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大黃,用之當分別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若取瀉泄駿快,推陳去熱,當取河西錦\紋者。凡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禹錫等按:《蜀本》云:葉似蓖麻,根如大芋,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似羊蹄。又云:《圖經》云:高六七尺,莖脆。

  《藥性論》云:蜀大黃,使,去寒熱,忌冷水,味苦、甘。消食,鍊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能破痰實,冷熱,結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日華子》云:宣通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瘟瘴熱疾,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瘡癤癰毒。廓州馬蹄峽中者次之。

  《圖經》曰: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蜀川、河東、陝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錦\文者佳。其次秦隴來者,謂之土蕃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採根,去黑皮,火乾。江淮出者曰土大黃,一月開黃花,結細實。又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療疥瘙又甚效。初生苗葉如羊蹄,累年長大,即葉似商陸而狹尖。四月內於押條上出穗,五七莖相合,花葉同色。結實如蕎麥而輕小,五月熟即黃色,亦呼為金蕎麥。三月採苗,五月收實,并陰乾。九月採根,破之亦有錦\文,日乾之。亦呼為土大黃。凡收大黃之法,蘇恭云:作時燒石使熱,橫寸截,著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乃繩穿眼之至乾。今土大黃,往往作橫片,曾經火爆。蜀大黃乃作緊片如牛舌形,謂之牛舌大黃。二者用之皆等。《本經》稱大黃推陳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積滯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用處尤多。又有三物備急圓,司空裴秀為散,用療心腹諸疾,卒暴百病。其方用大黃、乾薑、巴豆各一兩,須精好者,搗篩,蜜和,更搗一千杵,圓如小豆,服三圓,老小斟量之。為散不及圓也。若中惡客忤,心腹脹,卒痛如錐刀刺痛,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之。若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喉,須臾差。未知,更與三丸,腹當鳴轉,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須拆齒灌之,藥入喉即差。崔知悌療小兒無辜閃癖,瘰癧,或頭乾黃聳,或乍痢乍差,諸狀多者,皆大黃煎主之。大黃九兩,錦\文新實者,若微朽23即不中用,削去蒼皮乃秤,搗篩為散。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置銅碗中,於大鐺中浮湯上,炭火煮之,火不用猛,又以竹木篦攪藥,候任丸乃停,於小瓷器中貯。兒年三歲一服七圓,如梧桐子,日再服,常24以下青赤膿為度。若不下膿,或下膿少者,稍加圓。下膿若多者圓又須減。病重者或至七八劑方盡根本。大人、小兒,以意量之。此藥惟下膿宿結,不令兒利。須禁食毒物,食乳者乳母亦同忌法。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腳冷風氣。以大黃二大片,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盡入藥中,切不得令黃焦則無力,搗篩為末,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入生薑兩片如錢,煎十餘沸去薑,取大黃末兩錢,別置碗子中,以薑湯調之,空腹頓服。如有餘薑湯,徐徐呷之令盡,當下冷膿及惡物等,病即差止。古人用藥毒攻病,必隨人之虛實而處置,非一切而用也。姚僧垣初仕梁,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僧垣曰:大黃乃是快藥,至尊年高,不可輕用。帝勿25從,幾至委頓。元帝常有心腹疾,諸醫咸謂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垣曰:脈洪而實,此有宿妨,非用大黃無差理。帝從而遂愈。以此言之,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以偶中病,便謂此方之神奇;其差誤,乃不言用藥之失,如此者眾矣,可不戒哉?

  《唐本》注云:葉似蓖麻,根如大芋,傍生細根如牛蒡。《圖經》云:高六七尺,莖脆味酸,醒酒。

  雷公云:凡使,細剉,內文如水旋斑緊重,剉蒸,從巳至未,曬乾,又灑臘水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乾,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擘如烏膏樣。於日中曬乾用之為妙。

  《聖惠方》:治時氣發豌豆瘡。用川大黃半兩微炒,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為二服。又方:熱病狂語及諸黃。用川大黃五兩剉炒微赤,搗為散,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計時候,冷水調下半匙。

  《外臺秘要》:療癖方。大黃十兩,杵篩,醋三升,和勻,白蜜兩匙煎,堪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三十圓,生薑湯吞下,以利為度,小者減之。

  《千金方》:治產後惡血衝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等。用錦\紋大黃一兩,杵羅為末,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圓如梧桐子大。患者用溫醋七分盞化五圓,服之,良久下。亦治馬墜內損。

  《千金翼》:治婦人血癖痛。大黃三兩搗篩,以酒二升,煮十沸,頓服。

  《經驗後方》:治風熱疏積熱風壅,消食,化氣導血,大解壅滯。大黃四兩,牽牛子四兩,半生半熟,為末,煉蜜圓如梧桐子大,每服茶下一十圓,如要微動,吃十五圓。冬月中最宜服,并不搜攪人。

  《梅師方》:治卒外腎偏腫疼痛。吃矯、大黃末醋和塗之,乾即易之。

  《斗門方》:治腰痛。用大黃半細兩,更入生薑半兩,同切如小豆大,於鐺內炒令黃色,投水兩碗,至五更初頓服,天明取下。腰間惡血物用盆器盛如雞肝樣,即止。

  《簡要濟眾》:治吐血。川大黃一兩,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生地黃汁一合,水半盞,煎三五彿,無時服。

  《廣利方》:治骨節熱,積慚黃瘦。大黃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大合,煎取四,去滓,空心分為二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傷寒類要》:療急黃病。大黃粗切二兩,水三升半,漬一宿,平旦煎絞汁二升半,內芒消二兩絞服,須臾當快利。

  姚和眾:治小兒腦熱常閉目。大黃一分粗26剉,以水三合浸一宿,一歲兒每日與半合,服餘者塗頂上,乾即再塗。

  《別說》云:謹按大黃收時,皆以火燒石煿乾。欲速貨賣,更無生者,用之不須更多炮炙,少蒸煮之類也。

  《衍義》曰:大黃,損益前書已具。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或曰:心氣不足矣,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湯27?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不當須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以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熱,就以若補其心,蓋兩全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量虛實用之。

  葶藶

  曹州丹州成德軍

  味辛、苦,寒、大寒,無毒。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音沸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一名丁歷,一名蕇音典蒿,一名大室,一名大適。生藁城平澤及田野。立夏後採實,陰乾。得酒良。榆皮為之使,惡僵蠶、石龍芮。

  陶隱居云:一出彭城者最勝,今近28道亦有。母則公薺,子細黃至苦,用之當熬。

  今按:此藥亦療肺壅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

  禹錫等按:《蜀本》云:苗似薺苨,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黃,角生子黃細。五月熟,採子暴乾。

  《藥性論》云:葶藶,臣,味酸,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氣上喘息急,止嗽。

  《爾雅》云:蕇,葶藶。注:實、葉皆似芥,一名狗薺。

  《日華子》云:利小腸,通水氣虛腫。

  《圖經》曰:葶藶,生藁城平澤及田野,今京東、陝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本29勝。初春生苗葉,六七寸,有似薺。根白,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偏30小如黍米微長,黃色。立夏後採實,暴乾。《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許慎、鄭康成注皆云:靡草,薺、葶藶之屬是也。至夏則枯死,故比時採之。張仲景治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葶藶炒黃色,搗末為圓,大如彈子。每服用大棗二十枚,水三升,煎之取二升,然後內一彈丸更煎,取一升,頓服之。支飲不得息亦主之。《崔知悌方》:療上氣嗽,長引氣不得臥,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并主之。葶藶子三升,微火熬,搗篩為散,以清酒五升漬,冬七日,夏三日。初服如桃許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氣力,取微利一二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滿,亦可以綿細絞。即服其葶藶單莖向上,葉端出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種苟芥草,葉近根下作奇,生角細長。取時必須分別前件二種也。又《篋中方》治嗽含膏丸:曹州葶藶子一兩,紙襯熬令黑,知母一兩,貝母一兩,三物同搗篩,以棗肉半兩,別銷沙糖一兩半,同入藥中和為丸,大如彈31丸。每服以新綿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過三丸。今醫亦多用。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鬚子,真相似葶藶子,只是味微甘苦。葶藶子入項苦。凡使,以糯米相合,於焙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單搗用。

  《聖惠方》:治上氣喘急,遍身浮腫。用甜葶藶一升,隔紙炒令紫色,搗令極細,用生絹袋盛,以清酒五升浸三日後,每服抄一匙,用粥飲調下,日三四服。

  《外臺秘要》:治食飲不得息。葶藶子三兩,熬令黃,搗為末,以水三升煮,大棗三十枚,得汁一升內藥中。每服如棗大,煎取七合,頓服。

  《千金方》:治腹脹積聚癥瘕。葶藶子一升熬32,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

  《千金翼》:治頭風。搗葶藶子,以湯淋取汁洗頭止33。

  《經驗方》:河東裴氏傳經效,治水腫及暴腫。葶藶三兩,杵六千下,令如泥。即下漢防己末四兩,取綠頭鴨就臼中截頭瀝血於臼中,血盡,和鴨頭更搗五千下,圓如梧桐子。甚者,空腹白湯下十圓,稍可五圓,頻服,五日止。此藥利小便,有效如神。

  《梅師方》:治遍身腫浮,小便澀。葶藶子二兩,大棗二十枚,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去棗,內葶藶於棗汁煎丸如梧桐子,飲下十圓。又方:治肺壅氣喘急不得臥。葶藶子三兩炒,大棗三十枚,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又煎取一升去滓,併二服。

  《簡要濟眾》:治小兒水氣腹腫,兼下痢膿血,小便澀。葶藶子半兩,微34炒搗如泥,以棗肉和搗為圓如綠豆大。每服五圓,棗湯下,空心、晚下35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續十全方》:治一切毒,入腹不可療及馬汗。用葶藶子一兩炒研,以水一升浸湯服,取下惡血。

  《崔氏》:治水氣。葶藶三兩,以物盛,飯上蒸令熟,即搗萬杵,若圓得如梧桐子,不須蜜和。一服五圓,漸加至七圓,以得微利即佳。不可多服,令人不甚美食。若氣發,服之,得利,氣下定即停。此方治水氣無比。蕭駙馬患水腫,惟服此得差。

  《傷寒類要》:治腎痺唇乾,以葶藶主之。

  《子母秘錄》:治小兒白禿。葶藶搗末,以湯洗訖塗上。

  姚和眾:治孩兒蛔蟲。葶藶子一分,生為末用,以水三合,煎取一合,一日服盡。

  《聖惠》:又方:治支飲久不差,大腹水腫,喘促不止。用甜葶藶三兩,隔紙炒令紫色,搗如膏。每服圓如彈子大,以水一中盞,入棗四枚,煎至五分去滓,非時服。

  《衍義》曰:葶藶,用子。子之味有甜、苦兩等,其形則一也。然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曰久服令人虛。蓋取苦泄之義,其理甚明。《藥性論》所說盡矣,但不當言味酸。

  桔梗

  解州成州和州

  味辛、苦,微溫,有小毒。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痺,溫中消穀,療喉咽痛,下蠱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圖,一名白藥,一名梗草,一名薺苨。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月36採根,暴乾。節皮為之使。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消石、石膏,療傷寒。畏白及、龍眼、龍膽。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葉名隱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桔梗療蠱毒甚驗,俗方用此,乃名薺苨。今別有薺苨,能解藥毒,所謂亂人參者便是。非此桔梗,而葉甚相似。但薺苨葉下光明、滑澤、無毛為異,葉生又不如人參相對者爾。

  《唐本》注云:人參,苗似五加闊短,莖圓,有三四椏,椏頭有五葉。陶引薺苨亂人參,謬矣。且薺苨、桔梗,又有葉差互者,亦有葉三四對者,皆一莖直上,葉既相亂,惟以根有心、無心為別爾。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桔梗,臣,味苦,平,無毒。能治37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氣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

  《日華子》云: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氣,除邪辟瘟,補虛,消痰破癥瘕,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痺,毒。以白粥解之。

  《圖經》曰: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今在處有之。根如小指大,黃白色。春生苗,莖高尺餘。葉似杏葉而長橢,四葉相對而生,嫩時亦可煮食之。夏開花紫碧色,頗似牽牛子也,秋後結子。八月採根,細剉暴乾用。葉名隱忍。其根有心,無心者乃薺苨也。而薺苨亦能解毒,二物頗相亂。但薺苨葉下光澤無毛為異。關中桔梗,根黃38,頗似蜀葵根。莖細,青色。葉小,青色,似菊花葉。古方亦單用之。《古今錄驗》療卒中蠱下血如雞肝者,晝夜出血石餘,四臟皆損,惟心未毀,或鼻破待死者。取桔梗搗屑,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下藥,以物校口開灌之。心中當煩,須臾自定,服七日止。當食豬肝臛以補之,神良。《集驗方》療胸中滿而振寒,脈數,咽燥,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是肺癰。治之以桔梗、甘草各二兩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膿血則差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梗,真似桔梗,咬之只是腥澀不堪。凡使,去頭上尖硬二三分已來,并兩畔附枝子。於槐砧上細剉,用百合水浸一伏時,漉出,緩火熬令乾用。每修事四兩,用生百合五分搗作膏,投於水中浸。

  《聖惠方》:治馬喉痺并毒氣壅塞。用桔梗二兩去蘆頭剉,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分溫三服。又方:妊娠中惡,心腹疼痛。用桔梗一兩細剉,水一中盞,入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非時溫服。

  《外臺秘要》:治卒客忤停尸不能言者。燒桔梗一兩,末,米飲服,仍吞麝香如豆大許,佳。

  《千金方》:治喉閉并毒氣。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又方:鼻衄方。桔梗為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亦止吐下血。

  《百一方》:若被打擊,瘀血在腸內,久不消,時發動者。取桔梗末,熟水下刀圭。

  《經驗後方》:治骨曹風,牙疼腫。桔梗為末,棗穰和圓如皂子大,綿裹咬之。腫則荊芥湯漱之。

  《簡要濟眾》:治痰嗽不定喘急。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溫服。

  《子母秘錄》:治小兒卒客忤死。燒桔梗,末三錢匕,飲服。

  杜壬:治上焦有熱,口舌咽中生瘡,嗽有膿血。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食後細呷之,亦治肺壅。

  《梅師方》:治卒蠱毒,下血如鵝肝,晝夜不絕,臟腑敗壞。桔梗搗汁,服七合佳。

  《衍義》曰:桔梗,治肺熱氣奔促、嗽逆,肺癰排膿。陶隱居云:俗方用此,乃名薺苨。今別39薺苨,所謂亂人參者便是,非此桔梗也。《唐本》注云:陶引薺苨亂人參,謬矣。今詳之非也。隱居所言,其意止以根言之,所以古亂人參。《唐本》注卻以苗難之,乃本注誤矣。

  莨音浪菪音蕩

  秦州

  味苦、甘,寒,有毒。主齒痛出蟲,肉痺拘急,使人健行,見鬼,療癲狂風癇,顛倒拘孿\。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一名橫唐,一名行唐。生海濱川谷及雍州。五月採子。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惟入療顛狂方用,尋此乃不可多食過劑爾。久服自無嫌,通神健行,足為大益,而《仙經》不見用。今方家多作狼唐。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莨菪子,主痃癖,安心定志,聰明耳目,除邪逐風,變白,性溫不寒,取子暴乾。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勿令子破,破即令人發狂。亦用小便浸之令吸40,小便盡曝乾,依前服之。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王不留行、菘藍等。莖、葉有細毛,花白,子殼作罌子形,實扁細,若粟米許,青黃色。所在皆有。六月、七月採子,日乾。

  《藥性論》云:莨菪亦可單用,味苦、辛,微熱,有大毒。生能瀉人見鬼,拾針狂亂。熟炒止冷瀉,主齒痛,蚛\牙孔。子,咬之蟲出。石灰清煮一伏時,掬出,去牙暴乾,以附子、乾薑、陳橘皮、桂心、厚朴為圓,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甚溫暖。熱發用綠豆汁解之。焦炒碾細末,治下部脫肛。

  《日華子》云:溫,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燒熏蚛\牙及洗陰汗。

  《圖經》曰:莨菪子,生海濱川谷及雍州,今處處有之。苗莖高二三尺許。葉似地黃、王不留行、紅藍等,而三指闊。四月開花,紫色。苗、莢、莖有白毛。五月結實,有殼作罌子狀,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細,青白如米粒。一名天仙子。五月採子,陰乾。謹按《本經》云:莨菪性寒,後人多云大熱。而《史記˙淳於意傳》云: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意飲以莨菪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且不乳豈熱藥所治?又古方主41卒癲狂又42多單用莨菪,不知果性寒邪?《小品》載治癲狂方云:取莨菪三升作末,酒一升漬數日,出搗之,以向汁和絞去滓,湯上煎令可圓服,如小豆三圓,日三。當覺口面急,頭中有蟲行,額及足手有赤色處,如此便是差候。未知再服,取盡神良。又《篋中方》主腸風,莨菪煎:取莨菪實一升,治之。暴乾搗篩,生薑半斤取汁,二物相和,銀鍋中更以無灰酒二升投之,上火煎令如稠餳,即旋投酒,度用酒可及五升以來,即止煎。令可圓如梧子。每旦酒飲通下三圓,增至五七圓止。若圓時枯手,則菟絲粉襯隔。煎熬切戒火緊,則藥易焦而失力矣。初服微熱,勿怪。疾甚者,服過三日,當下利。疾去,利亦止。絕有效。

  雷公云:凡使,勿令使蒼冥子,其形相似,只是服無效,時人多用雜之。其蒼冥子,色微赤,若修事十兩,以頭醋一鎰,煮盡醋為度。別用黃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43黑,即是莨菪子,大毒。曬乾別搗重篩用。勿誤服,衝人心大煩悶,眼生暹火。

  《別說》云:謹按:莨菪之功,未見如所說,而其毒有甚,煮一二日而牙方生,用者宜審之。

  草蒿

  味苦,寒,無毒。主44疥瘙痂癢惡瘡,殺虱,留熱在骨節間,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潰。生華陰川澤。

  陶隱居云: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唐本》注云:此蒿生挼傅金瘡,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草蒿主鬼氣尸疰復45連,婦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搗絞汁服。亦暴乾為末,小便中服。如覺冷,用酒煮。又燒為灰,紙八九重淋取汁,和石灰去息肉、黶子。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茵蔯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採苗,日乾。江東人呼為蒿,為其臭似,北人呼為青蒿。

  《爾雅》云:蒿,菣。釋曰:蒿一名菣。《詩˙小雅》云:食野之蒿。陸機云:青蒿也。荊、豫之間,汝南、汝陰皆云菣。孫炎云:刑楚之間謂蒿為菣。郭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是也。

  《日華子》云:青蒿,補中益氣,輕身補虛,駐顏色,長毛髮,髮黑不老,兼去蒜髮,心痛,熱黃。生搗汁服并傅之,瀉痢。飯飲調末五錢匕,燒灰和石灰煎,治惡毒瘡并莖亦用。又云:子味甘,冷,無毒。明目,開胃。炒用治勞,壯健人。小便浸之治惡瘡疥癬風疹,殺虱煎洗。又云:臭蒿子,涼,無毒。治勞,下氣開胃,止盜汗及邪氣鬼毒。又名草蒿。

  《圖經》曰:草蒿,即青蒿也。生華陰川澤,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極細嫩,時人亦取雜諸香菜食之。至夏高三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間採子,陰乾。根、莖、子、葉并入藥用,乾者炙作飲香尤佳。青蒿亦名方潰。凡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者若同,反以成疾。得童子小便浸之,良。治骨蒸熱勞為最。古方多單用者。葛氏治金刃所傷。取青蒿搗傅上,以帛裹創血止即愈。崔元亮《海上方》:療骨蒸鬼氣。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過,青蒿五斗,八九月採,帶子者最好,細剉,二物相和,內好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淨洗令乾,再瀉汁安釜中,以微火煎,可取二大斗,即取豬膽十枚相和,煎一大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時,取甘草二三兩熟炙,搗末,以煎和搗一千杵為圓,空腹粥飲下二十圓,漸增至三十圓止。

  雷公云:凡使,惟中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採得葉不計多少,用七歲兒七個溺浸七日七夜後,漉出,曬乾用之。

  《食療》云:青蒿,寒。益氣長髮,能輕身補中,不老明目,煞風毒。搗傅瘡上,止血生肉。最早,春便生,色白者是。自然香醋淹為菹,益人。治骨蒸,以小便漬一兩宿,乾,末為圓,甚去熱勞。又,鬼氣,取子為末,酒服之方寸匕,差。燒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惡瘡瘢靨。

  《百一方》:治蜂螫人。嚼青蒿傅瘡上,即差。

  《斗門方》:治丈夫勞瘦。青蒿細剉,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一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圓如梧桐子大,空心,臨臥以溫酒吞下二十圓。

  《衍義》曰:草蒿,今青蒿也。在處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葉香。今人謂之青蒿,亦有所別也。但一類之中,又取其青色者。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窠,迥然青色,土人謂之為香蒿。莖、葉與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故氣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不然,諸蒿何嘗不青。

  旋覆花

  隨州

  味鹹、甘,溫、微冷利,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痺,皮間死肉,目中眵音嗤

点击下载App,搜索"圖經衍義本草",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