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記傳第十
記則追誌過去之事,亦有傳記未來之事。凡聖神之體,有二事:一者自然,二者學得也。《大洞經》者,從死得生,從生得道,從道得仙,從仙得真,從真得為上清黃老君,如三十九真、二十四帝、百八十道君、天尊,上聖亦有自然妙氣應化所作,亦有修習後成,自然、後學合為一也。然此聖真階次萬品,略言大意,如位業科,其《七真列紀》道君等傳譜記傳也。
釋讚頌第十一
四言可象四時、四氣,五言以法五行、五德,七言以法七元、七曜。此有本文讚頌,如《九天生神》之流,以三洞飛玄之炁,是本文讚頌也。後諸經中,或有道君、真人、諸天讚頌,此皆玄聖所作,共在經中。凡天書玉字雖本出梵音,至於行教說經,亦隨類得解。如書真文,本是三元八會梵天之音。今以隸書,又以此音譯傳書,則篆、隸兩存,譯則此顯而梵隱也。及《九天生神章》則本文不傳,梵音不出,但有隸字而此音也。至於《內音玉字》,則有異同:同者,亦以隸字傳篆書;異者,不以此音譯梵語,故文單複不可解也。而天真皇人演之,仍用大梵之音而語此問,即以此間之物合玄都之事。故知真聖之音,音可以通施眾物也。
釋表奏第十二
此條正一偏多。但一切萬機,其迹各別,故聖人垂法,制之以事。然道在人心,而方須以表奏者,既未能冥會,則因事而顯,事顯則心明,故盡其形迹也。夫人心無質,運\之有境,境淨則心明,心明則行潔,行潔可以交神靈,心明可以會天道。故登壇告盟,憑章表奏,啟心形俱,盡人神合會也。《章信科》云:輸物明信,信道捨財,消灾散禍。多名。其要有三者,賜與凡夫,爰及鳥獸、蠕動蝖飛,皆同布施。二者供奉三等,崇飾三寶,周給聖賢,同曰供養。
明教第一
以明三十六部之義
三乘之中,乘各有前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也。論其相攝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乘具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何者?以大得兼小故也。又,大乘得學為徧行也,小不得兼學大,止十二,中乘可知。此遠論男內化門意也。用論三洞,即是會前三乘,入此一乘,故三洞大唯一乘耳。而又約三洞開三,欲示一乘之內無所不包。故自後明三亦示一,三不三,三一不一不三,正義也。
問:會三歸一,三乘在不?答:元在不在,若不在,何所會?若在,何名會耶?
明行第二
有二經不同:一者,《太玄都老子自然齋儀》,玄經有三條:一曰天經,天真所修;二曰地經,洞天所習;三曰人經,世間所行。三境之法相通而一一品曰三乘,三乘之用各有十二條,交會相通,總曰三十六部。十二條者,一曰無為,二曰有為,三曰無為而有為,四曰有為而無為,五曰續愛,六曰斷愛,七曰不斷不續,八曰分段,九曰無分段,十曰知微,十一曰知章,十二曰通用。當境而言,亦曰十二部。隱顯兼施,則有七十二部。今謂此文所出前之三經,經自可是教,後之十二意在行也。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心迹俱無為;二者心無為,迹有為;三者心有為,迹無為;四者捨家處人間;五者携家入川澤;六者出世,與人隔絕;七者與世和光同塵;八者斷欲斯斷;九者不斷;十者遊空中;十一者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三乘皆有十二,故成三十六。都釋文意,已在位業義科。但此兩經名味不同者,亦當教,自是一途之說耳。但太玄所出多據於心,正一所明通論心迹。但太玄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者,事如涉迹又顯。
洞玄靈寶玄門大義竟
1『無方』之前疑有脫文。
2『二』,原作『一』誤。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