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水利通論2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4",免费读到尾

  由前之說。人力既無可施。天事又不可必。則亦同於束手無策。設有至聖神人者出。豈竟無所設施哉。曰。神聖設施不可知。今且為補苴目前之計。亦有數端可行者。治江之計有二。曰廣湖瀦以清其源。防橫決以遏其流。治災之計有二。曰移災民以避水之來。豁田糧以核地之實。

  廣湖瀦以清其源奈何。曰。今持泥沙入江之說。以為由於開山。則清江之源。當申山之禁。然山之開墾。既舉秦蜀楚吳。無不皆然。以一邑萬戶一戶八口計之。上游數百州縣生民。不下數千萬。此數千萬之民。無所衣食。乃就山開闢。以養其生。以贍其家。今欲禁其為。則將使之處何地。徙何業。而可以生全哉。且即明申禁令。不使復墾。文告雖嚴。令亦不行。今種植苞蘆。各省有禁。州縣每歲申報大府。然深山邃谷。地皆是。不徒山民自贍。合邑咸利賴焉。何者。小民生命所繫。非法令所能及也。開墾既不可禁。而欲使泥沙日下。不及於江。其道何由。夫長江歷數千里。以達於海。入江之水。蓋以百數。小水源或百里。或數百里。其來不遠。水之大者。金沙江會於敘州。嘉陵江會於重慶。此秦與黔滇之水也。洞庭會於岳州。漢水會於漢陽。此兩楚之水也。鄱陽會於九江。巢湖會於廬州。洪澤會於揚州。此三江之水也。金沙嘉陵二江。雖挾沙以行。然在巴蜀上游。夾江皆山。為害猶緩。洞庭鄱陽巢湖洪澤。皆承千百里之水輸之江。雖有泥沙。一入於湖。紆迴停衍於數百里之內。漸就澄滌。比其入江。所挾已輕。能使湖底日高。而不至驟為江患。惟漢水發源嶓冢。歷秦楚之境以入於江。挾泥沙最重。夾漢兩岸。皆為隄塍以束水。泥沙無所澄滌。加以比年上游開墾。沙下愈多。每遇水發。其色赭赤。甚於黃河。又有拋沙之險。其沙自水底汎濫而上。擁舟即覆。居人以為有之僅數十年。此又山墾沙下起於近今之明驗也。漢水泥沙既盡入江。比年漢口下游。率多水患。故吾以為江之受病非一。而於漢水為尤甚。竊思楚號澤國。潛沱雲夢。遺蹟尚存。沔陽天門之閒。舊皆湖瀦。

  明之中葉。湖瀦漸淤。其閒居民又牟水利。築隄築垸。歲無虛日。使漢江濁水。無所盪滌。今雖不能使盡復湖瀦之舊。亦宜令夾漢居民。勿復與水爭地。未有之垸。永禁私築。已築已潰之垸。不許修復。庶幾讓地與水。使之紆回其閒。泥沙稍停。江不受害。其洞庭鄱陽諸湖。雖能澄水使清。而湖底日高。不能蓄水。久之亦為江患。補救之法。亦惟有使四圍居民。勿侵湖地。使之寬為游衍以緩其流。沿江小水既多。勢不能一一施治。宜隨地相度。視其泥沙尤重者。為陂以障之。使水既澄而後入江。以紓江底之患。此或上游利害所繇補救萬一之術也。防橫決以遏其流奈何。江流廣闊。溜緩沙停。其受病最重。見病最速。欲療此病。非高為隄防。峻其筦束。則不能刷沙使去。濬江使深。然此未易言也。今日江流盛漲。寬至數十里。或百餘里。欲束之使狹。無論力有不能。即力能為之。而隄高數丈。江亦隨之而高。人力所至。終不能與天爭勝。今規度形勢。自漢陽而下。至於海口。凡二千餘里。兩岸有山夾江對峙者。十居六七。其山下距江尚有餘地者。悉以讓之於江。使江水以山為限。其前後連屬之山。偶有斷缺。而中閒地形較高。江水不至溢入。即或汎濫而所至不遠者。悉皆置之。其連屬之山中有斷缺。地勢平衍。江水浸灌可以遠及者。必為大防。使山與山相連。其地勢平衍。山遠不能連屬者。則當就去水稍遠地形稍高之處為之。總使水不能遠越而止。其築隄之費。民力可以自為。則謀\之於民。民力不能自為。則籌之於官。必使隄之高厚可及百年。弗為苟且目前之計。如工多不能悉舉。則相度形勢次第為之。使築一隄則收一隄之利。初若讓地甚寬。不與水爭。然江水橫決。即日甚一日。而吾先為深遠無窮之慮以待之。為患或不至甚烈。則所以為東南數千里謀\者收效。或在數十百年之後。若驟欲為之隄防以束水而攻沙。則非今日之力所及也。

  移災民以避水之來奈何。今日之水。其來常以五六月。去率以九十月。水來則居民或逃之四方。或聚之城邑。困苦顛沛。十斃五六。及水去則欣欣然歸其故宅。誅茅闢地。以為此後幸免於厄矣。比春夏之交。耕田植禾。日望成熟。以期一飽。禾方苖而秀秀而實。以為旦晚登場矣。而江水大至。黃雲萬畝。一漂殆盡。田廬井臼。蕩焉泯焉。於是扶攜哭泣。或就陵阜。或集方舟。如水中之。泛泛而不知所止。嗚呼。情可慘憫。孰有甚於此者哉。彼惟不知水之歲以為常。故數罹危厄如此。為之上者。能籌度隙地以置災民。給予恆業以延殘命。此事之最善。然恐勢所不能。計惟有明出示諭。告以江水之來。年年不爽。不必瞻顧首邱。各宜自謀\生路。或資傭趁。或依親屬。務遷高阜。勿戀低鄉。如此曉諭。即不能頃刻聽從。或可積漸遠去。數年之後。水鄉已無居民。江水雖至。幸免流離之狀。此亦轉移之要術也。

  豁田糧以核地之實奈何。國家加惠災黎。至優極渥。被水之地。則有蠲免。毗連災區。則有緩徵。災民無依。則有賑賞。凡所以拯民命贍民生者。無不至也。然沿江各省州縣。蠲緩不下數百萬。賑賞復累百萬。度支稍不給矣。一歲如此。猶以為暫。比歲如此。遂以為常。國家出入相衡。歲損千萬。而民之顛連疾苦。仍不能免。此而不加籌度。將何以持久。凡一縣之地。被水成災者十之三四。其未成災者尚十之六七。以毗連災區。概從停緩。此誠\本朝曠蕩之恩。入民肌骨者也。然偶遇災荒。暫緩以培民氣。轉眴成熟。征還以紓國用。則恩出曠蕩。事屬可行。若比歲成災。習為故常。水所浸灌。加以蠲緩。無可言矣。地居高阜。水所不及。而以境內成災之故。概從緩徵。則低田一日被淹。高田一日並緩。徒有帶徵之名。並無徵還之日。皆安然作息。坐缺正供。於民則為幸人。於國遂為棄地。此決非政之可以持久者也。今凡水所不及之處。雖在災境。皆當如常徵收。其實為水所浸灌者。核計頃畝幾何。暫從蠲緩。數年之後。幸而水退。復徵如故。如或不退。則蠲緩之處。概請豁免。以為灘地。勿復徵收。國家既棄此地於江。則不宜復責此課於民。致使已廢實徵。尚存虛額。其水鄉居民。知課賦已免。無所瞻顧。便於遷移。不復留滯。災民漸少。賑賞可停。國家所豁之數。比於今日三之一耳。此裁制國用自然之勢也。

  先祖未達時。幕游楚北垂十年。颿檣所歷。洞悉上下江險要。比服官皖北。所任又多沿江要區。爰著此篇。時皖撫鄧嶰筠中丞亟賞之。未幾中丞握粵督去。勿克見諸施行也。今大理盛公遍徵文獻。續為此書。諼壽獲預校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4",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