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聲類表序
龔自珍
自國語以至額訥特珂克。上伯特以至天山。北路準部。南路回部。皆有方語。則皆有字頭呼韻之學。而五十一旗部屬。及喀爾喀四大部。反無之。今蒙古語言文字具在。沿流以溯原。因子而識母。因其自然而不惟師心之尚。能之乎。曰不能。則無為貴聰矣。但其義例。觸手鉤棘。道出於天。籟無不同。法成乎人。例實不一。自國書十二篇外。經典白?譯祖東游震旦筆受一經之文。先後數譯。尚爾乖迕。若夫神珙所製。司馬光所圖。與德斡必特雅星哈所受。通密繖布喇所傳。乾隆初。仰承睿指。或煩定正。而後臚列整齊。源流明備。各還其一家之言。重以準部有託忒體。回部有彈舌聲。下士譾愚。冥搜博采。求其貫通。不亦勞矣。今先舉諸家各不同處。然後準的可得而審。義例可得而擇也。諸家不同約有七事。按僧伽婆羅譯師利問經。舉五十字。不空譯文殊問經。舉五十字。竺曇摩羅察譯光讚般若經。舉四十一字。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舉四十二字。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經。舉四十二字。元裝譯大般若經四十三字。佛馱跋陀羅譯華嚴四十二字。實叉難陀譯華嚴四十二字。地婆訶羅譯華嚴四十二字。三藏般若譯華嚴四十二字。不空譯華嚴四十二字。金剛頂經五十字。曇無讖譯大般?槃經。如來性品。六十二唱。實舉五十字六十二字約以十四音有重見之字故止五十也有初短久短次長三種別佛言皆以舌齒喉而有差別此經尚未經同文韻統采摭故特詳之凡十三種。皆一母一聲。欽定天竺五十母。西番三十母。回部二十九母。皆同。惟聖朝國書之母。則以阿額衣鄂烏諤六字為第一類。
餘至十二字不等。如八撥逼以下乃十二字準部十五母。則亦以阿至互七字為第一類。餘亦七字成類。而非以額依等字為所生之聲。此例之異者一也。天竺母所生。可舉者一千二百一十二字。西番舊六字。紗靸婀妻鴉合齊鴉合齎鴉合凡六所生纔二十四字。合新舊三十字所生。可舉者共四百三十四字。回部所生字。單字一百七十四字。連字則以一字領二十八字。輪流統領。又兼本字自領本字。如阿阿衣衣烏烏之屬。計八百四十一字。共計一千零十五字。國語則除第一烏珠為十一部之綱。其第二部起。自阿衣額衣阿拉額拉以下。共生一千二百四十餘字。而準部十五母。尚無推衍成圖之作者。準部若以國書比較只抵有國書之第一圖耳中華見溪?疑卅六字。舊法有演出十二攝各四聲者。又藏經十三種。惟華嚴實叉難陀本。每卷畢唱演三節。每節十字起。至十四五字不等。而仍收聲於第一字。是亦譜生聲之例。而彼十二家無聞。此例之異者二也。同為母生子。而所以能生。又分兩種。國書仿照天竺之例。定有主輔二類。其字之收聲於阿者。定納阿至●阿二十四字。為輔字也。阿至鄂六字。主字也。第一部之納奴窩起皆收聲於阿皆輔阿而行天竺自阿至阿斯十六字。主字也。自嘎至嘎剎三十四字。輔字也。槃凡六十二唱。而佛言十四音。亦具主輔之理。餘如西番之三十母。即不能分主輔矣。而餘十二經。準之託忒。皆不能分矣。且西番舊六字。無所配合而生聲。實叉難陀本無所配合而生聲。即回部加記號之百七十四單字。不能不以為子。而以為二十九頭之輔也。蓋單字從字母生。連字又從單字生。比各家又中鬲一重。如算法家之有祖孫位。是其特異。然亦無所配合而生聲。司馬氏以十二攝演神珙近之矣。但上為雙聲。下為疊韻。一言瞭然。不必謂之配合而生聲。此例之異者三也。
南北等韻各家。或用喉舌脣齒分配陰陽。而難有定論。惟元周氏作中原音韻。不用分配。而陰陽乃確乎不易。人之喉舌脣齒皆各兼陰陽豈必分配乎周但以字區之南北人皆同之。此例之異者四也。恭稟睿指。國書以阿字為元聲。實抉古來聖神未發之祕。胎八極於一喉。自然之符也。大藏十二種皆同。天竺同。準部同。而間有小異者。西番之不於發聲也。回部之不於字頭。而於化單字也。槃之不於第一。而於第四五六七也。又複見第二十三字推本以譚。西番自阿努之子。通密繖布喇至天竺。取三十四字歸。刪其十一。加舊傳紗等六字。又加兩國同舊有之阿字。為卅字。見徹辰薩囊書。則原非以為殿後字。而章佳國師?次之小倒也。回部之單字。一轉移而即成。愛里普固即阿也。槃之首三噁。以義從。非別以聲從也。皆不出聖人指授範圍矣。雖小異不閡大同。惟大同可臚小異。此例之異者五也。中國等韻諸家。舊法無文。空圈記聲。其二合之字。獨見佛經瑜珈師地論中●字是也。實叉難陀於所生字每用圈。於母字則始用二合。室左是也。三合者僅一見。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