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注5",免费读到尾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謂上德之君。德既不德,名亦難名,但以大人在上,寄言太上,而上懷道德於下,無所須下,皆自足於上,無所奉,君臣上下知有而已。

  其次,親之譽之。

  下德之君有為迹起,未能忘言。上則親信於臣下,下則稱譽於君上。

  其次,畏之侮之。

  不能因萬物之化,任自然之性,設刑法以威之,故言畏。令繁而下欺,故言侮。此下古之化也。

  信不足,有不信。

  夫為上也,化之以道,示之以信。上能信下,下亦信上。上若不能信下,下亦不信於上。

  猶其貴言。

  此中古之時也。未能忘言,借言傳意,更相親譽,是以重言。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帝皇之道隆,功成也,無為之風著,事遂也。前歷明三古,言失道後德,自淳至澆,後重結之,欲示絕仁棄義,反澆還淳也。道淺\易睹,德高難見。今聖化既深,神功莫測,日用不知,故言自然。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夫重玄之境,氣象不能私。至虛之理,空有未足議。迎隨不得,何始何終乎?盛衰無變,何廢何興乎?純粹之日,彼此不隔於親疏,靜恭之辰,上下不彰於貴賤。自然符會,未待結繩,蹈乎大方,寧資書契。時冥至一,故言道興。行偏愛之仁,用裁非之義,澆薄斯作,不能行道,故言道廢。時有澆淳,道無興廢。

  智慧出,有大偽。

  昏昏默默,道之極也。昧昧晦晦,行之至也。未能光而不耀,故知飾智慧以驚愚,競是非以先物,是非迭起,姦巧互生,盜跖履之以為盜,田成乘之而竊國,斯大偽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

  父子、兄弟、夫妻,六親也。彼此相須,是非不作。長短相形,好惡斯起。和以不和標稱,孝因不孝立名也。

  國家昏亂,有忠臣。

  羲農之時,未聞股肱之節。桀紂之日,始稱關比之賢。故知旭日麗天,星宿無以照其景;時雨降矣,浸灌無以著其功。若君昏於上,臣亂於下,有能內輔其君、外靜於寇,忠名顯矣。

  十九章

  絕聖棄智,人利百倍;

  聖者,人情之所仰;智者,愚人之所求。非智無以照機,非聖何能宰物?今言棄絕,所未聞也。夫聖人合道,道本無名,名生而物迷,言聖不及於忘聖,智出而偽起,用智不及於忘智。故須絕棄也。然聖生則盜起,智用乃賊\來。今言棄絕,盜賊\不起,其利實多,略言百倍也。

  絕仁棄義,人復孝慈;

  仁以愛物,義以讓人。雖曰立人之道,實亦矯人之情。今棄矯情之仁義,歸天性之孝慈也。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攦工倕之指,息機械之心,絕巧也。擲玉毀珠,棄利也。但盜賊\之行規之以利,棄寶無利,寧有盜乎?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文,教也。屬,繼也。夫大人之設教也,莫不修凡以成聖,從愚以歸智,去害而之利。今皆棄之,於教不足。未知學者何所措心,是故繼以後文,示令立行也。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樸,本也。萬境無染,見素也。守一不移,抱樸也。公而不黨,少私也。以性制情,寡欲也。

  二十章

  絕學無憂。

  夫志無為之道,則學無所學,混之以愚智,則得失未聞,懷忘之進退,則榮悴不驚。抱自然合道,寧有憂乎?存有為之業者,學非為己,懸頭刺股而競者名,映雪聚螢所争者利,懼榮名之不立,驚厚利之未來,以此存心,憂患生矣。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禮對為唯,野應曰阿。稱心為善,乖意為惡。幾何,言不遠也。體道則百慮俱遺,任真則萬塗皆適,實亦無逆無順,不美不惡,然有為強生分別偏私,妄起愛憎,不留心於道德之鄉,唯責人以華薄之禮,悅心謂之為是,不問賢與不賢;潤己稱之曰能,未論智與不智。此則智者翻闇於不智,賢者倒愚於不賢。故曰相去幾何也。亦言人性自然己足,益之則憂。夫進智以徇美,與飾偽以為惡,事雖不同,失性均也。故曰相去幾何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水火可畏,不畏又遭燒溺。豺狼可畏,不畏終遇於損傷。故知人行愛憎而不已,歸玆損敗;貪名利而無息,致此危亡。今流俗滯之有年,溺之忘反,悠悠莽莽,欲出無期。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熙熙,悅樂也。太牢,味也,春臺,色也。言流俗眾人,務學以規名聲,縱情以昏色味。悅之以色,不知盲之有時;適之以口,不知爽之有日。逐慾老而愈溢,勞形困而不休,仍自欣欣,以為悅樂。

  我獨怕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聖人言眾人馳騖\於有為之境,為聲色之所動,我澹泊於無為之端,香味不能惑。猶如赤子未識牝牡之合,不知淫泆之情,心無所在,豈定有歸也。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俗人於清虛而不足,在昏濁而有餘,積財貨以為外累,肆情欲以增內垢。聖人塵埃無染,俗事都捐,故曰若遺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俗人愚也,自以為智,惑於情慾,穢亂日以至。聖人大智若愚,形神虛靜,純白日以生也。

  俗人昭昭,

  不知強言知,內明於心,外曜於物,自言了了,故曰昭昭。

  我獨若昏。

  知如不知,如將闇也。

  俗人察察,

  銳情於是非之境,專心於得失之路也。

  我獨悶悶。

  遺心識,自無分別,忘善惡,故曰悶悶。

  淡若海,漂無所止。

  德宇恢恢,心臺淡淡,猶如大海風動波隨,漂泊東西,終無定止。

  眾人皆有以,

  用有為也。

  我獨頑似鄙。

  若愚人之無知,同賤者之不飾。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食,用也。母,道也。人皆得意,未假以言。物既失理,聖人設教。自春臺已下,並是眾生有為之病。聖人隨病救之,皆用無為之藥。有病有為,有無不同,故言異也。凡夫滯俗,聖人用道,故言食母也。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甚也,大也。道,理也。德物無不包,故言容也。動皆順理,故言從也。亦言大德,不由他至,唯從道來也。

  道之為物,唯怳唯惚。

  未知道是何物,而令德從明矣。大道幽玄,深不可識,語其無也,則有物混成;言其有焉,則復歸無物。歸無物而不有,言有物而不無,有無非常,存亡不定,故言怳惚。

  怳惚中有象,惚怳中有物。

  非有非無之真,極玄極奧之道,剖一元而開三象,和二氣而生萬物也。

  杳冥中有精。

  至理唯一,故言精。妙體無變,故言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寂乎無象,感而遂通。福善禍淫,影響斯在。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閱,簡也。甫,始也。愚者無知,凡情有滯,謂杳冥之理,本絕因緣,怳惚之中,元無果報,遂令行善者有怠,長惡者不悛,未識精而有靈,豈知真而有實,言其中有信,欲照理非虛,為救眾生開方設教,從終至始,簡其善惡之因。自古及今,閱其邪正之行。忠孝者賞之以爵,過忒者罰之以刑,含貫空有,彌羅宇宙,體既獨立,而常存名,亦湛然而不去。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以此哉。

  我何以得知大道自古及今,從終至始,簡閱於物,分別於人,度脫四生三代不失,但以觀之於見在,足知過去未來也。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外順於內,內養於神,物我無傷,全也。屈己從人,身不失道,直也。謙退處下,室也。混而不濁,新也。理本是一,故言少。忘言契理,故言得。有為為境羣典百端,多士逐欲情亂,滯教生迷。故言惑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道也。聖人懷道,故言抱一。動皆合理,可以軌物,故言式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去分別而遺識,智慧自明。捐物我以全真,道德自彰。取其功而反失,誇其德不長也。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爭。

  以我為是,指他為非,不能順人,唯知逆物,起於爭。聖人屈曲從物,豁蕩是非,不争功名,與物無競,故天下雖大,誰能爭乎。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聖不自專,寄言古昔,枉正少得,不是虛言,誠\全歸身,皆為實錄也。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少也。多言數窮,少言合道,故曰自然。道則非無非有,理亦非少非多,欲明多言之失真,故借少言而合道。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迅風暴雨,尚不竟日終朝,輕躁多言,豈得全身遠害?少言合理,則十日雨五日風也。多言有損,則狂風暴雨也。

  孰為此,起問天地。解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此舉大以明小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道者,清虛無為,救人濟物,若舉事皆從於道,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德者,畜養於物,潤益於人,人能行同於德,德亦得人也。

  同於失者,道失之。

  不能行同道德,體存化義,共惡者之為非,同罪人之受罰也。

  信不足,有不信。

  同於道者道得之,信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也。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跨,越也。徐行緩步,其行久也。企踵越分,行不久也。喻明謙卑退讓者可久長也。跨企矜伐者,自危自亡也。

  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

  此非君子之行,豈是忘懷之士。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殘餘之食,不可以薦饗。跨企之行,不可以進道。昏亂者愛斯行之為是,乃安之。達理者惡此道之為非,故不處也。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者,道也。名之曰道,故言有物。然道之為物,唯怳唯惚,不可以有無議,不可以陰陽辯,混沌無形,自然而得,故曰混成。自然之理,運\之以變化,無形之內,開之以氣象。原其本,則先天地生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混成之道,先天地生。聽之不聞,則寂寥無響,搏之不得,則澹漠無形,喪偶而無對,故言獨立。湛然而常存,故言不改。無處不在,周行也。用之不勤、不殆也。覆載生畜,母之義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天有形者立稱,無象者絕名,約通生而為用,字之曰道。無一法而不包,名之曰大。理無名,無名而名,謂之強也。

  大曰逝,逝日遠,遠日返。

  逝,往也。即大求之,而不得往也。就往追之,而不及遠也。體之近在於身,故謂之返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尊德貴,彌羅無外。天能廣覆,無隔於貴賤。地能厚載,不擇於妍媸。帝王控制,通貫於遠近。字育普均於貧富,用各有主,歷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寰宇之表,自可絕言。形象之中,理生稱謂。雖具萬品,究之唯有四大。大名既一,用義難殊,欲勸帝王抱式於道德,取則於天地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為人主者,靜與陰同德,其義無私,法地也。動與陽同波,其覆公正,法天也。清虛無為,運\行不滯,動皆合理,法道也。聖人無欲非存於有事,虛己理絕於經營任物,義歸於獨化,法自然也。此是法於天地非天地以相法也。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大小俱輕,不能為於根本。上下皆躁,未可為於君主。是以一輕一重,輕者以重為根。一躁一靜,躁者以靜為主。故無為重靜者,君之德也。有為輕躁者,臣之事也。上下各司其業,為君必須重靜也。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有道之主,君人子物,務於重靜,不為輕躁,舉不失道,動不離靜。是以行必輜重,居必攝衛。不至危亡,由重靜也。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聖人所貴者,大道所寶者,重靜。雖有瑤臺瓊室之麗館,身之所託者,虛寂。孋姬飛燕之美,御心之所遊者,無為。情欲不足以累身,華屋未能以惑己。物無累者,故曰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萬乘之君,豈宜妄動。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前明重靜,則超然無累,今明輕躁則必致有損。無累則上下俱安,有損則君臣皆失也。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七香流水之車,動之者有轍。千里浮雲之馬,躍之者有跡。不疾而速,雲軿不蹍地。不行而至,鳳鳥本無跡。言聖人垂拱,廟堂不遍周至之轍。賢士銷聲,丘壑不削孔丘之跡也。

  善言無瑕謫,

  言必有中,千里應,非法不言,有何過也?

  善計不用籌策,

  籌策者,以筭物數。以道觀之,物無不盡道,非於數,寧用籌策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門以關,亦有閉有開。若能以道制

  之,無閉無閉。是以理國者以道百姓,無以窺窬。修身者以道聲色,無由開鑿。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用繩之者,有縛有解。以道控制於四方,善結也。萬國共戴於一人,不解也。修身者必契於道,故言善結。抱一無離,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一物失所,慮軫納隍,視人如子,寧有棄乎?真聖演經以開化,赴感以導凡,以道濟之,曾無遺棄。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始終用道,故言常。慶及萬方,故言善。德能廣濟,故言救。通言一切,故言物。

  是謂襲明。

  善行五者,人物兼濟。承道而用,是謂襲明。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行與道合,德能利物,善人也。人之儀表,物之楷模,師也。闇者求明,明者不求於闇,受之以作役,具之以束脩,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尊師重道,貴也。仁惠善誘,愛也。資之義當貴愛也,若師不愛於資,壅玄流而不潤,資不貴於師矣。惠路而難反,悟之者要妙,昏之者大迷也。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不諂不驕,在於中平,君子之行也。不靜不躁,處於中和,入道之基也。故知懷雄猛之心者,未可全真。抱雌柔之性者,不能志道。今知性雄而守雌,則不躁不速,亦知性雌而守雄,則不靜不遲,不滯兩邊,自合中道。然行雄猛者眾,守雌柔者少。故喻明漢壑處下,眾流歸之。人士謙退,道德歸之。

  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內無分別絕是非,赤子之行也。若常能守靜,恒與德合,是不離也。小則無情,大則有欲,去大時之有識,反小日之無知,故曰復歸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大白若辱,大智若愚,晦以安身,斯為法式。

  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忒,差也,不以智耀人,不為名害己,內雖潔白,外實同塵。立身者受祿無窮,修道者成真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有官有爵,榮也。無位無名,辱也。能知居顯不驕而守卑辱,可謂包含一切,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在貴如賤,處榮若辱,真常之德,自然滿。常德反歸,故言復樸也。

  樸散為器,聖人以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

  一氣未分,樸也。三才有位,器也。自無形以關有象,故言散樸以為器。天尊地卑之體既著,君貴臣賤之體亦明,樹之以君,故云官長。統御萬國,故言大制。上能子育,下獲不傷,故言無割。亦明聖人開不言之教,此即散樸為器也,作真仙之主為官長也,以道攝物,物無不歸,大制也。慈能被物,物得以全,無割。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夫無為無事,可以攝天下也。若以有事有為,吾見其不得已也。

  天下神器不可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若乃與天下之善,不私其利,除天下之害,不處其功,四海沐德以飲和,萬物從化以樂俗,可以安大寶,守神器。若不知有為之非,而執之以為是,則敗失也。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接或隳。

  夫有為之法,有前可行,有後可隨。一溫一寒,一盛一衰,聚之則接,散之則隳。若行有為,雖成必敗。若用無為,能弊復成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奢泰者,即有為之事也。逐欲為甚,心存侈靡為奢,極樂無厭曰泰。聖人虛心知足,去甚也。見素抱朴,去奢也。忘歡而復樂足,去泰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忠臣輔於君上,賢相理於陰陽,以道勝於海內,不以兵強天下。下之事上,猶以道佐,上自有道,寧專用兵。以道則彼此各安,用兵則互相侵伐。一來一往,故曰好還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嘉禾不得植,荊棘所以生。此亦用兵之過也。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能用為善殺敵,為果。賊\來侵我,所以除之,不以國大兵強專用,為是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

  自大為矜,取功為伐,好勝不已,示賢於敵,謂之驕。故曰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死,驕兵滅。善用兵者决定果敢,不矜不忿,不貪不驕,迫不得已,從後應之,義在除敵救人,亦非恃力好戰矣。

  是果而勿強。

  心定能不驕不矜,行不得已者,是果而勿強也。

  物壯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

  少而必長,盛而必衰,此物壯則老也。明以兵為強者,兵敗而必弱,故言非道也。是道可以常行,非道理宜先止也。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精飾為佳。祥,善也。兵者,動有亡國失人之患,故言不善。存者,人之所愛。亡者,物之所惡。有道之主不處好兵也。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經天曰文,止戈為武,其為用也,彼此實齊,禮樂所以並行,水火故宜難廢。用須得理,動叉以時。是以平居好生,以左為重;行兵主殺,以右為貴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兵雖可用,多有損傷。是爪牙之所司,非元首之器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恬淡,靜也。王者用師,有征無戰,動不失靜,故言恬淡。不好用兵,不以為美也。

  若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君者,人父母。美兵,好殺,非謂養人。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陽道貴生,所以吉。陰道貴殺,故云凶也。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偏將副軍不當殺,故居左。上將閩外以行誅,故居右。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兵之所用,義在救人,哀失道,悲其過殺。古者以慈用兵,貴之以德,賤之以器,克敵之後,將軍素服主喪,行禮受弔也。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有名之物,並悉無常。今謂無名,理。歸常道。樸,本也。臣,賤也。常道妙本,非大非小。非大而能大,雖大不可貴;非小而能小,雖小不可賤也。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王諸侯若能抱道,遐邇人物自然賓服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守道則功格四表,無為則乾坤交泰。非唯天地相合,抑亦德合天地。德合天地,既知甘露降,亦知醴泉出,此有道之化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上如標枝,人如野鹿,不須教令,自然太平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始制有名也。既得其子,以知其母。子之依母,天之理也。故言知止也。

  知止所以不殆。

  子依母,物無傷害;人依道,理無危殆。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

  川谷上源而不竭,鈴以江海為本。以江海為本,復本而歸江海。明人從道而生,還須歸道。今不知歸,失於本也。亦言人有道,物歸之,如川谷歸江海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聞而知之謂之聖,見而知之謂之智。然則外難知者,人也;內難知者,己也。今鑒人而知善惡,智也;照己而知得失,明也。知善就君子,如染芳蘭,知惡遠小人,如去鮑肆;知得盡之以忠貞;知失除之以悔恡。此乃明智也。若乃清重玄之路,照虛寂之門,知人者識萬境之皆空,自知者體一身之非有。一身非有內,豈貪於名利。萬境皆空,外何染於、聲色。內外清靜,故曰明。物我皆通,

  故言智。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夫用力者,力大則勝人。用德者,德高則伏物。進德修業,自強不息,不溺於非,斯自勝也。修道者忘懷,則外物無害,故曰勝人。虛心而仙骨日強,故言自勝也。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分之人,樂一瓢而為富。貪利之者,積百萬而為貧。飾躬勵己,強行信道,彌篤為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上乘所說,本以教人。依教修行,不乖其理也。欲言不失其所。理國者用之,則國祚長久。修身者用之,則性命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

  國王有道,天清地靜,人安神泰,無復傾危。設令時遇灾衰,運\逢屯否,居危而得安,處否而常泰,以保於萬壽,故言死而不亡者壽。修道者以百年將盡之身,獲萬劫無期之壽,此亦死而不亡也。然物則百生有死,人則有存有亡者,皆為天也。道則不生而能示生,雖生而不存。不死而能示死,雖死而不亡。不存不亡,故云壽也。但存亡既泯,壽夭亦遺。

  三十四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夫虛舟汎而不繫,大道汎而玄通。不繫者,無滯於西東。玄通者,寧封於左右。是以入毫芒而遺小,彌宇宙而忘大,影見非一,靈化難常,物無不應,何為不可也。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物之得生,皆賴大道。道則信之以獨化,物則稱之於自然。能生者不以為功,所生者不以為德。真之至理,不相辭謝也。

  成功不名有。

  道之生物得以生,成功也。能所皆忘,故不名有也。

  衣被萬象不為主,可名於小。

  生育普均,覆載無二,衣被也。長而不宰,不為主也。可言於小,言不小也。

  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萬象輪迴,不出無形之表。品彙終始,會依虛寂之中。故曰歸之。可名於大,言不大也。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同大道之停育,齊至理以忘功,不滯空有之端,寧拘小大之域,必定忘於小大,故言終不為大。執則成小,亡心則為大。不大而大,故言成其大也。

  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無形。無形者,虛無之大道大。執,專也,持也。能持身庇玄德之影,專心駐幽寂之門,有道則物歸,故言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油雲布而萬物潤,膏雨降而百草滋。但以被微物而有益,是知歸大道而無害。無害之理,其致云何?身神不動曰安,死生泯然曰平,彼此玄通曰泰也。

  樂與餌,過客止。

  五音之聲,樂也。八珍之味,餌也。百年寄身,過客也。止,留也,依也。歸往於道,可以平物情,不悟少能依止,乃留心於絲竹,以此暢情,依身於蘭桂,用茲適口,不能執象,欲泰難乎。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繁華者,物情之所悅。虛寂者,人性不能安。情悅謂之為美,不安呼之為淡也。

  視不足見,聽不足聞,用不可既。

  既,盡也。目所見者色,炫之於青黃;耳所聞者聲,惑之於宮徵;心所貪者利,昏之於珍寶。寶雖為利,用有盡也;聲雖可悅,聾不遠也;色雖可愛,盲在近也。故知止樂餌者,有斯患也。然恬澹無為之道,視雖不能見,致之者洞視無不明;聽雖不能聞,契之者洞聽而更聰;心雖不能計,會之者運\用而不盡。道

  俗之好如彼,利害之塗如此。

  三十六章

  將欲嗡之,必固張之。

  將欲塞兌而閉門,愚夫不服,縱其開兌而濟事,困而後已。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息其雄猛之心,縱其剛強之志,柔弱生徒,剛強死行,苦至當止也。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欲衰而更盛,物極而自反。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欲奪其惡,惡行不除,惡積滅身,臨時自悟。

  是謂微明。

  上之權道觀之,則未似施教。究理則極有濳資,甚自微妙,分明歷然有益,故謂微明。八十一章廣陳化道,而凡情有繫,所執不同,以實示之,而不從將權化之,令知返玄教,深遠左右宜之。權釋辯於前,實解彰於後。欲噏斂之,開經化之;欲弱俗情,強其仙骨。欲廢邪志,與之正道;欲奪惡行,與之善業。

  柔弱勝剛強。

  權道順之而不違,故言柔弱必竟能制於剛強,故言勝也。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脫,失也。魚之游泳,事藉於江湖。聖人大寶,理資於利器。魚不可以失水,失水則魚亡。利器不可以示人,示人則危殆。故曰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知執權之道不易其人。

  1按《道藏》本原將老子道經李榮註分作四卷。現據敦煌本合併為一,改題『道德真經註卷上』。後文卷題亦刪去。

  2按《道藏》本原未分章,僅題篇名『道經』二字。現據通行本分章,列出章次,以便閱讀。下同此。

  3《道藏》本原止於此。以下第三十七至八十一章缺。據敦煌本及強本補。

  4此行係整理者補。下卷敦煌本尾題『老子德經卷下』,可證上卷尾題應作『老子道經卷上』。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注5",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