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免费读到尾

  1『分』字據教煌本補。

  2奏畫:原作r春書』,據教煌本改。奏,表紙也。

  3敦煌本『四方』下有『五方、十方』四字。

  4『為』字據敦煌本補。

  5章拒:敦煌本作『章櫃』。案章拒即章陸根刻作人形,睨之以析福。本篇下文中『章拒』,敦煌本均作『章櫃』。不復出校記。

  623于:教煌本作『乎』。

  7蘭艾:教煌本作『蘭菊』。據下文,當作『菊』。

  8『五』字據教煌本補。

  9握其根:教煌本作『掘取其根』。

  10某甲:教煌本作『王甲』。

  11『其』字據教燒本補。

  12彼但:教煌本作『後旦』。

  13知人情:教煌本作『知人精誠\』。

  14『子』字據敦煌本補。

  15使致富責:原作『史至富貴』,據敦煌本改。

  16役:原作『後』,據教煌本改。

  17『令』字據教煌本補。

  18『願一字據教煌本補。

  19聞語:原作『聞諸』,據敦煌本改。

  20『通』字教煌本作『止』。,

  21教煌本『出行』下有『山林』二字。

  22不得:原誤作『不六』,據敦煌本改。

  24玉女:原誤作『玉亦』,據敦煌本改。

  25出行:原誤作『出一』。

  26左肘:原誤作『左有』,據敦煌本改。

  27怪異:原誤作『怪魁』,據敦煌本改。

  28自語:原誤作『自六』,據敦煌本改。

  29敦煌本『此道』二字上有『乃可免於凶耶之厄矣』九字。

  30既成:原誤作『既相』,據敦煌本改。

  31可藏錄:敦煌本作『可通』。

  32『見』字據敦煌本補。

  33一暗:原誤作『室腌』,據敦煌本改。

  34亂:敦煌本作『易』。

  35緯度:原誤作『違皆』,據敦煌本改。

  36縱橫:原作『蹤橫』,據敦煌本改。

  37陰陽:原誤作『脯陽』,據敦煌本改。

  38轟以:當作『轟娘』。敦煌本無『能令雷電』至『蓊鬱飛颺』等十六字。

  39既臻:敦煌本作『自然』。

  40子:原誤作『下』,據敦煌本改。

  41變化:敦煌本作『道德』。

  42生者:原誤作『生符』,據敦煌本改。

  43輕陵:原誤作『於凌』,據敦煌本改。

  44禱\祀:敦煌本作『祝祠』。

  45天神:原誤作『天中』,據敦煌本改。

  46無:原誤作『黃』,據敦煌本改。

  47一千歲:原誤作『囊千歲』,據敦煌本改。

  48不須:原誤作『致須』,據敦煌本改。

  49學仙:敦煌本作『學士』。

  50急:原誤作『仙』,據敦煌本改。

  51不待:原誤作『不得』,據敦煌本改。

  52矣:原誤作『老』,據敦煌本改。

  53老君:原誤作『數君』,據敦煌本改。

  54之神:原誤作『教神』,據敦煌本改。

  55通神草:原誤『眾神草』。據敦煌本改。

  56一年:原誤作『名年』,據敦煌本改。

  57職吏耳:原誤作『職在耳』。敦煌本作『職史身』。

  58敦煌本『一千』上有『齋』字。

  59通靈圖:原誤作『止靈圖』,據敦煌本改。

  60六甲:原誤作『得中』,據敦煌本改。

  61亦:原誤作『女』,據敦煌本改。

  62一名:原誤作『行名』,據敦煌本改。

  63獨搖:敦煌本作『蜀搖』。

  64有:原誤作『肘』,據敦煌本改。

  65『其』字據敦煌本補。

  66魁:原誤作『異』,據敦煌本改。

  67六丁:原誤作『語丁』,據敦煌本改。

  68相配:原誤作『成配』,據敦煌本改。

  69入室:原誤作『入一』,據敦煌本改。

  70皆令:原誤作『度令』,據敦煌本改。

  71酒脯:原誤作『酒陰』,據敦煌本改。

  72以羊:原誤作『娘手』,據敦煌本改。

  73書通靈符:原誤作『書通靈者』。敦煌本作『書通符靈』。

  74於:原誤作『輕』,據敦煌本改。

  75日中:原誤作『日神』,據敦煌本改。

  76狀:原作『法』,據敦煌本改。

  77黃帝符:原作『無帝符』,據敦煌本改。

  78五綵囊:原誤作『五綵一』,據敦煌本改。

  79何煩致之哉:原作『例煩不之我』,據敦煌本改。

  80求仙者:原作『求急者』,據敦煌本改。

  81也:原作『死』,據敦煌本改。

  82老君:原作『矣君』,據敦煌本改。

  83無鞅數劫:原誤作『無鞅老劫』,據敦煌本改。

  84敦煌本『先』字上較道藏本少十八字。

  85十方之教:敦煌本作『十方之佛』。

  86『於』字據敦煌本補。

  87眾真人:原誤作『通真人』。敦煌本作『眾佛』。

  88香林館:敦煌本作『香林剎』。按後文樂林館、華林館、首(敦煌本作道)林館、蓮林綰、金林館、寶林綰、金剛館、寶(敦煌本作欲)林宮、水精宮等九條,敦煌本均以『館』字或『宮』字作『剎』。疑係僧人抄寫所致也。

  89其真人名入精進:原本『名入』誤作『一文』,據敦煌本改。按敦煌本此句作『其佛名入精進菩薩』。後文中『其真人名不捨精進』、『其真人名習精進』等九條,敦煌本皆以『真人』二字作『佛』,句末加『菩薩』二字。疑係僧人改抄。

  90在:原本誤作『吏』,據敦煌本改。

  91乾卦:原本誤作『境卦』,據敦煌本改。

  92字八精:敦煌本作『字日八精』。

  93字八史:敦煌本作『字月精八史』。

  94及學仙之士:敦煌本作『沙門尼』。

  95真道:敦煌本作『真佛』。

  96官館靈廟:敦煌本作『佛圖浮廟』。

  97精舍宮殿:敦煌本作『佛圖剎寺』。下文『嚴精舍』亦作『剎精舍』。

  98真教名:敦煌本作『真佛名』。

  99無極之眾:敦煌本作『無極之佛』。下文『東方無極之眾』、『東南無極之眾』等句,『眾』字敦煌本均作『佛』。不復出校記。

  100悲精進真人:敦煌本作『悲精進菩薩』。下文『入精進真人』、『盡精進真人』等句,敦煌本『真人』二字均作『菩薩』。不復出校。

  101同來至大道真人:敦煌本作『同來至大道真佛』。下文東方、南方等各條中『同來至真人』句,敦煌本『真人』二字均作『真佛』。不復出校記。

  102身光:敦煌本作『含利』。下文中凡『身光』二字,敦煌本均作『舍利』。道藏本多作『身光』,亦有作『舍利』者。不復出校記。

  103得道:敦煌本作『得佛』。

  104與真相見:敦煌本作『與佛相見』。

  105宿恩:敦煌本作『宿因』,近是。

  106六害:原作『六畜』,據敦煌本改。

  107五兵:原作『五嶽』,據敦煌本改。

  108錢財如雲:敦煌本作『錢寶自足』,近是。

  109遊居船車行賈市:敦煌本作『船車遊行山林』。

  110敦煌本無『兼十倍』三字,疑係衍文。

  111五色奏:原本缺,據敦煌本補。奏,表紙也。

  112畫靈符:敦煌本作『書靈寶符』。下文『朱畫』,敦煌本作『朱書』。

  113『靈』字據敦煌本補。

  114取黃材作簽其上:敦煌本作『取黃杖作樞,檢其上』。下文『題簽』,敦煌本作『題檢』。

  115五湖三河:敦煌本作『五湖三江四海』。

  116神精:敦煌本作『神王精靈』。

  117『十四人』三字據敦煌本補。

  118夜唱:敦煌本作『夜明』。

  119席香:敦煌本作『市香』。下文同此。

  120不開:原誤作『不關』,據敦煌本改。

  121鄉縣:敦煌本作『赤縣』。

  122『今』字據敦煌本補。

  123準之:原作『倍之』據敦煌本改。

  124『弟子自具信直』至『具五合香燒之』,此段文字原本作『弟子自具五合香』七字。據敦煌本補。

  125諸天諸地諸聖:敦煌本作『諸天諸地諸水諸佛』。

  126乃得神得神至.r敦煌本作『乃得行神,神至』。

  127『人』字據補本補。

  128存五牙:敦煌本作『存吾身』,近是。

  129得通道機:敦煌本作『通道機』。下文『通道變化』,敦煌本作『通道變』。

  130躡天道:原誤作『跚天道』,據敦煌本改。

  131洪寶圖:敦煌本作『皇寶圖』。

  132保身形:敦煌本作『保神形』。

  133東井識:敦煌本作『東井記』。

  134『吉日』下敦煌本有『吉時』二字。當有此二字。

  135下哺時:敦煌本作『日跌時』。下文『上哺時』,敦煌本作『日中時』。『日哺時』,敦煌本作『巳時』。

  136日中時:敦煌本作『食時』。下文『禺中時』,敦煌本作『早食時』。

  137『時』字據敦煌本補。

  138敦煌本此句作『又太上法行石五石鎮官宅』。

  139玉札記:敦煌本作『玉機記』。

  140奇文:原作『其文』,據敦煌本改。

  141案『夫體道至真』以下注文,原本缺,據敦煌本補。凡八十三字。又案較煌本與道藏本之異文尚不止以上所記。其無關經旨者不錄,以免煩雜。

点击下载App,搜索"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