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3",免费读到尾

  巴陵志兵防論

  闕名

  自古談兵有戰器。有戰地。有戰人。然器不得地。雖有器不能戰也。地不得人。雖有地不能守也。洞庭屢為賊\藪。兵防甚備。其器之載於古存於今者。介之屬若干。刃之屬若干。火之屬若干。然楊太以輪舟覆。吳逆以多砲亡。紀戰績者。器不與焉。是不徒恃有器也。岳之地三面阻水。一面當山。陸戰則雙路七里花板雲溪鳳皇金鶚新塘冷水相犄角。水戰則熊湘鹿角城陵舵桿青草白塉鼓樓銅盤為羽翼。召募以為向導。汛塘以通機警。可戰可固可伏可諜可躡。知兵者所必踞也。昔子敬長圖於邸閣。劉毅列陣於崢嶸。河東入援於青草。僧祐潛軍于赤沙。德勳制勝於角子。忠武收功於君山。因便乘利。左縈而右拂之。是以騷除易易也。雖然。洞庭之險。古無興國。昔劉仁贍取岳州。起居郎高遠曰。我乘楚亂。取之甚易。觀諸將之才。但恐守之甚難耳。是故戰器不如戰地。戰地不如戰人。得其人。則一邊盡治。可以無枹鼓之警。不得其人。或以侵漁賈怨。或以苛刻積怒。或以優柔養亂。或以疏虞失機。其為弊可勝道哉。然則有器而不得其地。雖有器無益也。有地而不得其人。雖有地無益也。故得人為上。地次之。器次之。三者俱備。是為全勝。

  慎防守

  郭起元

  防守之法。在因時制宜。而不考于昔。無以知今也。前明因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故明世邊防最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始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甯夏甘肅薊州三鎮。是為九邊。洪武初。自永平薊州密雲迤西二千餘里。設戍守百二十九所。紫荊關蘆花嶺設千戶所。鴈門關太和嶺武朔諸山。設戍所七十有三。參用南北軍。守古北口居庸關喜峰口松亭關。烽堠一百九十六處。每歲秋。詔諸王將校。勒兵巡邊。置北平行都司于大甯。設營州五屯衛。及取元上都。設開平衛。興和等千戶所。築東勝城于河州。設十六衛。自遼以西數千里。聲勢聯絡。永樂南下。以大甯地畀兀良哈。又以東勝孤遠。遷衛而墟其地。自是遼東與宣大。聲援阻絕。正統間。也先入塞。英宗遂有土木之陷。先是東勝守在河外。後因內遷失險。宏治間。火篩入居河套。數犯山陝。遂于平涼府開成縣。置固原州。設制府。以總陝西三邊軍務。正德間。總制御史楊一清。請復守東勝。因河為固。東接大同。西屬甯夏。使河套千里。沃壤歸耕牧。陝右可以息肩。惜為劉瑾阻止。自後俺答諸部。出入內外。傷殘百萬。萬歷間。總督侍郎曾銑。力謀\復套。條上方略。閣臣夏言主之。嚴嵩窺上意憚兵。且仇夏言。劾銑并言誅死。終明之世。北邊不靖者。失策于河套之棄也。我國家德威遐鬯。漠北塵清。昔時所謂極衝次衝者。今遼東建盛京。九邊各置郡縣。甘肅自為一省。無有邊鄙之殊矣。而河套者。內外之重地。哈密者。尤河套之襟喉。所當加意撫綏者也。明代尤重江海。海道自廣東樂會。接安南界五千里。抵閩二千里。抵浙又二千里。抵南直千八百里。抵山東千二百里。

  踰寶坻抵盧龍。迄遼東千三百餘里。袤延一萬三千三百餘里。島夷倭寇。出沒其中。明初方國珍張士誠\餘眾。多竄海島。勾倭為患。因築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沿海諸城列戍置衛。及指揮司千戶所。洪武建文時。倭不能為患。患起嘉靖中。江浙寖劇。于是南直隸置吳淞劉河福山鎮江圜山五總塞。浙江則置甯紹溫台等千戶所。而普陀大衢陳錢。山浙直分路之地。狼福兩山。海洋交接之所。俱駐舟師防汛。福建亦置烽火門小珵澳南曰山浯嶼銅山澳五總塞。廣東則分東中西三路防禦。山東則登青萊三府。薊遼則大沽海口。山海關外。則廣甯前中等所。各設水汛。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分地巡徼。應期會哨。江防則上自九江廣濟黃梅。中包安徽池和太平。下及蘇松通泰。凡盜賊\販私。悉嚴巡捕。蓋明世遭倭甚毒。故制防最密。我朝中外乂安。海邦皆世其子孫。享王貢贄。商賈舟航。萬里通行。如在戶闥。且水師整飭。樓櫓相望。可為有備無患矣。而論海中之形勢。則在臺灣也。臺地孤懸海中。土宜五穀。北可至遼東。南則抵漳泉。全臺三千餘里。入版圖者幾二千里。其餘尚係生番雜居。情態叵測。扼鯤身鹿耳之險。控澎湖三十六嶼之蔽。中國得之則為屏翰之衛。失之則為叢奸之藪。而有伏莽竊發之虞。是一府四縣之城不可不築。臺中兵卒宜屯田以足食。漸次開荒闢土。以夷後患者也。至湖川黔滇。接近苗猺獞之界。與歸化苗人所在。以及閩中之山棚。瓊島之黎。皆宜扼要控險。防之不可不嚴也。愚謂天下有事。重在戰陣。天下無事。重在禁防。今為將者。日事操演弓矢火。而輕于墩汛。使老弱步卒守之。有風雨瞭望。沿途送檄之苦。而糧餉不及騎卒三之一。戍卒有家口者。無以謀\生。每三五人守戍。必缺其一二。將弁知其歸。而亦無能禁斥也。是在騎兵戰兵分番輪戍不使獨累步卒。庶幾巡警周密。聲勢呼應。上下如同臂指。斯為鞏固金甌之道也夫。

  皇輿圖說會典

  國家德威暢泝。文軌大同。幅員之盛。亙古未有。京師居天下之中。其南曰直隸。是為畿輔。其東曰盛京。盛京之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龍江。是為東三省。畿輔之南其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山東省之南為兩江。其省三。曰江南之江蘇。曰江南之安徽。曰江西。兩江之東南曰閩浙。其省二。曰福建。曰浙江。河南省之西南為湖廣。其省二。曰湖北。曰湖南。山西省之西為陝甘。其省二。曰陝西。曰甘肅。陝西之南其省一。曰四川。江西與湖南省之南為兩廣。其省二。曰廣東。曰廣西。四川省之南為雲貴。其省二。曰雲南。曰貴州。甘肅省之西為青海。四川省之西為西藏。長城之外。盛京與直隸山西陝西省之北。為內蒙古。六盟四十九旗。及察哈爾八旗游放。踰瀚海而北。為外蒙古。喀爾喀四部八十六旗游牧。其西為科布多。其北為唐努烏梁海。甘肅省之北。為阿拉善額濟納二旗游牧。踰瀚海而西。為伊。大海。自鴨綠江口。西襟盛京南。京師直隸東南。又南襟山東之北而東。又南襟江南浙江之東。又南襟福建。東折而西襟其南。又西襟廣東之南。接越南國境。大江。出四川之岷山。東行經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入於海。其西源曰金沙江。出青海。東南行。經雲南。折北至四川。會於江。漢水。出陝西之嶓冢山。

  東南行。至湖北。會於江。黃河。出青海之噶達素齊老山。東北行。經甘肅出長城。折東而南。環內蒙古鄂爾多斯旗。是為河套。入長城。經陝西東。山西西。復折而東。經河南。東出江蘇。入於海。淮。出河南之桐山。東行經安徽江蘇。會於河。濟。出河南之王屋山。南行亦會於河。鴨綠江。出吉林。西南行。經盛京。入於海。西遼河。出直隸邊外。東行。經吉林。會東遼河。折西南入邊。經盛京。入於海。灤河。出直隸邊外。南行入長城。入於海。混同江二源。曰松花江。曰嫩江。松花江。出吉林。北行出邊。折東北。經伯都訥。會嫩江。又經拉林阿勒楚喀呼蘭三姓。入於海。嫩江。出黑龍江所屬墨爾根。南行。經布特哈齊齊哈爾。會於松花江。黑龍江。出喀爾喀車臣汗部。東行經尼布楚呼倫貝爾雅克薩。折東南。經烏魯蘇木丹黑龍江愛琿三姓。會於混同江。運\河。在浙江江蘇。引太湖踰江。引洪澤湖踰黃河。經山東直隸。引沂河汶河衛河漳河。會於淀。桑乾河。出山西。東行。經直隸。折東南。經京師西。為永定河。亦會於淀。浙江。出安徽。東行經浙江。入於海。閩江。出福建。東行入於海。江三源。四江出雲南。東行。經貴州廣西廣東。會北江東江入於海。色楞格河。扎布噶河。在喀爾喀游牧。大克穆河。在唐努烏梁海。額爾齊斯河。在科布多。伊犁河。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3",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