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

  族譜解惑

  朱軾

  予作譜。例嚴以正。詞簡而盡。庶信今而傳後焉。而有未協者。如立後之說是已。禮曰。何如而可為之後。同宗則可為之後。同宗者同大宗也。必大宗而後可為之後。明乎小宗之不可為之後已。何為不可。無人子者舍其父而父人。非得已也。小宗有四。祖遷於上。宗易於下。非若大宗之百世不遷也。父之宗子無後。即以宗子之親弟主祖之祀。若祖曾皆宗子。則祖曾之祀皆主之。而無後之宗子。祔祭於父。再傳與其弟並祭於廟。亦至五世而遷焉。若高祖之宗子無後。則曾祖之宗子主其祭。曾祖之宗亦然。是高曾祖父之宗子。可不為之後也。可不後而為之後。是亦不可以已乎。同宗則可云者。為為後者計所後之人也。其人可為之後矣。而後與計為後之人。故又曰何如而可以為人後。支子可也。何取乎支子。適子自為小宗。不得舍其宗而後大宗。故取支子。或曰宗者尊也。族人之所尊事也。以平日尊事小宗之庶子。一旦立為大宗。向之為所宗者。今皆俯而宗之。亦覺不倫。況世祿之家。統緒相承。正宗絕而旁親入繼。必取庶而舍長。勢必越親而及疏。有如甲為宗子無後。弟乙惟一子。將舍乙子而立從兄弟子。抑或從兄弟亦止一子。將立再從三從。或親盡無服之子。以親屬所遺之爵祿。移之疏遠無服之親。此爭端所由起也。況此疏遠者。又非一人者乎。予曰。就後代人情言之。不無此患。然人子之心。惟知有父。苟始祖之祀不絕。則天性之至愛。有非他端之所得奪矣。先王制禮。以順仁人孝子之情。而不強其所不能。禮制定。而不肖者亦範圍於其中而不敢過。彼較量尊卑疏戚之倫。為世爵世祿計者。由禮教之不明也。禮明而此患息矣。或曰。均子也。天性之愛。適庶何以異焉。曰。子雖百而為後者一也。支子非樂違其父。然本不為父後。不得已而後大宗。猶之可耳。知此之猶可。明乎非此之必不可矣。顧猶有慮者。同宗無支子奈何曰。以長子後大宗。諸父無後。祭於宗家。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此通典田瓊論也。漢石渠議亦云。大宗無後。族無庶子。當絕父以後大宗。竊意絕父以後人。人子之所大不忍也。古者天子諸侯之繼統。宗社為重。無論長幼適庶。擇其親而賢者立之。雖絕其父後。所不恤耳。若士大夫之家。雖大宗不可無後。而所生必不可棄。禮云喪有無後。無無主。宗子無子。而同宗無支子可立。則以長子攝主喪祭。俟後有支子而立焉可也。即支子必不可得。立同宗之庶孫為宗子適孫亦可也。又何用絕人之後以為後乎。何必奪人之宗以繼宗乎。

  今宗法廢。立後者不分宗與庶。貧無立錐則已。但有田數畝。屋數楹。則必擇子而繼。而旁親之利所有者。且爭為之後。甚而累訟不休。風俗之惡。無過於此。孔子等為人後者於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先儒每以為疑。嘗試思之。屬毛乎。離裏乎。有三年之愛乎。孰非人子獨降為期。於女安乎。而有不得不爾者。後大宗子也。後大宗子者。後宗子之父之祖之繼別之宗也。父厭於祖宗。故隆彼而降此。不然而後非所後。是父人而自絕其父矣。比之異端之空桑妾婦之外成何異焉。其可恥。且不止賁軍亡國已也。田汝成云。昆弟異居者當立後。幽以慰死。明以養生。敦彝倫。彌禍亂也。竊謂生雖異居。死得祔祭。烏用立後。即夫亡遺妻。以從子養世叔母。無不可者。邱文莊謂有大名顯宦不宜絕。此寓賢賢貴貴於親親之中。庶幾近是。然必實有德業聞望。為國家光。若不虞之譽。非分之榮。無足算也。惟生時以序繼養者。鞠育之恩。等於毛裏。即為之後。而降其所生之服。猶之可耳。然有繼後自生子者。為後之子。得歸本生。所後父母卒。無論親疏。服不杖期。抑或出繼後。親兄弟沒。本生父反無嗣者。亦當歸宗而附所後於廟。他日以眾子嗣所後為適孫。又吾族有貧而鬻子於族人者。名曰乞養。乞養子者不必己無子。有子而猶乞養。欲資其力以衛家耳。親子成立。養子當還本生。今乃一?書繼。不知繼者絕而續之謂也。有子而書繼。不祥莫大焉。先曾祖未生先祖時。養叔房朝信公為子。向亦混載曾祖下。今欲改歸本生。而朝信之父不可考。不得已書撫叔房子。而族之乞養子者遂執此為例。惑矣。曩赤城公。欲以吾叔弟焜後伯君馭公。仲弟焜後伯子彙。子彙乃先叔祖縉雲公養伯房子為後者也。今立譜。族人以子彙可不繼。君馭不可不繼。吾意亦以為然。乃請嚴命。則曰。若所謂非禮之禮也。長子不可絕者。以傳重也。吾兄卒時。先人方壯盛。後十年始生吾。又六年先人卒。兄雖適長。未傳重也。夫何後焉。況非大宗子。於禮原不得立後耶。眾默然。然卒不能以是律族人也。至世族應繼之論不一。有謂後伯必仲之仲子。無則叔之仲子。不得越仲而及叔。亦不得越次子而及三四子。後諸弟必伯之仲子。伯無仲。乃以次及仲叔季子。亦有謂繼兄弟子必從其多者。又謂長子外惟所欲繼。凡諸臆說。不載經傳。而於理無大謬。惟長兄子。有時年長於繼父。以之為後。似屬不倫。至若一人而兩繼三繼。一子而繼彼繼此。又或獨子繼人。無子繼孫。此皆從財賄起見。滅情悖理之甚者也。今立譜。於此類再四譬曉。正其五六。而有未能遽爭者。姑從之而為之解。

  與族人書

  朱軾

  范文正公自政府出歸姑蘇。搜外庫惟有絹千疋。錄親戚及閭里之舊。散之皆盡。曰族黨見我生長。幼學壯仕。為我助喜。我何以報之哉。予嘗讀此。不禁流汗面赤。自予總角入塾。輒為族中長老所愛憐。明子伯嘗語塾師曰。此吾家千里駒也。為我善教之。年二十泮遊。舉族來賀。長老咸謂所望於子不止是也。丁卯迄癸酉三次試鄉闈。斗米隻雞之贈甚夥。吾家赴試者不少。而予獨為族人所親厚。比計偕北行。長老送予門外。慰勉丁甯。依依不忍舍。迄今一記憶。不覺淚下也。越十年歸里。舉族為置酒食。自後歸省者三。丁艱者再。族眾為醵錢助喜賻喪。不一而足。而予歷官三十餘年。曾無尺帛之贈。此所以汗流面赤於范公數言也。或云。世有挾富貴以驕宗黨。宗黨欲得一見其面而不可得。如錢公輔所云者。公和平坦易。親親長長。如未仕時。見人急難。欷噓歎息。解衣分食以恤之。又立祭田學田。率族人以報本追遠。培養後學。公何負於族黨歟。予曰不然。禮曰。問疾弗能遺。不問其所欲。見人弗能館。不問其所舍。註曰。辭口惠而實不至也。予於族之急難者。歎息欷噓。卒無濟於其人之饑寒。非所謂口惠而實不至乎。又與於挾貴驕人之甚者也。先人倡捐祭田。族中踴躍佐助者甚多。學田所資纔百金。經營生息。

  皆諸伯叔昆季之力也。予何與焉。雖然。予聞贈人者或以財。或以言。予何以贈族人。於貧者則曰勤且儉。以自力於衣食。貧不足患也。於富者曰隨分周恤。冥冥中有佑之者矣。或曰。公不能恤族而勸人周恤。徒貽口實。誰其從爾。曰予之不德。予知之矣。所以勸勉族人者。為貧者計。實為富者計也。幾見有好善樂施而不長子孫者乎。況族人雖歷數十世。其初則一人之身也。凡人父母祖父母沒。則以不得侍養為恨。有及事其高曾者。則又相與羨之。至於五服之人。多坐視其困而莫之惜。甚而身享溫飽。而親兄弟有饑且寒者。吾以為此人即有父母祖父母高曾祖必不能養。縱令能養。而高曾祖父之子若孫饑且寒。高曾祖父食能下咽乎。由此推之。上至於百世。苟懷木本水源之思。未有不惜其族人者也。比聞吾鄉連年歉收。族中枵腹待斃者。十之一二。而倉庾陳朽。閉而不發者。亦間有之。噫。何其忍也。昔人云。饑民一日得米數勺。可以不死。計一歲。每一石。可救一人不死。荒年珠粒。僅有此數。不在饑民腹中。則在富室廩庾中。今閉一石不發。必有一人死者。閉十百千石不發。必有十百千人死者矣。然則除日給外。其餘廩庾中陳陳堆積者。皆堆積死人皮骨血肉腦髓也。夫省一酒食之費。可活幾人。省一交際之費。可活幾人。省一簪珥衣被之費。可活幾人。省一布施僧道禮拜神像紙錢牲牢之費。可活幾人。以種種活人之物。而糜費於無用之地。以為豪舉。是合數千百死人之皮骨血肉腦髓以為豪舉也。忍乎不忍乎。吾嘗推其說。以為粟者天所生以活人。偶寄吾廩庾中耳。而吾乃竊據天之所以活人者。轉而殺人。殺人者死。而況殺數千百無辜之饑民。罪深孽重。必有奇禍。近於其身。遠於其子若孫。是廩庾中陳陳相因者。非徒堆積饑民之皮骨血肉。實堆積其身及子若孫之不測奇禍也。由此言之。則救災恤患。施之泛泛途人。所不容已。而況吾一本耶。予嘗書此以自警。併示諸子弟。以動其惻隱之心。今以勸勉族之伯叔昆季。較金帛之贈為何如也。

  敘次宗譜例言

  法坤宏

  宗譜為始遷祖作也。為始遷祖作者。稱大宗以治小宗也。書始遷。志始也。自始遷至吾。凡十有四世。而譜每分四世為一部者。服窮於四世也。始遷祖自為一剖列上方者。申東西之尊。昭?穆各以班處也。特書氏。明大宗也。大宗百世不遷者也。次書子。明小宗也。小宗五世則遷者也。凡同父之昆季。嫡書子。庶不復書子者。子繼別為宗者也。明宗道也。大曰支。小曰派。列書某支某派者。小宗之子。各自統其屬也。明宗統也。故特書以明大宗。次書以明小宗。不書以明宗道。列書以明宗統。支派以經之。世次以緯之。凡氏與子與支派與世諸字各畫方為界者。變文示例。錯舉見義。皆以明宗法也。其始祖以下。不稱一二三四五世者。自吾上殺則曰禰曰祖曰曾祖曰高祖。自始遷下殺。則曰子曰孫曰曾孫曰元孫。譜為始遷祖作。親始遷之子孫曾元。不可以世數明也。其六世以下。遂可以世數名者。張晏曰。禮服窮於元孫。故不得不以世數名也。凡族姓。年及冠婚以上者。皆書於譜。成人也。有科名封爵者。皆書於譜。臣死君。子死父。妻死夫。皆書於譜。公車節烈已經旌表者。皆書於譜。錄賢也。修舉族中公事者。皆書於譜。錄功也。凡吾譜僑居他境者。必志其地。重出鄉也。流寓忘歸者。不登於籍。重失業也。出嗣之子。仍系本生者。重所生也。於所後則書子某者。重為人後也。死而無嗣。則深沒其文以志痛。生而未續。則歲申其啟以徵名。凡吾譜讀入者。必取本名生年月日。父諱母氏。填注如格式。以憑編次。詳所自出也。干犯名義者不書。逃入二氏者不書。螟蛉抱養者不書。不詳所出者不書。防亂宗也。

  置後解

  汪琬

  古者大宗而無後也。則為之置後。小宗則否。夫小宗猶不得置後。況支庶乎。子夏曰。為人後者孰後。後大宗也。曷為後大宗。大宗者尊之統也。然則族人而無後也。其遂不祀矣乎。曰。不然也。孔子曰。凡殤與無後者。祭於宗子之家。當室之白尊於東房。是雖不置後可也。然則有大宗之家焉。有小宗之家焉。祭者將奚從。曰視其祖。故曰庶子不祭殤與無後者。殤與無後者。從祖祔食。此之謂也。孔子曰。宗子為殤而死。庶子弗為後也。然則大宗其遂絕乎。曰如之何而絕也。弗後殤者而後殤者之祖禰。則大宗故有後也。傳曰。士之子為大夫。則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無子則為之置後。然則大夫而非大宗也。亦可以置後乎。曰非是之謂也。公子有宗道焉。大夫亦然。庶姓而起為大夫。則得別於族人之不仕者。禮別子為祖。繼別為宗。大夫獨非大宗與。然則大夫與公子若是班乎。曰。然。公子不敢援諸侯。故公子為別子。大夫之族不敢援大夫。故大夫亦為別子也。如之何其可無後也。子夏曰。適子不得後大宗。然則莫尚於大宗矣。奚為不使適子後之也。曰。以其傳重也。古人敬宗而尊祖禰。適子者繼祖禰者也。故不可以為人後也。然則無宗支適庶而皆為之置後。今人之所行。古人之所禁也。不亦大悖於禮與。曰。此禮之變也。自宗法廢而宗子不能收族矣。宗子不能收族。則無後者求祔食而無所。其毋乃驅之為厲乎。故不得已為之置後也。變也。然則今之置後者。必親昆弟之子。次則從父昆弟之子。其於古有合與。曰不然也。禮同宗皆可為之後也。大夫有適子則後適子。有庶子而無適子。則卜所以為後者。如?之石祁子是也。況無子而為之置後。其有不聽於神乎。吾是以知其卜也。卜之則勿問其孰為親孰為疏可也。是可行於古。亦可行於今者也。作置後解。

  辨小宗不立後

  秦蕙田

  禮以義起。法緣情立。不衷諸古。則無以探禮之本。不通於時。不足以盡物之情。如宗法為人後一事。此極古今不同之殊致也。禮稱大宗。一尊之統。不可以絕。故族人以支子後大宗。是維大宗當立後。而小宗則不立。支庶更無論矣。嗚呼。此誠\三代以上之言。不可行於後世者也。何則。古者有井田。有世祿。井田法行。則人無兼并。世祿不絕。則宗無削奪。有世祿者。皆卿大夫也。禮別子為祖。別子者本國公子。他國公子。庶人崛起。皆卿大夫也。卿大夫則有圭田以奉祭。有采地以贍族。其祿受之於君。傳之於祖。故大宗百世不遷。而立後之法重焉。若後世與古相似者。惟宗室近戚勳臣襲爵者為然耳。若卿大夫則多出於選舉。雖公卿之子。其入仕者。或以甲科。或以恩蔭。別無世祿可藉。而士之入仕。崛起者居什九。是以一族之人。或父貴而子賤。或祖賤而孫貴。或適賤而庶貴。貴者可為別子。賤者同於庶人。皆以人之才質而定。非若古繼別之大宗。一尊而不可易也。至於兼并勢成。人皆自食其力。勤儉者致富。惰侈者困乏。即一家之中。有父貧而子富。兄貧而弟富。嫡貧而庶富。又以人之勤惰奢儉而分。非若古繼別之大宗。有世祿之可守也。如是而責大宗以收族。其勢必不能既無大宗。則人各禰其禰。

  各親其親。亦情與理之不得不然者。乃田氏羅氏等。猶執大宗立後。支庶必不可立後之說繩之。是焉知古者大宗百世不遷。今則人人可以為卿大夫。則人人可以為別子。別子未必非支庶也。而謂支庶不立後可乎。而況小宗乎。古者小宗。五世而遷。亦有收族之道。今則小宗之適。不皆可以收族。而支庶可以為富人。支庶無藉於宗子。而宗子之祭祀有闕。反不能不藉於支庶。若支子不立後。是奪支產以與適。黜賢而崇不肖。此豈近於人情。宗子且不可。而況他人乎。乃議者猶執殤與無後。從祖祔食之說繩之。倘果有宗子可也。無宗子。則無祖廟。無祭祀。不知祔於何所。食於何人。不亦拘泥而不通於事乎。伏讀國家功令。無子者許令同宗昭穆相當之姪承繼。先儘同父周親。次及小功緦麻。如俱無。方許擇立遠房及同姓為嗣。其或擇立賢能。及所親愛者。若於昭穆倫序不失。不許宗族以次序告爭。并官司受理。又獨子不許出繼。夫曰無子者。則凡無子皆是。未嘗指大宗小宗。及為適為庶而言也。曰同父周親。則兄弟皆是。未嘗專指繼父之適為言也。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又有擇賢之條。即古同宗皆可為後之義。而次序分明。則爭端不起。獨子不為人後。尤與適子不後大宗之義相符。此真禮以義起。法緣情立。非聖人莫能制也。論禮者慎無泥古以違今也夫。

  為人後

  惠士奇

  禮齊衰不杖章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報者何也。曰五服唯子不報。其餘皆報。為人後者後大宗。其父族人世。不敢以大宗之子為子也。宗子有事。族人皆侍。為人後者。祭所後之廟。其父與執事焉。敬宗也。亦服宗子之服以報之。族人為宗子服齊衰。故言報也。曰春秋之義。女子子嫁者。雖為天王后。猶曰我季姜。支子為大宗後。其父母不敢曰我子也。何也。曰為人後者。與女子子嫁者。相近而不同。女子子之降服也。婦人無二斬也。為人後者之降服也。丈夫無二本也。女子子之於夫也。舅姑也。父母也。其名別。為人後者之於所後也。所生也。其名無別。聖人惡其無別也。特言其父母以別之。故曰相近而不同。且所後者大宗。至尊也。所生者小宗。私尊也。抑私尊以奉至尊。後世猶有重所生而輕所後者。曰濮議。或稱親。或稱伯。孰是。曰皆非也。稱親何以別於所後也。稱伯何以別於所生也。不得已而求其可安者。則高宗稱孝宗之父為近之。孝宗宗人偁之子也。高宗封為秀王。稱曰太子本生父。本生父者。猶曰其父云爾。或從而更之。亦不達於禮矣。曰稱考可乎。曰不可。父為考。考成也。事禮成於宮。祭禮成於廟。為人後者不禰其父。奚考之云。公子不得禰先。而況為人後者乎。曰父之昆弟為從父。言從則非考也。父之妾為庶母。言庶則非妣也。既稱父曷為不稱考。曰父。母之稱廣矣。書曰父義和。是諸父皆稱父也。傳曰我母多。是諸母皆稱母也。外無二考。內無二妣。為人後者為其父。與妾之子為父後者為其母同。以其父為考者。是妾亦可為之妣也。曰不為其父母稽顙歟。曰禮婦人為夫與長子稽顙。其餘則否。其餘否者孰謂。謂父母也。受重他族。恩殺於父母也。為人後。不為其父母稽顙明矣。曰孤子得為人後與。曰晉羊祜無子。撫孤兄子若子。及祜死。孤兄子喪之若父。武帝命襲爵。執不從。曰為人後者父命之。無父命而自為者。叛父也。子而叛父。吾不敢。終不襲爵。無父命者。雖有君命猶不從。然則孤子不為人後也。曰為天子後者。亦為其父母報歟。曰否。天子絕。

  繼嗣說

  蔡新

  按禮經有為人後之文。則無後者當繼嗣正也。子夏傳曰。何如而可為之後。同宗則可為之後。又曰何如而可為人後。支子可也。嗚呼。後聖有作。不易斯言矣。顧考之禮經。稽之先儒之論說。又有拘而難行。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者。傳曰。為後者孰大。後大宗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何休云。小宗無後當絕。後儒因之。謂大宗有為後。而小宗無為後。據禮喪有無後。無無主。繼高者絕。繼曾者得主之。繼曾者絕。繼祖者得主之。繼祖者絕。繼禰者得主之。繼禰者祔祖。繼祖者祔曾。繼曾者祔高。則皆其祖也。舍是而必為後。是專其貨財宮室。而以為己私。啟旁親之覬覦樂禍者。聖人所必禁也。此念菴羅氏之說也。田汝成云。昆弟異居者。當立後。邱文莊謂有大名顯宦者不宜絕。此又因古禮之不可泥。緣人情而為之斟酌者也。近世高安朱氏猶或非之。謂生雖異居。死得祔祭。烏用立後。且所謂大名顯宦。必實有德業聞望而後可。恐非近情之論。愚竊以為宗不論大小。子不分支庶。凡無後者皆可立也。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彼支庶獨非人子乎。利其貨財居室而爭繼啟訟者。誠\為薄惡。若以私其所有為嫌。而聽其無後。則其貨財居室又將焉置之。其歸之親兄弟耶。是皆兆亂啟爭之道也。惟立後則各得其所宗。以承祀不替。人心安而覬覦絕。幽以慰死。明以養生。亦仁人孝子之用心。未可厚非也。必泥支子當絕之文。其亦惑矣。或曰支庶皆可立後。是固然矣。宗子無後。必執以長繼長則何如。曰以長繼長之說。經無明文。惟通典載田瓊論以長子繼大宗。諸父無後。祭於宗家。

  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然此為同宗無支子者言之也。非謂有支子可繼者。亦必以長子後大宗也。漢石渠議云。大宗無後。族無庶子。當絕父以後大宗。亦為族無庶子言之也。非謂有庶可繼者。亦必以長子後大宗也。夫宗法之廢久矣。古之所謂大宗者。世卿之家。命於朝廷。若魯三桓鄭七穆。宗社人民之所倚賴。土田里居族姓之所繫維。皆於是乎在。今則不然。大夫多起於單寒。不分支庶。所謂繼別之宗。已迄無定論。其所謂宗子者。大抵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祖遷於上。宗易於下。五世之後。莫之宗矣。又何必奪人之宗以為宗乎。況族人以支子後大宗。適子不得後大宗。子夏之言也。又何惑乎。問同宗則可為之後。疏謂同承別子之後。一宗之內。若別宗同姓亦不可。是始祖以下。皆可立以為後歟。曰然。然必自近者始。如宗子無後。先求諸同父諸弟之子。無可繼。則及其同祖昆弟之子。又不得則求諸同曾同高昆弟之子。此其正也。或父母在時。擇同宗之賢者教育之。不在此例。若舍同宗之可繼。而養他姓為子者。告明族長。共斥革之。繼而昭穆不順者更之。繼而其子忤逆有實跡者。告於所宗之廟而返之。許再繼。其應繼不繼。及爭繼及繼而擅反。或阻撓應繼之人。族長共斥責之。不可。則聞官治之。繼而其後有子者。亦酌其資財房產而分給之。繼而其後有子。而所生之後無子者。願歸則告於所宗之廟而返之。繼而其後無子。而所生之後亦無子者。則俟既娶生子。以一子還本生父母。亦禮之權也。此皆宜於今而不悖於古者。則以是為吾族繼嗣之例也可。或曰吾族固有多子。而不肯繼人。亦有有子而欲再繼者。又將何如。曰。是皆親愛之心不篤。而自私之念勝也。夫兄弟之子猶子也。己則多子。而忍聽其兄弟之不祀。於心安乎。至所謂繼者。絕而續之之謂也。有子而再繼。於義何居。是世俗所謂養子。非繼也。義當歸本生父母。雖然。當丁祚之式微。懼一?之易斬。父母之心。人皆有之。此則未能遽正之。姑聽之而為之辨。

  為殤立後議

  杭世駿

  或有問於余曰。三殤之服之從期而降也。為其未躋於成人也。未冠未字未昏。死而為之立後可乎。曰可。記云。臣不殤君。子不殤父。何謂臣不殤君。魯閔公八歲而被弒。於時即位二年。儼然朝?臣。百姓矣。左氏譏躋僖公為逆祀。是則終僖公之世。閔公之主祔廟也久矣。何謂子不殤父。經無明文。事無顯據。南北諸儒。無異同之論。余以意度之。是必取昆弟之子以後三殤。所以濟禮之窮而重絕人世也。吾友趙稷有二嗣子。曰光曾。曰炳。其兄肩吾死無後。以炳為兄嗣。斬焉衰絰告於廟。赴於族。其已事也。乾隆歲在己卯。光曾十五而殤。將取炳以歸。則負亡兄之約。而傷寡嫂之心。如不以炳為嗣。則稷之後反絕。余執子不殤父之說以進。曰炳長矣。需之五六年。或需之七八年。冠而昏。昏而生子。若男也。即以後光曾。是肩吾無子而有子。稷無孫而有孫。於情順。於禮合。於嗣續之計得。善之善者也。或曰。禮殤不立主。祔於王父。呼其名而祭之。今既以炳之子後。以稷主祭。呼其名可也。以炳之子之為後者主祭。呼其名則不可。曰雜記曰。附於殤。稱陽童某甫。不名神也。鄭氏曰。某甫且字也。尊神不名。為之造字。夫使光曾不殤。則必待冠而字。今既殤矣。禮有造字之例。余為之製字曰承祖。以待夫炳之子。他日之祭而不跲於詞也。禮也。或曰如子言。光曾雖死。猶勿殤也。然則稷當何服。曰上殤九月。中殤七月。國制也。禮聞子不殤父。未聞父不殤子。光曾十五而殤。稷為之服七月之服。不得以私情干也。亦禮也。吾問光曾有至性。寒不敢先衣。飢不敢先食。事父惟謹。讀書攻苦。將自振以大其家聲。而天不永其年。則稷之不幸也。雖然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殤不殤有定數焉。余為創立後之議。以止稷祝予之痛。世有君子。其不以余為無稽也夫。

  論鈍翁立後書

  閻若璩

  承面問鈍翁。以長子筠卒。以幼子穀詒為之後。名之曰權。是說也。於禮安乎否乎。弟以鈍翁長於禮學。而又身為大夫。不應當哀悼荒惑之餘。任情黷禮。若世俗人所為者。其亦必有所恃乎。曷恃爾。殆恃宋文鑑劉原父為兄後一議乎。及歸取其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