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上品之下
天名精
明州
味甘,寒,無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蟲,去痺,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久服輕身,耐老。一名麥句薑,一名蝦蟆藍,一名豕首,一名天門精,一名玉門精。一名彘顱,一名蟾蜍蘭,一名覲。生平原川1澤,五月採。垣衣為之使。
《圖經》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今江湖間皆有之。夏秋抽條,頗如薄荷,花紫白色,葉如菘菜而小,故南人謂之地菘。香氣似蘭,故名蟾蜍蘭。狀如藍,故名蛤蟆藍。其味甘、辛,故名麥句薑,一名豕首。《爾雅》所謂茢薽,豕首是也。江東人用以熬炒蠶蛹。五月採此草。既名地菘,下品又有地菘。
《藥性論》云:麥句薑,使,味辛。治瘡,止血及鼻衄不止。
陶隱居云:即今人呼為豨薟,亦名豨首。夏月搗汁服之,除熱病。味至苦,而云甘,恐或非是。
陳藏器云:天名精,《本經》一名麥句薑。蘇云:鹿活草也。《爾雅》云:大鞠,蘧麥。注云:麥句薑,蘧麥,即今之瞿麥,然終非麥句薑,《爾雅》注錯如此。陶公注鈎樟條云:有一草,似狼牙,氣辛臭,名為地菘,人呼為劉燼草,主2金瘡,言劉燼昔曾用之。《異苑》云:青州劉燼,宋元嘉中,射獐,剖五臟,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燼怪之拔草,便倒,如此三度。燼密錄此草種之,主傷折多愈,因以名焉。既有活鹿之名,雅與獐事相會。陶、蘇兩說俱是地菘,功狀既同,定非二物。
《唐本》注云:鹿活草是也。《別錄》一名天蔓菁,南人名為地菘,味甘、辛,故有薑稱;狀如藍,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故名蟾蜍蘭。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丁瘡,瘻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其豨薟苦3而臭,名精乃辛而香,全不相類。
《爾雅》云:茢薽,豕首。釋曰:藥名也。一名麥秋4薑。郭云:江東豨首,可以炒蠶蛹者。《三蒼》云:炒,熬也。
決明子
眉州滁州
味鹹、苦、甘,平、微寒,無毒。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泪出,療唇口青。久服益精光,輕身。生龍門川澤。石決明生豫章。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圖經》曰:決明子,生龍門川澤,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蒔。夏初生苗,高三四尺許,根帶紫色。葉似苜蓿而大。七月有花,黃白花。其子作穗,如青綠豆而銳,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
《藥性論》云:決明,臣。利五臟,常可作菜食之。又除肝家熱,朝朝取一匙,挼令淨,空心吞之,百日夜見光。
陶隱居云:龍門乃在長安北。今處處有之。葉如茳芏,子形似馬蹄,呼為馬蹄決明。用之當搗細。又別有草決明,是萋蒿子,在下品中也。
《日華子》云:馬蹄決明,助肝氣,益精。水調末塗消腫毒。協太陽穴治頭痛。又貼腦心止鼻洪。作枕勝黑豆,治頭風,明目也。
禹錫云:按《唐本》云:石決明,是蚌蛤類,形似紫貝5,附見別出在魚獸條中,皆主明目,故并有決明之名。俗方惟以療眼也,道術時須。
《蜀本圖經》云:葉似苜蓿而闊大,夏花,秋生子作角,實似馬蹄,俗名馬蹄決明。今出廣州、桂州,十月採子,陰乾。
《外臺秘要方》:治積年失明不識人。決明子二升杵散,食後以粥飲服方寸匕。
《衍義》曰:決明子,苗高四五尺,春亦為蔬。秋深結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腎。今湖南、北人家園圃所種甚多,或在村野或成段種。《蜀本圖經》曰:葉似苜蓿而闊大,甚為允當。
丹參
隨州
味苦,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腸嗚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一名郄蟬草,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五月採根,暴乾。畏鹹水,反藜蘆。
《圖經》曰:丹參,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隨州亦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簳方稜,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餘,一苗數根。五月採,暴乾。又云:冬月採者良,夏月採者虛惡。
《藥性論》云:丹參,臣,平。能治腳弱疼痺,主中惡,治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神。
陶隱居云:桐柏山,在義陽,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酒漬飲之療風痺。道家時有用處,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為謬矣。
《日華子》云: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又名山參。
蕭炳云:酒浸服之,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有效。
《聖惠方》:治寒疾6,小腹及陰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丹參二7兩,杵為散。每服熱酒調下二錢匕。
《千金方》:治落胎,身下有血。丹參十二兩,以酒五升,煮取二8升,溫服一升,溫三服。
《梅師方》:治中熱油及火燒,除外痛。丹參八兩,細剉,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傅瘡上。《肘後方》同。
茜根
味苦,寒,無毒。主寒濕風痺,黃疸,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鬼9,一名倩。生喬山川谷。二月、三月採根,暴乾。畏鼠姑。
《圖經》曰:陸機《草木疏》云:茹藘,茅鬼10,倩草也。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二三月採根,暴乾。
《藥性論》云:茜根,味甘。主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用之。
陶隱居云:此則今染絳茜草也。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今俗道、經方不堪11服用。此當以其為療少而豐賤故也。《詩》云茹藘在坂者是。
陳藏器云:茜根,主蠱,煮汁服之。今之染緋者,字亦作倩。《周禮˙庶氏12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蘘荷與茜,主蠱為最也。
《日華子》云:味醶。止鼻洪,帶下,產後血運\,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瘻,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酒煎服。殺蠱毒,入藥剉、炒用。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柳草根,真似茜根,只是味酸澀,不入藥中用,若服,能令人患內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氣散。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染緋草,葉似棗葉,頭尖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間,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令所在有,八月採根。
《簡要濟眾方》:治吐血。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13七分,放冷,食後服。
《傷寒類要方》:治中蠱毒,或吐下血如爛肝。茜草根、襄荷葉根各三兩切,以水四升,煮取一服14去滓,適寒溫,頓服即愈。
五味子
號州越州
味酸,溫,無毒。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一名會及,一名玄及。生齊山山谷及代郡。八月採實,陰乾。蓯蓉為之使,惡萎蕤,勝烏頭。
《圖經》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間亦有。春初生苗,引赤蔓於高木,其長六七尺。葉尖圓似杏葉。三四月開黃白花,類小蓮花。七月成實,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爾雅》云:菋,荎蕏。注云:五味也。蔓生,子叢莖端。疏云:一名菋,一名荎蕏。今有數種,大抵相近,而以味甘者為佳。
《藥性論》云:五味子,君。能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諸虛勞,令人體悅澤,除熱氣,病人虛而有氣兼嗽,加用之。
陶隱居云: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過酸,其核并似豬腎。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藥多膏潤,烈日暴之,乃可搗篩,道方亦須用。
《唐本》注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
《日華子》云:明目,暖水臟,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痃癖,賁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
雷公云:凡小顆皮皺治15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味酸、鹹、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抱朴子》云: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面16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衍義》曰:五味子,今華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方紅熟時,採得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火上,待蜜熟,俟冷,器中貯,作湯。肺虛寒人可化為湯,時時服。作果,可以寄遠。《本經》言溫,令食之,多致虛熱,小兒益甚。《藥性論》以謂除熱氣。《日華子》云謂暖水臟,又日除煩熱。後學至此多惑。今既用之治肺虛寒,則更不取除煩熱之說。補下藥亦用之。入藥生曝不去子。
旋花
池州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去面皯17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饑18,輕身。一名筋根花,一名金沸,一名美草。生豫州平澤。五月採,陰乾。
《圖經》曰:南人皆呼19為續筋根。苗作叢蔓,葉似山芋而狹長。花白,夏秋間遍田野。根無毛節,蒸煮堪啖,甚甘美。五月採花,陰乾。二月、八月採根,日乾。花今不見用者,下品有旋復花,與此殊別。
陶隱居云:東人呼為山薑,南人呼為美草。根似杜若,亦似高良薑。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之,辟穀止饑。近有人從南還,遂用此術與人斷穀,皆得半年、百日不饑不瘦。但志淺\嗜深,不能久服爾。其葉似薑,花赤色,味辛美,子狀如豆蔻,此旋花之名,即是其花也。今山東甚多。
陳藏器云:旋花,本功外,取根食之不饑。又取根、苗搗絞汁服之,主丹毒,小兒毒熱。根,主續筋骨,合金瘡。陶注誤,而唐注是也。
《唐本》注云:此即生平澤,旋葍是也。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旋徐兗反花,陶所證真山薑爾。陶復於下品旋葍注中云:此根出河南,北國來,根似芎藭,惟膏中用。今復道似高良薑,二說自相矛盾。且此根味甘,山薑味辛,都非此類。其旋葍膏療風逐水,止用花,言根亦無妨,然不可以杜若亂之也。又將旋葍花名金沸,作此別名,非也。《別錄》云:根,主續筋也。
《救急方》:續斷筋法:取旋葍草根,淨洗去土,搗量瘡大小傅之,日一二易之,乃瘧止。一名肫腸草,俗謂鼓子花也。黔南出一種旋花,粗莖,大葉,無花,不作蔓,恐別是一物也。
《衍義》曰:旋花,蔓生,今之河北、京西、關陝田野中甚多,最難鋤艾,治之又生。世人謂之鼓子花,言其形肖也。四五月開花,亦有多葉者,其根寸截置土下,頻灌溉,方涉旬,苗已生。《蜀本圖經》是矣。
蛇牀子
南州
味苦、辛、甘,平,無毒。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痺氣,利關節,癲癇,惡瘡,溫中下氣,令婦人子藏熱,男子陰強。久服輕身,好顏色,令人有子。一名蛇米,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繩毒,一名棗棘,一名墻蘼。生臨淄川谷及田野。五月採實,陰乾。惡牡丹、巴豆、貝母。
《圖經》曰:蛇床子,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葉青碎作叢似蒿枝,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似馬芹類。四五月開白花,又似散水。子黃褐色如黍米,至輕虛。五月採實,陰乾。
《藥性論》云:蛇床子,君。有小毒。治男子、婦人虛,濕痺,毒風瘡20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女陰,去風冷,大益陽事。主大風身癢,煎湯浴之差。療齒痛及小兒驚癇。
陶隱居云:近道田野墟落間甚多。花、葉正似蘼蕪。《唐本》注云:《爾雅》一名盱。
《日華子》云:治暴冷,暖丈夫陽氣,助女人陰氣,撲損瘀血,腰跨疼,陰汗,濕癬,四肢頑痺,赤白帶下,縮小便。凡合藥取21食,即挼去皮殼,取仁微炒殺毒,即不辣。作湯洗病則生使。
雷公云:凡使,須用濃藍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二伏時,漉出日乾。卻用生地黃汁相拌蒸,從午至亥,日乾。用此藥只令陽氣盛數,號曰鬼考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似小葉芎藭,花白,子如黍粒,黃白色。生下濕地,今所在皆有,出揚州、襄州者良。採子暴乾。
《千金方》:治產後陰下脫。蛇床子絹袋盛,蒸熨之。又方:治小兒癬瘡。蛇床子末,和豬脂塗之。
《金匱方》:溫中坐藥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仁為末,以白粉少許和令勻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矣。
地膚子
蜀州密州
味苦,寒,無毒。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使人潤澤。一名地葵,一名地麥。生荊州平澤及田野。八月、十月採實,陰乾。
《圖經》曰: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今蜀川、關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莖赤葉青,大似荊芥。三月開黃白花,八月、九月採實,陰乾用。陶隱居謂莖苗可為掃帚者。蘇恭云:苗極弱、不能勝舉。二說不同,而今醫家便以為獨掃是也。故蘇注云其葉味苦,寒,無毒。主大腸泄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三四月、五月採。
《藥性論》云:地膚子,君。一名益明。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陶隱居云: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為掃帚。子微細,入補丸散用,《仙經》不堪用。
《唐本》注云:地膚子,田野人名為地麥草,葉細莖赤,多出熟田中。苗極弱,不能勝舉。今云堪為掃帚,恐人未識之。《別錄》云:搗絞取汁,主赤痢,洗目去熱,暗雀盲。苗灰,主痢亦善。北人亦名涎衣草。
《外臺秘要方》:治目痛及眯忽中傷,因有熱暝者。取地膚子白汁22注目中。又方:治手足煩疼。地膚草三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一劑。
《肘後方》:治積年久疢腰痛,有時發動。六月、七月取地膚子乾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子母秘錄方》:治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地膚子十二兩,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
《楊氏產乳》:療小便數多,或熱痛酸楚,手足煩疼。地膚草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三服。
千歲虆
兗州
汁味甘,平,無毒。主補五臟,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痺。久服輕身不饑,耐老,通神明。一名虆蕪。生太山川谷。
《圖經》曰:千歲虆,生太山川谷。作藤生,蔓延木上,葉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莖,汁白而甘。五月開花,七月結實,八月採子,青黑微赤。冬惟凋葉。此即《詩》云葛虆者也。蘇恭謂是蘡薁藤,深為誤妄。陶隱居、陳藏器說最得之。
陶隱居云:作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排23,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藥,都不復識用此,《仙經》數處須之。而遠近道俗咸不識此,非甚是異物,正是末研訪尋識之爾。《草木疏》云:一名苣苽24,連蔓而生,子赤可食。《毛詩》云:葛虆。注云:似葛之草也。此藤大者盤薄,故云千歲虆,謂蘡薁者,深是妄言。
《日華子》云:味甘、酸。止渴,悅色。年多大者佳,莖葉同用,又名蘡薁藤。
《衍義》曰:千歲虆,唐開元末,訪隱民姜撫,已幾百歲。召至集賢院。言服常春藤,使白髮還鬒,則長生可致。藤生太湖,終南往往有之。帝遣使多取,以賜老臣。詔天下使自求之。擢撫銀青光祿大夫,號沖和先生。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取之作湯餅,賜大臣。右驍騎將軍甘守誠\曰:常春者千歲虆也,旱藕者杜25蒙也。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民間以酒漬藤飲者,多暴死,乃止。撫內慚,請求藥牢山,遂逃去。今書之以備世疑。
景天
味苦、酸,平,無毒。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諸蠱毒,痂疤,寒熱風痺,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一名戒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據火,一名慎火。生太山川谷。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陰乾。
《圖經》曰:景天,生太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人家多種於中庭,或以盆盛植於屋上,云以辟火,謂之慎火草。春生苗,葉似馬齒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脆弱。夏中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
陶隱居云:今人皆盆盛養之於屋上,云以辟火。葉療金瘡止血,以洗浴小兒,去煩熱,驚風。
《日華子》云:景天,冷。治心煩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丹腫,婦人帶下。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慎火草,葉似馬齒莧而大。
《藥性論》云:景天,君,有小毒。能治風疹惡疰瘡26,小兒丹毒及治發熱驚疾。花能明目。
《外臺秘要方》:治癮疹。以慎火草一斤,搗絞取汁,傅上熱炙,摸之再三,即差。
《千金方》:治小兒丹發。慎火草生一握,搗絞汁,以拭之上,日十遍,夜三四遍。《譚氏小兒方》同。
《楊氏產乳方》:療姻火丹發,從背起或兩脅及兩足,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和如泥,塗之。又方:療螢火丹從頭起,慎火草搗和苦酒塗之。
《衍義》曰:景天,陶隱居既云,今人皆盆盛,養之於屋上,即知是草藥。又言廣州城外有一株,云可三四圍,呼為慎火木。既曰云,即非親見也。蓋是傳聞,亦非誤耳,乃陶之輕聽也。然極易種,但折生枝置土中,頻澆溉,旬日便生根,濃研取汁,塗火心瘡,甚驗。乾為末,水調,掃游風、赤瘇頻熱者。
茵蔯蒿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採,陰乾。
《圖經》曰:江寧府又有一種茵蔯,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今南方醫人用山茵蔯,乃有數種。本草論之,但有茵蔯蒿,而無山茵蔯。本草注云:茵蔯蒿葉似蓬蒿而緊細。今京下北地用為山茵蔯者是也。大體世方用山茵蔯療腦27,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膈,治勞倦。諸家議論,謂家茵蔯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茵蔯蒿復當別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為山苜陳,此說亦未可據。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
《藥性論》云:茵蔯蒿,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黃,小便赤。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似蓬蒿而葉緊細,莖,冬不死,春又生。惟入療黃疸用。《仙經》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蔯乃云此,恐是誤爾。
陳藏器云:茵蔯本功外,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雖蒿類,苗細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茵蔯,後加蒿字也。今又詳:此非菜中茵蔯也。
《日華子》云:石茵蔯,味苦,涼,無毒。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癥瘕,并悶損乏絕。又名茵蔯蒿、山茵蔯。本出和州及南山,嶺上皆有。
雷公云: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採得陰乾,去根細剉用,勿令犯火。
《千金方》:治遍身風癢,生瘡疥。茵蔯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立瘥。
《食醫心鏡》:茵蔯,主除大熱,黃疸,傷寒頭痛,風熱瘴癘,利小便。切煮羹,生食之亦宜。
《衍義》曰:茵蔯蒿,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者,身面悉黃,用之極效。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蔯、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為度。然此藥以茵蔯蒿為本,故書之。
杜若
味辛,微溫,無毒。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痛腫,多涕相出,眩倒目莫郎切,止痛,除口臭氣。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令人不忘。一名杜蘅,一名杜蓮,一名白蓮,一名白苓28,一名若芝。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暴乾。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圖經》曰:杜若,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今江湖多有之。葉似薑花赤色,根似高良薑而小辛味,子如豆蔻。二月、八月採根暴乾用。謹按:此草一名杜蘅,而中品自有杜蘅條。杜蘅,《爾雅》所謂土鹵者也。杜若,《廣29雅》所謂楚蘅者也。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葉似薑而有文理,根似高良薑而細,味辛香。又絕似旋復根,殆欲相亂,葉小異爾。《楚辭》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此者一名杜蘅,今復別有杜蘅,不相似。
雷公云:凡使,勿用鴨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修事,採得後,刀刮上黃赤皮了,細剉,用三重絹作袋盛,陰乾。臨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苗似山薑,花黃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硤州、嶺南者好。
沙參
歸州淄州
味苦,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痺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鬚,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暴乾。惡防己,反藜蘆。
《圖經》曰:今出淄、齊、潞30、隨州,而江、淮、荊、湖州郡或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筋許大,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採根,暴乾。古方亦單用。葛洪卒得諸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白汗出欲死者,搗篩末,酒服方寸匕,立差。
《藥性論》云:沙參,臣。能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此沙參并人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又有紫參,正名牡蒙,在中品。
《唐本》注云:紫參、牡蒙,各是一物,非異名也。今沙參出華州為善。
《日華子》云:補虛,止驚煩,益心肺,并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徐長卿
泗州淄州
味辛,溫,無毒。主鬼物百精,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輕身,益氣延年。一名鬼督郵。生太山山谷及隴西。三月採。
《圖經》曰:徐長卿,生太山山谷及隴西,今淄、齊、淮、泗間亦有之。三月生青苗,葉似小桑,兩兩相當,而有光潤。七八月著子,似蘿摩而小。
陶隱居云:鬼督郵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長卿者,其根正如細辛,小短扁爾,氣亦相似。今狗脊散用鬼督郵,當取其強悍宜腰腳,所以知是徐長卿,而非鬼箭、赤箭。
《唐本》注云:此藥葉似柳,兩葉相當,有光澤,所在川澤有之。根如細辛,微粗長,而有臊31氣。今俗用代鬼督郵,非也。鬼督郵別有本條在下。
雷公云:凡採得,粗將32,拌少蜜令通33,用瓮器皿盛,蒸三伏時,日乾用。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苗似小麥,兩葉相對,三月苗青,七月、八月著子,似蘿摩子而小,九月苗黃,十月凋。生下濕川澤之間,今所在有之,八月採,日乾。
石龍蒭
味苦,微寒,微溫,無毒。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疰惡毒,補內虛不足,痞滿,身無潤澤,出汗,除莖中熱痛,殺鬼疰惡毒氣。久服補虛羸,輕身,耳目聰明,延年。一名龍鬚,一名草續斷,一名龍珠,一名龍華,一名懸莞,一名草毒。九節多味者良,生梁州山谷濕地。五月、七月採莖,暴乾。
陶隱居云:莖青細相連,實赤,今出近道水石處,似東陽龍鬚以作席者,但多節爾。
陳藏器云:按龍鬚作席,彌敗有垢者,取方尺煮汁服之。主淋及小便卒不通。今出汾州,亦處處有之。
《唐本》注云:《別錄》云,一名方賓。主療蛔蟲及不消食爾。
今按:《別本》注:《別錄》云:微溫,今之服用能除熱,蓋不溫也。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莖如誕,叢生,俗名龍鬚草。今人以為席,所在有之。八月、九月採根,暴乾。
雲實
瀛州
味辛、苦,溫,無毒。主泄痢腸澼,殺蟲蠱毒,去邪惡結氣,止痛,除寒熱,消渴。花,主見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殺精物,下水。燒之致鬼。久服輕身通神明,益壽。一名員實,一名雲英,一名天豆。生河間川谷。十月採,暴乾。
《圖經》曰:雲實,生河間川谷。高五六尺,葉如槐而狹長,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石子草。花黃白色,實若麻子大,黃黑色,俗名馬豆。十月採,暴乾用。今三月、四月採苗,五月、六月採實,實過時即枯落。治瘧藥中多用之。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子細如葶藶而小黑,其實亦類莨菪。燒之致鬼,未見其法術。
《唐本》注云:雲實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黃黑似豆,故名天豆。叢生澤傍,高五六尺。葉如細槐,亦如苜蓿。枝間微刺。俗謂苗為草雲母。陶云似葶藶,非也。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粗搗,相對拌渾顆豫34實,蒸一日後出用。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細槐,花黃白,其莢如大豆,實青黃色,大若麻子。今所在平澤中有。五月、六月採實。
王不留行
成德軍河中府
味苦、甘,平,無毒。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痺內寒,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瘻乳,婦人難產。久服輕身,耐老增壽。生太山山谷,二月、八月採。
《圖經》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處皆有之。苗莖俱青,高七八寸已來。根色黃如薺根,葉尖如小匙頭,亦有似槐葉者。四月開花,黃紫色,隨莖而生,如菘子狀,又似豬藍花。五月內採苗莖,曬乾用。俗間亦謂之剪金草。河北生者,葉圓花紅,與此小別。張仲景治金瘡,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瘡粉其中,大瘡但服之,產婦亦服。《正元廣利方》療諸風痙,有王不留行湯最好。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人言是蓼子,亦不爾。葉似酸漿,子似菘子。而多入癰瘻方用之。
《日華子》云:治發背遊風、風疹,婦人血經不勻及難產。根、苗、花、子通用,又名禁宮花、剪金花。
雷公云:凡採得拌渾蒸,從巳至未,出,卻下漿水浸一宿,至明出,焙乾用之。
《梅師方》:治竹木針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為末,熟水調方寸匕,即出。
地不容
味苦,大寒,無毒。主解蠱毒,止煩熱,辟瘴癘,利喉閉及痰毒。一名解毒子。生山西谷。採無時。
《圖經》曰:地不容,生戎州。味苦,大寒,無毒。蔓生,葉青,如杏葉而大,厚硬,凌冬不凋,無花實。根黃白色,外皮微粗褐,累累相連,如藥實而圓大。能解蠱毒,辟瘴氣,治咽喉閉塞,鄉人亦呼為解毒子也。
飛廉
味苦,平,無毒。主骨節熱,脛重酸疼,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痺,止風邪咳嗽35,下乳汁。久服令人身輕,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乾。一名漏蘆,一名天薺,一名伏豬,一名飛輕,一名伏兔,一名飛雉,一名木禾。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得烏頭良,惡麻黃。
陶隱居云:處處有之,似苦芙,惟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視36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非此別名爾。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苦芙,莖似軟羽,紫37花,子毛白。今所在平澤皆有,五月、六月採。
蕭炳云: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之,大效。
《千金翼方》:治疳食口齒及下部。飛廉蒿燒灰搗篩,以兩錢匕著痛處,甚痛忍之;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蟲如馬尾大,相纏出無數。十日瘥,二十日平復。
蘭草
味辛,平,無毒。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除胸中痰癖。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大吳池澤。四月、五月採。
《衍義》曰:蘭草,諸家之說異,同是曾未的識,故無定論。葉不香,惟花香。今紅陵、鼎、澧州山谷之間頗有,山外平田即無,多生陰地,生於幽谷,益可驗矣。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中間葉上有細紫點,有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秋蘭稍難得,二蘭移植小檻中,置座右,花開時,滿室盡香,與他花香又別。唐˙白樂天有種蘭不種艾之詩,正為38此蘭矣。今未39見用者。《本經》蘇注:八月花白,此即澤蘭也。
忍冬
味甘,溫,無毒。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十二且採,陰乾。
陶隱居云:今處處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人取煮汁以釀酒,補虛療風。《仙經》少用。此既長年益壽,甚可常採服。凡易得之草,而人多不肯為之,更求難得者,是貴遠賤近之情乎?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忍冬亦可單用。味辛,主治腹脹滿,能止氣下辟40。
《肘後方》:飛尸者,遊走皮膚,穿臟腑,每發刺痛,變作無常;遁尸者,附骨入肉,攻鑿血脈,每發不可得近,見尸喪聞哀哭便作;風尸者,淫躍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發昏恍,得風雪便作;沉尸者,纏骨結臟,衝心脅,每發絞切,遇寒冷便作;尸注者,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常覺昏廢,每節氣改變,輒發大惡。此一條別有治後熨也。忍冬莖葉,剉數斛,煮令濃,取汁煎之服如雞子一枚,日二三服。
薇銜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痺,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瘻癰腫,暴癥,逐水,療痿蹶。久服輕身明目。一名糜銜,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無心,一名無顛。生漢中川澤及冤句、邯鄲。七月採莖、葉,陰乾。得秦皮良。
陳藏器云:婦人服之,絕產無子。《唐本》注云:此草叢生,似茺蔚及白頭翁,其葉有毛,莖赤。療賊\風大效。南人謂之吳風草,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差。又有大小二種,楚人猶謂大者為大吳風草,小者為小吳風草也。
白兔藿
味苦,平,無毒。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疰、風疰,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著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飲之即解。一名白葛。生交州山谷。
陶隱居云:此藥療毒,莫之與敵,而人不復用,殊不可解,都不聞有識之者,想當似葛爾,須別廣訪,交州人未得委悉。
《唐本》注云:此草荊、襄間山谷大有,苗似蘿摩,葉圓厚,莖俱有白毛,與眾草異,蔓生,山南俗謂之白葛。用療毒有效。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蔓生,葉圓若專,今襄州北、汝州南岡上有。五月、六月採苗,日乾。
《海藥》云:主風邪熱極,宜煮白兔藿飲之。乾則搗末,傅諸毒妙。
鬼督郵
味辛、苦,平,無毒。主鬼疰、卒忤中惡,心腹邪氣,百精毒,溫瘧疫疾,強腰腳,益膂力。一名獨搖草。
《唐本》注云:苗惟一莖,葉生莖端若傘,根如牛膝而細黑。所在有之。有亦叢生,今人以徐長卿代之,非也。唐本先附。
雷公云:凡採并細剉了,搗,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時,漉出用也。
白花藤
味苦,寒,無毒。主解諸藥、菜、肉中毒。酒漬服之,主虛勞風熱。生嶺南、交州、廣州平澤。
《唐本》注云:苗似野葛而白花。根皮厚,肉白,其骨柔於野葛。唐本先附。
雷公云:凡使,勿用菜花藤,緣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酸澀,不堪用。其白花藤,味甘香,採得後去根細剉,陰乾用之。
人肝藤
主解諸毒藥,腫遊風,腳手軟痺。并研服之,亦煮服之,亦傳病上。生嶺南。葉三椏,花紫色。一名承露仙。又有伏雞子,亦名承靈仙,葉圓,與此名同物異。
《海藥》云:《廣志》云:生嶺南山石間,引蔓而生。主蟲毒及手腳不遂等風。生研服。
越王餘算
味鹹,平,無毒。主下水,破結氣。生南海水中,如竹算子,長尺許。《異苑》曰:晉安有越王餘算,葉白者似骨,黑者似角。云是越王行海作籌有餘,棄於水中而生。
《海藥》云:味鹹,溫。主水腫浮氣,結聚宿滯不消,腹中虛嗚,并宜煮服之。
石蓴
味甘,平,無毒。下水,利小便。生南海中水石上。《南越志》云:似紫菜,色青。《臨海異物志》曰:附石生也。
《海藥》云:主風秘不通,五膈氣,并小便不利,臍下結氣,宜煮汁飲之。胡人多用治耳疾。
海根
味苦,小溫,無毒。主霍亂中惡,心腹痛,鬼氣注忤,飛尸,喉痺,蠱毒,癰疽惡腫,赤白遊胗,蛇咬大41毒。酒及水磨服,傅之亦佳。生會稽海畔山谷,莖赤,葉似馬蓼,根似菝葜而小也,海人極用之。
1川: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主:原作“王”,據晦明軒本改。
3苦:原作“若”,據晦明軒本改。
4秋:晦明軒本作“句”。
5貝:原作“目”,據晦明軒本改。
6疾:晦明軒本作“疝”。
7二:晦明軒本作“一”。
8二:晦明軒本作“三”。
9鬼:晦明軒本作“蒐”。
10鬼:晦明軒本作“蒐”。
11堪:晦明軒本作“甚”。
12氏:原作“民”,據晦明軒本改。
13煎:晦明軒本“煎」下有“至”字。
14一服:晦明軒本作“二升”。
15治:晦明軒本作“泡”。
16面:原作“而”,據晦明軒本改。
17奸:原作“好”,據晦明軒本改。
18饑:原作“饒”,據晦明軒本改。
19呼:原作“去”,據晦明軒本改。
20瘡:晦明軒本作“療”。
21取:晦明軒本作“服”。
22汁:原作“汗”,據晦明軒本改。
23排:晦明軒本作“桃”。
24苽:晦明軒本作“荒”。
25杜:晦明軒本作“牡”。
26疰瘡:晦明軒本作一“癢”字。
27腦:晦明軒本“腦”下有“痛”一字。
28苓:晦明軒本作“芩”。
29廣:原作“黃”,據晦明軒本改。
30潞:原作“路”,據晦明軒本改。
31臊:原作“嬠”,據晦明軒本改。
32將:晦明軒本作“杵”。
33通:晦明軒本作“遍”。
34豫:晦明軒本作“橡”。
35嗽:原作“漱”,據晦明軒本改。
36視:晦明軒本作“神”。
37紫:原作“此”,據晦明軒本改。
38為:晦明軒本作“謂”。
39未:原作“若”,據晦明軒本改。
40辟:晦明軒本作“澼”。
41大:晦明軒本作“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