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医宗金鉴",免费读到尾

  【注】●膜入水轮者,因黑白睛上生疮而起,愈后疮痕不没,渐生翳膜,侵入水轮,此乃肝经积热,大肠燥滞,邪热上逆所致。

  ●宜用退热饮子,清降其热。

  冲风泪出歌

  条文:风泪初起冬月甚,久则冬夏泪蒙蒙,肝虚冷泪不疼赤,实则热泪肿红疼,虚用补肝归白芍,蒺芎熟地木贼风,实用茶调荆薄草,贼防羌决菊膏芎。

  方剂:止泪补肝散方

  当归二钱白芍药(炒)一钱蒺藜一钱川芎五分熟地黄二钱木贼一钱防风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远,去渣温服。

  川芎茶调散方

  荆芥薄荷甘草(炙)木贼防风羌活石决明()菊花石膏川芎各一两

  右为细末令匀,每服三钱,食后茶清调下。

  【注】●冲风泪出之证,见风泪出,初起则冬月甚,夏月轻,久则冬夏皆然,此乃肝藏虚风邪热所致。

  ●若泪冷不赤不痛为虚,宜用补肝汤,泪热肿赤疼痛为实,宜用川芎茶调散。

  横翳歌

  条文:横翳横格在瞳心,形如剑脊白如银,内虚风热攻冲脑,胃熟肝邪致目昏。

  还睛决明车前地,芩防辛味黑人参,七宝车前连炙草,丹砂石决犀羚均。

  方剂:横翳还睛丸方

  石决明一两车前子一两生地黄二两黄芩一两防风二两细辛五钱五味子半两黑参一两人参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送下三钱。

  七宝散方

  车前子胡黄连丹砂石决明甘草各五分犀角一钱羚羊角一钱

  右为细末,以水二盏,煎去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注】●横翳又名剑脊翳,自瞳人中映出于外如剑脊,中高边薄,横格于瞳人中心,色白如银。

  ●缘内虚肝邪胃热,上冲于脑,脑脂下流入眼,致成内障,宜服还睛丸

  七宝散。

  涩翳歌

  条文:涩翳微赤凝脂色,瞳人端正渐失明,时时隐涩疼无泪,或聚或开无定形。

  还睛散内车防桔,元味芩茶叶茺,亦用七宝丸珠珀,决脑茺参熊胆同。

  方剂:涩翳还睛散方

  车前子一钱半防风一钱桔梗一钱元参一钱五味子五分知母二钱黄芩一钱细茶二钱半茺蔚子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涩翳七宝丸方

  珍珠五钱琥珀二两石决明二两龙脑一分茺蔚子一两人参一两熊胆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食前茶清送下一钱。

  【注】●涩翳证,瞳神内微赤如凝脂之色,瞳神端正,渐渐昏朦,时复涩痛而无泪出,其翳无定,或聚或开,宜先用还睛散,后用七宝丸内消其翳也。

  瞳人干缺歌

  条文:瞳人干缺瞳形缺,左右上下不成圆,色白脑脂流下患,色黑肝胆热虚愆。

  色白泻肝苓地骨,麦知芍蔚黑参添;色黑镇肝山药丸,参苓石决细车前。

  方剂:瞳缺泻肝汤方

  黄芩一钱地骨皮一钱麦门冬一钱知母一钱赤芍药一钱半茺蔚子一钱半黑参一钱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瞳缺镇肝丸方

  干山药二两五味子五钱人参茯苓石决明各一两半细辛五钱车前子一两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米汤送下二钱。

  【注】●瞳人干缺内障,初患之时,忽因疼痛难忍,细看瞳人现出缺形,或左或右,或上或下,缺而不圆,瞳人之色,黑白不定。

  ●色白乃脑脂流下为患,宜服泻肝汤;色黑则胆热肝虚,宜服镇肝丸。

  睑生风粟椒疮歌

  条文:椒疮风粟睑胞生,多泪难睁摩涩疼,脾经风热粟黄软,脾经湿热椒硬红。

  洗后用清脾饮,知母翘军生地风,黄芩元粉黄连桔,陈皮荆芥黑参灵。

  方剂:除风清脾饮知母连翘大黄生地黄防风黄芩元明粉黄连桔梗陈皮荆芥穗黑参各等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温服。

  【注】●椒疮风粟之证,或起于睑边,或生于胞内,眦泪多难睁,沙涩摩睛疼痛。

  ●粟疮如粟,其形黄软,属脾经风热而成;椒疮如椒,其形红硬,属脾经湿热而成。

  ●并宜洗出血,服除风清脾饮,椒疮倍芩连生地,风粟倍荆芥防风。

  睑硬睛疼歌

  条文:睑硬睛疼胞肿硬,瘀血翳膜目睛疼,膈中积热肝风盛,外涂焮肿瘀红,凉膈硝黄车前黑,黄芩知母栀仁茺。

  方剂:焮肿膏方见卷末凉膈散方

  芒硝大黄车前子各一钱黑参一钱半黄芩知母栀子(炒)茺蔚子各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注】●睑硬睛疼,初患之时,时觉疼胀,久则睑胞肿硬,睛珠疼痛。

  ●此缘膈中积热,肝经风毒,上冲于目,宜洗去瘀,外涂焮肿膏,内服凉膈散。

  鸡冠蚬肉歌

  条文:鸡冠蚬肉内眦生,胃心积热共肝风,或青或赤如鸡蚬,轻侵风轮重掩瞳。

  钩割后抽风桔,硝黄车黑细芩风,茺蔚丸芩石决黑,军芩山药地黄茺。

  方剂:抽风汤方

  桔梗一钱芒硝一钱五分大黄一钱车前子一钱黑参一钱五分细辛一钱黄芩一钱五分防风二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茺蔚丸方

  黄芩一两石决子()一两黑参一两大黄一两茯苓一两山药(炒)三两生地黄一两五钱茺蔚子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空心茶清下三钱。

  【注】●鸡冠蚬肉之证,起于睥眦之内,或青或赤,如鸡冠蚬肉之形,渐渐而长,从大眦侵及风轮,久则掩及全目。

  ●此乃脾胃积热,肝风上冲所致。

  ●先宜用手法割后,服抽风汤或茺蔚丸。

  辘轳转关歌

  条文:辘轳转关肝风盛,旋转睛珠辘轳同,轻则瞳斜重反背,初起钩藤饮蝎芎,参防二麻僵蚕草,后服天冬饮赤令,羌活大冬五味子,人参知母蔚防风。

  方剂:钩藤饮钩藤五分全蝎(炒去毒)一钱川芎人参防风各七分麻黄三分天麻七分僵蚕(炒)一钱二分甘草(灸)三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服。

  天门冬饮赤茯芩七分羌活七分天门冬一钱五味子五分人参七分知母一钱茺蔚子一钱防风五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注】●辘轳转关之证,因肝经风邪壅盛,以致二目睛珠旋转不定,与辘轳相同,轻则瞳人偏斜,重则瞳人反背。

  ●初起宜用钩藤饮,疏散风邪;定后用天门冬饮,调理即愈。

  蟹睛疼痛歌

  条文:蟹睛努出蟹睛形,乌珠极痛涩羞明,肝胆积热肾虚热,虚软不疼实硬疼。

  实者泻肝车地骨,硝黄知知母黑柴茺,虚宜镇肾味知地,山药兔辛石决灵。

  方剂:泻肝汤方

  车前子地骨皮芒硝各一钱大黄知母各一钱半黑参一钱柴胡二钱茺蔚子二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渣,空心温服。

  镇肾决明丸方

  五味子半两知母(炒)生地黄山药(炒)各一两半菟丝子一两细辛半两石决明()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空心茶清送三钱。

  【注】●蟹睛之证,乌睛努出如珠,形似蟹睛,疼痛极甚,涩泪羞明,初起为实,硬而极痛;久则为虚,软而不疼。

  ●总因肝、胆积热冲睛,肾中虚热注目所致。

  ●实者宜泻肝汤,虚者用镇肾决明丸。

  鹘眼凝睛歌

  条文:鹘眼凝睛睛突起,目珠胀硬痛难当,积热上冲脑热注,外用摩风针血良,内服泻肠汤桔蔚,柴防芩黑共硝黄。

  方剂:摩风膏方见卷末泻肝汤方

  桔梗茺蔚子柴胡防风黄芩黑参芒硝大黄各等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注】●鹘眼凝睛之证,睛突于外,不能动转,坚硬高努如鹘眼,胀满疼痛难忍。

  ●此积热上冲,脑中风热,壅注于目所致。

  ●宜先用金针出血泻毒,外敷摩风膏,内服泻肝汤。

  惊振内障歌

  条文:惊振内障缘击振,脑脂恶血下伤睛,睛变渐昏成内障,左右相传具损明。

  镇肝石决茺山药,车柏辛防参茯苓,还睛散用人参桔,防细车前茺尉芎。

  方剂:惊振镇肝丸方

  石决明一两茺蔚子一两山药一两车前子一两柏子仁一两细辛五钱防风一两五钱人参一两茯苓一两

  右为细末,炼为丸,如桐子大,食后,食后,茶清送下三钱。

  惊振还睛散方

  人参一钱桔梗一钱防风一钱半细辛五分车前子一钱茺蔚子一钱芎藭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法渣温前。

  【注】●惊振内障,或因击误着头脑,致脑中脑脂恶血流入睛内,日久变成内障,左右相传,两目俱损,宜服镇肝丸还睛散。

  疮入眼歌

  条文:小儿疮入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疼,久生云翳如银色,肝经余热上冲睛,红花散用草归地,赤芍军翘紫草红。

  方剂:红花散方

  甘草当归尾生地黄赤芍药大黄连翘紫草红花各五分

  右为粗末,灯心草十茎,竹叶十片为引,以水一盏半,煎至五分,食远去渣温服。

  【注】●小儿疮之证,因患痘时疮生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羞明疼痛,久则生翳如银色,此乃痘后,肝经余热上攻睛瞳所致。

  ●宜用红花散,清热散瘀,其证自愈。

  外科卷下\\补遗

  行经目痛歌

  条文:女子行经目涩疼,眩晕头疼云翳生,去血过多肝脏损,当归补血薄羌茺,柴胡蒺藜菊防草,生地当归白芍芎。

  方剂:当归补血汤方

  薄荷五分羌活五分茺蔚子一钱柴胡八分蒺藜一钱菊花八分防风八分甘草四分生地黄二钱当归一钱五分白芍药一钱川芎八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注】●行经目痛者,女子遇经行之际,眼目涩痛,头疼眩晕,肿涩难开,生翳于黑睛上,或如粟米,或花翳白陷。

  ●此因经行去血过多,肝经虚损故也。

  ●宜用当归补血汤治之。

  妊娠目病歌

  条文:妊娠目病有余证,须辨气分血分医,气分旋螺瞳散大,天冬饮用茯苓知,羌活防风参五味,血分瘀血并凝脂,保胎芩芥归芍草,连翘芎地缩陈皮。

  方剂:天门冬饮天门冬一钱五分茯苓一钱知母一钱五分羌活五分人参五分五味子五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保胎清火汤方

  黄芩一钱二分荆芥穗当归身白芍药各一钱甘草(炙)三钱连翘一钱川芎八分生地黄缩砂仁陈皮各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远,去渣温服。

  【注】●妊娠目病者,为有余之证,有气分、血分之别。

  ●属气分者,多见旋瞳人散大,乃气分之热,宜天门冬饮;属血分者,多生瘀血,凝脂翳障,乃血分之热,宜用保胎清火汤以治之。

  附外治方

  方剂:焮肿膏方

  腻粉少许黄蜡代赭石(研)各五钱细磁末黄柏(细末)麻油各一两

  上为极细末,入铜杓内,入油蜡同煎为膏,涂患处。

  紫金膏方

  炉甘石(炉甘石入大银罐内,盐泥封固,用炭火一炷香,以罐通红为度,取起为来,用黄连水飞过,再入黄芩黄连黄柏汤内,将汤煮干,以甘石松花色)四两黄丹(入锅内,炒黑色,用草试之,草灼提起,如此三次,研极细末水飞)四两硼砂(研细飞过)三钱朱砂(研细飞过)三钱轻粉五分青盐(水洗水泥)五分珍珠三钱白丁香(乳汁化开,去渣)五分没药五分乳香五分海螵蛸(去皮研细)二钱桔矾五分

  砂五分当归(研细)五分川芎(研细)五分黄连(研细)五分甘草(研细)五分麝香五分冰片五分如法炮制,各研极细无声,用好白蜜十五两,入锅内,熬去沫,只用白蜜十两,先下炉甘石搅匀,次下黄丹搅匀,再下诸药,不住手搅匀,如紫金色,不粘手为度。

  石燕丹方

  炉甘石(炉甘石入大银罐内,盐泥封固,用炭火一炷香,以罐通红为度,取起为末,用黄连水飞过,再入黄芩黄连黄柏汤内,将汤煮干,以甘石如松花色)四两硼砂(铜杓内同水煮干)石燕琥珀朱砂(水飞)

  各取净末一钱五分鹰屎白(如无、白丁香代之)一钱冰片麝香各分半

  右为极细末,研至无声,每用少许,水蘸点眼大眦。

  枯涩无泪,加熊胆、白蛋。血翳,加真阿魏。黄翳,加鸡内金,风热翳,加蕤仁。热翳,加珍珠、牛黄。冷翳,加附子尖雄黄。老翳,倍硼砂,加猪胰子。

  摩风膏方

  黄连细辛当归杏仁(去皮、尖,为霜)防风松脂各五钱白芷黄蜡各一两麻油四两先将蜡油溶化,前药共研为细末,慢火熬膏,贴太阳穴。

  摩障灵光膏方

  黄连(锉如豆大,童便浸一宿,晒干为末)一两黄丹(水飞)三两当归(酒洗)二钱麝香五分乳香五分轻粉一钱矿砂一钱白丁香一钱龙脑一钱海螵蛸(俱另研细末)一钱炉甘石(以黄连一两,煎水淬七次,研细)六两先用好白蜜十两,熬五七沸,以净纸搭去蜡面,除黄丹外,下余药,用柳搅匀;次下黄丹再搅,慢火徐徐搅至紫色,却将乳香、麝香、轻粉、砂和匀,入上药内,以不粘手为度。

  广大重明汤方

  防风菊花龙胆草甘草细辛各等分

  右为粗末,水一盏,煎半盏,去渣带热熏洗。

  五胆膏方

  猪胆汁黄牛胆汁羊胆汁鲤鱼胆汁各二钱五分白蜜二两胡黄连(研末)青皮(研末)川黄连(研末)熊胆各二钱五分

  右将诸药末与蜜并胆汁和匀,入磁瓶内,以细纸封头牢系,坐饭甑中蒸,待饭熟为度。

  【注】

  能近怯远歌

  条文:近视清明远视昏,阳光不足被阴侵,定志丸用菖蒲远,朱砂人参白茯神。

  方剂:定志丸方

  菖蒲二两远志(去心)二两朱砂(研细另用)三钱人参一两白茯神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食后米饮汤送下。

  【注】●能近怯远者,非生成近视,谓平昔无此证,忽视物斤则明了,远则昏暗也。

  ●由其人阴偏盛,阳气不足,阳被阴侵,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也。

  ●宜定志丸补心壮神,神足则自能远视矣。

  瞳神散大歌

  条文:瞳神散大风轮窄,邪热蒸之风气攻,或因思怒痰寒疟,地黄丸内芍归芎,防已丹柴知二地,丹参独柏味寒茺。

  方剂:地黄丸方一名:羌活退翳丸

  白芍药(酒炒)一两三钱当归身(酒炒)五钱川芎(酒洗)三钱防己(酒制)二钱牡丹皮(酒洗)三钱柴胡三钱知母(盐水炒)三钱熟地黄(焙)八钱生地黄八钱丹参五钱独活三钱黄柏(酒制)五钱五味子三钱寒水石三钱茺蔚子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注】●瞳神散大者,谓瞳神散大,风轮反为窄窄一周,其则一周如线。

  ●乃邪热内蒸,风气上攻所致,亦有因忧思气怒,痰火伤寒,疟疾经产败血等证而成,宜用地黄丸。

  瞳神缩小歌

  条文:瞳神缩小如针簪,劳伤精血损肾肝,视不甚昏微隐涩,清肾抑阳黄柏连,草决芩归生地芍,独活知母枸杞寒。

  方剂:清肾抑阳丸方

  黄柏(盐水制)二两黄连(酒炒)二两草决明(炒)一两白茯苓二两当归(酒洗炒)一两生地黄二两白芍药(酒炒)一两独活八钱知母(盐水制)二两枸杞子二两寒水石(另研)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注】●瞳神缩小者,谓瞳神渐渐缩小如簪脚,其则如针。

  ●乃淫欲劳伤精血,亏损肾、肝二经所致。

  ●其证视物不甚昏,惟觉羞明隐涩,宜用清肾抑阳丸,壮水以制阳也。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九针原始歌

  九针因何而有名,原于天地大数生,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九九八十一,针应其数起黄钟,皮肉筋脉声阴阳,齿气九窍关节通。

  【注】●『灵枢、九针篇』帝曰:九针焉生,何因有名。

  ●歧伯曰: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终于九。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时,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风,九法野。

  ●九针者,圣人起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之数,针之数应之,而人之身形亦应之。

  ●皮应天,肉应地,血脉应人,筋应时,声应音,阴阳应律,齿面目应星,气应风,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九野,此天人相通之道也。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各有所主。

  镵针主治法歌

  镵针即今箭头针,主刺皮肤邪肉侵,毋令深入泻阳气,邪正相安荣卫均。

  【注】一曰:镵针式图

  ●经之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

  ●镵者,锐也;卒者,尾也。

  ●谓此针长一寸六分,上去末寸半,下祗留一寸之锋,欲浅刺不令深入也。

  ●镵针即今箭头针也,主刺邪热病在头身皮肤之证。

  ●毋令深入,深则有伤阳气。

  ●故必分许浅浅刺之,使邪去而正不伤,荣卫得和,则病除矣。

  员针主治法歌

  员针取法于絮针,主治邪气侵肉分,筩身卵锋不伤正,利导分肉邪自平。

  【注】二曰:员针式图

  ●经之二曰:员针者,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

  ●筩身卵锋者,谓身直如作筩,末锋员如卵锐也。

  ●员针即絮针也,主治邪气在分肉之间,盖筩身卵锋,利导分肉,能使邪气行而不伤于肌肉之正气也。

  鍉针主治法歌

  鍉针之锐如黍粟,恐其深入伤肌肉,按脉勿陷以致气,刺之邪气使独出。

  【注】三曰:鍉针式图

  ●经之三曰:鍉针者,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

  ●黍粟之锐者,员而微尖,利于用补者也。

  ●鍉针之锋,如黍粟之锐,主治邪在脉中。

  ●不欲深入,祗按脉以候气至,刺脉中之邪气,若使独出也。

  ●深按陷至肌肉,邪风虽出,而肌肉之正气必伤矣。

  锋针主治法歌

  锋针即今三棱名,主刺瘤邪时气壅,发于经络痼不解,泻热出血荣卫通。

  【注】四曰:锋针式图

  ●经之四曰:锋针者,取法于絮针,刃三隅,长一寸六分,其上去八分,下留八分。

  ●刃三隅者,盖直壮而锐,可以泻热出血也。

  ●锋针即今三棱针,主刺时气温热瘤邪也。

  ●凡发于经络中壅痼不解之病,用三棱针之锋利,以泻热出血,使经络开通,荣卫调和,而壅痼之疾愈矣。

  铍针主治法歌

  铍针之锋末如剑,主刺寒热两相搏,合而为痈脓已成,大脓一泻实时和。

  【注】五曰:铍针式图

  ●经之五曰:铍针者,取法于剑锋者,广二分半,长四寸。

  ●其必广二分半长四寸如剑锋者,取其能开通也。

  ●铍针之锋如剑者,主刺寒热相搏,或邪气郁于荣卫,凝滞不通,发为痈疽,其脓已成,用此开之,以取大脓。

  ●大脓泻则阴阳和,而痈热愈矣。

  员利针主治法歌

  员利形尖如牦,主治虚邪客于经,暴痹走注历节病,刺之经络实时痛。

  【注】六曰:员利针式图

  ●经之六曰:员利针者,取法于牦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长一寸六分。

  ●其取法于牦者,以毛之强者曰牦,用其细健可稍深也。

  ●员利针,尖其形如牦,员而且锐,主治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与走注历节疼痛等病。

  ●以此刺之则经络流通,而虚邪自去矣。

  毫针主治法歌

  毫针主治虚痹缠,养正除邪在徐缓,寒热痛痹浮浅疾,静入徐出邪正安。

  【注】七曰:毫针式图

  ●经之七曰:毫针者,尖如蚊喙,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

  ●其必尖如蚊喙者,取其微细徐缓也。

  ●毫针者,因取法于毫毛,故名之也。

  ●主刺邪客经络,而为痛痹邪气轻浅者也。

  ●凡正气不足之人,用此针刺之,静以徐往,渐散其邪,微以久留,缓养正气,则寒邪病痹浮浅之在络者,皆可平也。

  长针主治法歌

  长针主治虚邪阳,内舍骨解节腠殃,欲取深邪除远痹,刺法得宜始可康。

  【注】八曰:长针式图

  ●经之八曰:长针者,取法于綦针,长七寸。

  ●为其可以取深邪远痹也。

  ●长针即今环跳针也,主虚邪深入,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

  ●凡欲取深远疼痛之邪,必得身长末锋之针,如法以刺之,方能使深邪出,远痹解,而得安康也。

  大针主治法歌

  大针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体中,为风为水关节痹,关节一利大气通。

  按:此九针,皆本于『灵枢经』中大小、长短之法,无有异也。

  但细玩经中九针之用,凡所取者,皆言有余之实邪,则针之不宜于治虚也,从可知矣。

  【注】九曰:大针式图

  ●经之九曰:大针者,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

  ●尖形如挺,粗而且巨,可以泻通机关也。

  ●大针者,即古人之燔针也。

  ●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肌体,留而不能过于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使关节利,大气通,则淫邪壅于经络,风虚肿毒伤于肌体者,皆可去也。

  行针次第手法歌

  行针手法口诀多,撮要编为十二歌,取穴持温进指摄,退搓捻留摇拔合。

  【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诀,始自三衢杨继洲。

  ●后之诸家,口诀虽多,皆不免于繁杂。

  ●今撮其要,仍编为十二歌诀,庶简明切当,便于后学。

  一、取穴歌

  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毌外慕其心,令彼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注】●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所针之穴,令气血开,教病者心专于内,不要外驰,然后下针,使针不伤荣卫,方堪入妙也。

  二、持针歌

  持针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注】●凡下针之士,须心小力雄,以右手持针于穴上,势若握虎,不敢放松,着力旋插,直至应止之处,吸气三口,然后提针,徐徐而用。

  ●凡机关三才奥理,欲识于心而行于针者,须将此再三推穷可也。

  三、温针歌

  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母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安祥。

  【注】●凡下针,必先将所用之针,入于口中,使之温热,审定穴所,方可与刺。

  ●勿令冷热相争,庶血气调和,而得安祥也。

  四、进针歌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最不宜,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针之愈。

  【注】●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关机最密,切勿太忙,须细审经络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轻施其针,失于经络穴所也。

  ●如在阳部,必取筋骨间陷下之处,则不伤于筋骨;如在阴分腘之内动脉相应间,则以爪重切经络,少待片时,方可进针,而不伤于荣卫。

  ●又必三思已定,然后下针,病可愈矣。

  五、指循歌

  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使来临。

  【注】●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来循之,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意也。

  六、摄法歌

  摄法原因气滞经,大指爪甲切莫轻,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

  【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七、退针歌

  退针手法理要和,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数三吸气,须臾疾病自然愈。

  【注】●凡退针,全在手法,三才之内,皆有要诀元机,不可不知。

  ●如欲退针,必须缓缓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渐退至天部,俱用少阴之六数泻之,每一部六数,须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数,令病人吸气三口,随吸随提,徐徐退至天部,其疾病自然除矣。

  八、搓针歌

  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就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注】●搓针者,凡进、退、搓、捻,皆催其气以至泻邪气也,如觉针下气紧,切勿就移,须用泻法,但微微动转,如搓线之状,若转之太紧,必至肉缠针头,邪气滞涩,而不能除矣。

  九、捻针歌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

  【注】●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

  ●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

  ●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

  ●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

  ●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

  十、留针歌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荣卫纵横散,巧妙元机在指头。

  【注】●留针者,凡出针至于天部,入针至于地区,须在皮肤肌肉间徐徐容留,令荣卫宣散方可出针入针。

  ●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元机,全在指头也。

  十一、摇针歌

  摇针三部皆六摇,根据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开无窒碍,邪气退除病自消。

  【注】●摇针者,如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二、三摇,多者不过六摇而已。

  ●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之状,使孔穴开大,无有窒碍,庶邪气退除而病愈矣。

  十二、拔针歌

  拔针之时切勿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沉不紧求针尾,此诀须当韫锦囊。

  【注】●凡针毕拔针,最要精详,不可轻率忙乱也。

  ●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功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至于出血。

  ●此针家要诀,须当韫于锦囊也。

  行针分寸法歌

  行针分寸中指传,屈指中节两纹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长短肥瘦审经权。

  【注】●行针取分寸法,以同身寸法为准,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童稚亦如之。

  ●虽人身有长短,体有肥瘦,入针之分数不一,而身形之长者,其指节亦长,身形短者,其指节亦短,但随其长短,以取分寸,则自准矣。

  ●肥人肌肉肥厚,血气充满,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气末盛,宜刺二分。

  ●然虽如此,犹当有经有权,不可执一而论,如遇不肥不瘦之人,祗在二、三分之间,酌量取之可也(图一)。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府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注】●井、荥、俞、经、合、原,十二经穴名也。

点击下载App,搜索"医宗金鉴",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