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篇上
湯成烈
孔子論政。富而後教。此王道施行之本。自堯舜禹湯文武相承為治。未有不以學校為先務者也。孟子云。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記曰。黨有庠。州有序。家有塾。是校庠序者。鄉學也。學。國學也。古者八歲就傅。十五而入鄉學。學成而升之國學。其所為學。三物六行。記於周官。禮樂詩書。詳於王制。是皆尋繹其義。非徒玩索其文。處則見之躬行。出則措諸實用。故由修齊以至平治。在在皆由學校中來也。三代以後。漢猶近古。西京尚文。董子獨求實學。其太學博士諸生。研求六經。承師說。不敢異同。及登顯位。國有大政。及大疑大獄。類舉經以斷。天子卿相。側席而聽。奉以施行。非託於空言也。東漢光武明章之世。學校之制大備。稽古之儒。尊為師傅。四姓小侯。勝衣就學。故其時治道隆而風俗醇。迨乎其季。猶敦尚氣節。守死不變。雖避世避地。而講授不衰。非學校之流風與。
唐貞觀之治。崇尚文藝。不求實學。詞章之徒進。稟經之儒退。終一代三百年禍亂相尋者。此。學校不修之過也。宋世講學風盛。儒道大興。使非王安石變亂法度。新學禍世。則靖康之變不作也。使非韓侂胄恐儒者為己患。嚴禁學徒。則德祐之變不作也。然其時太學生上書。力爭國是。陳東抗節於前。六君子擅名於後。此學校修明之效也。自明科舉之法興。而學校之教廢矣。國學府學縣學。徒有學校之名耳。攷其學業。科舉之法之外。無他業也。窺其志慮。求取科名之外。無他志也。其流獘至於經書可以不讀。品行可以不修。廉恥可以不講。以勦襲為揣摩。以鑽營為捷徑。其初既有苟得之心。其後遂為患失之計。持祿倖位。委蛇朝闕。容頭過身。承順奸權。朝政猥雜。國是日非。君子患之。退而講學。於是立書院以救學校之失。此首善東林之所由盛也。當其時名德主席。賢才尚慕。赴之如水。惟恐或後。不求心性之說。惟求義理之明。於聖賢學問。既為親切。而措之日用。自有實功。是以爭尚氣節。兼事經濟。或處或出。言行無違。在朝在野。成為風氣。此講學諸君子之功。足以救學校之闕也。然而壞於僉壬無恥之徒。竊婦寺之權以傾正人。假鉤黨之說以覆善士。人之云亡。而國亦隨之。良可悲矣。豈非學校不修。而敗類出於其中。以禍人家國乎。蓋自科舉之法行。人以科目為苟得。而患失之心勝。一切依阿隱淟之術。取媚當世。見有端人正士。必與之為難而力排之。不黜不死不止。而生民之疾苦。天下之安危。即至禍亂喪敗。終不一顧焉。是誠\何心哉。故崑山顧炎武有廢今日生員之歎也。蓋今日之生員廢而後學校可興也。
學校篇中
......购买会员看全站小说,或者下载APP免费观看所有作品 点击立即下载,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3",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