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医学入门",免费读到尾

  沉迟血冷神不充:

  沉迟,或血虚,或上焦受寒,或心神衰少。

  独沉不睡皆因郁,瘀侵睛崩漏红;

  沉主气郁,夜多不睡,或上攻患目,必肉瘀血侵睛,下流则崩漏去红,甚者咯血。

  沉微虚痞惊中热,

  沉微荣弱,以致虚火上侵,胸膈痞闷,甚则胁亦胀痛。惊中热者,脉微主心气虚弱,易生惊惕。但心属火,惊则血散,火动惊中,有虚热也。

  沉实口疮及喉咙;

  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沉缓专主项背强,

  沉缓主项背筋急强痛。

  沉滑痰热时相攻;

  滑与痰合本位,洪则为痰热,或呕逆,或怔忡,时作时止。若沉细而滑,全无本脉,则为水克火,不治。

  沉涩胃亏音容减,

  涩则心经气虚血少,母不能以荫子,以致胃气下陷,心神亏少,面无颜色,言语声音亦懒,甚则气血凝滞而为虚痛。

  沉紧真情必然凶;

  沉紧乃肾水逆上乘心,谓之贼邪,必发真心痛如刺,必死无疑。

  沉弱阳虚多惊悸,

  《权舆》云:左寸弱兮阳气虚,心惊悸兮汗难除。

  沉伏痰郁聚胸中;

  伏主忧郁,多痰,心肺二经,积聚胸中。

  沉弦心悬或如满,

  弦乃肝邪乘心,主心悬如饥,或时拘急如饱满然,此虚邪也。

  沉绝掌热呕上冲;

  沉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

  浮沉俱虚苦洞泄,

  心与小肠俱虚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寒,肠。

  浮沉俱实便难通。

  心与小肠俱实,苦便闭,心腹烦满。

  肝弦而软无些病,

  弦乃肝之正脉,带软则弦而得中,故无些病。

  微弦胆惊欲发黄。

  脉初微弦者,主胆腑受惊,潮热欲发黄胆,爪甲眼目俱黄。

  浮数风热筋抽搐,

  数包弦紧而言,主发潮热,筋脉抽搐。

  浮迟洒淅泪成行:

  浮迟主肝经受寒,洒淅恶寒,或时发热,冷泪时流。

  浮细振摇多盗汗,

  浮细胆气虚怯,肢体振摇,夜出盗汗。

  浮弱微散视渺茫;

  浮弱微散乃肺脉乘肝,致肝经气虚,目暗生花,视物渺茫。

  浮芤失血肢体瘫,

  芤主失血,血虚则不能运用,故四肢瘫痪。

  浮甚筋痿在肠;

  浮甚乃火旺血虚,筋弱无力,终为瘫痪。肠本脾胃湿热,肝风乘虚下注,轻则便血,重则痔漏。故痔乃筋脉病也。

  浮大滑实头目病,

  浮大滑实,乃心脉乘肝,血热生痰,以致头目不清,或肿或痛,咽喉干燥。

  浮溢眩晕筋痛伤;

  浮弦溢上寸口,主目眩头重,筋脉酸痛。

  浮涩肋满经不利,

  涩主肝血虚少,甚则吐逆不能停藏;轻则胁肋胀满,身痛。妇人血凝气滞,多月经不利。若浮涩而短,则为本经贼脉。

  浮绝膝痛善惊惶。

  无胆脉者,苦膝酸痛,口苦,善畏多惊。

  沉迟疝气睡不着,

  沉迟血冷,夜卧不安,疝气时攻。

  沉数郁怒苦生疮。

  沉数善郁善怒,肝火妄动,多生疥疮痈疽。

  沉弦紧实癖病,

  沉弦紧实四脉,主肾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虚,结成癖积,或近脐,或两肋间作痛。

  沉实转筋痛胁房;

  实主胁肋切痛。肝实者,苦肉中痛,转筋。

  沉微内障或作泄,

  沉微则肝气虚,主眼生内障,或时疏泄下痢。

  沉弱筋枯腰脉僵;

  弱主血虚,筋脉枯痿短缩,腰脉亦痛,急如张弓,产后多有此疾。

  沉缓醋心腹气结,

  肝缓则宿食熏蒸,心头酸刺,或气结在腹作痛。

  沉伏触冷脚不强;

  沉伏乃寒气触血,以致脚痛,难以伸缩。

  沉濡恍惚下体重,

  沉濡则魄衰,不能与魂相守,心中恍惚,下体腰脚沉重。

  沉绝遗弱命不长。

  无肝脉者,苦遗溺,逢庚辛金日必死。

  俱实呕逆食不化,

  肝胆俱实者,苦呕逆,食不消化。

  俱虚厥冷性无常。

  肝胆俱虚,四肢厥冷,性情不乐,喜怒不常。

  肾本沉石带滑形,

  沉实而滑者,肾之本脉也。

  微沉病自膀胱生。

  暂沉者,膀胱经病也。

  浮数劳热小便赤,

  浮数膀胱火动,主劳热,小便赤。

  浮迟带浊耳蝉鸣;

  浮迟乃伤精,患带浊,耳中蝉鸣,鸣久则聋。

  浮滑实大淋涩症,

  脉浮带滑而又实大,乃心经邪热下侵,故小便淋涩作痛。

  甚浮偏坠寒邪并;

  浮甚乃寒邪入小肠,主偏坠,小便臊。

  浮紧风炎肾窍塞,

  浮紧主肾脏有风,上攻于耳,以致耳聋。

  浮涩疝痛及遗精;

  肾涩则虚寒,主小肠疝气,胞囊肿大,或精于梦中遗漏。

  浮虚牙痛背腰倦,虚甚足膝疮痍萦;

  肾脉浮虚乃风与气搏,主牙疼出血,背腰驼倦。甚则足膝生疮,经久不愈。

  浮芤尿血女经漏,

  浮芤,肾虚也。男子尿血,女人经漏。

  浮缓伤风泻几行:

  浮缓乃风入太阳膀胱见之,主伤风自利。

  浮实小腹胀且痛,

  脉实主心热传于小肠,胀满作痛,小便淋沥。

  浮滑停水脐如冰;

  滑乃阳脉,左尺见之,则阳胜阴矣。肾虚不能化水,以致停蓄,脐腹冰冷,甚则流利作声。

  浮洪阴亏脚酸软,

  左尺浮洪,乃火乘水也。外感得之,则为热入膀胱,小便赤涩,两脚隐痛。内伤得之,则阴精亏甚,脚膝酸软。

  浮绝伤精与闭经。

  无膀胱脉者,苦逆冷,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妇人月经不调,或闭。

  沉数阴虚火动症,

  沉而数者,乃水竭阴虚火动,或瘀血。

  沉迟脏冷精薄清;

  沉迟,肾虚冷也。脏寒自利,精气清薄。女人则为血结,子宫亦冷。

  沉紧滑弦腰脚痛,

  脉沉带弦、带紧、带滑,乃肾受风湿,而主于腰脚也。

  沉弦饮水下焦停;

  沉弦,胃寒不能制水,所以停蓄下焦,必为水病。

  沉微气虚崩带病,

  沉微气虚,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带,经脉不调。

  沉甚阴痒卫不升;

  沉甚主阴痒,或腰脚痛,皆卫气不升,湿热盛也。

  沉缓脚痹小腹冷,

  沉缓,土邪乘水,故脚痹,而下元冷。单缓则为克脉。

  沉伏疝泻患瘕。

  脉伏乃阴积下部,故为疝痛,泄泻,或结瘕。

  沉濡便血女胎脱,

  濡则气血耗散,男子便血,女子胎脱。

  沉涩逆冷腹有声;

  沉涩,肾虚不能温养肠胃,以致肢体逆冷,脐下雷鸣。

  沉缓而涩怠倦极,不寒不热病难名;

  尺脉缓涩,谓之解,倦怠至极也。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寒不寒,热不热,病不可名,下虚极而挟外感。

  沉散腰痛多小便,

  脉沉而散,必主腰痛尿多。

  单沉而匀病不成;

  脉但沉无滑曰单,沉而带滑曰匀,两脉皆肾之顺候。

  沉弱体酸阴欲绝,

  诀云:溺脉尺中阴欲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沉无足热亡其精。

  无肾脉者,苦足下热,里急,精气竭亡,劳倦所致。

  俱实巅疾头目重,

  肾膀胱俱实者,若巅疾,头目重痛。

  俱虚心痛泻如倾。

  肾膀胱俱虚者,苦心痛,下重,洞泻不止。

  肺脉浮涩短为平,

  浮短而涩者,肺之本脉也。

  微浮带散大肠清;

  初浮带散,大肠之气清而无病也。

  浮数风热咳且秘,

  浮数主中风、咳嗽、身热、便秘。

  浮迟寒冷泻难禁;

  肺迟肺寒,痰痞胸前,饮食难消作泻。

  浮实滑大咽干燥,肠痛便难鼻乏馨;

  浮实滑大,心火乘肺,主咽门燥痛,肠如刀刺,毛焦唾稠,鼻乏馨香。

  浮芤衄血胸暴病,

  浮芤积瘀在胸,或衄或呕。瘀滞胸中,则卒暴疼痛。

  浮溢膈满或肠鸣;

  浮甚溢上鱼际,气不下行,胸膈满闷;或时气下,则大肠作鸣。

  浮洪足热唾稠浊,

  浮洪火盛,足心热,痰唾稠浊且臭。

  浮紧喘促冒时行;

  浮紧感冒时行,风痰咳嗽喘促。

  浮弦咳嗽冷气结,

  风邪传于大肠,故脉弦咳嗽,冷气秘结。

  浮滑痰多头目倾;

  浮滑痰多,头目昏眩。

  浮急肠风痈血痔,

  浮弦数急,主肠风肠痈,便血痔疮。

  浮绝少气有水停。

  无大肠脉者,苦短气,心下有水。

  沉数火盛痰气升,

  沉数,火乘金,痰壅喘急。

  沉迟气痞冷涎萦;

  歌云:脉迟气痞寒痰盛,饮食难消气渐衰。

  沉紧而滑仍咳嗽,

  肺部得此三脉,有寒、有风、有痰,故发咳嗽。

  沉细兼滑是骨蒸;

  子乘母虚,病在骨内。诀云: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总涩,寒热两相并。

  沉实热结微寒结,

  沉实而滑乃邪热结胸,沉微乃寒结胸。

  沉甚郁引背疼;

  沉甚,胸中闷之气,与背牵引而痛。

  沉弱惊汗濡寒热,

  沉弱阳虚,主惊悸多汗;沉濡虚损,主憎寒发热。

  沉绝咳逆喉疮生。

  无肺脉者,苦短气,咳逆喉塞。

  俱实唇吻手臂卷。

  肺大肠俱实者,主唇吻不收,手臂卷。

  俱虚忧恐见光明。

  肺大肠俱虚,情中不乐,或如恐怖,时望见光明。

  脾脉本缓善不见,

  缓乃脾之本脉,隐隐和缓不可见者,为善。恶者,来如水之流,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四肢不举;或如鸟之喙,此为不及,病在内,令人九窍壅塞。

  微缓胃气得其平;

  初微缓者,胃之平脉也。

  浮数胃火或误下,

  浮数有力,乃胃中有火,吞酸吐逆,齿肿出血,中消善食,夜多盗汗。如浮数无力,乃医误下,损伤脾胃所致。

  浮迟胃冷气膨膨;

  脾胃气虚冷作呕,肚腹膨胀。

  浮涩下利谷不化。

  浮为胃虚,涩为脾寒,脾胃虚寒,水谷不化,法当下利。

  浮实消渴因劳成;

  脉浮而实,原因劳倦伤脾,以致心火乘土,善消水谷为糟粕,而不化为精血营养五脏。故口干发渴,涤荡肠胃,小便数而血肉耗散,故名消中也。

  浮芤甲错身体瘦,

  浮为胃气衰,芤为荣气伤,故肌肉甲错而不光泽,且渐瘦也。

  浮紧腹中痛且鸣;

  趺阳脉浮而紧,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

  浮微而紧为短气,

  微则为虚,紧则为寒,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浮滑吐哕口不馨;

  诀云:弦以滑兮胃寒。又云:单滑脾家热,口臭气多粗。盖滑为哕,为吐,为口臭。兼弦或无力者,则为胃寒。兼浮大有力者,则为痰火。

  浮溢中风涎退场门,

  浮大带弦,溢过寸口,主本经中风,流涎不止。

  浮弦肢急疟痢行;

  浮弦,肝气太盛有妨脾土,四肢拘急倦怠,或患时行疟痢。弦甚则为克脉。

  单浮胃虚生胀满,浮甚鼓胀蜘蛛形;

  浮甚风聚于胃,胃虚甚,则腹大,四肢瘦,如蜘蛛形然。

  微浮客热洪翻胃,

  胃邪发为浮洪,胃火主反胃。但略浮而不兼别脉者,乃风邪客热侵犯本经,或来或去。但安脾土,则客热自去矣。

  浮绝肤硬冷如水。

  无胃脉者,气衰则身冷,血衰则肤硬。

  沉数中消好嗜卧,

  歌云:脾数中消好嗜眠,胃翻口臭及牙宣。

  沉迟中满积滞凝;

  沉迟中寒,因伤冷物成积,以致腹中胀满,少食,痰饮气促,癖,鼓胀,急痛。

  沉甚气促胸腹痛,

  气短促,胸至脐腹疼痛。

  沉缓气结腹不宁;

  沉缓乃上盛下虚,气不升降,而气结在腹,短促不舒。

  沉实虚火蒸脾土,

  实乃隐伏,阳火在内,炎蒸脾土,致脾气虚,胃气壅,所以不能食,须要温和脾胃。

  沉微土郁致心疼;

  沉微,乃脾土郁结之气为患,上排于心为痛,或为噫气阻食。

  沉伏积块或发痔,

  伏主积,气块与痔,皆阴积所结而成。

  沉涩少食肌不生;

  涩乃心火虚少,致令脾无生气,不能宣化水谷,或作呕吐,或只食少,虽食亦不生肌,沉濡少气弱气喘,

  沉濡主少气,沉弱主气喘。

  沉绝腹满四肢羸。

  无脾脉者,苦下利,善呕,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甚则肢瘦腹大,乃气蛊也,必有腹痛。

  俱虚四逆泻不已,

  脾胃俱虚,少气不足以息,四肢逆冷,寒泻不已。

  俱实身热胀喘惊。

  脾胃俱实,身热腹胀,胁痛作喘多惊。

  命门沉实最为佳,

  命门脉喜满指,沉实带滑不数。

  微沉胞络无火邪;

  初沉者,胞络相火本脉也。浮数则为火动,沉迟则为火衰。

  三焦呼吸审虚实,

  三焦无位,惟浮诊以呼吸审其虚实。呼出二至,则心肺上焦邪轻;吸入二至,则肝肾下焦邪轻;呼吸之间一至,则脾胃中焦邪轻。先辈有以浮取上焦合心肺脉,中取中焦合脾胃脉,沉取下焦合肝肾脉。不合则气乱,须再切之。但右尺有三脉,浮为三焦,略沉为胞络,沉为命门,不若以呼吸间取之。

  女人三脉滑浮嘉;

  女人喜满指浮泛,伏涩者无子。

  浮数遗精还是热,

  相火盛热,则精自流通。

  浮迟冷泻气不奢;

  浮迟,阳气已衰,故见冷泻,盗汗等症。

  独浮便结风侵肺,

  诀云: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固难通。

  浮大腹胀脸红华;

  腹胀脉浮大,宜调其血,火盛则脸红心躁。

  浮弦停水或蒸怯,

  弦主脐下急痛,停水为积,素虚者得之,为骨蒸怯症。

  浮滑火泻渴饮茶;

  浮滑,痰火作泻,口渴腹鸣。

  浮紧小腹筑筑痛,

  浮紧,下部筑然掣痛。

  浮芤便血定无差:

  浮芤,大肠便血。

  浮细虚汗心振惧,

  浮细主畏寒,多汗心振。

  浮绝阴冷子户遮。

  右尺浮取脉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冷阴寒,妇人绝产,带瘕无子。

  沉数消渴小便赤,

  沉数,命门火盛,主作渴溺赤。

  沉迟冷泻便清频;

  沉迟,命门火衰,故泻冷便清。

  沉甚水肿缓腰痛,

  沉甚,水症,必先脚膝,沉缓专主腰痛。

  沉微疝痛泻浊津;

  沉微主膀胱疼痛作泻,或津液下流为浊为带。

  沉实转筋兼膝痛,

  沉实主转筋,膝下痛,或下利,或便难。

  沉涩脐冷竭精人;

  沉涩,真精枯竭,大便秘滞,小腹与胫俱冷。

  沉弱滑泻伏痛逼,

  弱脉主脏冷滑泻,伏脉主下寒痛逼。

  沉绝足冷见鬼神。

  无命门脉者,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

  三脉贵有虚中实,

  三脉俱实,则热极难解。三脉俱虚,则冷极难补。贵乎似虚而实,似弱而滑。

  生死兼此断为真。

  命门一云命脉,又两尺前一分名神门,诊命门脉上溢耳。凡病有此脉则生,无此脉则死。断生死固以胃气为主,兼此尤为真的。但命门男女有异:天道右旋,男子先生右肾,故命门在右,而肾在左;地道左旋,女子先生左肾,故命门在左,而肾在右。若男子病,右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不死;若女子病,左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亦不死。

  气口人迎脉诀

  此即上古诊法其二也。气口,右手关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劳、任务勤苦与饮食无节,皆为内伤不足之症。其所以名气口者,五脏之气,必因胃气而升于手太阴故也。人迎,左手关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皆为外感有余之症。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虚而入故也。若脏气平者,邪自难犯,故先气口而后人迎也。汉论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然七情蕴郁,正由宿食助发。若专伤食而无七情,则不应气口。又论伤寒皆自太阳始,然经云,风喜伤肝,寒喜伤肾,暑喜伤心胞,湿喜伤脾,热喜伤心,燥喜伤肺,以类推之。风当自少阳,湿当自阳明,暑当自三焦,寒当自太阳,此丹溪独得经旨,发仲景未发也。其外非六淫、内非七情而病者,谓之不内外因,本经自病也。非若气口人迎传变乘克,但三因皆以胃气为主。

  经云:气口,太阴也,兼属脾。又云:人迎亦胃脉也。脉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生。故取李仲南三因歌括于前,而以丹溪图说之。

  喜则伤心脉必虚,

  喜则气缓,脉散而虚。甚则神庭融溢,而心脉反沉。盖喜甚则火盛侮金;肾水复母仇而克心。暴喜暴怒,多有暴中之患,亦此意也。

  思伤脾脉结中居;

  思则气凝,脉短而结。甚则意舍不宁,而脾脉反弦。

  因忧伤肺脉必涩,

  忧则气滞而脉沉涩,甚则魄户不闭,而肺脉反洪。

  怒气伤肝脉定濡;

  怒则气逆而脉濡,或激甚则魂门弛长,而肝脉反涩。

  恐伤于肾脉沉是,

  恐则气下,怯而脉沉,甚则志室不遂,而肾脉反濡。濡属土也,或疑神庭、志室等穴,皆属太阳。殊不知五脏系背,诸穴于五脏则为有形之经络,于太阳则为无形经之络,特其过脉耳。

  缘惊伤胆动相胥;

  惊则气乱而脉动,甚则入肝脉散,小儿泻青,大人面青。又,大惊入心者,尿血怔忡。

  脉紧因悲伤胞络,

  悲则气急而脉紧缩,甚则心胸络与肺系气消而脉虚。

  七情气口内因之。

  凡七情伤之浅者,惟气口紧盛而已。伤之深者,必审何部相应,何脏传次,何脏相克。克脉胜而本脏脉脱者,死。噫!七情为患如此。和乐以养中和,实养德养身急务也。

  紧则伤寒肾不移,

  寒伤肾,脉沉而紧,初自足太阳而入,其脉浮盛而紧。浮者,足太阳;紧者,伤寒;盛者,病进也。

  虚因伤暑向心推;

  暑伤心,脉虚,初自手少阳而入,脉洪虚而数。洪者,手少阳;虚者,伤暑;数者,病增也。

  涩缘伤燥须观肺,

  燥伤肺,脉涩,初自手阳明而入,脉浮而数。浮者,手阳明;数者,伤燥。

  濡细伤湿更看脾;

  湿伤脾,脉细而濡,初自足阳明而入,脉细涩而长。涩者,足阳明;濡者,伤湿;长者,病袭也。

  浮则伤风肝部应,

  风伤肝,脉浮而盛,初自足少阳而入,脉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阳;浮者,伤风;散者,病至也。

  弱缘伤热察心知;

  热伤心胞络,脉沉弱而缓,初自三焦而入,脉浮而弱。沉者,心胞络;弱者,伤热;缓者,病倦也。暑与热同气,正心多不受邪,每归胞络,此与暑伤心互看。

  外因但把人迎审,细别六淫皆可医。

  凡外感轻者,惟人迎紧盛,或各部单见而已。重则各部与人迎相应,其传变与伤寒参看。

  劳神役虑爱伤心,虚涩之中仔细寻;

  血虚神耗。

  劳役阴阳每伤肾,须因脉紧看来因;

  房劳伤精。

  房帷任意伤心络,微涩之中细忖度;

  精枯。

  疲剧筋痛要伤肝,仔细思量脉弦弱;

  筋痛则动,脉弦弱带数。

  饥则缓弦脾受伤,

  胃气虚也。

点击下载App,搜索"医学入门",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