味子、

  梨浆、牛乳之属。

  一、关格之证为喘者,如《六节藏象论》曰∶人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四盛已上为关

  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此关格之证以脉言,不以病言也。今人之患此者颇多

  ,而人多不知,且近时察脉者不论人迎,惟在寸口,但其两手之脉浮弦至极,大至四倍已上

  者,便是此证,其病必虚里跳动而气喘不已。此之喘状,多无咳嗽,但觉胸膈舂舂,似胀非

  胀,似短非短,微劳则喘甚,多言亦喘甚,甚至通身振振,慌张不宁。此必情欲伤阴,以致

  元气无根,孤阳离剧之候也,多不可治。方论详关格门。

  一、凡病喘促,但察其脉息微弱细涩者,必阴中之阳虚也;或浮大弦芤按之空虚者,必

  阳中之阴虚也。大凡喘急不得卧而脉见如此者,皆元气大虚,去死不远之候,若妄加消伐,

  必增剧而危,若用苦寒或攻下之,无不即死。

  实喘证治(共七条)

  属性:一、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盖风寒之邪,必受自皮

  毛,所以入肺而为喘,火之炽盛,金必受伤,故亦以病肺而为喘。治风寒之实喘,宜以温散

  ;治火热之实喘,治以寒凉。又有痰喘之说,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岂能喘,而必有所以生

  痰者,此当求其本而治之。

  一、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主之。若冬月风寒感

  甚者,于本方加麻黄亦可,或用小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之类主之。

  一、外有风寒,内兼微火而喘者,宜黄芩半夏汤主之。若兼阳明火盛而以寒包热者,宜

  凉而兼散,以大青龙汤,或五虎汤、越婢加半夏汤之类主之。

  一、外无风寒而惟火盛作喘,或虽有微寒而所重在火者,宜桑白皮汤,或抽薪饮之类主

  之。

  一、痰盛作喘者,虽宜治痰,如二陈汤、六安煎、导痰汤、千缗汤、滚痰丸、抱龙丸之

  类,皆可治实痰之喘也;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之类,皆可治虚痰之喘也。然痰之为病,亦

  惟为病之标耳,犹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动者,必须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须先治

  其寒。至于或因气逆,或因风邪,或因湿滞,或因脾肾虚弱,有一于此,皆能生痰,使欲治

  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则痰终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

  一、气分受邪,上焦气实作喘,或怒气郁结伤肝,而人壮力强,胀满脉实者,但破其气

  而喘自愈,宜廓清饮、四磨饮、四七汤、萝卜子汤、苏子降气汤之类主之;或阳明气秘不通

  而胀满者,可微利之。

  一、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

  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

  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KTKT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

  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述古(共二条)

  属性:东垣曰∶华佗云盛而为喘,减而为枯;故《活人》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本,

  须要会得本意,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肺气有余者,亦非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

  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

  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

  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丹溪曰∶喘急者,气为火所郁而为,痰在肺胃间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自小腹

  下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气短者,有水气乘肺者,有肺虚挟寒而喘者,有肺实挟热而喘者

  ,有惊忧气郁肺胀而喘者,有胃络不和而喘者,有肾气虚损而喘者。虽然,未有不由痰火内

  郁,风寒外束而致之者也。

  灸法

  属性:璇玑、气海、膻中、期门。

  背中骨节第七椎下穴,灸三壮,喘气立已,神效。

  喘促论列方

  属性:贞元饮(新补十九)六安煎(新和二)大补元煎(新补一)大营煎(新补十四)小营煎

  (新补十五)六君子汤(补五)右归饮(新补三)右归丸(新补五)大青龙汤(散七)独参

  汤(补三五)神秘汤(和一三八)小青龙汤(散八)圣术煎(新热二五)生脉散(补五六)

  玉女煎(新寒十二)萝卜子汤(和一三九)二陈汤(和一)千缗汤(和九五)桑白皮汤(寒

  五二)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抱龙丸(小八五)导痰汤(和九一)廓清饮(新和十三)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四七汤(和九七)四磨饮(和五二)《金匮》肾气丸(补一二四)五

  虎汤(和一三六)三拗汤(散七八)人参白虎汤(寒三)华盖散(散七九)滚痰丸(攻七七)

  苏子降气汤(和四一)黄芩半夏汤(散五十)越婢加半夏汤(散九十)

  论外备用方

  属性:参附汤(补三七)五味子汤(补五七喘渴)十全大补汤(补二十虚喘)蜜酥煎(补

  六五)百合汤(和一三五浮肿作喘)人参胡桃汤(补五九喘不得卧)苏子煎(和一四一

  润肺喘)定喘汤(和一三三风寒喘)人参定喘汤(和一三四寒邪咳喘)黄栝蒌丸(和

  百十八痰喘)神秘汤(和一三八水气喘)苏陈九宝汤(散八五哮喘)泻白散(寒四二

  肺火)双玉散(寒七一火喘)安眠散(固七喘不止)葶苈大枣泻肺汤(和百四十浮

  肿喘)

点击下载App,搜索"景岳全书",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