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3",免费读到尾

  階級二

  儲大文

  予既書韓魏公司馬溫公論階級劄。而復覈范文正公執攻。嘗以御史梁堅彈奏知慶州滕宗諒用官錢十六萬數萬貫不明。又有上言知渭州張亢驕僭。力乞根勘辨明。且曰如有乖越。臣甘同受貶黜。洎燕度勘訖。又上辨劄曰。邊上臣僚。見此深文。謂朝廷待將帥少恩。於支過公用錢內。搜求罪戾。欲陷邊臣。且塞下州郡。風沙至惡。觸目愁人。非公用豐濃。何以度日。豈同他處臣僚。優游安穩。坐享榮祿。陛下深居九重。當須察此物情。知其艱苦。豈可使獄吏為功。而勞臣抱怨。其副樞密也。嘗以陝西路罷同解乾耀等九州軍公使錢一千八百貫文劄請令依舊。曰今贍民兵一名。歲不下百貫。今減省得公用錢一千八百貫。只養得兵士一十八人。以一十八人之資。廢十餘郡之禮。是朝廷未思之甚也。況今來逐州使命之外。各有軍營。每年春後。邊兵歇泊。動經半年。軍中人員。並無宴犒之具。雖條貫有旬設之名。逐州每月一次舉行。軍員各給錢一百文。已來官務薄酒二升。既無公用。更不赴筵。亦不張樂。豈朝廷宴享將校之意。州郡削弱。道路咨嗟。當全盛之時。豈宜如此。朝廷用武之際。於此一事。尤宜照管。上與魏公溫公劄並行不悖。蓋必有文正公寬閎之識。而後可施魏公溫公整齊之法也。

  明季利弊論

  魏裔介

  治天下之道。固亦多端。大要在於定經制。正人心。厚風俗而已。然經制之要。莫先於取民有制。取民之制。在審天下各郡縣地土之厚薄。而定其高下收穫之多寡。而權其重輕丈尺之大小。而審其規則。如南方多種稻。而稻地有厚薄之不同。北方多種麥穀。而麥穀地亦有厚薄之不同。收穫多寡。有大相懸絕者。尺丈大小。亦有迥然不同者。倘不詳加察覈而定之。生民之苦。何由蘇乎。戶分九則。明之制也。自明之末季。而已不可行矣。又況於今日乎。種馬之弊。起於永樂之時。散馬種於民間。而歲收其駒。名曰俵馬。大為河北山東諸省之害。民之傾家產。鬻妻子者。不可勝計。至我大清而革俵馬。如解百姓之倒懸。然馬既去矣。每縣折銀。至二千餘兩。此古所未有也。明季驛遞之馬。令民間喂養。又每驛設驢。其喂養馬驢者。謂之馬頭驢頭。而以驛丞司之。雇覓人夫。則有遞運\所司之。凡衝途州縣。則令偏僻州縣幫貼。然民間賠累至極。至我大清而令官養官應。其收買草豆。不無派之民間。短予價值之弊。然百姓甘心而無怨。蓋利其大矣。而小小有弊。不足計也。又如天下衛所。乃明朝蓄兵養馬。武備軍政也。無事則耕。有事則戰。其衛所官長。皆以指揮使千百戶為之。而統於京師之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同知僉事。皆以公侯伯為之。如有征討。則設掛印總兵。用文臣參贊。調取各衛兵馬。事平各歸本衛所。法至善也。迨其後天下多事。乃以衛所之軍為不足用。而召募民間之驍悍者以為兵。此輩多四方無籍之徒。主將得人。養之厚而馭之嚴。亦能有功。否則鼓噪逃竄。去而為盜。明之流賊\。雖起於飢民。實由此輩驀入其中。為之雄長。往往有弓馬技藝。精熟過人者。李自成。張獻忠。皆逃兵中渠魁。故官兵遇之而潰。如飢民烏合。雖百萬亦不能戰也。葛榮之寇。敗於滏口。竇建德之眾。敗於虎牢。皆烏合也。安史之不易平者。正以其徒皆邊陲勁旅耳。此數端者。或用舊法而弊。或變舊法而敗。是以為天下者。在乎斟酌時事。變而通之以盡利。勿拘拘於膠柱鼓瑟之見。斯可以矯偏救弊。而不至於國事民生之大壞也。可不審哉。可不慎哉。

  宋太祖欲令武臣讀書論

  魏世儼

  夫為文臣者。廣讀書史。通古今治亂之道。佐天子以守衛社稷者也。為武臣者。犯霜露。蹈白刃。出萬死于一生。奉君命以扞牧圉者也。是文武者各有所司。然守其一而不通其二。則不能無弊。文臣而不知武。則失于懦弱。武臣不知讀書。則鄙野犯上。而不知禮法。而武臣之弊為尤甚。昔宋太祖欲令武臣盡讀書以通治道。其意可謂深遠矣。今夫書者。載古先聖王之道。君臣之義。治天下之本。而上下等威。法律制度之所自出也。昏者讀之。則可化以為明。鄙野者讀之。則可化為有禮。夫明而後能通治道。有禮而後能久居其位。武臣性多獷悍。不識禮法。越制度。唐尉遲敬德。矜功爭坐。至毆皇叔道宗于朝。太宗曲意赦之。此雖保全功臣之道。而未免失國法。周亞夫顧尚方取箸。景帝以其鞅鞅非少主臣。終以此殺之。此于法似正。而殘害功臣之名不可居。然則國法與功臣。一舉而兩全者。莫過于武臣之讀書也。此宋太祖之意至為深遠也。呂蒙為將。孫權勸之學。曰。吾在軍中。未嘗一日廢書。其亦此意也夫。

  兵部職掌疏順治十三年

  兵部員外郎葉舟

  臣伏讀上諭。令在京七品以上文武滿漢官員。凡職掌之內。詳切敷陳。以資採用。務要各抒所見。毋得泛浮空言。雷同塞責。臣敢不就職掌所關。敬抒管見。為我皇上陳之。

  一曰清冒占之兵。冗兵不裁則糜餉。冒占不去則耗兵。今鎮將以下各營之兵。多者千餘。少者亦不下數百。豈人人盡皆勁卒。足供騰驤之用乎。臣查十年六月內。前任尚書王永吉。奏為兵制當核。請飭各督撫。將境內官兵。通盤打算。某鎮衝險。防兵當厚。某營平緩。戍卒宜裁。各督撫亦漸次舉行。增減得宜。獨是逃亡缺額。老弱冒占之兵。畢竟積弊相仍。開報無幾。即歲有季報。不過虛應故事。未常實力奉行。是止核其額外可省之兵。而未核其額內不實之兵。兵益少而力益單。不幾以裁兵而反受兵少之害乎。臣以為宜嚴飭各督撫。實心查覈。近者親自校閱。遠者轉檄才能兵巡道查閱。務期營無弱兵。兵無虛餉。有不實者。該督撫飛章參處。庶稽查嚴而冒濫杜。永收驍勇之用矣。

  一曰公舉劾之典。賞善罰惡。二者不可偏廢。若賞重罰輕。武夫悍卒。益驕橫而不可制。臣近見軍政一典。本朝十年以來。方始舉行。及查督撫開報各冊。八法處分大小武職。幾三百四十餘員。內止總兵二員。副將二員。參將遊擊。亦不過三十員。其他皆都守千總而已。即此三十餘員鎮將。又大半係解任裁缺。緣事陞任之人。其現任謫處者。寥寥數員。點綴了事。不盡皆大貪大惡也。豈其餘鎮將參遊等官。類皆兢兢守法。賢良素著者乎。此無他。見任則彌縫之術工。官大則應援之途廣也。臣以為宜通各督撫。以後每歲嚴加甄別。舉則甯刻毋濫。劾則甯嚴毋寬。其有惡蹟顯著者。不時據實糾參。更當法行自貴。無僅以官卑職小塞責。倘或容情徇庇。養虎貽害。聽科道官查訪糾舉。該督撫即以溺職論。庶舉劾嚴。而武臣知所畏憚矣。

  一曰防驕橫之漸。武職之與文職。事有相關。名位實不相轄。故凡鎮將書。必云一應錢糧詞訟。有司職掌。毋得干預。臣閱邸報。見督臣金礪。參固原總兵李茂一疏。內稱每年派各斗行半價糴豆。私派堡寨。交納馬草。又見科臣張文光。參壽春營參將徐長春一疏。內稱侵占民房。強霸行市。弔打生員王鞏運\。甚以穢物填入其口。夫固原總兵駐劄之地。有道府縣官。壽春營駐劄之地。有壽州州官。生員百姓。與鎮將何與。而聽其淩辱。肆其科派。道府州縣。不敢過而一問。其強橫尚可言哉。臣以為宜嚴飭鎮將等官。不許欺弱士民。凌制有司。并申明文武不相統轄之義。有肆害科派者。有司申報督撫。題參重治。庶體統明則不受制。驕橫之氣可漸消矣。

  一曰塞規避之路。文職京官告病。查驗明白。准其回籍。病痊起用。外官則徑准休致。無病痊起用之例。所以杜規避也。今武職忽而稱病。督撫代題解任。忽而病痊。督撫又具疏請補。移咨求用矣。豈非值多事之事。則託病以謝責。遇事平之後。復僥倖以圖榮乎。又督撫提鎮。一遇升轉。多題請營將帶赴新任。不曰效用需人。則曰臂指得力。設使新任果屬巖疆。猶不妨借才以供驅使。倘或趨逸避勞。去苦就甘。不適以滋倖竇乎。受爵公朝。拜恩私室。至非公也。二者皆規避之路。不可以不塞。

  一曰嚴效用之選。臣衙門舊有奉旨設上本辦事堂候聽差等官。上本辦事人等為數無幾。或由科目。或係效勞。俱在衙門供事。惟差官一途。額糧百名。以供奉差押解投文護送之用。舊日多有無賴積棍。冒充其中。一經奉差。如虎如狼。多騎越站。騷擾驛遞。無所不至。前此壞事被革。或飽颺而去者。往往有之。案查十一年三月。奉旨斟酌考用。授以守備職銜。臣思武進士方選守備。武舉止選千總。外委各官。衝鋒破敵。非有紀錄。不准題補。今以白丁效用數年。而即得四品職官。終覺未當。且此輩奔走之日多。習學弓馬韜之日少。一旦授以汛防要地。人缺未必相宜。臣以為遇有差官缺出。宜選用一科二科武舉。彼出身科目。必知自愛身名。以之奉差。自能守法。再定以效勞年限。滿日分別等第。考補各項守備。其以前效用差官。或念其奔走日久。不便遽為裁革。必嚴加查覈。果素無過犯。又復諳練弓馬韜略者。方准照例考用。庶官與人相稱。而效用一途。不致滋匪人之弊矣。至于各督撫題補之例。亦所以鼓勵武臣一端。又不可不察焉。巖疆督撫。所恃以鼓舞麾下。奮勇成功者。以有爵賞動之也。臣查十年內經略輔臣。奉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之旨。請自今用兵地方督撫。遇有題補。查果人地相當。有功可錄。不妨酌量准從。其他平定之處。不以為例。庶幾軍心踴躍。可以收得人之效矣。以上各款。皆臣職掌所關。故敢詳切敷陳。惟皇上採擇焉。

  虛名冒餉疏康熙五十一年

  左都御史趙申喬

  國家命將設兵。星羅棋布。每年養兵之餉。不啻千萬計。所以樹威銷萌。安民保泰。慮至深而意甚遠也。夫設一兵必得一兵之用。而後兵不虛設。費一餉必得一餉之實。而後餉不為徒費。如其不然。則是冊上有兵。而伍內無兵。此兵將安往乎。紙上有餉。而軍中無餉。此餉將安歸乎。其咎固在于侵餉之官。而其弊總起于頂名之兵。兵之招募者。即為新收。而兵之事故者。即為開除。此一定之理。亦一定之法。自食糧之兵。皆頂名而非真名。雖有召募。而悉係舊名。則無從辨其為新收。即有事故。而仍存舊名。則無從察其為開除。應除而不除。則未除以後之餉。俱飽侵餉之腹。應收而不收。則未收以前之餉。盡入侵餉之囊。或經查點而塗人皆兵。不妨張冠李戴。孰能識其是非。或遭摘發而相沿已久。不難指東話西。孰能驟為改易。朝廷捐餉以養兵。營伍無兵而糜餉。豈不大可惜哉。不惟是也。兵丁有犯命盜本案之事。而糧冊無名。便可脫然事外。則頂名之兵即為藏奸之地矣。不惟是也。兵丁有准入場考試之例。而私行替換。便可倖弋功名。則頂名之兵又為舞文之魁矣。種種弊端。總由頂名食糧。而其流遂至于不可究詰。臣請下直省將軍督撫提鎮。嚴查各營兵丁。從前有頂名食糧者。速行據實報明改正。嗣後食糧兵丁。遇有事故。即與申報開除。一有召募。亦即按名註收。併將兵丁改正姓名。及真正年貌籍貫。造冊報部。倘有不遵。即以虛冒兵糧論。如此則兵皆真名。自無虛兵。餉皆實餉。自無冒餉。行間多荷戈之士。地方藉防守之益。而國家庶享磐石之安矣。

  整飭營務疏雍正十一年

  廣西巡撫金

  竊惟我皇上睿慮周詳。恩施優渥。欲武臣等養贍有資。以勵操守。自提鎮以下。酌定馬步名糧。較前頗為豐裕。此外不許一名虛冒。定例綦嚴。凡屬提鎮等果皆恪遵定額。弊絕風清。自然威行令肅。將弁奉法。操練精勤。無不整飭之營伍矣。但臣心體訪。仍不無有相沿積弊。將弁以扣繳為名。每多巧取。提鎮之操持不慎。易墮局中。於定額名糧之外。或仍有坐糧數十分至一二百分不等。因而將備遞有私。抑且開除兵馬。及頂補各日期。造報多不以實。支銷公費名糧。亦有浮捏分肥。即總督稽查嚴明。稍兢凜於一時。難免沿襲如故。或遇新舊交代。暫為募補。以示無私。并有焚毀底冊以泯其者。至於同城文員監放糧餉。臨時亦只得遵例出結。究無從察其虛實。此營伍之弊。實難徹底清查者也。如提鎮之操持。不能自勵。則有慾不剛。恐失眾心。因博寬厚之名。姑容輕縱。以邀譽於弁兵。即操練整頓。亦屬具文。總由源本不清。互相掩飾。此又大概營伍之通弊也。

  臣仰體聖明整飭至意。伏思各標俱有中軍。凡兵馬錢糧出入數目。中軍無不悉知。中軍剛正。則上下皆有顧忌。中軍庸劣。則惟事迎合取容。是中軍一官實關緊要。以臣愚見。請令督臣。將統轄省分撫標提標鎮標之中軍等官。許不時揀擇調換稽查。如有虛冒等弊。令其密稟督臣。若所調之中軍。有不能覺察。或涉蒙蔽之嫌。督臣即調回改委。如查訪確實。一併參究。如此則中軍皆畏法紀。將弁無不凜遵。凡營中之陋弊。督臣無不周知。而各標之良法。彼此互相則傚。督臣寄耳目於各標之中軍。中軍盡心力於所管之營伍。稽查既易。虛冒自清。虛冒既清。訓練必力矣。

  籌昌化營汛兵制議

  陶元

  頃者憲駕初臨。即以禦暴為急。通飭州縣。蓋以瓊郡內黎外海。為逋逃之藪。故不得不為未雨之計也。國家待兵甚寬。餉兵甚厚。而兵且益窮。弱者債折軍器。強者至於為暴。此必有受其責者矣。今帥府不究其致窮之故。而徒禁商人之收當。不返諸己而責之人。不探其本而求之末。抑亦過矣。今職敬陳三弊。一曰抽汛。夫兵各有營。營各有汛。汛各有地。不得擅離。今防昌營兵。自奉裁之後。僅存九十一名。除墩臺塘汛外。現在番上者。止三十三名。而又抽去六名。給役帥府。又聞各營汛之兵。皆有抽役。竊思瓊郡文武將吏。建牙相望。已得居重之勢矣。水陸三營。海南一衛。兵力厚集。已無寡弱之虞矣。昌化邊長地曠。營兵止有此數。而又抽去六名。使現伍者代之當差。然則兵力安得不困。地方安得無虞。即使僥倖無事。而亂經制之宜。缺行伍之用。上有私役官軍之咎。下有擅離汛地之殃。誰為之統率者。而顧令若是。誠\宜移咨帥府。亟令發還。庶多一人即收一人之用。多一伍可寬眾伍之力。上成帥府之美。而下收兵士之心。莫要于此矣。一曰雜派。國家兵餉百萬。既已解營。而又令州縣監放者。恐其扣剋也。恐其虛冒也。今防冒兵六名。在府支餉者。封疆大臣。諒無虛冒之事。此外八十餘名。在縣支餉者。公同驗放。亦無扣剋之情。然聞軍中交際不貲。用度奢侈。上自帥府執事。下至汛目管隊。凡有公私雜費。無不派之於兵。區區月給之餉。所餘幾何。幸賴海南兵皆土著。皆有父母妻子之戀。吞聲忍氣。不敢稍有異心。若如白沙之兵。無籍相聚。則近日之變生矣。夫國家之制。文武不相統攝。雖令州縣監放。而州縣不能禁其交際。不能禁其奢侈。則又安能禁其雜派。至於兵日以窮。而債折軍器。又日益窮而至於為暴。然且責以監放。勒其印結。州縣之結出。將領以為固然而不見德。州縣之結不出。將領且嫉視州縣而不相輯睦矣。且非獨將領然也。士卒畏將領之威。而不敢訴之州縣。將領畏士卒之有後言。而縱之生事地方。及至州縣約束。將領又從而庇之。于是士卒樂其寬縱。轉忘將領之朘削。而深仇有司之繩押矣。是士卒亦不見德也。竊謂兵餉已經解營。當如前歲提督之疏。竟令營將放支。勿復關白州縣。若仍責州縣監放。因循故套。下不見德於士卒。上不見德於將領。州縣方救過不暇。而欲與不相統攝離心離德之將士共商禦暴之宜。此必有所不能。誠\宜授州縣以察核之權。使放糧之後。士卒出具並無雜派結狀。投遞存案。有即許詣州縣告理。勿具結狀。若不行告理而具狀者。州縣乞勿從坐。先收士卒之心。以為州縣之衛。又莫要于此矣。一曰補伍。職聞明將戚繼光之言。天下官莫如守令。兵莫如父子兄弟。父子兄弟之兵。非守令不能調集。故其備倭浙東也。官已至參將。特薦知縣趙大河為監軍。使大河簽報。而已選而用之。夫繼光方奉朝命。團練土著。豈不能自行召募。誠\以土著之兵。必係里甲。非親民之官。不能知其丁糧之多寡。故不敢以兵備而妨國課也。今海南兵皆里甲。而營將竟行召募。不令州縣與聞。奸兵逋賦役者。朝入行伍。夕即瞪目以視州縣。以為無如我何矣。夫繼光之練土兵也。用子弟以衛父兄。使知親上死長之義。海南之用土兵也。率子弟以叛父兄。先假之以犯上凌長之威。彼既無義。又安能勇。此非所以齊士心也。竊謂自今以後。行伍有缺。誠\宜屬州縣簽報。而營將選而用之。一如繼光之法。庶兵民不相為厲。文武不相掣肘。而禦暴之計。又莫要于此矣。凡此三事。所以恤民。即所以禦暴。在職官守所關。不得不言。仰祈體恤兵民。移咨帥府。通懷商榷。酌議允行。舍此而求之於末。終無所濟。

  請展裁兵期限疏

  姚文然

  臣日來風聞有裁兵之議。竊思內地冗兵。有糜糧餉。兵日增則餉日絀。裁兵以裕餉。廟謨實為深遠。區畫自然周備。但臣愚見過慮。以為裁兵宜以漸也。兵有新增之兵。有經制久設之兵。議裁新增之兵。尚可於經制缺額中補伍。若將新舊之兵。一時議裁。則舊兵有失糧之怨。新兵無補伍之望。將眾多無賴無歸之人。聚之於一地。迫之以一時分散。恐眾聚則勢成。人急則變生。雖有賢督撫提鎮加意安插。非易事也。方今無事之地。惟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南等處。兵戢民安。財賦足額。實為天下根本。至此等處地方。雖稱腹裏。亦多有深山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3",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