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积滞,须辨虚实,况孩儿虚瘦,长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论也。予今之法,实者可服进食丸,虚而微白及疳瘦者,宜服肥儿丸。(肥儿丸方见疳门心疳条为丸如黍米大,儿一岁十丸,饭饮下。)
〔钱〕小儿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当渐用白饼子送下。
白饼子
滑石轻粉半夏(汤洗,焙干)南星(各一钱,为末)巴豆(二十四个,去皮膜,水一升,煮水尽为度)
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饭为丸如小绿豆大。捏作饼子,儿三岁以上三五饼,四岁以下一二饼,葱白汤下,临卧服。
〔《局》〕进食丸治乳食不化,心胸胀满,疳积肚疼。
木香(炮)枳壳(去白,炒)当归代赭石朱砂(另研,三钱)巴豆(去油膜,一钱)麝香(另研,五分)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一岁二丸,量儿大小加减,米饮送下。
〔《活》〕双圣丸治小儿身热头痛,饮食不消,心腹胀疼痛,大小便不利,或下重数起。未瘥,可再服。
巴豆(六十个,去皮心膜,研去油)甘遂麦门冬(去心,三两五钱)甘草(炙,一两)朱砂(另研,一钱)牡蛎(二两)蕤核(取仁,四两半,另研)
上麦门冬、甘草、甘遂、牡蛎四味为细末,入巴豆、朱砂、蕤仁,合和捣二千杵,更入少蜜捣和极熟旋丸。
儿半岁服如苏子大,儿一岁服如麻子大,分为二丸。儿二岁服如麻子大一丸,儿三四岁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岁服如麻子大三丸。儿七八岁服小豆大二丸,儿十岁微大如小豆大三丸,以鸡鸣时分服之。如至日出不下者,热粥饮数合,投之即下,丸药皆双出也。若利甚,浓煎冷粥数合与之即止。
〔钱〕珍珠丸治小儿一切积聚,惊涎,宿食,乳癖,大小便涩滞,疗腹胀,行滞气。
巴豆仁(十四个,水浸一宿,细研)木香白丁香丁香(各五分)滑石(二钱)轻粉(五分,留少许为衣)
上为末,研匀,湿纸裹,烧粟米饭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一丸,八九岁至十五岁服八丸,枣子煎汤,放冷下。如挟风热难动者,先服凉药一帖。乳癖者,临卧服数丸。
〔《本》〕消积丸治小儿食积气、湿气,面黄白多肿,大便黄赤酸臭。
砂仁(十二个)丁香(九粒)乌梅肉(三个)巴豆(去油,三粒)
上细末,糊丸如粟米大。三岁以上五六丸,以下二三丸,用温水下,无时服。大凡小儿身温壮热,非变蒸之候,大便白而酸臭,为胃有蓄冷,宜此药消下,后服温胃药。若身温壮热,大便赤而酸臭,为胃有蓄热,宜此药下,后服凉胃药,无不愈。(一方有使君子七枚。)
〔丹〕丁香化癖散治乳癖。
白丁香密陀僧硫黄(以上各二钱)砂(五分)轻粉(少许)
上研细末,每一岁儿服五分,男病女乳调,女病男乳调,出下黑粪为度,后用通膈丸泄之。
〔世〕二丁丸治小儿乳癖。
白丁香(半两)丁香密陀僧(各一两)韶粉(一钱)硫黄(三钱)
上细末,糊丸如小豆大。三岁儿十丸,日晡时米饮下。饮乳者,乳汁下。次日当取下恶物,热即随退。加黄莺屎一钱,尤妙。
〔钱〕紫霜丸
代赭石(细研,水飞,二钱)杏仁(二十一个,去皮尖)巴豆(二十一粒,去油心皮膜)
上为细末,饭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皂荚子汤下,无时。海藏云:五色加减,并见治法。
〔汤〕惊癖,须用礞石药方可治之。
上七方治癖皆峻剂。若稍涉虚者,必用四君子及益黄散之类兼服之。
〔《秘录》〕治小儿气癖。取三棱针作羹粥,以米面为之,与乳母食。每日取一枣大与儿吃,亦得作粥与羹热食之。治小儿十岁以下及新生百日,无问痫热无辜癖等,皆理之,妙不可言者。
〔田〕小儿癖气久不瘥者。灸中脘一穴、章门二穴各七壮。章门在大横外直脐季胁肋端,侧卧,曲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从HT下取病患四指定穴,并灸脐后脊骨中二七壮,无不验。
脾弱多困
〔海〕脾胃不和,四君子加白术一倍,姜枣煎。脾困,四君子加木香、砂仁、人参各半钱煎。脾胃虚弱,生气多困,四君子加炒半夏曲、没石子等分为末,入冬瓜子少许同煎。
〔《本》〕治脾风多困,用人参散。入慢惊参用。
人参冬瓜仁(各半两)南星(切片,用浆水姜汁煮存性,一两)
上为细末,每一钱,水半盏,煎二三分,温服。
渴
〔洁〕渴有三种:一者,乘热积于心脾,烦躁,大渴引饮,宜白汤,谓不因吐泻大病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转过度,致脾虚引饮,宜白术散。(方见消瘅。)海藏云:治发渴,四君子加干葛、枇杷叶(先以枣汤煮过,炙干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许,同煎服,亦治虚渴法也。三者,因患湿热病,热结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饮,有表里症者,宜五苓散主之。
大小便秘
〔《无》〕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急令妇人以温水先漱口了,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一处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赤红为度,须臾自通,不尔,无生意。有此证者,遇此方可得再生矣。
〔田〕生下不大便治法。先以硬葱针入肛门,如大便不下,后用牛黄散送朱砂丸,一时自见。
握宣丸治小儿便难燥结,或服涩药,腹胀闷乱,命在须臾。可用此丸,不移时大小便自利。
巴豆(一钱半)硫黄良姜附子槟榔甘遂(各等分)
上为细末,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用椒汤洗小儿男左女右手,握之,用绵裹定,看行数多少,置药洗去不用即止。
〔钱〕郁李仁丸治襁褓小儿,大小便不通,并惊热痰实欲得溏动者。
大黄(一两,酒浸半日,炒干,为细末)郁李仁(去皮,研,二两)滑石(细研,十两)
上先将郁李仁研成膏,和大黄、滑石,丸如黍米大。二岁儿服三二丸,量大小与之,或乳汁或薄荷汤下,食前。
黄胆
〔洁〕阳黄则大小便赤涩,身热,是脾土与心火相搏,为阳病,法当先利小便,后下大便。
凡治黄病腹胀,当用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若欲利小便,去大黄;欲利大便,则加大黄之类。
有阳证可服,谓面赤饮水者是也。(茵陈汤、五苓散方俱见伤寒。)
〔汤〕身疼膊背强,大小便涩,皮肤面目齿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利者易治,涩者难治。宜服五苓散加茵陈,煎汤调。又宜服导赤散加茵陈煎或身热,宜服小柴胡汤。甚者,服承气汤。
〔田〕小儿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青橘之黄,白睛亦然,湿热所致也,宜加减泻黄散主之。
此药能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
黄连茵陈(各五分)黄柏黄芩(各四分)栀子茯苓泽泻(各三分)
上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渣,稍热服,食前。
〔洁〕阴黄则清便自调,面目及身黄,四肢冷,是脾虚不能制肾水,当用益黄散下使君子丸。(益黄散方见治法,使君子丸方见疳。)
淡黄白者,胃不和也,平胃散、调中丸。渴者人参白术散。(平胃散方见泄泻。调中丸方见腹痛,人参白术散方见消渴。)月里生黄(见胎惊条。)
〔《明》〕饮水不渴面黄:阳刚穴(一壮。)
〔钱〕黄相似: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着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胆也。此一证多发于大病后。又有一证,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黄也。又书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不和也。
栀子柏皮汤治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八枚)黄柏(一两)甘草(炙,半两)
上水煎,去渣,温服。
犀角散治小儿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一两)茵陈干葛升麻龙胆草生地(各半两)寒水石(七钱半)
上咀,白水煎服。
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尽干黄。以干葛汁和蜜调服。(《袖珍方》无干葛,用栝蒌。)
连翘赤小豆汤治小儿伤寒发热身黄。
麻黄连翘甘草生姜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二两)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个)
上咀,水煎服。一方,生小麦苗,捣汁服之,立效。
消食丸治小儿脾胃不和。常服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砂仁陈皮三棱蓬术神曲(炒)麦芽(炒)香附(米泔浸,炒)枳壳槟榔乌梅(各半两)丁香(二钱半)
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三十丸。
茯苓渗湿汤治小儿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食饮。
茯苓(五分)泽泻(三分)茵陈(六分)猪苓黄芩黄连山栀防己白术苍术陈皮青皮枳壳(各二钱)
上咀,水煎,徐徐温服。
〔丹〕治小儿吐泻,黄胆。
三棱蓬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黄连甘草白术茯苓(各等分)
上为末,温水调服。若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瓜蒂散治小儿忽发心满坚硬,脚手心热,变为黄胆。不急治,则杀人。
瓜蒂(七个)赤小豆(七粒)秫米(七粒)
上为末,用一字,吹两鼻内,令黄水出。余末尽水调服之,得吐出黄水即愈。一方,瓜蒂一两,赤小豆四两,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服。药下即卧,当吐清黄汁为效。虚者不宜服。
腹痛
〔汤〕小儿腹痛曲腰,干哭无泪,面青白,唇黑,肢冷,为盘肠内吊。凡有此证,急煎葱汤淋洗其腹揉之,葱熨脐腹间。良久,尿自痛中出,其疼立止。续次服药。
乳香没药(各少许透明者,细研)
上件,木香一块,于乳钵内磨,水一分,滚数沸,调乳、没末。
此药只一服效。
〔钱〕钩藤膏治小儿腹中极痛,干啼后偃,名盘肠内吊。
乳香(研)没药(研)木香姜黄(各四钱)木鳖子仁(二十一个)
上先将后三味同为细末,次研入上二味,炼蜜和成剂,收贮。每一岁儿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减。
煎钩藤汤化下,无时。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术(半两)阿魏(一钱)
上先用温水化阿魏,浸蓬术一昼夜,培干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煎紫苏米饮,空心调下。
〔无〕蒜乳丸治冷证腹痛夜啼。
大蒜(一棵,慢火煨香熟,研烂)乳香(另研,五分)
上研,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七粒,乳汁送下。
上四方,治寒腹痛,属盘肠内吊,其候曲腰干哭是也。
〔钱〕胃虚冷,面白色,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不下利者,调中丸主之。(益黄散治下利而痛也,调中丸治不利而痛也。)
调中丸
白术人参甘草(炒。各半两)干姜(炮,四钱)
上为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前,温水下。(海藏云:仲景理中例也。)
当归散凡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腹痛,面青手冷,不吐乳是也,宜此方。服之效。
当归(去芦头)白芍药人参(各一钱)甘草(炙,五分)桔梗陈皮(各一钱)
上咀,煎五分,时时少服愈。
上三方,治寒腹痛,属胃虚,其候不思食是也。
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赤黄,与三黄丸、人参汤下。(三黄丸方见发热法。)
〔丹〕腹痛夜啼。服牛黄丸如豆大,乳化吃之,于脐下书田字,立安。(《圣惠方》)
〔钱〕积痛,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宜消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和胃,用白术散。(消积丸、白饼子方见癖。白术散方见消渴。)
〔丹〕食积腹痛硬。必用紫苏、萝卜子之类。
〔世〕小儿好吃粽成腹痛。用黄连、白酒药等分,为丸服。
〔汤〕三棱散治积气肚痛。
砂仁甘草益智(炒,去壳)三棱蓬术青皮(炒,各等分)为末,白汤点下。
虫痛,面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安虫散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田氏云:虫痛,啼哭俯仰,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时大叫,面无正色,或青或黄,唇白。又目无精色,口吐涎沫,此为虫痛。)
〔钱〕安虫散治小儿虫痛。
胡粉(炒黄)鹤虱(炒黄)川楝子(去皮核)白矾(枯,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米饮调下,痛时服。
〔汤〕治虫动,痛极不可忍。用干漆半两,槟榔一枚生用,窑老一块,再细研,三件一处为末,空心热酒调,良久,取下虫,立愈,验。(窑老,恐窑中过泥物也。)
又方用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尽出,用新汲水入生麻油,空心调下。
〔钱〕安虫丸治上中二焦虚,或胃寒虫动及痛。
干漆(炒烟尽,二分)雄黄(一分)巴豆霜(一钱)
上为细末,糊丸如黍米大,量儿大小服之。取东引石榴根煎汤下,或苦楝根,或芜荑汤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发时服。
芜荑散主治同前。凡小儿痛时,便高声啼叫,人中上鼻头唇口一时黑色,脉法当沉弱而弦,今反脉大,是虫症也。
白芜荑干漆(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钱,米饮调下,发时服。
〔丹〕蛔虫。用苦楝根为君,佐以二陈汤煎下。
〔钱〕积痛,食痛,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者当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症用药。虫与痫相似,小儿本怯故胃虚冷,则虫动而心痛,与痫症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虫散主之。
辛氏女子五岁,病虫痛。诸医以巴豆、干漆、砂之属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俯仰,睡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面无正色,或青或黄,或白或黑,目无光而慢,唇白吐沫。至六日,胸高而卧转不安。召钱至,钱详视之。用芜荑散三服,见目不除青色。大惊曰:此病大困,若更加泻,则为逆也。至次日,辛见钱曰:夜来三更果泻。钱于泻盆中看,如药汁,以杖搅之,见有丸药。钱曰:此子肌浓,当气实,今证反虚,不可治也。辛曰:何以然?钱曰:脾虚胃冷则虫动,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泻,知其气极虚也。而丸药随粪下,即脾胃已脱,兼形病不相应,故知死病。后五日昏笃,七日而死。
鹅口
〔汤〕《巢氏病源》鹅口候者,小儿初生,口里白屑,满舌上如鹅口,故曰鹅口。此乃胎热,而心脾最盛,熏发于口也。治用发缠指头,蘸井花水揩拭之。睡时,黄丹出火气,掺于舌上。(葛氏方。)如用前法,其舌上白屑不脱,可煮栗汁令浓,以绵缠指头拭之。若春夏无栗子,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小儿初出腹,有连舌,下有膜如石榴子者,中隔连其舌下,后令儿言语不发,舌不转也。可以爪甲摘断之,微有血出,无害。若血出不止,烧发灰敷之,即止。
口疮
(见心主热门)
口噤
〔田〕大人小儿,口噤不开,牙关紧者,诸药无效。天南星末一钱,脑子少许,相和研匀。用指蘸生姜自然汁,蘸药于左右大牙根上擦之,立开。
〔丹〕初生口噤不开,不收乳。用赤脚蜈蚣,去足炙末,猪乳汁调下五分,三四服愈。
〔《圣》〕小儿生下七日口噤。牛黄些少,竹沥调下一字,以猪乳滴口中。
口噤搐鼻法。用郁金、藜芦、瓜蒂为末,水调搐之。
滞颐
(口角垂涎是也)
〔肃〕清心导痰丸治舌纵涎下。(方见大人门。曾用甚妙。)
〔汤〕小儿滞颐者,多涎流出,积于颐上,此由脾胃冷,涎多故也。脾之液为涎,缘脾胃虚冷,不能制其津液,故流出于颐,法当补脾。(按《内经》云:舌纵涎下皆属热。此恐汤氏之偏见,今两存之,以备参考。)
张涣温脾丹治滞颐效。
白术青皮(各半两)半夏曲丁香(各一两)干姜(炮,半两)
上为细末,糊丸如黍米大,一岁儿十丸,二岁二十丸,米饮下。
脐风撮口
〔钱〕小儿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胃虚,气不和,口频撮,调气益黄散主之。
赤脚金头蜈蚣(一条)蝎尾(四尾)僵蚕(七条)瞿麦(五分)
上为末,先以鹅毛管吹豆大入鼻内,嚏喷啼叫可医,更用薄荷汤下。
〔钱〕柏墨散治断脐后为水湿所伤,或袍湿气伤于脐中,或解脱,风冷所乘,致令小儿四肢不和,脐肿多啼,不能乳哺,宜速疗之。
黄柏釜下墨乳发(烧。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敷之。
〔丹〕脐风。湿盐二两,豉二合,杵成饼子如钱,炙热,熨脐上安。又,以黄柏末敷之。
〔姚〕小儿脐肿。桂心炙热熨之,日四五。
〔《秘》〕脐风疮。用年久东壁泥,研,敷之。
〔《圣》〕脐风久者成疮,不干,伏龙肝敷之。又,马齿苋,烧叶末敷之。(《千金方》)
〔《子母》〕治小儿脐赤肿。杏仁杵如脂,敷脐肿上。
〔《圣》〕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并赤肿。用枯白矾,研细,敷之。
〔世〕治婴儿因剪脐伤外风,致疮不干,用白矾、白龙骨各等分,同为末,每用少许敷之。又方,绵烧灰,研细,每少许干掺之。
〔丹〕撮口。夜合花枝煮汁,拭口并洗,愈。
〔田〕撮口治法,用白僵蚕为末,蜜调涂儿谷道。又,牛黄一钱,竹沥一合,时时抹口中即瘥。
〔无〕小儿初生一七日内,忽患脐风撮口,百无一效,坐视其死,良可悯也。有一法,世罕知者,凡患此证,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以温水蘸熟帛裹指,轻轻擦破,即开口便安,不药神效。
小儿初生,脐风撮口,诸药不效者。灸然谷,穴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可灸三壮,针入三分,不宜见血,立效。
〔《甲》〕脐风,目上插,刺丝竹空。
〔《明》〕脐肿:腰对脐骨节间。(三壮。)
〔世〕脐风撮口,在百日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