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医学入门",免费读到尾

  有以虚实言者,经言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此迎随之概也。

  假令心病针手心主俞,是泻其子也;针手心主井,是补其母也。木盛热则生风,则泻南以补北。水盛冷则生气,则补木以抑水。如肺实肝虚,用针不补其肝而反实其肺,是谓实实虚虚。补不足而益有余,杀人必矣。

  窦太师云: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

  飞经走气,亦不外于子午迎随。

  凡言九者,即子阳也;言六者,即午阴也。但九六数有多少不同,补泻提插皆然。言初九数者,即一九也,然亦不止于一九便了。但行至一九少停,又行一九,少停又行一九,三次共三九二十七数,或四九三十六数。

  言少阳数者,七七四十九数,亦每次七数略停。老阳数者,九九八十一数,每次二十七数少停,共行三次。

  言初六数者,即一六也,然亦不止于一六便了。但行至一六少停,又行一六,少停又行一六,三次共三六一十八数。言老阴数者,六六三十六数,每次一十八数少停,共行二次。言少阴数者,八八六十四数,每次八数略停。或云:子后宜九数补阳,午后宜六数补阴。阴日刺阳经,多用六数补阴;阳日刺阴经,多用九数补阳,此正理也。但见热症即泻,见冷症即补,舍天时以从人之病者,权也,活法也。

  经言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将同身寸法比穴,以墨点记;后令患人饮食,端正坐定,或偃卧。缓病必待天气温晴,则气易行;急病如遇大雷雨,亦不敢针。夜晚非急病亦不敢针。若空心立针,侧卧必晕。

  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

  阳穴以骨侧陷处按之酸麻者为真,阴穴按之有动脉应手者为真。

  切而散之,

  切者,以手爪掐按其所针之穴上下四旁,令气血散。

  爪而下之,

  爪者,先以左手大指爪重掐穴上,亦令气血散耳。然后用右手盐指顶住针尾,以中指大提紧执针腰,以无名指略扶针头,却令患人咳嗽十声,随咳下针。针入皮内,撒手停针十息,号曰天才。少时再进针刺入肉内,停针十息,号曰地才。此为极处,再停良主,却令患人吸气一口,随吸退至人部,审其气至未。如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用后弹努循扪引之;引之气犹不至,针如插豆腐者死。凡除寒热病,宜于天部行气;经络病,宜于人部行气;麻痹疼痛,宜于地部行气。

  弹而努之,弹者,补也,以大指与次指爪相交而迭。病在上,大指爪轻弹向上;病在下,次指轻弹向上,使气速行,则气易至也。努者,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补者,入针飞之,令患人闭气一口,着力努之。泻者,提针飞之,令患人呼之,不必着力。一法二用,气自至者,不必用此弹努。

  扪而循之,扪者,摩也。如痛处未除,即于痛处扪摩,使痛散也,复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又起针之时,以手按其穴,亦曰扪。循者,用手于所针部分,随经络上下循按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至是也。

  动而伸之,推而按之,动者,转动也;推者,推转也。凡转针太急则痛,太慢则不去疾。所谓推展,即分阴阳左转右转之法也。

  伸者,提也;按者,插也。如补泻不觉气行,将针提起,空如豆许,或再弹二三下以补之。紧战者,连用飞法三下,如觉针下紧满,其气易行,即用通法。若邪盛气滞,却用提插先去病邪,而后通其真气。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病轻提插初九数,病重者提插三九二十七数,或老阳数,愈多愈好。或问:治病全在提插,既云急提慢按如水冷,慢慢急按火烧身。又云:男子午前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午后提针为寒,插针为热。女人反此,其故何耶?盖提插补泻,无非顺阴阳也。午前顺阳性,提至天部则热;午后顺阴性,插至地部则热。《奇效良方》有诗最明。补泻提插活法,凡补针先浅入而后深入,泻针先深入而后浅。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或先提插而后补泻,或先补泻而后提插可也,或补泻提插同用亦可也。如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癞风寒疟,一切冷证,行浅入针,而后渐深入针,俱补老阳数。气行针下紧满,其身觉热,带补慢提急按老阳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即用通法。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名曰进气法,又曰烧山火。治风疾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疟疾单热,一切热证,先深入针,而后暂浅退针,俱泻少阴数。得气觉凉,带泻急提慢按初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再泻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凉。治疟疾先寒后热,一切上盛下虚等症,先浅入针,行四九三十六数,气行觉热,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数。如疟疾先热后寒,一切半虚半实等症,先深入针行六阴数,气行觉凉,渐退针行九阳数,此龙虎交战法也,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盖邪气常随正气而行,不交战,则邪不退而正不胜,其病复起。治癖瘕气块,先针入七分行老阳数,气行便深入一寸,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又得气根据前法再施,名曰留气法。治水蛊膈气胀满,落穴之后,补泻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名曰子午捣臼。治损逆赤眼,痈肿初起,先以大指进前捻入左,后以大指退后捻入右,一左一右三九二十七数,得气向前推转内入,以大指弹其针尾,引其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平,未应再施,此龙虎交腾法也。杂病单针一穴,即于得气后行之,起针之际行之亦可。

  通而取之,通者,通其气也,提插之后用之。如病患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九数,却扳倒针头,带补以大指努力,针嘴朝向病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执住直待病患觉热方停。若气又不通者,以龙虎龟凤飞经接气之法驱而运之。如病患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九数,却扳倒针头,带补以大指努力,针嘴朝病,执住直待病患觉热方停。右手阳经与左手阴经同法,右手阴经与左手阳经同法,左足阳经与右手阳经同法,左足阴经与右手阴经同法,右足阳经与左手阳经同法,右足阴经与左手阴经同法。如退潮,每一次先补六而后泻九,不拘次数,直待潮退为度。止痛同此法。痒麻虚补,疼痛实泻,此皆先正推衍《内经》通气之法,更有取气、斗气、接气之法。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头,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以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如两手蜷挛,则以两足为应。两足蜷挛,则以两手为应,先下主针而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

  左边左手左足同手法,右边亦然。先斗气、接气而后取气,手补足泻,足补手泻,如搓索然。久患偏枯蜷挛甚者,必用此法于提插之后。徐氏曰:通气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出纳,呼吸同法,上下通接,立时见功。所谓定息寸数者,手三阴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左右共长二丈一尺:手三阳从手走头,长五尺,左右共长三丈;足三阳从头走足,长八尺,左右共长四丈八尺;足三阴从足走腹,长六尺五寸,左右共长三丈九尺;阴阳两跷从足走目,长七尺五寸,左右共长一丈五尺;督脉长四尺五寸;任脉长四尺五寸。诸脉共长一十六丈二尺也。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络脉则传注而不息也。一曰青龙摆尾,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如扶船舵,执之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其气遍体交流。二曰白虎摇头,以两指扶起针尾,以肉内针头轻转,如下水船中之橹,振摇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如欲气前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二法轻病亦可行之,摆动气血。盖龙为气,虎为血,阳日先行龙而后虎,阴日先行虎而后龙。

  三曰苍龟探穴,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四曰赤凤迎源,以两指扶起针插入地部,复提至大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如展翅之象。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又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午后又从针腰刮至针尾。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

  有挛急者,频宜刮切循摄。二法须连行三五次,气血各循经络,飞走之妙,全在此处,病邪从此退矣。放针停半时辰之久,扶起针头,审看针下十分沉紧,则泻九补六;如不甚紧,则泻六补九,补泻后针活即摇而出之。

  摄者,用大指甲随经络上下切之,其气自得通行。

  摇而出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摇者,退也。以两指拿针尾,向上下左右各振摇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诸风。出针,直待微松方可出,针豆许。如病邪吸针,正气未复,再须补泻停待。如再难,频加刮切,刮后连泻三下,次用搜法,不论数。

  横搜,如龙虎交腾,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如捻法而不转,泻刮同前。次用盘针,左转九次,右转六次,泻刮同前。次用子午捣臼,子后慢提,午后略快些,缓缓提插,摇出应针,次出主针。补者吸之,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针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守,亦不致出血也。泻者呼之,慢出其针,勿令气泄,不用按穴。凡针起速,及针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复。一针晕者,神气虚也。不可起针,以针补之,急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气,内与热汤饮之即苏,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蛤蟆肉上惺惺穴,或三里即苏,若起针坏人。二针痛者,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针腰,右手从容补泻。如又痛者,不可起针,须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将针捻活,伸起一奚即不痛。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须索入针,便住痛。三数针者,再将原针穴边复下一针。补之即出。

  嗟夫!神针肇自上古,在昔岐伯已叹失其传矣,况后世乎!尚赖窦、徐二氏,能因遗文以究其意,俾来学有所悟,而识其梗概,括为四段,聊为初学开关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

  补泻一段,乃庐陵欧阳之后所授,与今时师不同。但考《素问》,不曰针法,而曰针道,言针当顺气血往来之道也。又曰:凡刺者,必别阴阳。再考《难经图注》,及徐氏云左与右不同,胸与背有异,然后知其源流有自。

  盖左为阳,为升,为呼,为出,为提,为午前,为男子之背;右为阴,为降,为吸,为入,为插,为午后,为男子之腹。所以女子反此者,女属阴,男属阳,女子背阴腹阳,男子背阳腹阴,天地男女阴阳之妙自然如此。

  禁针穴

  脑户囟会及神庭,玉枕络到承灵;颅囟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称;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造针法

  昔黄帝制九针各不同形:一曰针,应天,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以泻阳气;二曰员针,应地,长一寸六分,锋如卵形揩磨,不伤肌肉,以泻分气;三曰针,应人,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状,主脉勿陷,以致其气;四曰锋针,应四时,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五曰铍针,应五音,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峰以取大脓;六曰员利针,应六律,长一寸六分,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曰毫针,应七星,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九留之而痒,以取痛痹;八曰长针,应八气,长七寸,锋利身薄,所取远痹;九曰大针,应九野,长四寸,其锋微尖如挺,以泻机关之水,九针毕矣。此言九针之妙。毫针最精,能应七星,又为三百六十穴之针。

  煮针法

  第一次用竹筒一个去青,盛羊脑髓、人乳汁、磁石,水煮一昼夜。第二次用硫黄、槟榔、当归、防风、羊脑髓及骨髓、乳香、没药、荆芥、黑牵牛、人乳汁,煮一昼夜取出埋土内七日,犬肉煮过。第三次用乳香、没药、磁石、牙皂、砂、虎骨、天麻、川乌、草乌、雄黄、防风、薄荷、人参、当归、川芎、细辛、羊脑髓及骨髓、人乳汁拌匀,装入竹筒内,紧封筒口,用烧酒二斤,水八斤,煮一昼夜,埋土内七日,取出用糠擦光,后用麻油再擦,常带身边养熟。

  灸法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详《徐氏针灸》等书。闻有《针灸萃英》,未之见也。

  或问:针有补泻迎随之理,固可以平虚实之证,其灸法不问虚实寒热,悉令灸之,其亦有补泻之功乎?

  丹溪凡灸有补泻,若补,火艾灭至肉;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风主散。

  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其针刺虽有补泻之法,予恐但有泻而无补焉。经谓:泻者迎而夺之。以针迎其脉之来气而出之,固可以泻实也。谓补者随而济之,以针随其经脉之去而留之,未必能补虚也。

  不然,《内经》何以曰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无刺大劳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惊人?又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

  九虚损,危病,久病,俱不宜针。

  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等语,皆有泻无补之谓也,学人玩之。

  治病要穴

  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凡下体及肉浓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前经络注《素问》未载针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百会主诸中等症及头风,癫狂、鼻病、脱肛,久病大肠气泄,小儿急慢惊风,痫证夜啼百病。

  上星主鼻渊、鼻塞、肉及头风目疾。

  神庭主风痫羊癫。

  通天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块如朽骨,臭气自愈。

  脑空主头风目眩。

  翳风主耳聋及瘰。

  率谷主伤酒,呕吐,痰眩。

  风池主肺中风,偏正头风。

  颊车主落架风。

  以上头面部,详前经络,余仿此。

  膻中主哮喘,肺痈,咳嗽,瘿气。

  巨阙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

  上脘主心痛,伏梁,奔豚。

  中脘主伤暑及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反胃,能引胃中生气强行。

  水分主膨胀绕脐。坚满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阙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如神。又治水肿、膨胀、肠鸣。卒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

  气海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气疾,阴证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膨胀胁痛,诸虚瘕,小儿囟不合。丹溪治痢,昏仆上视,溲注汗泄,脉大,得之酒色,灸后服人参膏而愈。

  关元主诸虚肾积,及虚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中极主妇人下元虚冷虚损,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灸三遍令生子。

  天枢主内伤脾胃,赤白休息痢疾,脾泄及脐腹膨胀,瘕。

  章门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乳根主膺肿乳痈,小儿龟胸。

  日月主呕宿汁,吞酸。

  大赫主遗精。

  带脉主疝气,偏坠,水肾,妇人带下。

  以上胸腹部。

  大杼主遍身发热及疸、疟、咳嗽。

  神道主背上怯怯乏气。

  至阳主五疸痞满。

  命门主老人肾虚腰疼,及诸痔脱肛、肠风下血。

  长强主痔漏。

  风门主易感风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痈肺痿,小儿龟背。

  膈俞主胸胁心痛,痰疟,癖,一切血疾。

  肝俞主吐血,目暗,寒疝。

  胆俞主胁满干呕,惊怕、睡卧不安,酒疸目黄,面发赤斑。

  脾俞主内伤脾胃,吐泻疟痢,喘急,黄胆,食症,吐血,小儿脾风。

  胃俞主黄胆,食毕头眩,疟疾,善饥不能食。

  三焦俞主胀满,积块,痢疾。

  肾俞主诸虚,令人有子,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

  大肠俞主腰脊痛,大小便难,或泻痢。

  小肠俞主便血、下痢,小便黄赤。

  膀胱俞主腰脊强,便难腹痛。

  主诸疟、久疟,眼暗。凡五脏疟,灸五脏俞。

  意舍主胁满呕吐。

  以上背腰部。

  肩井主肘臂不举及扑伤。

  肩主瘫痪,肩肿、手挛。

  曲池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

  手三里主偏风,下牙痛。

  合谷主中风,破伤风,痹风,筋急疼痛,诸般头病,水肿难产,小儿急惊。

  三间主下牙疼。

  二间主牙疾、眼疾。

  支正主七情气郁,肘臂十指皆挛及消渴。

  阳谷主头面手膊诸疾及痔痛、阴痿。

  腕骨主头面臂腕五指诸疾。

  后溪主疟疾,癫痫。

  少泽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

  间使主脾寒之证,及九种心痛,脾疼,疟疾,口渴。如瘰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效。

  内关主气块及胁痛,劳热疟疾,心胸痛。

  大陵主呕血,疟。

  劳宫主痰火胸痛,小儿口疮及鹅掌风。

  中诸主手足麻木,战掉蜷挛,肩臂连背疼痛,手背痈毒。

  神门主惊悸,怔忡,呆痴等疾,及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儿惊痫。

  少冲主心虚,胆寒,怔忡,癫狂。

  列缺主咳嗽风痰,偏正头风,及单鹅风,下牙疼。

  少商主双鹅风,喉痹。

  以上手部。

  环跳主中风湿,股膝挛痛,腰痛。

  风市主中风腿膝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

  阳陵泉主冷痹,偏风,霍乱,转筋。

  悬钟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瘙痒,五足指疼。

  足三里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上牙疼,痹风,水肿,心腹膨胀,噎膈,哮喘,寒湿脚气。上中下部疾,无所不治。

  丰隆主痰晕,呕吐,哮喘。

  内庭治痞满。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觉腹响是效。又主妇人食蛊,行经头晕,小腹痛。

  委中治同环跳。

  承山主痔漏。

  飞扬主行步如飞。

  金门主癫痫。

  昆仑主足腿红肿,牙齿疼痛。

  申脉主昼发,足肿牙疼。

  血海主一切血疾及诸疮。

  阴陵泉主胁腹胀满,中下疾皆治。

  三阴交主痞满痼冷,疝气脚气,遗精。

  妇人月水不调,久不成孕,难产,赤白带下淋滴。

  公孙主痰壅胸膈,肠风下血积块,妇人气蛊。

  太冲主肿满行步艰难,霍乱手足转筋。

  行间主浑身蛊胀,单腹蛊胀,妇人血蛊。

  大敦主诸疝阴囊肿,脑衄,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症。

  隐白主心脾痛。

  筑宾主气疝。

  照海主夜发,大便闭,消渴。

  太溪主消渴,房劳不称心意,妇人水蛊。

  然谷主喉痹,咳唾血、遗精,温疟,疝气,足心热,小儿脐风。

  涌泉主足心热,疝气,奔豚,血淋气痛。

  以上足部。

  治病奇穴

  膏肓主阳气亏弱,诸虚痼冷,梦遗,上气呃逆,膈噎,狂惑忘误百病。取穴须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胛骨开离,勿令动摇。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平画相去六寸许,四肋三间胛骨之里,肋间空处,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户,中手指痹,即真穴也。灸至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灸后令人阳盛,当消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

  患门主少年阴阳俱虚,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潮热盗汗,心痛,胸背引痛,五劳七伤等症。

  初病即根据法灸之,无有不效。取穴先用蜡绳一条,以病患男左女右脚板,从足大拇趾头齐量起,向后随脚板当心贴肉,直上至膝腕大横纹中截断。

  如妇人足小,难以准量,可取右手肩穴,贴肉量至中指头齐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灸之亦妙;次灸四花,无有不效。

  次令病患解发,匀分两边平身正立,取前绳子,从鼻端齐,引绳向上,循头缝下脑后,贴肉随脊骨垂下至绳尽处,以墨点记(此不是穴)。别用秆心令患人合口,将秆心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钩起秆心中心至鼻端根,如人字样,齐两吻截断,将此秆展直于先点墨处,取中横量,勿令高下,于秆心两头尽处,以墨记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壮,累灸百壮。初只宜灸此三穴。

  崔氏四花崔氏四花治病同患门,共成六穴,有坎离既济之象。取穴令病患平身正立,稍缩臂膊,取蜡绳绕项,向前平结喉骨,后大杼骨,俱墨点记。向前双垂,与鸠尾穴齐即截断,却翻绳向后,以绳原点大杼墨放在结喉墨上,结喉墨放大杼骨上,从背脊中双绳头贴肉垂下至绳头尽处,以墨点记(此不是穴)。别取秆心,令病患合口,无得动笑,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背上墨记处折中横量,两头尽处点之(此是灸穴)。又将循脊直量,上下点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壮。累灸百壮,迨疮愈病未愈,根据前法复灸,故云累灸百壮。但当灸脊骨上两穴,切宜少灸,凡一交可灸三五壮,多灸恐人蜷背。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泻火气为妙。

  经门四花即崔氏四花穴。不灸脊上二穴,各开两傍共成六穴。上二穴,共阔一寸,下四穴相等,俱吊线比之。以离封变作坤封,降心火生脾土之意也,然此皆阳虚所宜。华佗云:风虚冷热,惟有虚者不宜灸。但方书又云:虚损痨瘵,只宜早灸膏肓四花,乃虚损未成之际。如弱瘦兼火,虽灸亦只宜灸内关、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阴火不宜灸,论而未果,今见伤寒提纲。

  骑竹马穴专主痈疸发背,肿毒疮疡,瘰疠风诸风,一切无名肿毒,灸之疏泻心火。先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蔑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截断,却令病患脱去上下衣裳,以大竹杠一条,跨定,两人徐徐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傍更以两人扶定,勿令动摇不稳,却以前量竹蔑,贴定竹杠,竖起从尾骨贴脊,量至蔑尽处,以墨点记(此不是穴)。却比病患同身寸蔑,二寸平折,放前点墨上,自中横量两傍各开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七壮,极效。

  精宫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灸七壮,效。

  鬼眼穴专祛痨虫。令病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以墨点记。于六月癸亥夜亥时灸,勿令人知。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痞根穴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指齐,量至足后跟中住,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两傍各开一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又法:于足第二趾岐叉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后灸一晚夕,觉腹中响动是验。

  肘尖穴治瘰。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尤妙。又法:用秆心比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作两段于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是穴。灸之亦效。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疰忤尸疰、客忤、中恶等症。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偏坠,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傍,尖尽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炷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壮,神效。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诸气心腹痛,外肾吊肿,小腹急痛。

  灸翻胃两乳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肿满两大手指缝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指内、去甲如韭叶。

  灸癜风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凡赘疵诸痣皆效。

  禁灸穴

  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丝竹攒竹睛明穴,素禾迎香程。颧下关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荣;渊液乳中鸠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阳池中冲少商穴,鱼际经渠一顺行;地五阳关脊中主,隐白漏谷通阴陵;条口犊鼻上阴市,伏兔髀关申脉迎;委中殷门扶承上,白环心俞同一经。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明堂尺寸法(针灸同)

  经云,头有头尺寸。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一尺二寸。前后发际不明者,取眉中心上至大椎,共折作一尺八寸取之。

  头部横寸以眼内角至外角为一寸,并用此法取之。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头维,各去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

  背部直寸大椎至尾,共二十一椎,通长折作三尺。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十四椎与脐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厘;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侠脊第二行,各开四寸取之;侠脊第三行,各开七寸取之。

  膺部腹部尺寸两乳间横折作八寸,并用此法取之。天突至膻中,直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歧骨,下至脐中,共折作九寸取之。脐中至横骨,共折作五寸取之。

  手足背部横寸,并用同身寸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以秆心比两头横纹尖为一寸取之。

  点穴法凡取穴,或平直安定,或屈伸得之。如环跳则伸一足、屈一足取之。更量病患老少,身体肥瘦歪正,宽狭长短,不可十分拘泥。窦师云:取穴必须取五穴而用一穴,则为端的。坐点则坐灸,立点则立灸,坐立皆宜端正,一动则不得真穴。灸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艾炷根下广三分,若不三分,火气不达。惟头面四肢差小耳,小儿则雀屎大可也,壮数人健病深者可倍,老弱减半。扁鹊灸法,累灸至百壮千壮者,惟《明堂》多云针六分,灸三壮。凡灸头及胸膈鸠尾,不宜多灸,然皆视病之轻重而增损,不可太泥。故《明堂》禁穴,亦许灸一壮至三壮,所以心中风者亦灸心俞,不可执一论也。点艾以火珠火镜为最,次以清麻油纸燃点之,亦好。

  调养法凡灸,预却热物,服滋肾药;及灸,选其要穴,不可太多,恐气血难当。灸气海炼脐,不可卧灸。素火盛者虽单灸气海,亦必灸三里泻火。灸后未发,不宜热药;已发,不宜凉药。常须调护脾胃,俟其自发,不必外用酒葱熨等法。发时或作寒热如疟,亦不可妄服药饵。落靥后,用竹膜纸贴三五日,次用所宜服药,以麻油水粉煎膏贴之。脓多者一日一易,脓少者两日一易,使脓出多而疾除也。务宜撙节饮食,戒生冷、油腻、鱼虾、笋蕨,量食牛肉、小鸡。长肉时方可量用鳅鳝、水鸡、猪肚、老鸭之类,谨避四气七情六欲,持以岁月必复。

  炼脐法

  彭祖固阳固蒂长生延寿丹(江吴省斋公赠)

  夫人之脐也,受生之初,父精母血相受,凝结胞胎混沌,从太极未分之时,一气分得二穴。穴中如产四穴,外通二肾,内长赤白二脉。

  四穴之中,分为表里,在母腹中,母呼儿呼,母吸儿吸,是一身脐蒂,如花果在枝而通蒂也。一月一周,真气渐足,既产胎衣未脱,脐带且缓断,倘脐门未闭,感风伤寒,即损婴儿真气。遂以艾火熏蒸数次,则真气无患矣。三七脐门自闭,惟觉口深,于是阳盛年长,泪于五味,溺于五音,探于五气,外耗精神,内伤生冷,而真气不得条畅,所以立法蒸脐固蒂,如水灌土培草木,根本自壮茂也。人常根据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定魂魄,寒暑不侵,身体可健,其中有神妙也。夫肺为五脏之华盖,声音所从生者,皮毛赖之而滋润,肾水由之而生养。

  腠理不密,外感内伤乘之,令人咳嗽。外感发散,内伤滋润,又有郁结则当解之。或伤辛燥之药,或未发散而遂使郁遏之剂,则气不散而滞于肺中,多生粘痰而作喘急咳嗽。或伤房劳饮食。致使吐血,乍寒乍热,耳目昏昏,身体倦怠拘急,胸满烦闷,饮食少思,精神怯弱等疾作矣。医者可急用保真丸、化痰丸等剂疗之。倘用之无效,必须根据法熏脐。今将此方药料,开具于后。

点击下载App,搜索"医学入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