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加入书架 A- A+

  十五门中前五已讫。自下第六明修四依。分之为三。初明修正四依。二明略现四量。三明修功能。前中景云。四依次第经论不同。略有五种。一观入次第。如成论说。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了义不依不了经。第三依义不依语。第四依智不依识。此就闻思修等观入次第。初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简非取是习成闻慧。第三依义不依语。简非取是习成思慧。第四依诸贤圣智行之法习成修慧。第二从本起末作用次第。如涅槃说。第一依法不依人者。法是真如理体。第二依义不依语者。义是佛果。所谓般若解脱法身。依理成德故次辩之。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佛智即是用。闻依德起用故次辨之。第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者。依智起说故后辨之。第三举果寻因以明次第。亦如涅槃经说。第一依义。义即般若解脱法身。此是佛德是以先论。第二依法不依人者。法是真如之理。果依理成故次辨之。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了因。由智显如故次辨之。第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者。由依了义经教渐修习故方成证理之智。故次辨之。

  第四举深寻浅次第。如维摩经法供养品说。第一依义。义是二空所显真如。第二依智。智是证智。依理方起故次辨。第三依了义经。经是义诠。前所辩义由诠故显故次辨之。第四依法。法谓地前行法。依于行法修习方得证理之智。第五依义道理起修次第。如此中说。初依义不依语。即用教下所诠一切义以为所依不依于语。虽复依义。义若与彼四道理法不相违者。方可得依。是故次辩依。第二法。法是四种道理之法。此上二种依义道理以明次第。后之二种起修次第。第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诠三性教法为了义经。余教不了不可为依。由依了义教故修成证智。是故第四次辨依智不依闻思。基云。依诸经论次第不同。如涅槃经从果推因说次第。谓真如是果。可依真果不可依人。

  即缘如智名义。可依此义不可依语。即因此智起后得说法。可依此智不可依识。既闻法已可依了义不可依不了义。又却推从因至果。即以法为证真如。智即是因义。为真如即是果可依了义。即先观因后方观智不依于识。合此五重不能烦记。今此文即为第三重也。测云。此四依中前二明摄法次第。义能成行故先为依义为理也。义藉诠显故次依法法为教也。后二明起修次第。依前教法修习正解故。次第三依了义经。依理义修习起行故。次第四明其依智。闇说大说者。测云。谓胜论等外道所说名闇。诸佛所说名大说。正慧了此说已以道理圣法为依。不同庄严论唯用教法为依。于真实义者。谓于四种真实理。法毗奈耶者。此有两释。一云。法是二藏。毗奈耶即是毗奈耶藏。二法是三藏。即是三藏灭恶之用通名毗奈耶。本性义者。基云。即诸法本体。言识有八种。是识之本性。小乘不了义不说。故辨于本性亦不能了也。测云。依于一切异种种门辨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故云依种种门辩本生义。依智不依识中基云。闻思是智何故不依。义曰。虽是智散智也。未圆满故不可依。若尔世间非应可依。义曰。亦不依。且以三慧相对。今不依者。论唯言闻思慧。其修慧中亦有不依也。显四量中景云。谓所说义即是依义。正理者即是依法。大师者即依大师所说了义经也。修所成慧者即依智也。第七明无碍中景云。四并用如量智为体。法无碍中一切异门者。名味句教多种差别故名一切异门。尽所有性者。

  教诠俗谛。如所有性者。教诠真谛。亦可直就俗谛中总诠俗谛名尽所有。别诠俗法一一差别有多义门名如所有性。直就诠真理亦二义。如总诠真如名尽所有。别诠真如名为无生无灭法界实际等义名如所有。义无碍中谓辩所诠义种种不同名一切异相。余义同前。并言依修所成。故知唯取修慧。释词无碍则善知方言训释不同。辨无碍中于一切法一切品别。所对机根及能起业差别非一故名品别。若机若业皆有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分别可知。基云。法以能诠之教也。能诠慧是法无碍体。其义无碍解。即前法下所诠之义。故能诠法中有异门之言。所诠义中有异相之谈别也。即于能诠得智名法无碍。于所诠得自在名义无碍。如杂集第十四云。法无碍于一切名差别。谓依无明等于无智无见不现观等差别名中无碍智。义无碍智相及意趣。相谓自共相。意趣谓别义等。词无碍。此但有训释法言词。如杂集亦言。谓于诸方言音谓无量国邑众生自想音词。释诸论言词谓可破名世间等。以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各得解等种种言音也。其辨无碍。此唯言于一切法一切品别。如杂集一切品别者。谓实有假有世俗胜义有等种种差别之辞辨也。测云。依庄严论第十卷四门差别。偈曰。于门相言智。释曰。第一者谓知门智能知义中所有名门差别故。第二者谓知相智能知此义属此名故。第三者谓知言智能知异立言音故。第四者谓知智智能知自能说法故。

  乃至下云举法者以门故。释法者以相故。令解者以言故。避难者以智故。广说如彼。第八辨菩提资粮。若依庄严论。二聚摄六度门。偈曰。初二为福体。第六则是智。余三二聚因。五亦成智聚。就下释中。余三者则忍进禅通为福智二聚因。五亦成智聚者。后由般若能回向故诸波罗蜜皆成智聚。余门广说如彼论中。第九明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初牒前生后开列两章。后次第解。前中谓大乘声闻二种菩提分法名二乘理趣。菩萨于声闻涅槃如实了知。为欲伏声闻具一切种智故而于其中不作证取。于大乘理趣与声闻别。测云。诸菩萨如实了知离言自性离于有无而不偏执故言而不作证。下解二章中。声闻菩提分法指如声闻地。解第二章文为二。初就三性真俗二观以明道品。二约四谛安立非安立观以辨道品。前中景云。谓不于身分别有性者。于彼他因缘身上谓不分别决定有性则于遍计离增益执。言亦不分别一切种类都无有性者。遍计所执定性身虽彼不有。而因缘身法不得言无。故言亦不分别一切都无性。则离损减执。又于其身乃至如实了知者。此于依他法身法真如圆成实性如实了知。基云。不分别有性不为遍计执分别身有。不分别无性者。不分别依他圆成二性是无。又其身远离言说自性法性等者。此重解圆成不起言说分别。真如是不可言说自性法性也。若准下如是菩萨于身等法不分别在等文。则亦不分别一切种类都无有性唯观依他。远离言说自性法性者则圆成实。今离言说言说不相称不同依他。故下文言是四谛法性。法性则真如也。即不分别有性是遍计。不分别一切种类都无有性是依他。远离言说自性法是圆成实也。次约四谛安立非安立门辨真俗二观道品。初云于身等法不分别苦集灭道者。加行智中趣真如观虽寻四谛而不分别名为胜义观。言又则于此远离言说自性法性乃至如实了知者。观四谛如非安立谛正体智观也。当知名依胜义理趣修菩提分等者。结前二番名非安立胜义观也。若诸菩萨随顺无量已下。别观八苦为苦谛爱为集谛乃至八支圣道名道谛等。则是安立世俗门后智观也。第十明修止观中。初总标两门。言无所分别当知名止者。静虑一缘离诸分别当知名止。次明真俗二智名观。次别明品类差别。

......

购买会员看全站小说,或者下载APP免费观看所有作品 点击立即下载,搜索"瑜伽论",免费读到尾
点击下载App,搜索"瑜伽论",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