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部下品
伏龍肝
味辛,微溫。主婦人崩中,吐下1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圖經》曰:文具石灰條下。
陶隱居云:此竈中封釜月下黃土也,取搗篩,合葫塗癰,甚效。以竈有神,故號為伏龍肝,并以遷2隱其名爾。今人又用廣州鹽城屑,以療漏血、瘀血,亦是近耳之上3兼得火燒之義也。
陳藏器云:竈中土及四交道土,合末以飲兒,辟夜啼。
《日華子》云:伏龍肝,熱,微毒。治鼻洪,腸風,帶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及小兒夜啼。
雷公云:凡使,勿誤用竈下土。其伏龍肝,是十年已來竈額內火氣積,自結如赤色石,中黃,其形貌八稜,取得後細研,以滑石水飛過兩遍,令乾,甩熟絹裹卻,取子時安於舊額內一伏時,重研用。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伏龍肝,單用亦可。味鹹,無毒。末與醋調,塗癰腫。
《外臺秘要》:救急治心痛,冷熱。伏龍肝末,煮水服方寸匕。若冷,以酒服。又方:治癰腫。伏龍肝以蒜和作泥塗,用布上貼之,如乾,則再易。
蕭炳云:釜月中墨,一名釜臍下墨。
《千金方》:治風痱者,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隨而強直。伏龍肝五升,以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
《廣利方》:治吐血,鼻衂不止。伏龍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升淘取汁,和蜜頓服。
《十全博濟方》:治子死腹中,其母氣欲絕。伏龍肝二錢匕,以水調下,其土當兒頭上戴出。
《產寶方》:胞衣不出。取竈下土一寸,研碎,用好醋調令相得,內於臍中,續取甘草湯三四合服之,出。
《衍義》曰:伏龍肝,婦人血露,蠶沙一兩炒,伏龍肝半兩,阿膠一兩,同為末,溫酒調,空心服二三錢,以知為度。本條中有東壁土,陳藏器云:取其東壁土,久乾也。今詳之:南壁土,亦向陽久乾也,何不取?蓋東壁常先得曉日烘炙。日者太陽真火,故治瘟瘧。或曰:何不取午盛之時南壁上4而取日初出東壁土者,何也?火生之時,其氣壯。故《素間》云:少火之氣壯。及其當午之時,則壯火之氣衰,故不取,實用此義。或曰:何以知日者太陽真火?以水精珠,或心凹銅鑒,向日射之,以艾承接其光聚處,火出。
石灰
味辛,溫。主疽瘍,疥瘙,熱氣,惡瘡,癩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療髓骨疽。一名惡灰,一名希灰。生中山川谷。
《圖經》曰:石灰,生中山川谷,今所在近山處皆有之。此燒青石為灰也,又名石鍛。有兩種:風化,水化。風化者,取鍛了石,置風中自解,此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則熱蒸而解,力差劣。古方多用合百草團末,治金瘡殊勝。今醫家或以臘月黃牛膽,取汁溲和,卻內膽中,掛之當風百日,研之更勝草葉者。又敗船茹灰刮取用亦同。
陶隱居云:中山屬代郡。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竈燒竟,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末矣。性至烈,人以度酒飲之,則腹痛下痢,療金瘡亦甚良。俗名石堊。古今多以結冢,用捍水而辟蟲。故古冢中水,洗諸瘡,皆即瘥。
《唐本》注云:《別錄》及今人月療金瘡,止血,大效。若五月五日採蘩簍、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5、蒼耳葉、青蒿葉合石灰,搗為團如雞卵,暴乾末,以療瘡生肌,大神驗。
《日華子》云:味甘,無毒。生肌長肉,止血,并主白癜、癧瘍、瘢疵等。療冷,婦人粉刺,痔瘻疽瘡,癭贅疣子。又治產後陰不能合,濃煎汁熏洗。解酒味酸,令不壞,治酒毒,暖水臟,倍勝爐灰。又名鍛石。
雷公云:凡使,用醋浸一宿,漉出待乾,下火鍛,令腥穢氣出,用瓶盛,密蓋,放6冷,拭上灰,令淨用。
《別本》注云:燒青石為灰也,有兩種:風化,水化。風化為勝。
禹錫云:謹按《蜀本》云:有毒,墮胎。
《藥性論》云:石灰,治瘑疥,蝕惡肉,不入湯服。止金瘡血,和雞子白、敗船茹,甚良。
《抱朴子˙內篇》:古大墓中多石灰汁,夏月行人有瘡者,見墓中清水,因自洗浴,瘡偶愈。於是諸病者聞之,悉往洗之,轉7有飲以治腹內疾者。
《丹房鏡源》云:石灰伏硫黃,去錫上暈,制雄黃,制硇砂可用之。
《聖惠方》:治螻蛄咬人,用石灰醋和塗之。又方: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收不能入方。炒石灰令熱,故帛裹,坐其上,冷即易之。
《外臺秘要》:元希聲侍郎治卒發疹秘驗方。石灰隨多少,和8醋、漿水調塗,隨手即減。
《肘後方》:治產後陰道開不閉。石灰一斗熬之,令可燒草,以水二斗投灰中,適寒溫,入水中坐。
《梅師方》:治產後陰腫,下脫腸出,玉門不閉。取石灰一斗,熬令黃,以水三斗投灰中,放冷澄清,取一斗二升暖洗。
《孫用和方》:治誤吞金銀,或錢在腹內。石灰一杏核大,硫黃一皂子大,同研為末,酒調下。
《斗門方》:治刀斧傷。用石灰上包,定痛止血,立差。
《崔氏方》:治血痢十年方。石灰三升,熬令黃,以水一斗,攪令清澄,一服一升,日三服。
《衍義》曰:石灰,水調一盞,如稠粥,揀好糯米粒全者,半置灰中,半灰外。經宿,灰中米色變如水精。若人手面上有黑黶子及紋刺,先微微以針頭撥動,置少許如水精者於其上,經半日許,黶汁自出,剔去藥不用,且不得著水,三二日愈。又取新硬石灰一合,以醋炒,調如泥,於患偏風牽口喎邪人口唇上,不患處一邊塗之,立便牽正。
礜石
味辛、甘,大熱、生溫熟熱,有毒。主寒熱,鼠瘻,蝕瘡,死肌,風痺,腹中堅,癖邪氣,除熱,明目,下氣,除膈中熱,止消渴,益肝氣,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攣。火煉百日,服一刀圭。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礜石,一名太白石,一名澤乳,一名食鹽。生漢中山谷及少室。採無時。得火良,棘針為之使,惡馬目毒公、鶩屎、虎掌、細辛,畏水。
《圖經》曰:礜石,生漢中山谷及少室,今潞州亦有焉。性大熱,置水中令水不冰,又堅而拒火,燒之一日夕,但解散而不奪其堅。市人多取潔白石當之,燒即為灰也。此藥攻擊積聚痼冷之病為良,用之須真者乃佳。又有特生礜石,生西域。張華《博物志》云:鸛巢中者為真,即此特生礜石也。然此色難得,人多使漢中者。
《藥性論》云:礜石,使,鉛丹為之使,味甘,有小毒。主除胸膈間積氣,去冷風濕痺,瘙癢。忌羊血。
陶隱居云:今蜀漢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陽城南塹,常取少室。生礜石內水中,令水不冰,如此則生亦大熱。今以黃土泥苞,炭火燒之,一日一夕,則解碎可用,療冷結為良。丹方及黃白衛多用之,此又湘東新寧及零陵皆有。白礜石能柔金。
《博物志》云:鸛伏卵時,取礜石周圍繞卵,以助暖氣。方衛家取鸛巢中礜石為真也。
胡洽: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礜石煉、乾薑、桂心、皂莢、桔梗各三兩,附子二兩,六物搗篩,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漸增,以知為度。又有匈奴露宿丸、硫黃丸,并主積聚及飲食不下,心腹堅實,皆用礜石。近世乃少用者。
《衍義》曰:礜石并特生礜石,《博物志》及陶隱居皆言此二石,鸛取之以擁卵,如此則是一物也。隱居又言《仙經》不云特生,則止是前白礜石。今補注但隨文解義,不見特生之意。蓋二條止是一物,但以特生不特生為異耳。所謂特生者,不附著他石為特耳。今用者絕少,惟兩字礜石入藥。然極須謹9用,其毒至甚。及論鸛巢中者,皆無此石,乃曰:鸛常入水,冷,故取以擁卵。如此則鸕鶿\、雁騖\之類,皆食於水,亦自繁息生化,復不用此二石。其說往往取俗士之言,未嘗究其實而窮勾其理也。
砒霜
味苦、酸而有毒。主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不可久服,能傷人。飛煉砒黃而成,造作別有法。
《圖經》曰:砒霜,舊不著所出郡縣,今近銅山處亦有之,惟信州者佳。其塊甚有大者,色如鵝子黃,明澈不雜。此類本處自是難得之物,每一兩大塊真者,人競珍之,市之不啻金價。古服食方中亦或用之,必得此類,乃可入藥。其市肆所畜,片如細屑,亦挾土石,入藥服之,為害不淺\。誤中,解之用冷水研綠豆漿飲之乃無他。
雷公云:凡使,用小瓷瓶子盛,後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三件便下火鍛,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乾,卻入瓶盛,於火中鍛,別研三萬下用。
禹錫云:謹按《日華子》云:砒霜,暖。治婦人血氣衝心痛,落胎。又砒黃,暖,亦有毒。畏綠豆、冷水、醋。治瘧疾,腎氣帶,辟蚤蟲10。入藥以醋煮殺毒,乃用。
《別說》云:謹按:今信州玉山有砒井,官中封禁甚嚴。生不夾石者,色赤甚如雄黃,以冷水磨,解熱毒,治痰壅甚效。近火即殺人,《圖經》所謂不啻金價者,此也。若今市人通貨者,即取山中夾砂石者,燒烟飛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其傷火多者,塊大而微黃,則《圖經》所謂如鵝子色明澈者,此也。古方并不入藥,唯是11燒煉丹石家用。近人多以治瘧,然大12意本以生者能解熱毒。蓋瘧本傷暑故用。今俗醫乃不究其理,即以所燒霜用,服之13必吐下,因此幸有安者,遂為定法,爾後所損極長14,不可不謹15也。初取飛燒霜時,人在上風十餘丈外立,下風所近草木皆死;又見以和飯毒鼠,若貓、犬食死鼠者亦死,其毒過於射罔遠矣,可不察之。
《聖惠方》:治卒中風,昏憒若醉,痰涎壅盛,四肢不收。方用砒霜如綠豆大,研,以新汲水調下少許,用熟水投,大吐即愈。若未吐,再服。
《博濟方》:小兒牙宣,常有鮮血不止,牙齦臭爛。砒黃抄一錢,麝香抄半錢,同研細末,用紙條子以生油塗之,後摻藥末在上,少用末,剪作小片紙棋子大,看大小用,插在爛動處。
《簡要濟眾方》:治瘧神聖丹:砒霜半錢,研黑豆麵一錢,右件二味細研,滴水丸小豆大,雄黃為衣。未發時空心面東,新水下三丸。
青霞子云:《寶藏論》云:砒霜,若草伏住火胎16,色不變移,溶成汁,添得者,點銅成銀。若見質枯折者,不堪用。
《衍義》曰:砒霜,瘧家或用,纔過劑,則吐瀉兼作,須濃研綠豆汁,仍兼冷水飲,得石腦油即伏。今信州鑿坑井,下取之。其坑17常封鎖,坑中有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取。生砒謂之砒黃,其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謂石非石,謂土非土,磨研酒飲,治癖積氣有功。纔見火,便有毒,不可造次服也。取砒之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飛,著覆器,遂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圖經18》言大塊者,其大塊者以是下等,片如細屑者極下也。入藥當用如乳尖長者,直須詳謹。
硇砂
味鹹、苦、辛,溫,有毒。不宜多服。主積聚,破結血,爛胎,止痛下氣,療咳嗽宿冷,去惡肉,生好肌。柔金銀,可為焊音旱藥。出西戎,形如牙消,光淨者良。驢馬藥亦用。
《圖經》曰:硇砂,出西戎,今西涼夏國及河東、陝西近邊州郡亦有之。然西戎來者,顆塊光明,大者有如拳,重三五兩,小者如指面,入藥最緊。邊界出者,雜碎如麻豆粒,又挾砂石,用之須飛澄去土石訖,亦無力,彼人謂之唱氣砂。此藥近出唐世,而方書著古人單服一味,伏火作丸子,亦有兼硫黃、馬牙消輩合餌者,不知方出何時?殊非古法。此本攻積聚之物,熱而有毒,多食腐壞人腸胃,生用又能化人心為血,固非平居可餌者。
陳藏器云:硇砂,主婦人、丈夫贏瘦積病,血氣不調,腸嗚,食飲不消,腰腳疼冷,痃癖痰飲,喉中結氣,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一飛為酸砂,二飛為伏翼,三飛為定精,色如鵝兒黃,和諸補藥為丸,服之有暴熱。飛煉有法,亦能變鐵。
《日華子》云:北庭砂,味辛、酸,暖,無毒。畏一切酸。補水臟,暖子官,消冷癖瘀血,宿食不消,氣塊痃癖,及血崩帶下,惡瘡息肉。食肉飽脹,夜多小便,女人血氣心疼,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凡修制,用黃丹、石灰作櫃,緞赤使無毒。世人自疑爛肉,如人被刃傷,以北庭罯傅定,當時生痂。亦名狄鹽者。
禹錫云:謹按《藥性論》云:硇砂,有大毒。畏漿水,忌羊血。味酸、鹹。能銷五金八石,腐壞人腸胃。生食之,化人心為血。中者,研生綠豆汁,飲一二升解之。道門中有伏煉法。能除冷病,大益陽事。
蕭炳云:硇砂,使。生不宜多服,光淨者良,今生北庭為上。
《外臺秘要》:救急治魚骨鯁在喉中。以少19硇砂,口中咀嚼,咽之立下。
《經驗方》:硇砂丸方:硇砂不計多少,用罐子內著硇砂,上面更坐罐子一個,用紙筋、白土和上下俱泥了。窨乾後,從辰初時便用蒼耳自在落下葉,將來搗羅為末,藥上鋪頭蓋底,上面罐子內用水坐著,水旋添,火燒從罐子外五寸已來圍繞,欲盡更添火,移向前罐子周迴,火盡更旋燒促向前,計一伏時為度,更不移火,即20閑雜人及婦人不得見,一伏時住。取來搗羅為末,醋、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逐日十丸至十五丸,溫酒或米飲下,并無忌,若燒吃三二斤,進食無病。
《陳巽方》:治元臟虛冷,氣攻臍21腹疼痛。硇砂一兩,川烏頭生去皮臍,杵為末一二兩,硇砂生研,用纖霞草末二兩,與硇砂同研勻,用一小砂罐子,不固濟,慢火燒,候罐熱,將拌了者硇砂入罐子內,不蓋口,燒炭火一秤,候火盡爐寒取出研,與烏頭生22同研勻,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或木香湯、醋湯任下。
青霞子云:《寶藏論》硇砂,若草伏住火不碎,可轉制得諸石藥,并引諸藥,可治婦人久冷。硇砂為五金賊\也,若石藥并灰霜伏得,不堪用也。
《太清服煉靈砂法》:北庭砂所稟陰石之氣,性含陽毒之精,功能消敗去穢益陽。
《丹房鏡源》云:硇砂性有大毒,或沉冷之疾可服則愈,久服有癰腫。出北庭白黃者,訣曰為之金賊\,能制合群藥。藥中之使,自制雄、雌黃。
《衍義》曰:硇砂,金銀有偽,投鎔窩中,其偽物盡消散。矧人腹中有久積,故可潰腐也。合他藥治目中翳,用之須水飛過,入瓷器中,於重湯中煮其器,使自乾,殺其毒及去其塵穢。
鉛丹
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驚癇疾,除熱下氣,止小便利,除毒熱臍攣,金瘡溢血。煉化還成九光,久服通神明。一名鉛華,生於鉛。生蜀郡平澤。
《圖經》曰:文具鉛錫條下。
陶隱居云:即今熬鉛所作黃丹也。畫用者,俗方亦稀用,惟23《仙經》塗丹釜所須,云化成九光者,當謂九光丹以為釜爾,無別變煉法。
《日華子》云:涼,無毒。鎮心安神,療反胃,止吐血及嗽,傅金瘡長肉,及湯火瘡,染鬚髮。可煎膏。
禹錫云:謹按《藥性論》云:鉛丹,君。主治驚悸狂走,嘔逆,煩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今注云:此即今黃丹也,與粉錫二物,俱是化鉛為之。按李含光《音義》云:黃丹、胡粉皆化鉛,未聞用錫者,故《參同契》云:若胡粉投炭中,色壞還隱鉛。《抱朴子˙內篇》云:愚人乃不信黃丹及胡粉是化鉛所作,今唐注以二物俱炒錫,大誤矣。
《肘後方》:客忤,中惡之類,多於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疼痛,脹滿,氣衝心胸,不即治亦害人。救之方: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之,口噤者折齒灌。
《經驗方》:碧霞丹:治吐逆立效。北來黃丹四兩篩過,用好米醋半斤,同藥入銚內煎令乾,卻用炭火三稱,就銚內煅透紅,冷,取研細為末,用粟米飯丸如梧子大。煎酵湯下七丸,不嚼,只一服。
《王氏博濟方》:治風癇驅風散:鉛丹二兩,白礬\二兩,為末。用磚相鬥,以紙鋪磚上,先以丹鋪紙上,次以礬\鋪丹上,然後用紙掩,卻將十斤柳木柴燒過為度,取出細研。每服一錢,溫酒下。
《劉氏方》:治小兒瘧方:黃丹兩錢匕,以蜜水和與服,冷即以酒和,令服之良。
《治瘧方》:百草霜:黃丹等分細研。每服二錢匕,於發日空心米飲調服,不過兩服愈。
《衍義》曰:鉛丹,本謂之黃丹,化鉛而成。別有法,《唐本》注:炒錫作,然《經》稱鉛丹,則炒錫之說誤矣。亦不為難辨,蓋錫則色黯暗,鉛則明白,以此為異。治瘧及久積皆用。
鉛
味甘,無毒。鎮心安神,治傷寒毒氣,反胃嘔穢,蛇蜴所咬,炙熨之。
《圖經》曰:鉛,生蜀郡平澤;錫,生桂楊24山谷。今有銀坑處皆有之。而臨賀出錫尤盛,亦謂之白鑞。鉛丹,黃丹也。粉錫,胡粉也。二物并是化鉛所作,故附於鉛。鏡雖銅而皆用錫雜之,乃能明白,故鏡鼻附於錫。謹按《字書》:謂錫,為鑞,鉛為青金,雖相似而入用殊別也。又有鉛霜,亦出於鉛。其法以鉛雜水銀十五分之一,合煉作片,置錯25瓮中密封,經久成霜,亦謂之鉛白霜。性極冷,入治風痰及嬰孺驚滯藥。今之醫家用之尤多。
《經驗方》:治發背及諸般癰毒瘡。黑鉛一片,甘草三兩,微炙剉,用酒一斗,著空瓶在傍,先以甘草置在酒瓶內,然後熔鉛投在酒瓶中,卻出酒,在空瓶內取出鉛,依前熔後投,如此者九度,并甘草去之,只留酒,令病者飲,醉寢即愈。
《勝金方》:烏髭鬢,明目,牢齒牙。黑鉛半斤,大鍋內熔成汁,旋入桑條灰,柳木攪令成沙,右以熟絹羅為末。每日早晨揩齒後,用溫水漱在盂內,取用其水洗眼,治諸般眼疾。髭黃白者,用之皆變黑。
青霞子云:《寶藏論》云:黑鉛草伏得成實26可點銅為銀,并鑄作鼎,養朱砂住得火,養水銀住火,斷粉霜住火。
錫
味辛,寒,無毒。主伏尸毒螫音釋,殺三蟲,去鱉瘕,療惡瘡,墮胎,止小便利。一名解錫。
《圖經》曰:文具鉛條下。
陶隱居云:即今化鉛所作胡粉也。其有金色者,療尸蟲甚良,而謂之粉錫,事與經乖。
《唐本》注云:鉛丹、胡粉,實用錫造。陶今言化鉛作之,《經》云粉錫,亦為探誤矣。
陳藏器云:胡粉,本功外,主久痢成疳。和水及雞子白服,以糞黑為度,為其殺蟲而止痢也。
《日華子》云:光粉,涼,無毒。治癰腫瘻爛,嘔逆,療癥瘕,小兒疳氣。
今注:按《本經》呼為粉錫,然其實鉛粉也。故英公序云:鉛、錫莫辨者,蓋謂此也。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胡粉,使,又名定粉。味甘、辛,無毒。能治積聚不消,焦炒,止小兒疳痢。
《外臺秘要》:誤吞錢并金銀物。以胡粉一兩,搗調之,分再服。食水27銀金,如吞金銀物在腹中,服之令消洋出之。
《千金方》:治瘡中水。胡粉、炭灰白等分,脂和塗孔上,水即止。
《肘後方》:治篤病新起早勞,食飲多致復欲死方:水服胡粉少許。《傷寒類要》同。
《張文仲方》:治反胃吐逆,內陰下恆濕且臭,或作瘡。但以胡粉一分粉之即差,常用大驗。又方:治寸白蟲。熬胡粉令速燥,平旦作肉臛,以藥方寸匕內臛中,服之有大效。又方:小兒疳瘡。胡粉熬八分,猜脂和塗之,差為度,油亦得。
《子母秘錄》:小兒夜啼。胡粉服水調三豆大,日三服。
《衍義》曰:粉錫,胡粉也,又名定粉。止泄痢,積聚久痢。
銅青
平,微毒。治婦人血氣心痛,合金瘡,止血,明目,去膚赤息肉。生銅皆有青,青則銅之精華,銅器上綠色是,北庭罯者最佳。治目時淘洗用。
陳藏器云:陶云青銅不入方用。按青銅明目,去膚赤,合金瘡,止血,入水不爛,令瘡青黑。生熟銅皆有青,即是銅之精華,大者即空綠,以次空青也。銅青,獨在銅器上綠色者是。
代赭
味苦、甘,寒,無毒。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痺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一名須丸。出姑幕者名須丸,出代郡者名代赭。一名血師。生齊國山谷。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採無時。畏天雄。
《圖經》曰:代赭,生齊國山谷,今河東、京東山中亦有之,以赤紅赤28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古方染29丸治小兒用代赭,云無真者,以左顧牡蠣代使,乃知真者難得。今醫家所用,多擇取大塊,其上文頭如浮漚下30者為勝,謂之丁頭代赭,採無時。次條又有白堊,生邯鄲山谷,即畫家所用者,多而且賤,一名白善土。胡居士云:始興小桂縣鄉有白善,俗方稀用。今處處皆有,人家往往用以院衣。《山海經˙西山經》石之山31,其陰灌水出焉,而北流於愚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郭璞注云:赭,赤土也32。今人以朱塗牛角,云以辟惡。又云:大次之山,其陽多堊。又《北山經》:天池之山,其中多黃堊。又《中山經》:蔥襲33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黃堊。注云:言有雜色之堊也。然則赭以西土者為貴,堊有五色,入藥惟白者取34。
陶隱居云:舊說云是代郡城門下土。江東久35絕,頃魏國所獻,猶是彼間赤土爾,非復真物,此於俗用乃疏,而為仙方之要,并與戎鹽、鹵鹹皆是急須。
《唐本》注云:此石多從代州來,云山中採得,非城門下土,又言生齊地山谷。今齊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紅、青者。其赤者,亦如雞冠且潤澤,土人惟採以丹楹柱,而紫色且暗,此物與代州出者相似,古來用之。今靈州嗚沙縣界河北,平地掘深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紫如雞肝,大勝齊、代者36。
《日華子》云:代赭,畏附子。止吐血,鼻衂,腸風,痔瘻,月經不止,小兄驚癇,疳疾,反胃,止瀉痢,脫精,尿血,遺溺,金瘡長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禹錫云:謹按《藥性論》云:代赭,使,雁門城土,乾薑為使。味甘,平。治女子崩中,淋瀝不止,療生子不落。味溫37,服之辟鬼魅。
蕭炳云:代赭,臣。
《斗門方》:治小腸氣。用血師一兩,米醋一升,以火燒血師通赤,淬入醋中,以淬竭為度,搗羅如麵。用湯調下一大錢,即差,如神矣。血師即代赭也。
石燕
以水煮汁飲之,主淋有效。婦人難產,兩手各把一枚,立驗。出零陵。
《圖經》曰:石燕,出零陵郡,今永州祁陽縣江傍沙灘上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實石也。或云生山洞中,因雷雨則飛出,墮於沙上而化為石,未審的否。今人催生,令產婦兩手各握一枚,須臾子則下。
《唐本》注云:俗云因雷雨則從石穴中出,隨雨飛墮者,妄也。永州祁陽縣西北百一十五里土岡上,掘深丈餘取之。形似蚶而小,堅重如石也。
陳藏器云:石燕,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飲之。自死者鼻,不如落崖死者良。唐本先附。
《日華子》云:石燕,涼,無毒。出南土穴中,凝強38似石者佳。
禹錫云:謹按《蜀本》作蛹,注云:《爾雅》云:螺,小者蛹音含。
禹錫等謹按:蕭炳云:別有乳洞中食乳有命者,亦名石燕,似蝙蝠口方,生氣物也。
《食療》云: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採之堪食。餘月採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又,治法:取石燕一十39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臥時飲一兩盞,隨性也。甚能補益,進飲食,令人健力。
《聖惠方》:治傷寒,小腹脹滿,小便不通。用石燕搗羅為末,不計時候,蔥白湯調半錢,得通為度。
《簡要濟眾方》:治淋疾。石燕子七個,搗如黍米粒大,新桑根白皮三兩,到如豆粒,同拌40令勻,分作七貼。用水一盞煎一貼,取半盞去滓,溫服,空心、午前、至夜各一服。
《衍義》曰:石燕,今人用者如蜆蛤之狀,色如土,堅重則石也。既無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飛出,何故只墮沙灘上?此說近妄。《唐本》注:永州土岡上,掘深丈餘取之。形似蚶而小,重如石,則此自是二41物,餘說不可取。治虛積藥中多用。
鐺墨
主蠱毒中惡,血暈吐血。以酒或水細研,溫服之。亦塗金瘡,生肌止血。瘡在面,切勿塗之,黑入肉如印,此鐺下墨是也。
禹錫云:謹按《蜀本》云:鐺墨無毒。
東壁土
主下部瘡,脫肛。陶隱居云:此屋之東壁上土爾,當取東壁之東邊,謂當先見日光,刮取用之。亦療小兒風臍,又可除油污衣,勝石灰、滑石。
赤銅屑
以醋和如麥飯,袋盛,先刺腋下脈,去血,封之,攻腋臭神效。又熬使極熱,投酒中,服五合,日三,主賊\風反折。又燒赤銅五斤,內酒二斗中百遍,服同前,主賊\風甚驗。
禹錫云:謹按《日華子》云:銅屑,味苦,平,微毒。明目,治風眼,接骨焊齒,療女人血氣及心痛。
錫銅鏡鼻臣禹錫等謹按月閉通用藥云:錫銅鏡鼻,平。
主女子血閉,癥瘕,伏腸,絕孕及伏尸邪氣。生桂陽山谷。
陶隱居云:此物與胡粉異類,而今共條,當以其非止成一藥,故云附見錫品中也。古無純銅作鏡者,皆用錫雜之。《別錄》用銅鏡鼻,即是今破古銅鏡鼻爾。用之當燒令赤,內酒中飲之。若置醞中出入百過,亦可搗也。鉛與錫,《本經》云生桂陽,今則乃出臨賀,猶是分桂陽所置。鉛與錫相以,而入用大異。
《日華子》云:古鑒,平,微毒42。
井底砂
至冷,治湯火燒瘡用之。
《千金方》蝎螫人,以井底泥塗傅之,溫則易之。
戎鹽
味鹹,寒,無毒。主明目、目痛,益氣,堅43肌骨,去毒蠱,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一名胡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採。
陶隱居云:今俗中不復見鹵鹹,惟魏國所獻虜鹽即是。河東大鹽,形如結冰圓強,味鹹、苦。
《日華子》云:戎鹽,平。助水臟,益精氣,除五臟癥結,心腹積東,痛瘡疥癬等。即西蕃所出。
《衍義》曰:戎鹽,成垛,裁之如枕,細白,味甘、鹹。亦功在卻血。腎,治目中瘀赤、澀昏。
大鹽
味甘、鹹,寒,無毒。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生那鄹及何東池澤。漏蘆為之使。
禹錫云:按蕭炳云:大鹽,臣。
《衍義》曰:大鹽,新者不苦,久則鹹苦。今解州鹽池所出者,皆成斗子,其形大小不等,久亦苦。海水煎成者,但味和。二鹽互有得失。入藥及金銀作,多用大鹽及解鹽。傍海之人多黑色,蓋日食魚鹽,此走血之驗也。齒縫中血出,鹽湯嗽之,及接藥入腎。北虜以鹽淹尸,使不腐。
鹵鹹
味苦、鹹,寒,無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去五臟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生河東鹽池。
陶隱居云:是煎鹽釜下凝滓。
《唐本》注云:鹵鹹既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此是鹼土名鹵鹹,今人熟皮用之。
漿水
味甘、酸,微溫,無毒。主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泄痢,消宿食。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粟米新熟白花者佳。煎令醋止嘔喊,白人膚體如繒帛。為其常用,故人不齒其功。冰漿至冷,婦人懷妊,不可食之,食譜所忌也。
《衍義》曰:漿水,不可同李實飲,令人霍亂吐利。
井華水
味甘,平,無毒。主人九竅大驚出血,以水噀面。亦主口臭,正朝含之,吐棄廁下,數度即差。又令好顏色,和朱砂服之。又堪煉諸藥石,投酒醋令不腐。洗目膚翳,及酒後熱痢,與諸水有異,其功極廣。此水井中平旦第一汲者,《本經》注井苔條中略言之,今此重細解也。新補。
菊華水
味甘,溫,無毒。除風補衰,久服不老,令人好顏色,肥健,益陽道,溫中,去痼疾。出南陽酈縣北潭水,其源悉芳。菊生被崖,水為菊味。盛洪之《刻州記》云:酈縣菊水,太尉胡廣,久患風贏,常飲此水,後疾遂瘳。此菊甘美,廣後收此菊實播之京師,處處傳植。《抱朴子》云:南陽酈縣山中,有甘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墮其中,歷世彌久,故水味為變。其臨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無不壽考。故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傅袁院皆為南陽太守,每到官,常使酈縣月送甘谷水四十斛,以為飲食。此諸公多患風痺及眩冒,皆得愈。新補。
《衍義》曰:菊花水,本條言南陽酈縣北潭水,其源悉芳。菊生被崖,水為菊味,此甚怪。且菊生於浮土上,根深者不過尺,百花之中,此特淺\露,水泉莫非深遠而來。況菊根亦無香,其花當九月十月間,止三兩旬中,焉得香入水也?若因花而香,其無花之月合如何也?殊不詳。水自有甘、淡、鹹、苦,焉知無有菊味者?宜細詳之。
地漿
寒,主解中毒煩悶。
陶隱居云:此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以解中諸毒。山中有毒菌,人不識,煮食之,無不死。又楓樹菌食之,令人笑不止,唯飲土漿皆差,餘藥不能救矣。
臘雪
味甘,冷,無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溫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丹石發動,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藏淹一切果實良。春雪有蟲,水亦便敗,所以不堪收之。新補。見陳藏器及《日華子》。
泉水
味甘,平,無毒。主消渴,反胃,熱痢熱淋,小便赤澀。兼洗漆瘡,射癰腫。令散,久服卻溫,調中,下熱氣,利小便,并多飲之。又新汲水,《百一方》云:患心腹冷病者。若男子病,令女人以一杯與飲;女子病,令男子以一杯與飲。又解合口椒毒。又主食魚肉,為骨所鯁。取一杯水,合口向水,張口取水氣,鯁當自下。又主人忽被墜損腸出,以冷水噴之,令身噤,腸自入也。又臘日夜,令人持椒井傍,無與人語,內椒井中,服此水去溫氣。《博物志》云:凡諸飲水,療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濁暖,非直無效,固亦損人。新補。
半天河
微寒。主鬼疰,狂,邪氣,惡毒。
陶隱居云:此竹籬頭水也,及空樹中水,皆可飲,并洗諸瘡用之。
《衍義》曰:半天河水,一水也。然用水之義有數種,種各有理。如半天河水,在上天澤水也,故治心病、鬼疰、狂、邪氣、惡毒。
熱湯
主忤死。先以衣三種44,籍45作死人腹上,乃取銅器若瓦器盛湯著衣上,湯冷者去衣,大冷者換湯,即愈。又霍亂,手足轉筋。以銅器若瓦器盛湯熨之,亦可令蹋器使腳底熱徹,亦可以湯捋之,冷則易,用醋煮湯更良,煮蓼子及吳茱萸汁亦好。以綿絮及破氈角腳,以湯淋之,貴在熱徹。又繰絲湯,無毒,主蛔蟲。熱取一盞服之,此煮繭汁,為其殺蟲故也。又燖豬湯,無毒,主產後血刺心痛欲死,取一盞溫服之。新補。見《抱朴子》、陳藏器。
《衍義》曰:熱湯,助陽氣,行經絡。患風冷氣痺人,多以湯渫腳至膝上,厚覆使汗出周身。然別有藥,亦終假湯氣而行也。四時暴泄利,四肢冷,臍腹疼,深湯中坐,浸至腹上,頻頻作,生陽佐藥,無速於此。虛寒人始坐湯中必戰,仍常令人伺守之。
1下: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遷:晦明軒本作“迂”。
3上:晦明軒本作“土”。
4上:晦明軒本作“土”。
5葉:原作“藥”,據晦明軒本改。
6放:原作“於”,據晦明軒本改。
7轉:晦明軒本作“傳”。
8和:原作“秘”,據晦明軒本改。
9謹:晦明軒本作“慎”。
10蟲:晦明軒本作“虱”。
11是:晦明軒本作“見”。
12大:原作“火”,據晦明軒本改。
13服之:此下原有“其坑常封鎖坑中有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取。生砒謂之砒黃,其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謂石非石,謂上非土,磨研”四十六字乃《衍義》文錯簡於此據晦明軒本刪移。
14長:晦明軒本作“多”。
15謹:晦明軒本作“慎”。
16胎:晦明軒本作“鍛”。
17其坑:此下四十六字原錯簡在《別說》文內,據晦明軒本移正。
18經: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9少:晦明軒本“少”下有“許”字。
20即:晦明軒本作“卻”。
21臍:原作“劑”,據晦明軒本改。
22生:晦明軒本作“末”。
23惟:原作“帷”,據晦明軒本改。
24楊:晦明軒本作“陽”。
25錯:晦明軒本作“醋”。
26實:晦明軒本作“寶”。
27水:晦明軒本無“水”字。
28赤:晦明軒本作“青”。
29染:晦明軒本作“紫”。
30下:晦明軒本作“丁”。
31山: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32赤土也:此下八十四字原錯簡在“《唐本》注”中,據晦明軒本移正。
33襲:晦明軒本作“聾”。
34取:晦明軒本作“耳”。
35久:原作“九”據晦明軒本改。
36者:此下原有“赤土也。今人以朱塗牛角,云以辟惡。又云:大次之山,其陽多堊。又《北山經》天池之山,其中多黃堊。又《中山經》襲之山,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黃堊。注云:言有雜色之堊也。然則赭以西土者為貴,堊有五色,入藥惟白者取」八十四字乃《圖經》文錯簡於此,據晦明軒本刪移。
37味溫:晦明軒本“味”作“末”,“溫”字屬下讀。
38強:原作薑,據晦明軒本改。
39一十:晦明軒本作“二七”。
40拌:原作“伴”,據晦明軒本改。
41二:晦明軒本作“一”。
42毒: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3堅:原作“緊”,據晦明軒本改。
44種:晦明軒本作“重”。
45籍:晦明軒本作“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