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医宗金鉴",免费读到尾

  ●封口药:见鼻柱骨伤

  齿

  ●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

  ●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别。

  ●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齿者:

  ·只用补肌散敷之,并封口药。

  ·内服破血药,以止其痛。其药只用水煎,不宜酒煎,此法颇收功效

  ●如牙断跌磕砍伤:

  ·牙齿未动者,用芙容膏涂之。

  ·如齿动者,用蒺藜根烧存性为末,常揩搽之即牢,用固齿散时时揩之亦佳。

  按、方剂:●补肌散

  止血除痛,避风续筋骨,生肌肉。

  地黄苗地菘青蒿苍耳苗赤芍药(水煎取汁)各五两生艾汁三合

  以上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午时修合,以前药汁拌石灰阴干,入黄丹三两,更杵为细末。凡有伤折出血,用药包封,不可动,约十日可瘥,不肿不脓。

  ●芙蓉膏

  治打扑伤损,肿痛,紫黑色久不退者。

  紫荆皮南星各一两芙蓉二两独活白芷赤芍药各五钱

  以上共为末,用生姜汁、茶清调温贴敷,伤损紫黑色久不退者,加肉桂五钱。

  ●固齿散

  骨碎补牡鼠骨(灰)

  共研细末,磁罐收贮听用。

  ●封口药:见鼻柱骨伤注:

  寿台骨

  ●寿台骨,即完骨,在耳后接于耳之玉楼骨者也。

  ●若跌打损伤,其耳上下俱肿起,耳内之禁骨有伤,则见血脓水,耳外瘀聚,凝结疼痛,筋结不能舒通,以致头晕眼迷,两太阳扶桑骨胀痛,颈项筋强,虚浮红紫,精神短少,四肢无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

  ●以乌龙膏敷耳伤处,用丝棉裹导气通瘀锭塞耳内;内服人参紫金丹,通瘀散肿;外再以八仙逍遥汤熏洗,消散虚浮肿痛。忌食热物发物。

  ●如血流不止,三日不饮食,必动脑髓,不宜治之。

  按、方剂:●乌龙膏:见凌云骨伤

  ●导气通瘀锭:见颠顶骨伤

  ●人参紫金丹:见囟骨伤

  ●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旋台骨

  ●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一名天柱骨。

  ●此骨被伤,共分四证:

  ·一曰从高坠下,致颈骨插入腔内,而左右尚活动者,用提项法治之

  ·一曰打伤,头低不起,用端法治之。

  ·一曰坠伤,左右歪斜,用整法治之。

  ·一曰仆伤,面仰头不能垂,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骨随头低,用推、端、续、整四法治之。

  ●凡治者,临证时:

  ·问其或坠车马踒伤,或高处坠下折伤,或打重跌倒。

  ·再问其或思饮食,或不思饮食,或四肢无伤,而精神不减,或精神短少。

  ·或能坐起行走,或昏睡不语,或疼痛不止,瘀聚凝结,肿硬筋胀。

  ·皆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敷万灵膏,并洗海桐皮汤,灸熨定痛散。

  外按手法治之,手法详首卷。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定痛散:见囟骨伤

  颠顶骨

  ●颠者,头顶也。其骨男子三叉缝,女子十字缝。

  ●一名天灵盖,位居至高,内涵脑髓,如盖,以统全体者也。

  ●或磞撞损伤,如猝然而死,身体强硬,鼻口有出入声气,目闭,面如土色,心口温热跳动者,此证可治。

  ●切不可撅拿,并扶起盘坐,盖恐惊乱之气上冲,或从伤处,或从七窍走泄,必伤性命也。

  ●惟宜屈膝侧卧

  ·先将高醋调混元膏,敷于顶上,以定痛消肿,活血拔毒。

  ·再将草纸卷点着,令烟气熏其口鼻,再燃煤淬入醋内,使热气熏蒸口鼻,如无煤之处,烧铁淬之亦可,以引五脏血脉,使之通和。

  ·待其口中呻吟有声,即以童便调八厘散温服,可以气转阳回。

  ·外用手法,推按心胸、两肋、腋下、腹上。

  ·并轻托内腕攒筋,频频揉摩,即掌后高骨,寸关尺诊脉处也。

  ●夫冲撞损伤,则筋脉强硬

  ·频频揉摩,则心血来复,命脉流通,即可回生。

  ·常服正骨紫金丹。

  ·复外用散瘀和伤汤,洗去前敷之混元膏,再换敷混元膏。

  ·服丸药后,或大便色黑干燥,此乃肠胃存有瘀血,或有耳聋者,俱服加减苏子桃仁汤,以逐瘀血,健脾胃,养精神。

  ·兼用导气通瘀锭塞于耳中。

  ·饮食宜素粥汤饮,忌气怒油腻面食。卧处宜净室,勿令人喧乱。

  ●若伤重已死者

  ·用白布缠头,以木棍轻轻拍击足心,再提发令其直正,安定颈骨,舒其筋络。

  ·外敷混元膏,内服紫金丹。

  ●若地车马损伤颠缝者,其邪坠而下,多在左,而少在右,因右手利便而然也,其治法同磞撞诸伤。

  ●如顶骨塌陷,惊动脑髓,七窍出血,身挺僵厥,昏闷全无知觉者,不治。

  按、方剂:●混元膏

  治打扑损伤,骨碎筋翻,瘀血凝聚,消青紫肿痛等证。

  羚羊血五钱没药五钱漏芦三钱红花三钱大黄二钱麝香三钱升麻三钱白芨五钱生栀子二钱甘草二钱明雄黄五公白敛三钱

  共为细末,用高醋熬成膏,敷于顶上。

  ●八厘散

  治跌打损伤,接骨散瘀。

  苏木面一钱半两钱一钱自然铜(醋淬七次)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血竭三钱麝香一分红花一钱丁香五分番木鳖(油炸去毛)一钱

  共为细末,黄酒温服,童便调亦可。

  ●正骨紫金丹

  治跌打扑坠闪错损伤,并一切疼痛,瘀血凝聚。

  丁香木香瓜儿血竭儿茶熟大黄红花各一两当归头莲肉白茯苓白芍各二两丹皮五钱甘草三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童便调下,黄酒亦可。

  ●散瘀和伤汤

  治一切磞撞损伤,瘀血积聚。

  番木鳖(油炸去毛)红花生半夏各五钱骨碎补甘草各三钱葱须一两水五碗煎滚,入醋二两,再煎十数滚,熏洗患处,一日十数次。

  ●加减苏子桃仁汤

  治瘀血内聚,心经瘀热,大肠不燥者。

  苏子三钱苏木(末)一钱红花一钱桃仁(炒)麦冬橘红各三钱赤芍竹茹当归(酒洗)各二钱水三钟,煎一钟,渣二钟,煎八分,温服。

  ●导气通瘀锭专治耳聋奇方。

  用不去油巴豆一个,斑蝥三个,麝香少许,以葱涎蜂蜜和捻如麦粒形,丝棉裹置耳中,响声如雷,勿得惊惧,待二十一日,耳中有脓水流出,方可去锭,奇妙无比。

  颊车骨

  ●颊车骨,即下牙床骨也,俗名牙钓,承载诸齿,能咀食物,有运动之象,故名颊车。

  ●其骨尾形如钩,上控于曲颊之环。

  ●或打仆脱臼,或因风湿袭入钩环脱臼,单脱者为错,双脱者为落。

  ●凡治脱者

  ·用手法摘下不脱者,以两手捧下颏,稍外拽,复向内托之,则双钩皆入上环矣。

  ·再以布自地阁缠绕头顶以固之。

  ·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膏。

  ·待能饮食后,去布,只用布兜其下颏,系于顶上,二三日可愈。

  ●若双脱者,治法同前。若欠而致脱臼者,乃突滑也,无妨。

  ●脱臼者,俗名吊下巴。欠者,俗名打哈气。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鼻梁骨

  ●鼻孔之界骨,名曰鼻梁骨,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凡鼻两孔伤凹者可治,血出无妨。

  ●若鼻梁骨凹陷者,用当归膏敷贴。

  ●若两孔跌磕伤开孔窍,或金刃伤开孔窍,用封口药敷伤处,外以消毒定痛散贴之退肿。

  ●若鼻被伤落者,用缀法。

  按、方剂:●封口药治跌打损伤,皮开肉破,及金刃伤割喉断耳,缺唇伤破肚皮,跌破阴囊皮等证大效。

  明净乳香没药儿茶当归杉皮炭各一钱麝香五厘片脑一分猪聍叶(如无此叶,用葛叶毛藤子叶亦可)一钱

  以上各另碾细末,称合和匀,入麝碾细,次入片脑研匀,磁罐收贮听用。

  ●消毒定痛散

  治跌扑损伤,肿硬疼痛。

  无名异(炒)川大黄各五钱木耳(炒)

  共为末,蜜水调涂。如内有瘀血,砭去敷之。若腐处,更用当归膏敷之尤妙。

  ●神效当归膏

  此膏敛口生肌,拔毒止痛,并诸疮毒气壅盛,腐化成脓。

  当归黄蜡各一两麻油四两

  以上将当归入油,煎令焦黑,去滓,次入黄蜡,急搅化,放冷,以磁器收贮,用时以旧绢布摊贴。一方用白蜡。

  ●缀法耳伤落者同此。

  用人发,入阳城罐,以盐泥固济,过为末药。急以所伤耳鼻,蘸药安缀故处,以软绢缚定效。昔江怀禅师被驴咬落其鼻,一僧用此缀之如旧。

  正骨心法\\胸背部

  尾骨

  ●尾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

  ●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其末节名曰尾闾,一名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若蹲垫壅肿,必连腰胯,内服正骨紫金丹,洗以海桐皮汤,贴万灵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伤

  ●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歧骨

  ●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

  ●内近心君,最忌触犯。或打扑,或马撞,则血必壅瘀而多疼痛:

  ·轻者只在于膈上

  ·重者必入心脏,致神昏目闭,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喘鼻扇,久而不醒,醒而神乱,此血瘀而坚凝不行者也,难以回生。

  ·如神不昏乱,仅瘀痛不止,胸满气促,默默不语,醒时犹能稍进饮食者,宜早晨服加减苏子桃仁汤加枳壳,晚服疏血丸,外贴万灵膏,再以炒热定痛散熨之,庶可愈也。

  ●又凡周身骨之两叉者,皆名岐骨,学者宜知之。

  按、方剂:●加减苏子桃仁汤:见颠顶骨伤

  ●疏血丸:见凌云骨伤

  ●万灵膏、定痛散:俱见囟骨伤

  背骨

  ●背骨,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

  ●其形一条居中,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上载两肩,内系脏腑,其两旁诸骨,附接横叠,而弯合于前,则为胸胁也。

  ●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

  ·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

  ·内服正骨紫金丹。

  ·再敷定痛散,以烧红铁器烙之,觉热去敷药,再贴混元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混元膏:俱见颠顶伤。

  ●定痛散:见囟骨伤

  蔽心骨

  ●蔽心骨,即鸠尾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下岐骨之间。

  ●跌打撞振伤损,疼痛不止,两胁气串,满腹疼痛,腰伛不起,两手按胸者,宜内服八厘散,外用艾醋汤洗之,敷万灵膏,渴饮淡黄酒,忌茶水、生冷、糠米粥。

  按、方剂:●八厘散: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腰骨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间骨也。

  ●若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宜用手法,将两旁脊筋,向内归附膂骨,治者立于高处,将病人两手高举,则脊筋全舒,再令病人仰面昂胸,则膂骨正而患除矣。

  内服补筋丸,外贴万灵膏,灸熨止痛散。

  按、方剂:●止痛散

  止痛消肿,活血通经,避风驱寒。

  防风荆芥当归蕲艾牡丹皮鹤虱升麻各一钱苦参铁线透骨草赤芍药各二钱川椒三钱甘草八分共享末,装白布袋内,扎口煎滚熏洗。

  ●补筋丸:见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凫骨

  ●凫骨者,即胸下之边肋也。

  ●上下二条,易被损伤,左右皆然。自此以上,有肘臂护之,难以着伤。在下近腹者,用手提之易治,盖其肋近边,可以着手,则断肋能复其位也。

  ●其人必低头伛腰,痛苦呻吟,惟侧卧不能仰卧,若立起,五内皆痛,或头迷神昏,饮食少进:

  ·宜内服正骨紫金丹。

  ·洗以八仙逍遥汤。

  ·贴万灵膏及散瘀等药可愈。

  ●若在上之第二肋,或有断裂垫伤,塌陷不起,因位居膈上,难以入手,虽强为之,亦难完好。其所伤之血留于膈上,若不随药性开行,必结成包囊,其包轻者系黄水,硬者系血块,则成痼疾矣。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胸骨

  ●胸骨,即骭骨,乃胸胁骨之统名也:

  ·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

  ·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胁下小肋骨曰季胁,俗名软肋。

  ·肋者,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又名曰胠。

  ●凡胸骨被物从前面撞打跌仆者重,从后面撞仆者轻。

  ·轻者先按证用手法治之

  ·再内服正骨紫金丹

  ·外用面麸和定痛散灸熨之

  ·或以海桐皮汤洗之,贴万灵膏即能获效。

  ●若内血瘀聚肿痛,伛偻难仰者:

  ·早晨以清上瘀血汤、消下破血汤,分上膈、下膈以治之。

  ·晚服疏血丸。

  ●有受伤日久,胸骨高起,肌肉削瘦,内有邪热瘀血,痞气膨闷,睛蓝体倦,痰喘咳嗽者,宜加减紫金丹,以消热化痰,理气健脾,润肌定喘。

  ●若伤重者,内干胸中,必通心、肺两脏,其人气乱昏迷,闭目,呕吐血水,呃逆战栗者,则危在旦夕,不可医治矣。

  ●若两侧撅肋诸骨被伤者:

  ·则相其轻重以分别治之

  ·凡胸胁诸伤轻者,如黎桐丸、三黄宝蜡丸等药,皆所必需,宜酌用之。

  按、方剂:●清上瘀血汤

  治上膈被伤者羌活独活连翘桔梗枳壳赤芍当归(酒洗)山栀子黄芩甘草川芎桃仁红花苏木川大黄生地黄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消下破血汤

  治下膈被伤者。

  柴胡川芎川大黄赤芍药当归栀子五灵脂木通枳实(炒)红花赤牛膝泽兰叶苏木生地黄黄芩桃仁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加减紫金丹

  白茯苓苍术(米泔浸,炒)各二两当归熟地黄白芍药(炒)

  陈皮各四两肉苁蓉(酒洗去鳞甲)一两丁香一钱红花五钱瓜儿血竭三钱乳香(去油)三钱没药(去油)三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用黄酒送下。

  ●黎桐丸

  治跌打损伤,瘀血奔心,昏晕不省,及一切无名肿毒,昏困欲死等证京牛黄冰片麝香各二钱五阿魏雄黄各一两川大黄儿茶天竺黄三七瓜儿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二两藤黄(隔汤煮十数次,去浮沫,用山羊血五钱拌晒。如无山羊血,以子羊血代之)二两

  以上十三味,共为细末,将藤黄化开为丸,如芡实大,若干,稍加白蜜,外用蜡皮封固。内服用无灰酒送下,外敷用茶卤磨涂,忌一切生冷发物。

  ●三黄宝蜡丸

  专治一切跌打损伤及破伤风,并伤力成痨,女人产后恶露不尽,致生怪证,瘀血奔心,痰迷心窍,危在旦夕。重者一钱,轻者三分,用无灰酒送下,立刻全生。如被鸟枪打伤,铅子在内,危在倾刻,服一钱,吃酒数杯,睡一时,汗出即愈。如外敷,将香油热化少许,鸡翎扫患处。服药后忌凉水、生冷、烧酒三日,如不忌此酒,则药无功。

  天竺黄三两雄黄二两刘寄奴红芽大戟(去骨)骐驎竭各三两归尾一两五钱朱砂儿茶各一两净乳香(去油)三钱琥珀轻粉水银(同轻粉研不见星)麝香各三钱

  以上各称足分两,各研为细末,如无真天竺黄,以真胆星三两代之,再用好黄蜡二十四两,炼净,滚汤坐定,将药投入,不住手搅匀,取出装磁罐内备用。

  ●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定痛散:俱见囟骨伤

  ●疏血丸:见凌云骨伤

  正骨心法\\器具释义

  器具总论

  ●跌扑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

  ●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

  ●则危证可转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

  杉篱

  ●杉篱者,复逼之器也。量患处之长短阔狭、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为之,酌其根数,记清次序,不得紊乱,然后于每根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之,有似于篱,故名焉。但排列稀疏,不似竹廉之密耳。

  ●用法释义:

  ·凡用以围裹于竹帘之外,将所穿之绳结住,再于篱上加绳以缠之,取其坚劲挺直,使骨缝无离绽脱走之患也。

  ·盖骨节转动之处,与骨节甚长之所,易于摇动,若仅用竹廉,恐挺劲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环抱之,则骨缝吻合坚牢矣。

  竹帘

  ●竹帘者,即夏月凉帘也,量患处之大小长短裁取之。

  ●用法释义:

  ·凡肢体有断处,先用手法安置讫,然后用布缠之,复以竹廉围于布外,紧扎之,使骨缝无参差走作之患,乃通用之物也。

  披肩

  ●披肩者,用熟牛皮一块,长五寸,宽三寸,两头各开二孔,夹于伤处,以棉绳穿之,紧紧缚定,较之木板稍觉柔活。

  ●用法释义:

  ·凡两肩扑坠闪伤,其骨或断碎,或旁哭,或斜努,或骨缝开错筋翻

  ·法当令病人仰卧凳上,安合骨缝,揉按筋结。

  ·先以棉花贴身垫好,复以披肩夹住肩之前后,缚紧。

  ·再用白布在外缠裹毕,更用扶手板,长二尺余,宽三、四寸,两头穿绳,悬空挂起,令病人俯伏于上,不使其肩骨下垂。

  ·过七日后,开视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愈,则仍用之。

  ·若不根据此治法,后必遗残患芦节。

  抱膝

  ●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线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于竹圈及四足之上,用于膝盖,虽拘制而不致痛苦矣。

  ●用法释义:

  ·膝盖骨复于楗、二骨之端,本活动物也。若有所伤,非骨体破碎,即离位而突出于左右,虽用手法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牵动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复离原位,而遗跛足之患也。

  ·其法将抱膝四足,插于膝盖两旁,以竹圈辖住膝盖,令其稳妥,不得移动,再用白布宽带紧紧缚之。

  振梃

  ●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

  ●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

  ●用法释义:

  ·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

  ·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梃轻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呃,而心神安矣。

  ·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拽锯,身体僵硬,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裹廉

  裹廉,以白布为之,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故名裹帘。

  其长短阔狭,量病势用之。

  攀索

  攀索者,以绳挂于高处,用两手攀之也。

  叠砖

  ●叠砖者,以砖六块,分左右各叠置三块,两足踏于其上也。

  ●用法释义:

  ·凡胸腹腋胁,跌打碰撞垫努,以致胸陷而不直者。

  ·先令病人以两手攀绳,足踏砖上,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个,令病人直身挺胸,少倾又各去砖一个,仍令直身挺胸,如此者三,其足着地,使气舒瘀散,则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也。

  ·再将其胸以竹帘围裹,用宽带八条紧紧缚之,勿令窒碍。

  ·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

  腰柱

  ●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肩担形,宽一寸,厚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俱自侧面钻孔,以绳联贯之。

  ●用法释义:

  ·凡腰间闪挫岔气者,以常法治之。

  ·若腰节骨被伤错,膂肉破裂,筋斜伛偻者,用醋调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骨两旁,务令端正;再用蕲艾,做薄褥覆于柱上,以御风寒,用宽长布带,绕向腹前,紧紧扎裹,内服药饵,调治自愈。

  通木

  用杉木宽三寸,厚二寸,其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外面平整,向脊背之内面刻凹形,务与脊骨膂肉吻合,约以五分(分去声)度之。

  ●第一分自左侧面斜钻二孔,右侧面斜钻二孔,越第二分至第三分、四分、五分,俱自左右侧面各斜钻一孔,用宽带一条,自第一分上左孔穿入,上越右肩,下胸前,斜向左腋下绕背后,穿于第一分右次孔内;再用一带自第一分上右孔穿入,上越左肩,下胸前,斜向右腋下绕背后,穿入第一分左次孔入,两带头俱折转紧扎木上。

  ●第三分、四分亦以带穿之,自软肋横绕腹前,复向后穿入原孔内,紧扎木上。

  ●第五分以带穿入孔内,平绕前腹,复向后紧扎木上,切勿游移活动,始于患处有益。

  ●凡用此木,先以绵絮、软帛贴身垫之,免致疼痛。

  ●用法释义:

  ·凡脊背跌打损伤,膂骨开裂高起者,其人必伛偻难仰,法当令病者俯卧,再着一人以两足踏其两肩,医者相彼开裂高起之处,宜轻宜重,或按或揉,令其缝合,然后用木根据前法逼之,或端或拿。

  正骨心法\\手法总论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观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

  ●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

  ●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按摩法

  ●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

  ●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

  ·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

  ·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接法

  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

  ●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傍突。

  ●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

  ●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推拿法

  ●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

  ●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

  ·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

  ·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

  ·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

  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已上诸条,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临证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摸法

  ●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

  ·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

  ·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

  ·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根据法治之。

点击下载App,搜索"医宗金鉴",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