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脉神章4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景岳全书",免费读到尾

  仲景脉义

  属性: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浮大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

  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

  中,则发热

  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之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之衰也。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

  汗也。

  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

  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当发其痈。脉数不时,则生恶疮也。

  属性:师曰∶脉有三部,道之根源,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

  分。出入升降,刻漏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

  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

  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

  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

  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

  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人愧者,其脉何类?

  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为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服汤如食

  顷,病患乃大吐,若下痢,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

  作此吐痢?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

  月节克之也。

  脉病患不病,号曰行尸,以无生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

  无谷神,虽困无苦。

  问曰∶紧脉从何而来?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

  令脉紧也。假令下痢,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

  ,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

  而虚满,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营气不足。营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营

  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

  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酢,古醋字。)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营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营为根,

  卫为叶,营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吐腥、吐涎沫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

  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属性:问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气血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谓卒

  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

  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

  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

  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

  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属性:凡诊脉,先须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

  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见和缓。凡人脏腑胃脉既平,又应时

  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

  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

  胃之候也。若委曲寻之而若隐若

  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

  属性:明脉须辨表里虚实四字。表,阳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胃腑及脏者,皆属于

  表也。里,阴也,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不能散越,及饮食之伤留于腑脏之间,不能通

  泄,皆属于里也。虚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竭也。实者,邪气之实,由正气之本虚,

  邪得乘之,非元气之自实也。故虚者补其正气,实者泻其邪气。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此大法也。

  属性:东垣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谓如六数七极,

  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去其寒。若数

  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将何所恃耶?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神将何以根据而为主?故经曰∶

  脉者,血气之先,气血者,人之神也。善夫!

  属性: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脉之中,卫行于脉之外,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

  之可议矣。或者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则脏腑不和,营卫乖谬,而二十四脉之名状,层出而叠见矣。是故风寒暑湿燥火,此六淫也,外伤六淫之脉,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细为湿,数为燥,

  洪为火,此皆可以脉而别其外感之

  邪也。喜怒忧思悲恐惊者,此七情也,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恐则伤

  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此皆可以脉而辨其内伤之病也。然此特举其常,而

  以脉病相应者为言也。

  若论其变,则有脉不应病,病不应脉,变出百端,而难一一尽凭乎脉者矣。试举一二言之,如

  张仲景云∶脉浮大,邪在表,为可汗。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

  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又云∶促脉为阳盛,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作温不

  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又曰∶迟脉为寒,沉脉为里。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汗出,

  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矣;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汗之,此又非

  沉为在里之脉矣。凡此皆脉难尽凭之明验也。若只凭脉而不问证,未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

  为阳,颠倒错乱,而夭人寿者多矣。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证,良有以也。

  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脉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

  医而倾心付托,其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

  ,尚亦不悟,深可悲矣。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学,固无足怪,奈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习,

  是又大可笑也。夫定静安虑,格物致知,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虑事精详,格物者谓穷

  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谓推极吾之所知,凡此数事,学人必当究心于此矣。先正又言,为人子者,不

  可不知医,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夫望闻问切,医家大节目也,苟于临病之际,惟

  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而不讲,岂得谓知医乎?岂得为处事精详乎?岂得为穷致事物

  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

  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凡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忠浓,发言纯笃,察病详审,处

  方精专,兼此数者,庶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证,或有少瘥,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

  也。若以此而遂弃之,

  所谓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乌可与智者道哉。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

  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数十余病,假使诊得浮脉,彼

  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为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

  之后,则于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脉与病应,则吉而易

  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脉经》一书,拳拳

  示人以诊法,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噫!世称善脉莫过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参伍,况下于叔和者乎!故专以切脉言病,必不能不致于误也。

  安得为医之良?

  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尝考其义矣,夫太者

  ,始也,初也,如太极、太乙之太;素者,质也,本也,如绘事后素之素,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

  此果何脉耶?则必指元气而言也。东垣曰∶元气者,胃气之别名。胃气之脉,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

  ,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无病之人,皆得此脉,以此脉而

  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以此脉而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何也?胃气之脉,难以形容,莫能名状,

  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窃观其书,名虽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太素之义,所作歌括

  ,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意,不过托此以为徼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辨其非

  者。又或为之语曰∶太素云者,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然脉可以察而知之,非谓脉名太

  素也。予曰∶固也,然则太素之所诊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夫二十四脉皆主病,言一脉见

  则主一病,贫贱富贵何从而察之哉?假如浮脉,其诊为风,使太素家诊之,将言其为风耶?抑言其

  为贵贱穷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为风,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

  则是

  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谓之太素,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

  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

  必不能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是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

  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一生之休咎,殆必无是理,然纵使亿则屡中,亦是捕风捉影,仿佛形容,

  安有一定之见哉。噫!以脉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犹待乎望闻问,况能知其他乎。且脉兆于岐黄

  ,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遍考《素》、《难》、《脉经》,并无一字言及此者,非隐之也,殆必

  有不可诬者耳。巢氏曰∶太素者,善于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术耳。诚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

  惑矣。又有善伺察者,以言人,阴得其实,故于诊按之际,肆言而为欺妄,是又下此一等,无足

  论也。

  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而脉来亦清,清则脉形圆

  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年招财,何年得子,

  吾皆不得而知矣。禀之浊者,血气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不清,至数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

  贫贱而已,若曰某时招悔,某时破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

  ,此谓浊中之清;质清而脉浊者,此谓清中之浊。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

  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其他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人可以类推,是则吾之所

  谓知人者,十本于理而已矣,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噫,予所以着为是论者,盖以世之有言太素

  脉者,靡不翕然称美,不惟不能以理析,又从而延誉于人,纵使其言有谬,又必阴与之委曲影射,

  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终

  于默默,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其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此皆世之通患,人所共有,

  故予不得不详论之,以致夫丁宁之意,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孟子曰∶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

  附诸家脉义

  属性:太素之说,固为不经,然其间亦有可采者。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

  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此为清中之浊,

  外富贵而内贫贱,失意处多,得意处少也。质浊脉清,此谓浊中之清,外贫贱而内富贵,得意处多

  ,失意处少也。若清不甚清,浊不甚浊,其得失相半,而无大得丧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

  而夭,脉浊而促。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此皆太素可采之句也,然亦不能外

  乎风鉴,故业太素者,不必师太素,但师风鉴,风鉴精而太素之说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隐行怪,无

  所不至,是又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正士岂为之。

  属性:论贵贱,切脉之清浊,论穷通,切脉之滑涩,论寿夭以浮沉,论时运以衰旺,论吉凶以缓急,亦

  皆仿佛《灵枢》虚实攻补,法天法地法人之奥旨。凡人两手清微如无脉者,此纯阴脉,主贵;有两

  手俱洪大者,此纯阳脉,主贵。

点击下载App,搜索"景岳全书",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