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敦煌P.2468抄本(以下簡稱敦本),此經題名作「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此名與宋文明靈寶經目、靈寶中盟經目、齋壇安鎮經目之著錄相近。
2靈寶玄師太極太虛真人:敦本作「太極法師真人徐來勒」
3容豫:敦本作「容與」。
4「耳」字據敦本補。
5「愧」字原作「故」,據敦本改。
6韞:敦本作「蘊」。後文中「韞」字,敦本亦皆作「蘊」。不復出校記。
7喻:原作「諭」,據敦本改。
8經云:敦本作「道言」。
9鬼鬽:敦本作「鬼魁」。
10絕秀:敦本作「絕易」。易,言貌美也。
11今:原作「或」,據敦本改。上文「下鬼」,敦本作「鬼神」。
12前世:敦本作「先身」。
13展轉:敦本作「輾轉」。後文皆同此。
14守清忍志慕在賢貞:敦本作「守情忍色,志慕在賢」。近是。
15合:原作「令」,據敦本改。
16法師:敦本作「沙門尼」。當係佛徒所改。
17得道無為:敦本作「得道如佛」。
18靜觀:敦本作「靜寺」。
19盡入法門:敦本作「盡上高座」。
20普行:敦本作「普見」。近是。
21師宗:敦本作「儒宗」。
22不為始終免無閒罪:敦本作「不為罪始,終入無為」。上文「畋獵」,敦本作「魚獵」。
23得生:敦本作「賓王」,近是。下文「邊境」,敦本作「邊地」。
24學名:敦本作「盛令」。
25受玆芳諍:敦本作「受姿芳盛」。
26歎法:敦本作「敬說」。
27其:敦本作「期」,近是。
28契:敦本作「啟」,近是。
29隨侍:敦本作「隨傳」。
30常念哺詠:敦本作「常念齋笑詠。」
31始入法門:敦本作「妙入道門」。
32靜治:敦本作「靜寺」。
33玩好:敦本作「玩服」。
34法輪:敦本作「轉輪」。
35「以」字原作「及」,據敦本改。
36挾之:敦本作「協之」。
37「轉輪」二字上原衍一「生」字,據敦本刪。
38無量:原作「無數量」,據敦本刪「數」字。
3940常:敦本作「嘗」。上文「具答」,敦本作「具言」。
41時俗姓男女:敦本作「時族姓男子」。案「俗」字當作「族」為是。
42「經」字據敦本補。
43厚葬:原作「殯葬」,據敦本改。
44難脫:敦本作「難說」。
45不輾:敦本作「不讓」。
46474849敦本無「太極」二字。
50「為」字據敦本補。
51割人不能割:五字據敦本補。
52學人不能學:五字據敦本補。
53三宮滌盪:敦本作「三官調暢」,近是。
54敦本無「天尊告太極」五字。
55凡人:敦本作「凡賢」。
56仁義:敦本作「人道」。
57道德:敦本作「道經」,近是。
58「矣」字據敦本補。
59為我有身:敦本作「及我身也」。
60輩:敦本作「害」。
61乃:原作「及」,據敦本改。
62邪魅:原作「邪鬽」,據敦本改。
63「豈」字上原衍「更」字,據敦本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