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十门中。第七解业义。即是决择眼识所缘中表色耳识所缘声意识助伴中思。亦可通决择彼六识助伴相应思数以皆彼业性故。中有二。初明三性三业。后明不律仪等三业。前中。初辨业相。后明假实。复次云何表业谓略有三种。等者。景补阙云。此三表业中身语二业。若随相分出体。谓从三性意思变起色声为身语业体。彼意业者取根本身语同时意思是意业体。若遣相分就见分出体。即取根本意思依身语门名身语表业。前方便思名意表业。无表业者。若欲界中若善不善业随就相分或就见分出三业体。彼业所熏成种于此种子相续遮止如善遮恶恶遮于善假立现行。随有要期未满已来如此业种运运增长名成就业。若限势过及希望止业种不增即名舍业。若道定戒唯就现起相应思意一念义立七支无表。一念能离七支过故。以大小乘教皆说道定律仪随心起灭不恒相续。
若就种子立道定戒恒相续过不得说言随心起灭。菩萨净戒身语意表或就相分或就见分如前出体。若无表业则就业种随本期愿一受已去运运增上乃至菩提。次释其名。相分身语。体是色声。从作起时表示意思喜怒等事。则以相分表于见分。亦名以相表体。故百论云。譬彼潜流兴。鼓波而自表。意表业者。不能表示于他。但自表了所缘境界。今言身语表业从能表示身语为名。意表业者则从相应了境为因。无表业者。有其二义。一就现起身语随其善恶以相表示当性自表名为表业。若望异性不能相表亦名无表。如善不表恶恶不表善等。二就身语业种假立业性。不能表示善恶等事名为无表。道定律仪依心起灭。不能随事有所表示名无表业。此中但说有表业。略无无表道理必有以有种子故。意表业者。若望表了自境名为表业即功能为号。善恶性异善不代恶有所表了恶不代善有所表了亦称无表。若就种子立意。无表业者。虽就种子假立现行不能表了所有境界。名意无表。基云。此准此卷下解虚空等二无为已。结云如是二十四不相应法等皆是假有。看文势则兼结前第五十二已来。前卷末种子及此业等。皆是伏难。谓前不相应证成假有。前言种子为假为实。既明种子假实已。业种子上立明之。设假现立种子已前不相应未尽。故于种子上而建立无想定等。故业下明无想定等三不相应。便决择本扐八卷业道义。彼是寻伺地此是意地。故非正决择。言若于身语意十不善业道等者。景云。前七亦业亦道。后三贪嗔邪见道而非业。何故今言身语意三业名十不善业道耶。解云。今据意业与贪嗔邪见同时相应为言。
故言身语意十不善业道。道理意思非后三道。以意思业业而非道故。不离者。是业种子者随不离也。现行增上力故等者。由此种子望彼现行增上力故。生起所有身语染污表业。备云。未离圣道所对治。故言不离。今解稍异。以下明善业中云于彼誓受远离。故知此云不离现行。即不远离十不善也。若即于彼至名善表业者。景云。既言誓受远离身语表业。是即未起身语但有思愿。云何得名身语表业。解云。若据作善。尔时即无身语二业。若据止善。尔时即有。以誓受时。于一意思有离身语七非义故。名此意思为身语善业。故无有过。若诸威路至名无记表业者。基等云。此如随转萨婆多义。云一分者。即威仪四尘工巧五尘中唯取身语故言一分。今大乘此通三性。今取无记。除善不善。故言一分。此皆加行生。非如异熟生心不能发业。若尔。变化心亦能发业。何故不论。今大乘若为利乐当知是善则善种类。若为嬉戏当知无记即威仪等种类。略而不论。若有不欲表示于他乃至名意表者。景云。此是总明三性意业。不欲显示他但自内心三性心起表了前法。名意表业。泰云。后思表前思故名意表业。基云。如身语二种表示于他意唯自表。如发身语业时。必有意表知我作如是事等。即前表知后作此事意俱表业。名意表业。测云。见分所作自证能知。自证所作证自证能知。乃至证自证所作自证能知。唯内所知故内意思择名意表业。此中已下次明假实。景云。此破小乘执一刹那身业有动是其实业。
今约相续此灭彼生假名身业。一念无动故无实业。此约本识相分根色此灭彼生。以破外执。意识影像随质无记。基云。以正量部师色法相续一期四相有别动色说名身表。今破之云。刹那刹那生灭相续于此处灭于余处生。非一实法中无生灭从此不灭而能往彼。吠世师德句中屈申等亦尔有实体。今同破之。若萨婆多虽动色然别有业色。如屈申时有别业色生。今不然。唯有异熟无记色身于此处由思力故变易而生。非别有业色。故言唯有身于余处灭等。唯有语音名语表业者。此简萨婆多声即语业。今言但有语音。思业所发名语表业体唯无记。不同小乘业体通三性。唯有发起心造作思名意表业者。此言以思为意业。意业亦发身语以思为业。业即是色而是假名。非别有色名为业等。何以故乃至不应道理者。此破正量部等。应先成有刹那已。方可破无行动。应先立量云。诸色尘等应刹那灭。色蕴摄故。如灯焰铃声。灯焰铃声他共许故。方立量云。无有此所之色往至余处。刹那灭故。如灯焰等。此刹那灭因方是极成。又离唯诸行生余实作用由眼耳意皆不可得者。此亦破正量部实行动作用。又破萨婆多业色极微性实作用。又破吠世师业句实性。今总非云。无别实作用。如眼耳意所取三业皆不可得。彼虽行动及业色。皆眼等所取。与彼为随一不成过。此不许眼识等得故。量云。汝言行动业色等名离诸行外由眼耳意定不可得。现比二量所不知故。如兔角等。意业虽通三性。然取思作表了作用义等。下明不律仪等三业。文分为四。初明恶律仪业。二明善律仪业。三明处中业。第四问答重辨。前中有二。先出因缘。
后辨体性。前中。问。何故善律仪即是业道。不善律仪随起处中方名业道。三藏云。善律仪止善故即成业道。景云。恶律仪体性即用十不善道及恶思愿。恒与不信懈怠妄念散乱恶慧相应以之为体。释其名者。能感苦果业体名恶。恶之诸戒名恶律仪。随文释者。言有所了别者。简狂乱人。此说生在不律仪家要期受事得不律仪。不同杂心生在不律仪家但杀一生则得不律仪未必要须期受事。若生余家必须受事。又于此活命事重复起心欲乐忍可等者。初已受事重复忍可。方成不律仪。下释重忍受意。由不律仪所摄故等者。依如三藏云。初受事时但成意地不信等六。及成杀等七支方便所有种子能生后时根本业道名不善根。非是贪等名不善根后时对缘行杀盗等方渐成就处中杀等。亦可更释。初以邪思不信等六为缘受事。发起赖耶识等杀中根本业种令其增长。尔时则名成就根本杀等不律仪业。如生不律仪家如是随是何人等者。类生余家领受期愿及作事等。皆名住律仪者。此人乃至已下文者谓未得对除已来。念念增长。谓从十不善业道种。次念增成二十。第三增至十乃至无边。基云。若生不律仪家有所了别自发期心谓我当以此活命事等者。此当八律仪中能起律仪。余下一一配属。今大乘虽生不律仪家有所了别以去。自发期心方成。若不期心违父母先志我不作此事则非不律仪。律仪名轨则。故名不律仪。非是恶轨则名不律仪。则是其体名。如恶尸罗相似。今准此文势。即初发心期作亦非不律仪摄。
......购买会员看全站小说,或者下载APP免费观看所有作品 点击立即下载,搜索"瑜伽论",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