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属性:《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宣明五气篇》曰∶心为汗。
《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决气篇》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大风汗出,灸噫嘻
,噫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热论》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偏
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魄汗未尽,形弱
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评热病论》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也。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汗出而
脉尚躁盛者死。
《热病篇》曰∶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热病已得汗而脉尚
躁盛,此阴极之脉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极之脉
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
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寒热病篇》曰∶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
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逆顺篇》曰∶无刺之热,无刺漉漉之汗。
《五禁篇》曰∶五禁、五夺、五逆者,皆不可刺。曰∶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
《平人气象论》曰∶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肺脉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本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阖关者也。
《经脉别论》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倦,汗出于脾。
《本病论》曰∶醉饱行房,汗出于脾。
《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
故气耗矣。
《五变篇》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
占旦死。
论证(共三条)
属性: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汗者
,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人以卫
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治宜实表补阳。盗汗者属阴虚,阴
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宜清火补阴。此其大法,固
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
自汗。故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
,谓非阳盛阴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
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
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
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
一、汗由血液,本乎阴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
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
衰,欲禁汗而不知橐之牝牡,亦犹荡舟于陆而驾车于海耳。吾知其不败不已也。
一、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
汗。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
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
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故经曰∶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
如冰,是皆阴汗之谓也。故凡治阴汗者,但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
;甚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余别有治按在伤寒门战汗条中。
汗出不治证
属性:凡汗出不治之证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脉脱者,不治。三、汗出
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发润至颠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者
,不治。凡见此类,不得妄为用药。
论治(共八条)
属性:一、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
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或加减一
阴煎之类主之。其有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生脉散之类主之。又有本非阴虚,止因内火熏蒸,血热而多汗者,宜正气汤,或黄芩芍药汤、清化饮之类主
之。
一、阴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内无火邪,又无火脉,便是气虚阴证,皆不可妄用凉药
以败阳气。若止因气虚而火未衰者,宜三阴煎、参归汤、人参建中汤之类主之。若睡中盗汗
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若气虚
火衰之甚者,宜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
一、卫气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阴证之属,宜黄六一汤、玉屏风散、附汤
之类主之。
一、诸病误治,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证,是亦阴证
之属,当察其虚之微甚。微虚者,宜三阴煎、五阴煎、独参汤之类主之;大虚者,非大补元
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不可。
一、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凡证有身重困倦,而脉见缓大,声音如从瓮中出者,多属
湿证。若热湿胜者,但去其火而湿自清,宜用前阳证之法。寒湿胜者,但助其火而湿自退,
宜用前阴证之法。或用玉屏风散、四君子汤、五君子煎之类以健脾土之气,则湿去而汗自收。
一、收汗止汗之剂,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北五味、小黑豆、龙骨、牡蛎之属,皆
可随宜择用。一曰∶黄得防风而力愈大。一曰∶官桂最能实表。一、凡汗出太多不能收者
,速宜用五倍子为末,以唾津调填脐中,外用帕帛缚定,过宿即止;或用何首乌为末,填脐
缚之,亦止。
一、小儿盗汗,虽是常事,在东垣诸公,皆曰不必治之。盖由血气未足也。然汗之太多
者,终属气分之虚。余于儿辈见汗之甚者,每以人参一钱许,煎汤与服,当夜即止。正恐他
日之强弱未必不由乎此,所以培补之功原不可少。
一、病后多汗,若伤寒,若疟疾。凡系外感寒邪,汗出热退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
初解,必由腠理卫气开泄,其汗宜然,即数日旬日亦自无妨,俟卫气渐实,汗必自止,无足
虑也。若其他杂证,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盗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
述古(共二条)
属性:《丹溪附录》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皆阴
阳偏胜所致也。
立斋曰∶若阳气虚弱,汗出不止,肢体倦怠,用附汤。上气喘急,盗汗,气短头晕者
,用参附汤。肾气虚弱,盗汗发热者,用六味丸。若肾气虚乏,盗汗恶寒者,用八味丸。气
血俱虚而盗汗者,用十全大补汤。阳盛阴虚者,当归六黄汤。心肾虚弱者,斑龙丸。
汗证论列方
属性:大补元煎(新补一)大建中汤(补二五)玉屏风散(补五十)四君子汤(补一)五君子
煎(新热六)当归六黄汤(寒六五)独参汤(补三五)参附汤(补三七)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参归汤(补三八)附汤(补四三)人参建中汤(补二六)参苓散(补五三)生脉散(补
五六)黄六一汤(补四九)一阴煎(新补八)三阴煎(新补十一)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五阴煎(新补十三)保阴煎(新寒一)天王补心丹(补百八)六味丸(补百二十)八味丸
(补一二一)加减一阴煎(新补九)清化饮(新因十三)正气汤(寒六六)黄芩芍药汤(寒
百九)斑龙丸(补百二八)
论外备用方
属性:归脾汤(补三二)黄汤(补四五)大补黄汤(补四七)还少丹(补一三五)柔脾汤
(补七一吐衄汗)益阴肾气丸(补一二三血虚盗汗)三味建中汤(补二九)大建中汤(
补二五阴汗)人参养营汤(补二一)心肾丸(补百十二阴虚盗汗)生地黄汤(寒六八
阴火汗)防己黄汤(和一七六风湿汗)《宣明》白术散(固三虚风)白术散(和三十
自汗益汗)防风当归汤(和二四一过汗反张)牡蛎白术散(固二酒风)牡蛎散(固一)金锁正元丹(固十八遗精汗)秘元丹(固三二虚寒自汗)麦面汤(固四气虚汗)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心虚汗)脚汗牡蛎散(因二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