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解",免费读到尾

  荒者,未治之謂也。央,盡也。未治則未能盡其理、達其道,此所以歎之也。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此因學而遂其愛樂之至也。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畏憂而無為,如未萌知識之時。嬰兒無知無欲,孩則情欲已生,故喻以未孩矣。

  乘乘兮,若無所歸。

  乘乘,厚重之貌。守真抱樸,滿而不盈,豈非厚重之然哉。若無所歸,衆\人之所不能見度也。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有餘,自盈滿者也。恃學而然,遺則常若不足,道之所貴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大愚不愚,其心至純,故白純純兮。

  俗人昭昭,

  自明也。

  我獨昏昏;

  藏其明也。

  俗人察察,

  自恃能為,不貴寬恕。

  我獨悶悶。

  無所用其能智也。

  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忽若則不可定求之謂也。以其不可定求,故似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

  以,用也,言學成而無不求其用者也。我獨頑似鄙。內藏其用,人莫易知,外視不能,故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

  不同衆\人之所學故也。

  而貴求食於母。

  求食則實其腹之謂也。於母則取義始生之道也。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德,上德也。容者,無所不含容也。從則不逆之至也。德之包含不離於道,非德薄之所能然也。

  道之為物,唯恍與惚。

  恍惚,不可定名之謂也。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此為道之要妙,非孔德者莫能知之。象也,物元精也,雖似有成,亦不可以定名者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以其精微不妄,故能取信於人。所以唯道是從者,信之至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非常名,故自古及今,名不名可名

  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閱,簡視也,如簡其物在目也。甫,美也。物得其道,則生死通塞,無不盡其美也。能政其衆\美者,以孔德之容乃如是也。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

  一者,不繁不亂,可以曲可以全,可以枉可以直,可以窪可以盈,可以弊可以新,可以少可以得,可以多可以惑。夫小者大之端,暗者明之敝,理當然也。故聖人抱一於數,則有增於象,則有容不自滿假,先見未萌。天下若取以為式,則人人合於道矣。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此抱一之法式也。《書》曰:滿招損,謙致益。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全因曲成,直因枉起之類,皆不爭之明驗也。天下衆\人不知取與之大要,故莫能與之爭矣。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言可信之至也。曲不終曲,全不終全,隨曲隨全,唯道之妙。

  希言自然。

  法出教彰,一言而悟,自然會道,豈喋喋之可用哉,故希其言也。言雖希而其理昭著,非自然而何?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飄風驟雨,喻以明其旨也。飄驟出於卒暴,人知風雨之至,何必終朝終日之多乎?言以發明其道,言下有理,求則得之,何必多其言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言及於道,信道者同之。言及於德,信德者同之。言及於失,迷失者同之。亦自然也。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言不相異也。

  信不足,有不信。

  言亂而寡理,故人不之信。

  跤者不立,跨者不行。

  力極而不可兼有,故趺不容立,跨不容行也。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亦不可以兼有也。夫玉在山而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如不自見而明,不自是而彰,不自伐而功,不自矜而長也。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餘食贅行,以其不可長久也,其自明自彰自伐自矜之喻乎。物,汎言也。物由惡之,況有道者哉?故曰有道者不處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混成,大道之喻也。道無定象,天地有形,因道而生,故先天地之義昭矣。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混成之時也,母取其始生萬物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曰大。

  以其無實體不可以定名,故曰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大則無所不含容也,故總曰大。

  大日逝,

  逝,往也。既大則往不一所,故總曰逝。

  逝曰遠,

  所往伙利行之,必遠及於物,故總曰遠。

  遠曰反。

  遠必有極,極遠必反,盡物之變通,復歸於淳,故總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2。

  道者先天地生,故首言道大。天者輕清在上,重濁在下,樸散之所生,故次曰天大,又曰地大。王者稽至道之沖和,奉天地之生化,其大與天地等,故又曰王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謂不妄動也,遷動則輕生。靜謂潤默合道也,拾靜則躁起。故道本無為,契乎重靜。唯輕與躁,潛伏待時。根與君,言其所由興也。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喻其所重不失常也。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喻其安靜之得其所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王者治天下之大,當守其重,處其靜,以鎮輕浮,以杜僣躁,不可以欲之所縱,身之所貪,輕忽妄動而忘治天下之道,故欺以明之。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輕則道教不遠,失於不密;躁則政教不詳,失於廣大。如是則奉上之道、御下之德不可保也。

  善行無轍跡,

  內自施於心,外不彰其事,如無轍跡,莫能尋求此善行之要也。

  善言無瑕謫,

  教也可久,聽者獲全,瑕謫不興,千里之外相應,此善言之要也。

  善計無籌籌,

  得失隨事,成敗在心,籌算繁多,何益智慧,此善計之要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關楗者所以為開閉之具也,無關楗,故不可開。譬如默運\在心,言不出口,欲窺其事、測其理,必不可得矣。

  善結無繩約故不可解。

  《易》曰:水流濕,火就燥。此善結之至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心存救人,不限賢愚;心存救物,不限妍醜。此聖人常善之要也。

  是謂襲明。

  明則無不見於事理也。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皆明者之所有也。轍跡、瑕謫、籌算、關撻、繩約,皆暗者之所恃也。襲則不遺忘於其心矣。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資,取也。善人可法,故曰師。不善人可以鑒誠\,善人亦取之,故曰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貴則有其善也,愛則喜於惡也,非大道之所可萌也。

  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內識於心,外忘其跡,衆\人見之,以為迷而不知,是大道之要妙。故曰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人莫不好為雄,雄則滿而招損。聖人知雄之不可好,故守其雌,以其柔而有容,與物無競。喻於谿者,容而不窮之義也。以為常德又不離異,還淳保素,歸類嬰兒沖和無為之時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白黑成形,故以式言之。榮辱無實,故以谷言之。法必有盡,雖不差忒,亦不可至於窮竭之時,蓋守黑尚變通故也,故歸於無極。谷亦空而能容,能容恐其不久也,故常德乃足。樸則道未散之時也,故論雄雌則以嬰兌,論白黑則以無極,論榮辱則以樸,皆反本還元,未嘗須突離於道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散為器,有用有形之至也。官長,治為器之主者。

  故大制不割。

  總其器之大小,任其才之長短,入用則合,任過則離,皆自然之道也,豈假聖人強力以割之哉。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書》曰:宣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豈得已乎?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言神器者不可測度其所用也,為之則小。苟道狹智窮,非神器之宜,故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敗與失因有為,故執之所生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吻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各從物性,安於分定,因無為無執而然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過常臉分之謂也。如是者何?由為之執之,不知其要故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佐,輔助也。輔助人主以治天下也,當不以兵強。昔苗民逆命大禹,舞干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是不以兵強者也。還,復也。兵雖殺害,不合於義,人情血氣之所爭勝,故報讎伺隙,洗怨乘間,日往月來,未易休息,此好還之明驗也。

  師之所處,刑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言兵強之害如此之甚。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僑。

  善謂善佐人主者也。果,敢也,勝也,定也,尅也。果而已者,果敢為之也。果者何?不矜不伐不僑是也。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

  既不矜不伐不僑,而敵強失道猶甚,則當兵革以平治之,是不得已而用之也。雖以兵勝,不自以為強,濟之以柔和物壯則老

  所以來遠而有容矣。,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廣演其道之義也。壯則無以加益,故曰老。老則否於發生,故曰不道。不道則物無所依,故曰已。已,止息也。物無變通,遂至止息,則敗壞以隨之,非道之妙用也。

  夫佳兵,不祥之器#3。

  佳,大也。祥,吉也。以其大而不吉,故有道者不處也。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左,陽也。右,陰也。陰非道用之所宜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重言之者,明其實不祥,不可以為君子之器用也。

  不得已而用之,恬啖為上。

  此果而勿強者也。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兵必貴殺,非美事也。以為美者,違好生之德,張殘賊\之跡,非君子之器明矣。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害人者,人必害之,其事好還,故不可得志於天下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此言不可就凶而拾吉。就凶於哀傷,哭泣從之,非人情所樂。今疊言之者,明其兵不可恃,其理必然故也。

  道常無名。

  名不可定,非常名也。通變應用,不一其處,故曰無名。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樸者,道未散之時也。未散則莫測其狀,故可以小言之。化及於物,廣大無所不被,故天下不敢臣。臣以喻下之義也。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如樸而守之,淳素不亂,萬物伏從其化,如道之妙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相和合之至也。甘露言至和之及於下也。人莫之令,非人力能強也。自均則及物無偏無黨矣。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天地既判,名從此制,必有資始。資生之繁,豈無名而可言乎?

  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物既衆\而名既多,在知止以御之。不知止則物窮而塞,所以危亡之幾生焉。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川谷之所容江海,所潤於物,無纖毫之遺,故取以為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智與力,行於外者也。明與強,行於內者也。明則省己無遺,強則進道有漸。

  知足者富,

  得一不求二,自足於心,所以為富不在多也。

  強行者有志。

  在心為志,強行大道亦在內,明非志而何哉。

  不失其所者久,

  得其所則安於道,安於道則可久矣。

  死而不亡者壽。

  死不可免,形氣斯盡,有生者之常也。其不亡者,因自知自勝,知足強行,不失其所而有存焉,此為壽之實也,非世人百歲之斯可同日而語也。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人能弘道,道不離於人,取之則來,行之則是,不逆於理,故曰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不言己之能生也。

  功成不名有。

  不自有其成功也。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物由道生,不自為主,其施甚廣。

  常無欲,可名為小。

  無欲觀妙,乃道之幾。可名於小,其樸若全。

  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為大#4。

  萬物歸己之恩,不自侍其功,沖而用之,物莫能測,故可名為大。

  執大象大象

  天下往。大道之象也。執之則行之至也,非固執之謂也。天下從其不逆不忤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從其象,順其化,故獲安泰而無危亡禍患矣。

  樂與餌,過客止。

  樂與餌,喻也,人之所共好者也。過客止,不敢以為主甚矣。過客雖止,明亦不可久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出口則言之詳也。假言以明道,明道必淳素為上,故淡乎不可以求其味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用之不可既。

  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故明目聰耳者無所施其功矣。用本在心,化必及物,與道默運\豈有盡哉,故曰用之不可既。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張極者必歙,強極者必弱,興極則必廢,與極者必奪,皆自然之理也。聖人先見前知,因於明照,故曰是謂微明。微妙用明,無幽不睹,衆\人之見難與雷同。

  柔弱勝剛強。

  古人有言:太山之雷穿石,覃極之統斷榦。亦自然之理也。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喻也。魚不可脫於淵,亦猶人不可離於道,一也。利器,以道為之者也。衆\人請於成事,固不可以曉近之跡示於人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萬物自化,故無不為,非道之自有為也。侯王,治天下者也。與道合契則萬物各正性命,順而不逆矣。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將,大也。欲無窮限,隨愛惡而生之,不鎮則易反終亂。樸,淳一不動之機也。上之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此鎮之之要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無名之樸,不欲是也。

  不欲以靜不欲者

  天下將自正。不失本來清淨也。既清淨,則無濁惡之邪以及萬物也。

  道德真經解卷上竟

  1也:疑應作『之』。

  2據通行本,此句之後有經文: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3據通行本,此句之後有經文: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4據通行本,此句之後有經文: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真經解卷下

  丞議郎陳象古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不德者謂不自矜其德,故人仰其德而歸之。不失德者謂自矜其德而息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故人觀其所為而輕之,安可更以德言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又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默運\元化,包藏在心,物順其理,不假自為,以彰於外,是無所為者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以其不失德,故為之以為累,道數不遠,智慧不明故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仁者好生惡殺,其施設已及於萬物也,故曰為之。不自矜僑,物,不見其跡,故曰無以為。義謂裁斷取與合宜以是之,故義之及物,是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仍,重也,頻也。禮以治人,使人服禮,中禮則是,不中禮則非,是非必爭,不應外教,唯威能整,故曰攘臂而仍之。重則不一,頻則不苟,必使之從禮,則失自然之道也。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道全則德與仁義禮可包而一之。今失道則事以類分,則德見而獨行,有為有用,理非,自然,故德失則求之於七,仁失求之於義,義失求之於禮。汎別既異,就薄轉多,雖欲一之,固不可得,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前識者謂事前之知識也。識其終善而行之,如草木之英,是道之華見於外也。暗於終惡而行之,亦不可掩,故曰愚人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厚者,無瑜於道也。薄者,下德也,仁也,義也,禮也。實者,內之所施,沖和之道也。華者,外之所施,常行之事也。無為清靜,何假於華,故處厚處實矣。

  故去彼取此。

  彼謂下德上七上義上禮。此謂大道上德。以理觀之,其去取者豈可以亂乎。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

  一者,大道之妙用也。致,至也,至其妙用之理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裂則不全,發則不靜,歇則不久,竭則易崩,滅則不繼,蹶則不安,皆失道所致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物理相續,其勢然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是用賤下之道者也。自謂孤寡不穀,謙之至也。《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而光,卑而不可瑜,君子之終也。非乎者不可以為非也。

  故致數輿無輿。

点击下载App,搜索"道德真经解",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