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團練2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4",免费读到尾

  一壯丁學習器械。各從所好。而臨陣必分隊伍。彼長此短。互相策應。如壯丁至五百人。則火器弓箭手一百。長槍手二百。短刀棍棒雜技手二百。教師演習。約以此數為率。

  一壯丁聽受團總甲長稽查約束。如有抗違不遵。及派辦何事不到。及藉端滋事者。稟官立提究處。

  防禦章程第五

  一每團必須設卡。以為防堵聚齊之所。如八百橋陳堡橋。為儀揚來路。雷官集施官集程駕橋。為滁來全來路。四合墩。為天長來路。葛塘集。為江浦來路。有險可阨。則阨諸險。平原曠野。無險可阨。亦須築土牆。挖濠溝。削竹簽。堆蒺藜。以防賊\來衝突。著團總甲長。輪派壯丁分段預備。按戶出力。不準斂費。

  一每團於總要路口高岡之上。設立望樓。十里一座。或木支茅蓋。或磚瓦砌蓋。著團總甲長。會同有力之家。商量自為建造。不準勒索。

  一望樓每座。輪派壯丁守望。無事之時。每座四人。支更守夜。有事之時。每座八人。片刻不離。設銅鑼一面。螺角一個。遇警。則鳴鑼吹角。如有推諉偷安。虛應故事者。著團總甲長。稟請究辦。

  一望樓置備銅鑼之外。牌長家。公置銅鑼一面。居民鋪戶有力之家。各置銅鑼一面。無事不準鳴鑼嬉戲。遇警則鳴鑼。其鑼以隨手連擊不斷為號。各戶立即鳴鑼接應。其鑼亦以連擊不斷為號。各壯丁明火執械。飛出救援。

  一遇有盜警之附近各望樓。各牌各戶。一聞連擊不斷之鑼。立即鳴鑼接應。其鑼以連擊五聲為號。擊後再擊。各壯丁明火執械。飛赴鑼聲連擊不斷之村莊救援。

  一遇有盜警之較遠之各望樓。各牌各戶。一聞五聲鑼響。立即鳴鑼接應。其鑼以連擊三聲為號。擊後再擊。各壯丁明火執械。飛赴五聲鑼處。以次至鑼聲連擊不斷之處村莊救援。

  一救援鄰村之法。於每甲壯丁內。仍分兩班。一班居守本村要地。預備截殺。以一班赴救。朔望互為更換。預先分定。以免臨時推諉。

  一甲長牌長聞鄰村鳴鑼。不傳鑼接應者。罪坐甲長牌長。如甲長牌長傳鑼。而甲內牌內壯丁不赴援者。罪坐各家。以黨賊\論。如盜警之時。查出一家空虛無人者。即以賊\論。

  一遇有事之時。各團相距在二十里內者。約期於附近要隘處所。齊集會哨。或施放鎗。或演試武藝。以壯聲威。庶彼此認識。不至失守望相助之意。

  一有事之時。每甲選壯丁二人。充探報之役。優給口糧。給與探報路票。如探在本境者。其探票內必取團總或甲長戳記。如至鄰省鄰邑。飭令於所到營縣稟請於票內加印。若票無戳印。及稽留後時者。稟官嚴究。

  一每團製朱紅大旗一面。上書某團中隊。此旗隨團總左右。以為眾人耳目。製青大旗一面。書某團左隊。白大旗一面。書某團右隊。紅大旗一面。書某團前隊。黑大旗一面。書某團後隊。團副四人。各領一隊。旗亦隨之。各甲就附近地方。分入前後左右四隊。另製小旗一面。如大旗之色。上書某隊第幾甲幾隊。隨各甲長左右進退。聽團總調度。各壯丁於衣上繫號帶一根。書某甲壯丁某人。以便分隊稽查。錯誤者。軍法從事。

  一兩牌計二十戶。輪派一人支更。遇有事之時。則每牌出一人支更。傳簽為號。製戌亥子丑寅卯六簽。各牌以次遞傳。本團自為起止。一時一簽。輪流一。遇警。則傳簽飛報。遲誤者。甲長查明誤自何牌。稟官究治。

  一遇夜安歇。各壯丁槍刀器械。俱要隨身安放。刻不可離。以防事起倉卒。

  一刻下攔江鐵鍊鐵狼牙木檔篾纜之屬。預備齊全。撤防後。量其丈尺稱其斤兩。數其件數。登冊存庫。遇有事之時。分置官河汊港。再按舊法製聚涉鍼水毛蝟水蒺藜。置之水中可無虞矣。

  一軍興以來。刀槍器械。十戶已有其五。今計戶出丁。不能計丁授器。徒手何能應敵。不知手法步法身法。習練輕便。則耰鋤鍬叉。皆可為兵器之用。或竹槍木棍。省費而易辦。或拋灰飛石。熟極而生巧。其法難以枚舉。團總甲長教師。仿而行之。事半而功倍焉。

  禁止章程第六

  一私宜禁也。遇有不平之事。小可理論。大可稟官。私逞兇。即為亂民。除用兵器傷人者。如律擬罪外。即拳棒相加。團總甲長稟官懲治。

  一臨時遷徙宜禁也。有事之時。移家他徙。最易搖惑人心。違者罰產充公。

  一有事之時響器宜禁也。民間宴會作樂。例所不禁。而有事之時。聞聲傳。易於驚恐。一概停止。違者議罰。

  一言宜禁也。無行之人。好造謠言。煽惑人心。一切禁止。違者嚴究。

  一客民開山宜禁也。向來客民買屋開山。原與土著無異。但祗許自耕自種。不準展轉招人添棚築屋。以致匪徒藏匿。違者並本人驅逐。

  武陽團練論

  楊金監

  常州府治。附郭武進陽湖兩縣。東界無錫。南界宜興。北界江陰。為京口至蘇省水陸必由之孔道。距吳淞福山諸海口。纔三百餘里耳。民情懦弱。風鶴可虞。雖經聖上命將遣師。蕩平在即。而海氛遠竄。漢奸之解散者。無所得食。難保不煽誘逃兵土匪。擾累地方。欲求豫備之方。誠\莫如團練。夫團練與召募異。召募者。捐貲雇募。聚易而散難。團練者。各保身家。宜靜不宜動。蓋團練即古守望相助之義。歷代用之皆著成效。而用之之法。微有不同。緩用之則為具文。驟用之則又駭眾。且有宜古不宜今。宜此不宜彼者。誠\熟悉民俗。因勢而利導之。則禁暴詰奸之策。莫善於此。今且以武陽兩縣之情形論之。夫武陽地方。百數十里。皆平原曠衍。無要隘可守。又無兵力可恃。民雖庶而多貧。俗尚文而輕武。非特簡營伍警塘汛練民壯繕城堡凡事之在官者宜亟也。一旦有事。悉官兵民壯。不過數百人。戰則不能守。守則不能戰。若非城鄉自行團練。勢且岌岌不支。近奉諭旨令沿海州郡居民自行團練。並奉常鎮道憲出示勸諭富戶捐貲團練。而士民且遷延觀望。至今未見舉行者何哉。蓋愚民無知。恐未見其利。先受其害。是以不顧後日之患。且紓目前之急也。夫團練之所以為害者。事前則苦需索。事後則苦徵調。捐貲召募。

  則累及富民。按丁科派。則累及貧民。何以言之。團練則必編牌冊料丁壯製器械習技勇。事繁而費重。紳士素不能號召鄉里。則將以事權屬於官。官不能不假手於佐貳胥役。一經胥役之手。而編查有紙筆之費。下鄉有供應之繁。故事未成而民已困。所謂苦需索者其患一。團練之在鄉者。以大村統小村。在城者以大廂統小廂。常郡城守單弱。一旦有故。知某村某廂有壯勇可用。且將按籍而稽。從權調撥。夫團練之所以足恃者。以其各保身家。故雖有良莠強弱之不齊。自能各出死力以相救護也。一經調遣。則無身家田產可戀。勝則悍而敗則逃。無事則鳥散。官與民兩無所利。而實交受其困。所謂苦徵調者其患二。地方之有富戶。所以養貧民備緩急也。武陽富戶之極大者。家財不過十萬金。且皆田產而無財粟。而地方之游手好閒者。居十之三四。上年芙蓉圩偶有偏災。紳商竭力捐輸。築堤散賑。幸得安集災黎。而其先尚不免有土棍煽誘饑民搶劫之案。今以團練之資。責成富戶。則富戶少而貧民多。供億不勝。久長難計。稍有不遂。則聚眾而譁。富民不安。而貧民更無所恃。所謂捐貲累富戶者其患三。武陽民多而田少。壯丁多旅食四方。在城者為尤甚。其無業者。類皆煙賭無行。不可用。其可用者。如農工販豎。皆有職事以供衣食。欲其人以習器械。則妨其職業。勢不能枵腹以荷戈。欲贍其身家。而勢又不能給。所謂科派之累貧民者其患四。誠\除其患而興其利。則事不煩而民不擾。安見團練之必不可行哉。行之奈何。官總其大綱。而紳士之賢良者分任其事。則需索之患除。官行其激勸。而冊籍總於紳士。則徵調之患除。富戶捐貲。聽各紳士料量勸募。則富民之患除。鄉民練習。聽各人自願入冊。則貧民之患亦除。除其患則利可興矣。

  夫事莫難於刱始。非笑為迂。即指為害耳。迨害之既去。又慮無人無餉無器械也。苟當創始之時。於城之四隅。鄉之四周。各舉一二公正紳士為眾所信服者。使之即所居之地。編查戶籍。料丁壯。置備器械。演習武藝。即以其冊存於本團。互相稽查以為眾倡。然後擇一二村坊之辦有成效者。官為激勸。以勞其成。由是以達於附近村坊。約十餘家公議推一團長。十團長推一團總。十團總推一團董。各團有事。均由團董以達於官。其他船隻責成埠頭。僧道責成廟主。皆設四柱冊循環簿。歸本處團總稽查。以杜容隱外奸之弊。如是。則人足矣。各保身家。各謀\衣食。各備器械。其有不給者。或需刀銃火藥金鼓油燭之類。就本團富戶量力捐貲。存公給散。儻為時稍久。捐項不敷。聽民體察情形。公同酌量。城則按丁。鄉則按田。均勻攤捐。仍嚴禁土豪惡棍。藉端私派抑勒善良之弊。如是。則餉足矣。人足餉足。而團之法行。又於本城設武舉學。專請教師。聽民學習。其各團中有曾經學過拳棒及有膂力手足便捷者。由各團長保送到學。聽教師挑最優者留學演習。俟教演精熟。分教各團。擇適中公所。聽壯丁早晚自行習練。庶貧民無妨生業。俟練有成式。則由團董教師擇日合操。比試給獎。然後申以步伐之齊守望戰攻之要。則練之法亦行。官以為吾欲為民謀\身家。不若使民各謀\其身家。則民不勞而易勸。其有益於團練者。官為力助之。其有妨於團練者。官為驅除之。已行者官為給賞而濟其不逮。未行者官不苛責而勉其速成。於是民亦以為我有身家而官護之。固已父勸而兄勉。懦立而頑廉。而況官不責我以難能。反助我以不足。有不率教者。官為我助之。無慮鄉里結怨也。有敢擾累者。官亦為我治之。更無慮豪強侵抑也。其有不欣然感奮者。豈情也哉。其他節目之詳備。操縱之機宜。則以其繁瑣者聽之民。而官總其大綱。以寬嚴者輔而行。而不苛其小節。因地制宜。隨時妙用。有兵皆寓於農。籌餉無累於國。豈獨武陽為可行。特就武陽行之亦已可耳。其人存。其政舉。在今日庸可緩乎。

  桂陽團練條約

  何名俊

  一曰因田糧以贍勇。吾邑自咸豐五年。粵匪入寇以來。節次按糧養勇。每糧一石。派錢二千有奇。更歲五載。耗財七萬。而所養勇額止四百名。厥費猶僅僅支給。一遇事變。旁皇無措。以所養額勇應調。傾隊而出。不足堵禦一隘。欲增添召募。則又財絀用乏。難於措注。其四鄉村團。所調戶勇。人數過多。費給甚少。類皆出宿即返。莫能久駐。且數動則疲。久積成玩。初則奮集踴躍。繼則應調稀疏。至其卒也。則三申五諭。絕無至者。而所發告示諭帖。徒粘牆壁塞案几矣。無他。糜費於無事之日者鉅。故支用於有事之時者絀。輸納於城局者已重。故給發於鄉團者不繼也。愚以為欲救其弊。莫如以田糧所派軍需。於臨事調遣時。令各村團按糧派辦。以自贍其勇。計桂陽田糧七千三百石有奇。除屯糧鼠尾人戶。散出不便查編。另宜帶征。交納軍需以備公用外。為糧亦不下七千石。每遇出勇之日。以糧一石。贍勇一名。則有勇七千。視前額勇僅四百名者。為數不啻二十。分遣更調。其說詳於第四條。足敷用使。接壘連營。隱然重鎮。小小寇賊\。聞風自退。即不遽退。而吾以費於平日之錢。贍勇於臨時。可以與賊\相持二三旬。加以分番更調之法。可以與賊\相守二三月。而吾事力綽有餘裕矣。其按糧贍勇之錢。宜十日一限清給。頭限既清。然後復派次限。有不清者。辦團紳士。列其甲號人數。指稟印官。即將欠數之人。行標遣調為勇。以儆疲頑。如欠數之人。不遵遣調。團紳將所欠花戶名開單呈送。即給冊里書。令其帶徵收取。欠數稍多者。仍行票提少者暫恕。務令徹底清繳無開拖延端隙。以昭畫一。其縣城總局。止宜養勇三四十名。以為行牌各村飛調團勇之用。其勇糧。即以屯糧鼠尾所上。軍需給之不足。然後薄捐上等大戶以濟之。

  二曰籍丁戶以抽勇。贍勇之費自糧出。而當勇之人仍宜自戶抽。前者村團所調戶勇。莫能久駐。浸成疲玩。蓋以人各自備口糧。及村團所給食用不敷故。今既有田糧以為資贍。則糧食齎發。不累戶。允無從前之患。而審丁於戶。選勇於丁。自可按籍抽派。抽派之法。先須以糧多之戶。與糧少之戶。分配停勻。俾田糧一石之內。有戶二三。可出丁壯數人。於數人內抽取一人為勇。或輪流換當。或掣籤抽當。立定成規。使共遵辦。若至出勇一次之後。有派糧不清之戶。則以其戶之人。指稟充當。然後輪掣。自二十以上六十以下。除辦團紳士及患病瞽疾免當外。餘人盡入丁壯數內。無許規避。自不充當。雇人代當者聽。則事力均壹。出勇者。不得以獨任勞役刁脅厚值。而贍勇經費可以酌定額規。不苦重繁矣。每勇出至隘口駐防。給費至多不得過錢百文。召至縣城聽候調遣。祗給火食錢五十文。

  三曰立甲號以編勇。費之按派。與勇之抽派。散而無紀。則分數不明。弗便番調。難於統管。必須編糧成號。聯號成甲。合甲成哨。然後列伍分隊。按地可出。迭休番上。如期而集。其法宜以糧三十石為一號。令成三總隊。隊有隊長。以糧六百石為一總甲。令成三哨哨有哨長協哨。一號設辦理一人。佐理二人。以催收贍勇用費。一甲設總辦一人。督辦二人。以督催發給贍勇用費。一總甲設監察二人。以稽查各甲號團務弛理團勇缺備。如此認真編集。勿以虛文故套了事。則平日部署已定。一經檄調。辦糧者即刻齊糧。統勇者即刻齊勇。總理分辦。各司其職。按籍而行。比符而集。錢可立辦。勇可立出。視彼臨事猝合。勉強支吾。推諉觀望。終成畫餅者。蓋又虛實之異效矣。

  四曰分番次以調勇。勇既編號成甲。則徵比有法。節轄素明。有事之日。可以分番更調。番調之法。每聞寇氛逼近鄰境。飛檄各村團。於所編成戶勇內。一號中調其一旗。一甲中調其一隊。一總甲中調其一哨立赴縣城。核實點視。人數無缺。器械俱備。即遣往所在防禦去處。跨據隘要。築壘堵截。務使營屯連比。形勝隱然。斥候遠及。探報無誤。凡勇不得於人家及店中分住。須盡數出營駐札。晝則旗幟高標遠出。夜則燈火列明燎。其番上更替。以十日為期。十日將訖。寇警猶熾。換檄村團。調其甲號內二旗二隊二哨。瓜代而息。再滿十日。復調其三旗三隊三哨。瓜代而息。循環上下。周而復始。則財用不大繁耗。人力不苦疲勞。分為三番。亦約其大略而言。如寇勢尚緩。賊\數不多。則酌量節制。或分鄉輪調。或減數少調。臨時相度。於財力更為簡省。俟賊\勢緊急。然後傾隊而出。并力捍禦。以我全軍。當彼小醜。庶力眾志一。勢輔形合。固我疆圉。保無虞失矣。

  五曰主賢貴以馭勇。治軍以法。制法以人。治非其人。則才不足相馭。制非其分。則權不足相統。從前團勇。所以此出彼歸。前後錯落。莫相統一。終於散離也。茲既列伍成隊。合隊成營。則必隊有隊長。營有營官。營官之上。復有統帶。如勦寇大營規制。然後足以綱紀眾庶。申嚴禁令。邑中現在文有縣尹。武有參戎。皆刑賞得操。威權足馭。列營分哨之日。縣尹參戎各當一面。縣尹務殷事劇。不暇赴營。營中守備官位亦尊。委代可也。凡諸營隊。有干令亂行者。營官綑送。立刻處治。法無不行。令無不肅。蓋赫然統帶聲威也。非以貴馭賤乎。營官隊長。精加遴委。拔其機警任榦。俠健過人。守法奉公。不為蠹弊者。隨才分大小。差次任之。才小者為隊長。才大者為營官。營官未經上憲札委。未便僭稱。改為哨長協哨。隊長即於各村遴簡。哨長於鄉團遴簡。務在得人。如本鄉團不得其人。須合一縣通融精選。擇其人與彼鄉團紳勇諳識習熟。兩相協宜者。始用之。管理軍政。約束營伍。指揮有法。提挈惟宜。蓋儼然營官百長職任也。非以賢馭眾乎。

  六曰明賞罰以飭勇。統馭既定。則以人持法而法可加人。以法制人而人必奉法。賞罰之用。所當明以飭之矣。賞罰之行。營壘為重。團辦次之。簡閱又次之。要隘堵截。屯壘連營。本以捍衛鄉里。而或為暴鄉里。鈔掠不禁。攪擾多端。此法所不容者也。宜斬一警眾。而加以大辟。其餘或營隊不歸。則為離汛。或號召不至。則為梗令。或潛返偷歸。則為逃伍。或喧嚷競毆。則為亂規。或哨探失機。則為誤公。皆法所必糾者也。宜按律懲究。而予以常刑。團辦之際。董理紳士。玩令法。不勤不公。於罰宜有參。糧戶壯勇。抗糧避役。不遵不從。於罰宜有參。簡閱之際。或召點而玩違不至。遲誤失期。或巡點而候視不時。將事不恪。於罰宜有參。此罰之科也。宣力營壘之士。臨敵衝鋒。拒退寇賊\者。授上賞。予優敘。臨敵哨探賊\情。稔悉事機。備禦有功者。授上賞。予優敘。臨敵哨探。斬有賊\級者。予賞敘。獲賊\哨探。審非偽冒者。予賞敘。防堵出力。寇賊\漸退。疆圉無恙。積久成勞。營官隊長。酌差次予賞敘。力戰卻敵。著有顯功。堪以稟報上臺。優行保舉。則辦團紳士。力戰無缺者。錄勤勞。酌輕重。普予勳敘。尋常辦團。平素簡閱。不懈其職。於仲冬大閱日。具酒饌為獎敘。此賞之條也。操是二道。飭而行之。毋瞻循顧藉。毋輕重畸側。必公。毋冒獲倖免。毋濫授溢予。必慎。毋挾任權數。毋徒事誑餂。必信。公則明。慎則當。信則孚。舉措允愜。張弛合道。眾畏法。人用命。鼓舞震疊。效力獻情。團練之務。以次舉矣。

  江西團練卮言

  李祖陶

  咸豐二年。予家居無事。遊行至省。聞人談湖湘閒兵事。賊\氛甚熾。言人人殊。時楚督為新建程晴峰先生。有問當如何自處。及江西省宜預備與否。予謂晴峰釋褐以後。自部員而至總督。當督漕時。剔除陋規。聲名噪甚。使得久於其任。可繼清江楊勤恪公。到今年踰七旬。精力亦已衰矣。當道光末年。由雲貴移督兩湖。似當自陳衰老。力請退閒。如浙閩總督劉公。當無不允。即適有震鄰之警。萬萬不宜規避。則當長慮卻顧。大展方略。聘請老儒博古通今者。以參謀\議。收召壯士翹關扛鼎者。以為爪牙。申令提鎮參游。各選麾下士卒之勇健者。用戚繼光束伍之法。以訓練之。節制分明。器械犀利。金鼓有節。旗幟有章。去歲適當粵警。即可鼓行而前。與欽差大臣兩面夾擊。不徒坐營自守。以老我師。則此烏合之眾。自可一朝勦滅。何至粵西糜爛。轉而波及湖湘。既入湖湘。則士民商賈。望風逃潰。永州衡州。自難堅守。師或左次。理亦宜之。猶張巡由雍邱而退守睢陽也。但長沙之守。必須牢固。外有救援。當必無患。儻或不支。則與城存亡。知必有道以處此矣。至於江西地方。論者以為賊\必不來。將由洞庭東下長江。或由湖北漢水以向宛洛。則僕竊不以為然。夫江西為魚米之鄉。不惟自給。兼足資人。儻如司馬錯伐蜀之策。先取江西為資。則強而且富。有何不可。況兵法乘虛。有聲東而擊西者。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鄧艾走陰平七百里無人之地。皆其遺策。此時武昌岳州。必有重兵堵禦。

  儻賊\探知江西無備。命一旅由袁吉而來。則臨瑞震驚。南贛隔在上游。南昌必至坐困。況穿江西之境。由鄱湖以出大江。其道尤徑。儻直犯安慶。池和以下。並皆風靡。賊\據金陵以為巢穴。稍稍截阻淮揚運\道。禍即不可勝言。故審度地勢。懸揣賊\情。江西誠\當先為之備。然為備而但謀\築省城而濬其濠。尚為下策。夫江西之地。環列十有二郡。贛州踞其上游。九江為之門戶。吉袁二郡。貼近湖南。今贛州九江。皆設重鎮。袁吉邊界。亦皆調兵以守卡矣。然承平之兵。實不足以當賊\。而其騷擾反過於賊\。萬載盧翰坡太守之子。近自桂林回來。言粵西之兵。全無技藝。臨陣惟恃火。遠見賊\影。即將火放盡。賊\近則棄而逃。周制軍雖手斬之而不能止。且中鴉片之毒者多。能披堅執銳者絕無其人。粵兵如此。湖兵可知。而吾江西之兵更可知。無已。則團練鄉人實為古法。然攷之於宋。韓魏公之義勇。王介甫之保甲。皆有其名而無其實。近人之說。亦徒紛紛。吾意省會之地。當先選將以練兵。為五人十人之長。必才力過於五人十人者。為百人千人之長。必才過於百人千人又有智謀\者。練兵則悉照紀效新書之法。以精神力貌選人。而分別授之以器。由隊長以上。節節制之。令士卒目皆識旌旗之色。耳皆知金鼓之音。分合進退。一惟上之所令而不敢少梗。於省會練兵三千。盡成勁旅。復擇其尤者。分布各要郡要地。令其以一教十。以十教百。以百教千。如此。則不惟省會有兵。各郡亦皆有兵。兵皆如父子兄弟之相依。耳目手足之相習。賊\必聞風不敢入境。而亦有以待之矣。

  但欲練兵。必先供餉。欲供餉。必先糾費。欲糾費。必先設局。宜於省會立一總局。稟知大憲。公請鄉大夫賢而有才者為之主。人賢而有文者為之輔佐。而又旁羅俊乂。或善謀\畫。或工書寫。或負勇力。或精技藝。或善走集。或工闞探。並皆收而養之。以為吾用。省局既定。即頒其式於各府。府又頒其式於各邑。郡邑有警。省出銳師以援之。賊\或由蘄黃下至九江。則省兵出鄱湖以截之。於以紓聖天子一隅之憂。而並可為東南數千里應援之助。豈不美哉。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若待臨旱而後掘井。晚矣。世有知道之君子。必不以予言為早計也。束伍選兵之法。其說綦長。予別有述。茲不具贅。

  涇縣包慎伯集中。有鄉兵對一篇。謂練鄉兵有七病。一恐藉民為兵。糧難繼給。二恐揀閱鈍弱。罰不可勝。三恐強梁之徒。欺凌爭。四恐率長恃眾。挾制官長。五恐奸民煽之。或至不測。六恐鹵莽撥調。遇敵則潰。七恐事靖當罷。人無所歸。欲去七病而收其功。須用己說。其說。謂州縣親民之官。須減從下鄉。喚集各鄉知事衿耆。賜坐與食。面諭以盜賊\之害。團結之利。使鄉民曉然共信官長籌備保全。而無調遣陣之患。其法。於巡鄉時。一面給門牌。查戶口。以二十五丁為一甲。立其素為民所服者為甲長。甲冊成。乃議派兵。古法三丁抽一。今州縣十六以上五十以下之丁壯。常過十萬。五而派之。邑可得二萬人。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置長。揀甲首點充。兼督教閱。不附兵額。憂患相。善惡相保。坊郭工商。一律編派。兵法四兩為卒。鄉兵恐人多難制。

  故相相保。至兩而止。二兩立一師。擇兵之能者。或武生及邑之有材技充當。優給餼食。教以技仗部伍。貧富必均其役。不入伍而願學者聽。古富者出錢。貧者出力之說。斷不可用。其有好義願輸兵需者。從優獎勵。不願者勿強。各兩彙冊呈令。令據總冊。割為幾鄉。鄉各千餘人。各度曠地為演武場。每季就閱。其輪派應閱之人。兩長呈單備點。師名填於兩冊之端。閱時。不精技仗坐師。不遵約束坐長。優等多者。師與長有賞。閱法。比營賞法加厚。罰差薄。行之必信。其兇橫滋事者。兩長白於閱時。按律重懲。閒有出眾之能。數閱後。即申請褒異。拔於營標收用。以明收材技之益。陰除鷙悍之害。閱畢。照文課例。標示優等於鄉。蓋兵有常數而無常人。則無逃籍與無事而食之患。而有人皆習兵兵皆可用之效。令閱兩載之後。守於仲冬就縣一閱。賞罰如縣。縣閱於鄉。甲日發乙鄉牌。乙日發丙鄉牌。府閱於縣閒一日。離城遠者。往來不過三日。公堂發餉食錢二百四十文。每里所需。歲不過三十千文。捐公自辦。不經吏手。勸諭應不甚難也。夫家結為伍。伍結為兩。比戶相為保卹。雖無賴橫。所向而皆遇其敵。流匪聞之。勢必遠竄。來則人自為戰。據險拒之易易耳。包說如此。與戚說不同。蓋戚之法。精練官兵以破滅寇盜者也。故用束伍之法以嚴其節制。包之說。團結鄉勇以保全地方者也。故用保之情以密為聯絡。節制者。將軍督撫之事。保卹者。郡守州縣之事。合兩法而用之。天下幸無事矣。予故節錄之以備用。

  粵西團練輯略序

  龍啟瑞

  今天子初元。廣西盜之起。蓋數年矣。其芟夷摲滅。大小以數十計。比其訖事。恆得力於民閒之團練。於是朝廷命順天府尹無錫鄒公鳴鶴巡撫吾粵。鄒公因奏留今陞布政使前廣西按察使調任甘肅按察使吳公鼎昌。偕今陞河南布政使前廣西右江道嚴公正基。總理團練。而以在籍紳士福建道監察御史朱琦。翰林院侍講龍啟瑞。聯屬其鄉之人。使歸統率。先是琦啟瑞嘗受命於前中丞鄭祖琛董辦本邑團練。至是始設局省垣。遴柬紳士。隨同委員周歷各郡。提點勸諭。凡數閱月。而通省之團務普成。於是章程冊籍。薈萃省局。啟瑞擇其規條之尤善者。與其公牘文字之有裨時務。及團名丁壯義烈事實。可備他日掌故者。分以四門。彙為一編。名為團練輯略。爰執筆而為之序。曰。自井田守望相助之法廢。而衛民者專恃於兵。自兵力之不足。始藉助於民間之團練。團練者。即古寓兵於農之意。而變通其法以適時用者也。然考諸古。自晉惠帝大安二年。鎮南將軍劉宏討張昌。始有義軍之名。同時周賀循輩。皆以薦紳先生起兵於家。以討昌之黨。石冰卒滅之。南朝以來。如裴駿魯悉達周迪之屬。類以鄉兵捍賊\取勝。開元府兵法廢。諸州始團結民兵。安史之亂。諸州皆置團練使。然當時之土兵。多為武夫悍卒所訕笑。間嘗推尋其故。蓋有人倡率則治。無人倡率則敗。威令之迫於上者鮮效。義憤之激於民者有功。其大較然也。今粵西團練。於外郡。無所強之而事成。有以導之而民從。其故何哉。被盜賊\之患深。保室家之情切。而習於攻戰之事熟也。蓋自道光二十一年後。夷務起粵東。粵西鄰省毘連。地方大吏於梧州辦理防堵。事平後。壯丁失業。滑黠之徒。相聚為盜。販鹽梟之屬。從而附和。

  又外郡地多山場曠土。向招粵東客民佃種。數世後。其徒益繁。客主強弱互易。其桀者或倡為西洋天主教以蠱惑愚民。用是黨滋益多。州縣官欲繩以法。則恐生他變。欲據實上陳。則規避處分而畏干時忌。逮釀成大患。則破敗決裂。不可復治。而斯時之民。甚者或經十餘戰。次亦遷徙數四。弱者或流離轉死山谷。強者則率其父老子弟與賊\抗拒。以保聚於鋒鏑之間。蓋粵僻處荒裔。王師調發。難以時至。本省兵馬各有守地。顧此失彼。輒不相及。即及之而民力不足。或用為借助。為其嚮導。比比而是。然至是而富家巨室捐資以助饟者。丁壯冒白刃膏塗原野者。紳士之督率奔走者。或轉戰破賊\經歲不家食者。用民之力。亦幾於盡。又得文武大吏督兵壯勦除。然後地方寇盜。幾於蕩平。聖天子軫念邊隅。嘉與粵西人士能自相捍衛。紳民有殺賊\立功者。立予甄敘。賞過其勞。殆為吾輩初意所不及。究其所以得此者。固非一朝夕之故也。後之覽者。知其所由然。則所以為難之故。蓋可識矣。

  凡團練之精壯者。大抵見賊\多處也。不然。則民之富厚者也。不然。則得賢有司倡率之者也。三者不可得兼。而就今日已成之事論之。尤以賢有司為急。蓋有司賢。則總團之紳士治。總團之紳士治。則分理之紳士治。而一方之團練可得而治也。有司不賢。則視紳民如外物。紳民亦從而外之。甚則用不正之人參預其間。雖已成之團練可以復壞。夫民經流離散亡之後。幸而恃有團練。又賴賢大吏之力。始可勸底於成。至不幸有司不賢。則可以壞之復歸於弊。夫家有芒刃。人知戰。用以殺賊\則可。反其道以行。則甚可慮也。事之弊則為吏者有以藉口。而斯民適受不韙之名。又豈今日始事之所及哉。然則是編之成。固有待乎其人。而非徒以成法待將來也。既以復於諸公。遂質之侍御。而弁諸卷首。

  大岡埠團練公局記

  龍啟瑞

  嘗考周禮。州長黨正。有屬民讀之典。皆以歲時行之於學。而田獵講武及守望相助之法。民自得以其意行之於鄉。秦漢以降。井田廢而鄉學不立。至不幸用武。則鄉民聚而為社。如宋時定州有弓箭社。近日廣東禦夷各鄉。亦公立為社。至廣西盜賊\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4",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