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

  上奉天府尹論逃人書

  御史郝浴

  自公祖先生歷事以來。開濟於滿漢衙門。權衡於官民經制。有體有裁。中情中理。故上下貼服。如改民一事。舊任張佟諸公。為民力請。而朝議未允。今得諧於福曜之一日。是斯民獲更生於仁人之手也。從此廣學宮。開鄉選。以蓄其經術。資其進取。旌孝行。錫耆爵。以睦其宗鄰。厚其風俗。民將不招不徙而自致。此真賢人君子之心。而公祖先生之任也。比聞有以勾逃之說進者。欲嚴立科條以待之。竊恐傳聞之誤。而公祖先生未必肯創向來未有之例。以加於今日既寬之人也。且招民之中。去者儘多。未聞勾攝。何獨至於新民而及之乎。況中有至情。有補於法而無礙於國。不敢不委曲以相告。念此屬罪徙天外。轄以佐領。或有一二隻身無賴之民。官不能謀\其生聚。己不能救其飢寒。不逃則坐以待斃。名為逃法。其實逃死。雖就食他方。實難回本籍。即以其名貫報督捕勾之。徒騷擾其州縣而已矣。剝削其鄉里而(己)矣。繫累其親戚而已矣。顧安所得其人乎。一有片紙之投。便貽一路之害。至於托身有籍之人。偶或探親變產。自求生理。則不旋踵而返。既不忍於此棄其室家。又不敢於彼累其父母。非惟情不忍逃。亦勢不容逃。在民情之可原如此。以言夫官。於從前之逃不加少。在將軍佐領。未嘗以此受過。而向後之逃不加多。在有司佐貳。何至以此引咎。而官職之無礙又如此。總之以民情論。無賴之人。雖勾之而莫得。有籍之家。雖不勾而自來。是科條不必立也。無賴必逃之人。雖勾之而終不能禁其不逃。而有籍不逃之人。乃一勾之而反迫之以不得不逃。何也。守此則無以資生。控彼則難以入里。又坐成待斃之局。非迫之以不顧一切而逃乎。是立科條。不如不立科條之為愈也。以官職論。不立科條。則尚可如佐領之養晦。一立科條。反立刻來有司之責成。即以朝廷論。赦之改民。本所以寬恤之也。痛念待罪於身。猶感甯家歸獄之恩。而解網之後。反生畫地為牢之怨。是不立科條。不但下不病民。而且上不病官。一立科條。不但下以病民。而且上至病官。而又病國也。何所利而為之乎。況公祖先生中朝雅望。在處為霖。不過暫守留京。不久當高躋崇班。或申明部務。或釐剔憲綱。為國家爭大是大非。以造萬方之福。區區勞民。何足以煩碩畫。

  論足食

  陸世儀

  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三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為粟八十萬石。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流散。農傷則國貧。其說皆名語。非鞅之開阡陌比也。但其意主於富國。而未主於富民耳。

  亢倉子曰。人舍本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流徙。國家有災患。皆生遠志。無有居心。農則其產●。其產●則重流散。又曰。人農則樸。樸則易用。此皆知本之論。有天下者不可不知。

  只永不起科四字。不勞不費。為西北足食之本。而守望相助四字。為足兵之本。但國家須守此勿失民信為急耳。

  開中軍屯。宜互相表裏。腹裏莫如開中。邊塞莫如軍屯。

  農田議

  張士元

  國家自西南用兵以來。所費不貲。又自辛酉之夏。京畿大水。民困未蘇。饋饟與賑恤兼行。財力固不能不屈矣。當此之時。為公家長計。使上下俱受其利。而有備無患者。亦惟務本而已矣。漢人所謂地有遺利。民有餘力。以今?之亦然。使盡墾生穀之土。盡驅游食之民歸農。則國家財力之完富。可計日而俟也。愚不能周行天下。不知四方治田若何。然以足跡所至。諮訪所及者言之。則天下之田。未有如大江以南之治者。江南本水鄉。雖無古井田之法。而溝洫甽澮。防水寫水之制猶古也。其民雖有游手。然田無不耕者。阡陌之中。春榮菜麥。秋榮禾稻。桑麻茂密。雞犬相聞。方二三千里。幾于尺土必墾。所以公私糧食。常取給于東南一隅也。踰淮而北。過山東直隸之境。則平原曠野。千里荒蕪。雖有種禾黍者。亦少深耕易耨之功。歲收益薄。而不足之處。又不種桑而種柳棗。其民不出于農畝。則業于商販。其尤無藉者。鬻歌取食。男女年八歲以上。十四五以下。使跕屣鳴弦。伺候客館。而優笑滋多矣。此無他。北方久無溝洫之制。其田專仰雨水。命懸于天。田者少利。則放而之末作耳。以一方觀之。則天下地力民力之未盡可知也。近聞湖南辰州府。設碉卡八百餘座。募勇丁駐守。使居民均出田畝十分之七。與勇丁耕種自食。麻陽民不願。至於赴京陳訴。是其地有能耕之民。而無可耕之田也。又壬戌春。見京師水災新退。流民散處城內外者。以萬億計。其飢且病而死者所在多有也。朝廷設粥煮餅以食之。又出倉米。賤其價以糶之。為惠甚厚。然使舍業而待朝夕之給。所謂以餓殍之養養之也。何如與之閒田。設法安置。而使之耕乎。夫田少之處。至奪田以耕。田多之處。或棄田不耕。而飢民且置其手足于無所用。則大計可決矣。其一曰勸農功。語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然愚民無所。勸則不勤。漢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教代田人?

  之法。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學耕種養苗狀。自是流民漸還。田野辟而儲積多。今誠\下令使州縣長吏。親行課農。以勤惰為賞罰。召募流亡。申明崇本抑末之教。而多方以誘導之。則游手當日寡。而地利日出矣。其二曰寬賦科。康熙時令郡縣墾荒田。約六年成熟。起科納賦。而畿輔報墾者甚少。北方既無溝洫之制。則新墾之田。旱即成赤土。水即成巨浸。有收無收不可知。而賦科一定。不可復免。所以小民聽其荒蕪而不願墾也。當時陸稼書先生宰靈壽縣。嘗具陳巡撫于公云。與其稽查太嚴。使民畏而不敢耕。何如稍假有司以便宜。使得以熟補荒。因請寬至十年起科。其言極明切。今宜遵而行之也。其三曰權水利。古遂人之法。未能遽行于天下。而穿渠溉田。則代有人焉。若魏史起秦鄭國之類是也。今中原陸地。誠\引水以溉之。則久不耕之縵田。其息必倍。如慮今日財力不能及此。則隨地相視。一浦一港。善為蓄洩。皆足以利田疇。振農氓。或亦如虞伯生京東之議。募富民疏渠。而以其所溉之田多少。為賞爵之上下。其補官在諸色捐納之先。則民必有願效力者。久之則水利廣矣。由北方推行之。則東南之漕運\可寬矣。漕運\寬則積穀儲倉。以時歛散。而東南之民。亦受無窮之惠矣。此萬世之利。非僅目前小補之計也。但當行之有序。而需之以歲月耳。愚又聞之。王者之富。藏之于民。故孔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又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自古治天下者。求足用之道。未有舍本務而別開利孔者也。故言農田于理財之日。事似迂遠。而實不易之至理也。

  鳳臺縣志論食貨

  李兆洛

  縣境侈於西北。而縮於東南。斷長補短。方百里而有餘。準今畝度之。方一里者。為田五百四十畝。方百里者。為方一里者萬。則為田五百四十萬畝也。山水之占地者少。民居既稀。里落寥曠。計城郭途巷山陵林麓川澤。四而去一。其餘當得田四百萬畝有奇。今歲賦計田之在額者。不過四之一。民戶近十萬。丁口不及三十萬。土雜五色。多墳衍。磽瘠之地十一。其穀宜麥宜黍宜菽宜稷宜麻宜胡麻宜蕎麥。下地亦宜稻。雜稼宜棉宜靛宜菸。其蔬宜菜宜蘿蔔宜萵苣宜莧宜菠薐宜葵宜?宜蒜宜韭宜胡荽宜芥宜青椒。其蓏宜瓜宜瓠宜茄。其果宜榴宜梨宜柿宜棗宜桃宜李宜杏宜蒲萄。藥則紫艾柴胡江蘺芎藭茵陳枸杞紫蘇之屬亦多有。木則槐榆椿樗。山亦宜松柏。而種者少。晉書稱八公山。草木皆如人形。而水經注則云八公山無草木。惟童阜耳。今北山固濯濯也。詢之山民。或云不宜木。然其故老皆云北山向時木甚美。中棟梁。今城中老屋。多北山木所搆。其產有青?紅?大皆合圍以上。發老屋者猶時時得之。青?色青黑堅緻。類海楠。紅?紅澤。皆他處所無。明季兵火。刊伐遂盡。今欲求青?紅?之?而辨其枝葉。亦不可得矣。居民每冬月則入山?草根以爨。木之槎?長尺餘者。并其根掘而鬻之以為薪。夫山者宣也。莫之植而望其茂。即地亦窘於生矣。故縣雖有山而薪蒸苦貴。鬻爨者頗資石炭。濱淮之地宜柳宜萑葦。亦樵蘇所賴也。畜宜六擾。闞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