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

  養民

  朱澤澐

  天下有其人至賤。其力足以有為。散之不見其多。聚之足以為亂者。閒民也。古之閒民十之一。今之閒民十之六。通都大邑之閒民十之三。窮荒州縣之閒民十之六。有無田之閒民。有無業之閒民。有有田而無田有業而無業之閒民。夫民何可以閒。知其為閒民。而不處之使自力。幾何而不為亂也。自井田毀。限田之制。累朝不能行。非通都大邑財貨聚積之所。則取財之途不廣。謀\生之術無所施。周禮九職曰閒民。閭師凡無職者出夫布。孟子曰廛無夫里之布。廛之設也。所以處閒民。夫布之罰也。所以驅閒民使業廛。三代聖王。位閒民有地。教閒民有法。閒民之多寡有無。上皆知其數而措置之。今則督撫不問。郡守不問。州縣不問。豐歲優游坐食。一遇凶荒。相聚為非。何所不至。夫吏之於民。州縣為親。近日州縣之吏。司錢穀之出入而已。百姓多寡虛實之數不知也。司催科之緩急而已。百姓流離生死之故不知也。災祲猝至。閒民嗷嗷仰望官粟。給之不足於用。不給展轉溝壑。擊目傷心。一歲飢則為盜。再歲三歲飢則為寇。一郡飢則流離就食。一二省飢則寇盜之變有不可言者。呂祖謙曰。上者修先王預備之政。其次修李悝之政。不修預備。而講求於臨時。未見其有濟。先王預備之政。自井田毀。數千年不復。呂氏猶以此為上者。貴得其意耳。詩曰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月令曰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修封疆。審端徑術。善相邱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農乃不惑。古者設農官。親行田畝。教誨農事。至再至三。非故事也。王制曰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庶羞不踰牲。又曰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月令曰命有司趨民收歛。務蓄菜。多積聚。古者有司教民蓄積。食時用禮。諄諄懇懇。非故事也。三代聖王。養民之制。縱不能復。猶得於載籍中推求其懷保無已之意。今並其意而亡之矣。既亡其意。即日修補救之政。欲民不閒遊坐困。豈可得哉。夫預備之政不復。徒存此區區之意。烏足以濟。而不知其非也。今日州縣之吏。所漠然無有者此意耳。責今日州縣之吏。使顛連無告之民。

  代種富民之田。定之以令不行也。隨之以罰不行也。設又使顛連無告之民。日習百工之業。教之不勝教也。督之不勝督也。所望於州縣之吏者。惟此意也。今之為吏者。有能致意於溝之洫之耕之耨之者乎。有能致意於食之用之節之積之者乎。有其意而行之不善。於民無益也。亡其意而靦然處於民上。將焉用之。一邑之勢。養無田無業之閒民難。養有田有業之閒民易。養閒民於災荒之日難。養閒民於豐亨之日易。邑有里。里有鄉。鄉有圖。圖有老。一圖也有田有業者幾家。有田不耕有業不勤者幾家。無田無業傭工操作者幾家。老預教之。官親行之。教之以耕耨。教之以攻業。教之以濬畎澮。教之以遠服賈。教之以量食。教之以節儉。教之以多蓄積。民自為積。先王預備之政也。官之教之不以為民之事。而以為己之事。民之奉行不以為官之事。而以為己之事。官之意入乎民。民之意體乎官。有田有業之民有所餘。無田無業之民有所賴。而又有常平社倉義倉之積。以備不時之用。此在吏之善為之也。嗚呼其亦難矣。漢唐以來。養民之政。陵夷墮壞。無一存者。循吏如龔遂朱邑輩。傳其人不傳其政。非政之不傳。一人之政而非一代之政。宜其不傳也。當此政敝壞民游佚之時。望有循吏其人者。因意以立政。立政以養民。豈不難乎。幸有其人。所用非所長。所長非所用。加之時勢之倥?賠補之累累。大吏之阻撓。奸宄之讒毀。卒不得志以去。坐使有田有業之民。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又何問乎無田無業之民乎。此有識者所深憂也。

  論鹽糧賑貸諸法

  陸世儀

  鹽茶與民爭利。似非王道所宜。然此利自管仲劉晏而後。一開不可復塞。梁元勰有言。聖人歛山澤之貨。以寬田疇之稅。收關市之征。以助什一之儲。其言似亦有理為政者去後來之弊可也。

  軍運\造船。官價甚費。而船又不耐久。宜于各處州縣運\糧處所。設處糧田。募人承運\。能造糧船一隻來應募者。與之田若干。俾歲收其值。以當打造修理之費。有事則運\糧來往。無事則聽其裝載取息。庶幾運\有堅船。官無雜耗。

  社倉不如常平。常平倉不如常平田。社倉春散冬歛。取息什一。得先王春秋補助之意。然出入之際。最須得人。否則為青苗之續。常平增價而糴。減價而糶。出入便捷。無追索之擾。然止利于市民。與農民無涉。且二者之粟。俱恃官錢以為工本。一遇貪墨。官錢耗散。二法便成廢棄。若買田以為常平。歲收其所入之粟于倉。欲賑則賑。欲貸則貸。欲減價則減價。所糶之錢又可糴粟為來年張本。源源無窮。歲有增益。即遇貪墨侵漁倉粟。而去任之後。一得良吏。田腳固在。修舉不難。視前二法兼之且勝之矣。社倉不如常平。然常平之法。有糶而無賑。不如立子母倉。先以千石或萬石為母。遇小饑。則減價糶之。薄收其息以入子倉。使歲恒小饑。則子母俱減價收息。大飢則母倉備糶。子倉備賑。治國者能使子母常盈。則無憂飢矣。

  一曰爵賞以勸富民。二曰平價以賑平民。三曰興作以役貧民。四曰施捨以活窮民。五曰詰姦以戢亂民。六曰周給以惠秀民。治國之道。使富民出栗以養平民。貧民出力以衛富民。此其常也。然其要在使貧富之心相通。貧民食富民之粟而知感。則其效力必勤。富民藉貧民之力而有用。則其出粟必樂。

  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古人發政施仁。必先煢獨。國朝體古人之意。設孤老院。給孤老糧。以養煢獨。德可謂至矣。歲久法弛。縣官漫不經意。孤老院坍廢殆盡。孤老糧為富家乞作存留。煢獨之被惠者十無其一。豈不重負朝廷德意。愚謂為縣官者。始?任時。當即以此事為急。身臨其地。親為經理。凡院屋宜編號。稍加寬敞。非廁畢具。四等窮民中。惟寡婦宜獨為一處。其餘三等。當各因其所親熟。束以伍法。使之老稚相依。聾瞽相濟。送死養生。互為倚賴。是亦處煢獨之法。

  佛教無補於天下。而獨有益于煢獨。是不妨因勢利導。凡孤老院中。縣官宜擇僧徒之有行者。使居其處。許之募化。俾朝夕看養煢獨。有功則縣官勞之。其煢獨之人願為僧者亦聽。垂死之人。其心別無所樂。使其注念西方。亦可消遣餘生。解其愁苦。今僧徒中往往建放生菴。開放生池。畜養雞魚豕畜。而獨無有念及煢獨者。真可異也。

  論直隸興除事宜書

  陸隴其

  職書生也。何知天下事。但嘗靜觀今日之時勢。百病之源起於民貧。非無憂民之吏。懷痌瘝乃身之志。而民卒不免於凍餒者。拘於法而無如何也。得君如憲臺。可為民請命於法之外矣。敢略陳一二。以備採擇。

  一緩徵之宜請也。自古稅歛必於秋成。稼穡登場。而後上供可辦。此一定之理。亦必然之勢也。今則以兵餉之故。正月開徵。民間尚未播種。而追呼敲撲。急踰星火。有餘者尚可勉強支吾。不足者勢必轉貸完官。富豪之家。乘其急迫。重利盤算。及至秋成。子金積累。一歲所入。不足以償債。何暇論仰事俯育。轉眼改歲。而新徵又至。所以閭閻日窮一日。逃亡日多一日。地畝日荒一日也。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古人猶以為苦。今則新絲不待二月而賣。新穀不待五月而糶矣。堯舜在上。何可不念及此也。方兵興之際。國用浩繁。固無可如何。今四方甯謐。司農不至告匱。上請緩徵。此其時也。戶部若可通融。總計一歲春夏二季。兵餉若干。上年撥剩之銀若干。以上年所剩之銀。暫抵本年春夏之餉。俟秋成催解。以補庫額。上無損於國賦。而民力以紓。富豪之家。不得乘機盤剝。逃亡可復。敲撲可省。一轉移之間。而其利無窮。先試之畿輔。次推之天下。興唐虞三代之治。此其首務也。伏候憲裁。

  一墾荒之宜勸也。畿輔各州縣。荒田累千百頃。朝廷屢下勸墾之令。而報墾者寥寥。非民之不願墾也。北方地土瘠薄。又荒熟不常。近山之地。砂土參半。遇雨方可耕種。稍旱即成赤土。近水之區。水去則略有田形。水至則一片汪洋。一報開墾。轉盼六年起科。所墾之地。(已)枯為石田。蕩為波濤。而所報之糧。一定而不可動。始而包賠。繼而逃亡。累有司之參罰。責里長之攤賠。所以小民視開墾為畏途。聽其荒蕪而莫之顧也。且報墾之時。冊籍有費。駮查有費。牛種工本之外。復拮据以應誅求。非中等以上之家。不能開墾。何怪報墾之寥寥哉。職竊謂此等荒地。原與額內地土不同。與其稽查太嚴。使民畏而不敢耕。何若稍假有司以便宜。使得以熟補荒。如有額外新墾之地復荒者。聽有司查他處新墾地以補之。其荒糧即與除免。不必如額內地。土必達部奉旨。始准豁除。無賠累之苦。無駮查之煩。民不畏墾之累。自無不踴躍於墾矣。其已墾成熟者。或更請寬至十年起科。使得償其牛種工本之費。然後責其上供。亦所以勸墾也。伏候憲裁。

  一水利之當興也。欲民之富。在於墾田。欲田之墾。在興水利。北方土性燥烈。灌溉易涸。雖與南方不同。然使川澤流通。隨便灌溉。猶愈於聽其焦枯而莫之救也。但古人溝洫之制。隨時修理。故不覺其煩費。今以久湮久塞之河道。一旦欲疏其壅而防其潰。工費浩繁。勢難猝辦。又當公私交困之時。州縣錢糧。一絲一忽。皆有?項。不敢擅動。民間十室九空。正供尚難完辦。安有餘力成此艱鉅之事。若不量時勢。不計贏詘。驟然興舉。其為擾害。必甚水旱。職竊思屢年以來。朝廷憫恤災荒。州縣議蠲議賑。所費錢糧不可勝數。與其蠲賑於既荒之後。何如講求水利於未荒之前。蠲賑之惠在一時。水利之澤在萬世。今憲臺撫臨畿輔。欲成久遠之業。無有大於斯者矣。宜通查所屬州縣水道。何處宜疏通。何處宜隄防。約長?若干。工費若干。彙成畿輔水利一書。進呈御覽。請司農度錢糧之贏詘。以次分年舉行。而不擾於民。以一時言之。雖若不免於費。以久遠言之。比之蠲賑。所省必百倍。或鼓舞官吏紳衿。能開河道若干者。作何優?作何獎勵。此亦一策也。伏候憲裁。

  一積穀之宜廣也。今功令最重積穀。定有議?之例。所以為窮民計。至深遠矣。然欲穀之多。當廣開穀之源。今止有捐輸一途。故積者寥寥。在富庶之邑。猶可鼓舞勸捐。若窮僻疲罷如靈壽者。雖懸獎勵之典之勸之。其誰能應耶。職竊謂此等窮縣。當稍為之通融。使得廣積以備賑。如縣內有荒地可開墾者。許有司設法募人開墾。收其所入。貯倉備賑。勿責其起科。其一切河淤地畝。雖(已)入糧。原非額內者。許其量留積穀。吏員應納銀者。許其入穀縣倉。即准報充。不必起解。牙帖雜稅原額外新增者。編審人丁溢額者。悉許留本地方積穀。諸如此類。推廣行之。庶幾疲僻之邑皆可有穀以救災荒。若止藉捐輸一途。其能有濟者鮮矣。即就捐輸言之。徒令二三有司曉曉勸諭。所得有幾。巧者陰派之里下。名為捐輸。與加派無異。又非朝廷愛民之意。是宜請旨酌定旌獎之例。使紳衿富民皆樂於捐輸。將不待勸而粟自多。至於在倉之穀。宜聽有司之酌量支放。如遇凶荒。則先發後報。平時出陳易新。聽從其便。勿因不肖之侵欺而盡掣賢者之肘。則鳩鵠之民。庶有賴矣。伏候憲裁。

  一存留之宜酌復也。查賦役全書舊額。有一項人役。則有一項工食。有一項公務。則有一項錢糧。未有用其人而可不予之以食。辦其事而可不費一錢者也。用人而不予以食。則必至於賣法。辦事而求不費錢。則必至於派民。自兵興之際。司農告匱。將存??項。盡行裁減。由是州縣掣肘。貪墨無忌。私派公行。不可禁止。百弊之源。皆起於此。自康熙二十年以後。再頒恩詔。漸次奉復。海內始有起色。然尚有應復而未復者。敢為憲臺陳之。如衙役犯贓之律甚嚴。而書辦之工食獨不復。不知此輩能枵腹而奉公乎。不給以食。不得(已)而犯法。加之以刑。其肯心服乎。此其當復者一也。心紅紙張。修宅器具。此州縣所必不能免者也。既奉裁革。不知天下有司。皆能捐俸而自備乎。抑或有責之鋪戶。派之里下者乎。有正項開銷。雖貪吏無由借端苛派。無正項可動。將藉口以責之於民。朝廷之所省有限。而小民之受累無窮。此其當復者二也。上司過往。下程餽送。雜支供應。此州縣所必不能無者也。既奉裁革。不知上官之臨州縣。皆能自備供應。自發價值乎。抑或不能不資藉於地方乎。有司之懦者。恐觸上官之怒。百計逢迎。賢者亦恐失事上之體。多方補苴。無米之炊。不知其安從出也。此其當復者三也。存?盡復。則私派可禁。私派盡禁。則百姓可足。在主持國計者。惟知復一項則費一項之金錢。不知裁一項則多一項之掣肘。掣肘之害層累而下。總皆小民受之。小民疲罷逃亡。其害仍自國家受之。此?心民瘼之大臣。所當急請酌復者矣。伏候憲裁。

  一審丁之不宜求溢額也。直隸舊例。人丁五年一審。分為九則。上上則徵銀九錢。遞減至下下則徵銀一錢。每遇編審。有司惟恐部駁。必求溢額。非盡庶富加於其舊。亦強以煢獨無告充數而已。王成偽增戶口。處處皆然。且編審既定。五年之內。即有逃亡死絕。不得開除。夫煢獨無告之民。而責其每年出銀一錢。已不堪矣。況已逃已絕。而猶不得除乎。職竊觀直隸各州縣。現在之丁。已不為不庶。但求無缺額足矣。不必更求溢額也。一審一溢。日積月累。不知何所底止。或果有丁盛而額溢者。宜命有司?為積穀之用。不必入額。如五年之內。遇有逃亡絕戶。即以此之溢補彼之缺。其荒殘州縣。無溢而有缺者。得隨時報上。於奏銷時量準蠲免。倘或慮不肖有司。將溢額之銀。侵入己橐。無缺而捏作有缺。則自有糾劾之典在。總之寬一分在州縣。即寬一分在窮民。州縣之不肖者固有。賢者實多。上之搜求於州縣者。無餘地則州縣之搜求於窮民者亦無餘地。不肖者固樂於搜求。賢者亦不能不搜求。而民之塗炭日增日益矣。伏候憲裁。

  右所陳無非書生之論。然欲為國家固根本。培元氣。必先從此數端下手。孟子所謂王道之始也。伏惟憲臺不以其迂腐而忽之。則生民幸甚。至於一切刑名錢穀。務持大綱而止。無益煩文俱宜省去。如錢糧冊籍釐毫絲忽之差。可以即行改正者。無庸駮詰。刑名案件明白顯易之事。可以即行完結者。無庸提解。多一番駮詰則多一番需索。多一番提解則多一番拖累。吏胥所深喜。而小民所深苦也。漢蓋公有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此雖非中正之論。然事之煩簡。當隨乎其時。時病在太簡者。宜濟之以煩。時病在太煩者。宜濟之以簡。今之功令稍煩苛矣。去煩就簡。此正所謂時中。若夫鄉約保甲之當重也。土豪衙蠹之當除也。陋規雜派之當禁也。俱地方利弊之所在。以虛文視之。則皆故套也。以實心為之。則皆仁政也。今之論治者類能言之。無待職之贅陳。

  巡歷鄉村興除事宜檄

  陳宏謀\

  陝省地方遼闊。村堡零星。州縣雖曰親民。究不能常見士民。士民亦難常見官長。以致有關生養之大端。無人為之振興。有干倫紀之大法。無知易於違犯。愚民淺\識。止顧目前。不計久遠。或染於習俗。惑于謬見。日復一日。生計漸難。犯法漸眾。究竟小民非盡無良。不可化誨也。茲者欽奉諭旨。令地方官遍歷鄉村。廣為化導。力行教養。無懈興除。本都院恐各屬漫無頭緒。匆匆巡歷。徒滋官民紛擾。謹就陝西一省土俗民情。所有應興之利。應除之弊。逐一列出。使州縣道府以時巡歷。有所遵行。士民有所法守。本都院亦有所稽考。應興應革事宜。開列於後。凡二十條今節錄六條

  一廣行蠶桑。陝省為自古蠶桑之地。今日久廢弛。綢帛資於江浙。花布來自楚豫。小民食本不足。而更賣糧食以製衣具。宜其家鮮?藏也。現在城固洋縣蠶利甚廣。華陰華州織賣縑子。甯羌則採取槲葉。喂養山蠶。織成繭綢。因係前州劉名棨者教成。遂名劉公繭。鳳翔通判張文秸所種桑樹最多。興平監生楊岫種桑養蠶。遠近效法亦眾。足知陝省未嘗不可養蠶。現今各地方可以種桑者甚多。并有大株野桑之處。其非不宜蠶桑甚明。正宜加意興起。今各處地方官。多有能種覓桑秧。兼於城內買桑養蠶者。凡小民摘取桑葉。或賣於官。或賣給就近養蠶之家。均可得錢。士民雖一時不諳養蠶之法。凡有舊桑。正宜保護培植。其屋旁隙地。更可赴官領取桑秧種植。一二年後。自己便可養蠶。即不能養蠶。亦可摘賣桑葉。若養蠶之家。不能自織。亦可賣絲。向後日久。其利愈廣。比之別項營生。甚有便益。切不可惑于地土不宜種桑之說。坐失美利。其放養山繭之法。荷蒙上諭令山東將飼養成法。分送各省。陝省已經照刊分發。藉山木以成功。有槲葉橡葉椿葉之處。俱可行之。再木棉一項。其利甚廣。陝省宜種木棉之地更多。亦須分別種植。或初種未能即為長茂。漸次熟習。必有成效。既成之後。士民衣食。永有賴矣。如有倡種桑棉者。地方官量予獎勵。但不可差查滋擾。

  一興修田功。陝省農作所種豆麥粟穀。惟知翻犁布種。前少肥壅之功。後少鋤耨之力。所種稻田。惟在舊有渠泉之處。其近河傍溪堤岸稍高者。遂不知引水種稻。未免地多遺利。民有遺力。我皇上首重農事。屢頒上諭。以興修水利。經理田功。諄諄訓勉。安可不詳加講究。實力董率。向後所種旱地。先期加工肥壅。既種之後。勤加鋤耨。近河之處。有可以開渠築壩。引水灌田。而苦於心力不齊者。報官查勘。設法興修。或用車斛水。車有龍首車。有磨盤車。或用人足。或藉水溜。均可將河水吸取而上。陝民未識用車之法。如有工匠能造此等水車者。地方官捐造一二輛。試行水岸。令民學習仿造。以廣其利。至於鑿井灌地。初鑿雖費物力。成則久享其利。除山高土厚不能及泉者。不必勉強外。如有平地可以鑿井者。勉力開鑿。或通力合作。或漸次成功。鑿成一井。其水可灌田數十畝。現在鑿成之井。旱年獲利甚多。是其明驗。有能開渠造車鑿井者。地方官分別獎勵。但不可加以督責。反滋紛擾。有渠之田。各按成規分灌。不得違例彊奪。

  一廣植材木。種樹地土各有所宜。其廣地利以資民用。則一也。我皇上於勸農教稼之外。更敕令地方有司。時勸樹植。廣收地利。以益民生。陝省山木叢雜之地。砍伐出賣。每難遠運\。似屬無用。第此崇山峻嶺。樹木繁茂。其中如藥材竹?木耳蘑菇香蕈核桃栗子棕樹構穰桐漆葛根之類。亦自不少。但可食用。即可賣錢。小民生長山中。田地窄狹。衣食艱難。即此便是恒產。其無木之地。全在轉相學習。以廣生計。延榆一帶。木植艱貴。民居土?現在山麓水涯。可以種樹之地最多。正可種植樹木。十年之後。即可造屋。亦可賣錢。豈不善歟。

  一分積社糧。陝省社穀。乃動耗羨買貯。世宗憲皇帝恐民間以為官物。不輕借領。曾頒上諭為陝民分貯社穀。永遠接濟。現今分貯各鄉。附近村民年年借還。不須遠涉。不須守候。加一之息甚輕。息又生息。仍為附近村民之公物。積漸加多。可以聽民多借。豐歉皆獲接濟。不必遠赴城中。求官賑借。最為便益。但須有借有還。不可負欠。方能經久。如有離社倉甚遠之村莊。許為酌分社本。就近分貯。如社穀原少。不敷分貯者。若能量力捐添。積少成多。亦許各自立社。若一時無力建倉。將附近空閒寺廟。收拾一二間。亦可貯放。有能捐社本者。官仍分別給匾獎勵。多至三四百石。詳請題咨。給以頂帶。況各鄉士民。每年常有無益之費。如賽會迎神唱戲之事。所費不少。若將多費節省買糧。化無用為有用。豈非美舉。但捐輸聽從民便。不可少有彊派迫促也。社正副公平出入實心經理者。地方官加意獎勵。年久者照例請給頂帶。

  一勸種甘薯。陝省高地多而水田少。民食多資雜糧。每虞歲歉。惟甘薯一種易種易生。水旱冰雹均不能傷。以充民食與米麥同功。非尋常果品可比。陝西高地沙土。最屬相宜。而向來未見此種。本都院敬採欽定授時通考所載。并訪種薯諸法。刊刻分布。廣行勸種。夫事每難於圖始。易於觀成。苟能覓得此種。如法栽植。一經發生。轉相傳習。到處延蔓。人人爭種。以佐民食。詎不美歟。特用刷印二千張。飭發該司。可酌量分發通省府廳州縣。并佐雜等官。及士民人等。其中必有留心利濟。覓種試栽。以為民倡者。是亦盡地利以廣資生之端也。

  一禁止喪戲。喪中宴飲。已屬非禮。而陝省喪葬奢侈。更有喪中演戲之事。或親友送戲。或本家自演。名為敬死。其實忘親。哀戚之時。恒舞酣歌。男女聚觀。悖理傷化。莫此為甚。從前屢經禁止。至今惡習未除。風化攸係。未便因循。嗣後應先從紳士為始。遇有喪事。禁止演戲。違者無論鄉保地鄰。許其首告。并令教官嚴切訓誡。不時稽查。倘有違犯。即為詳究。然後及於齊民。一體禁止。

  養民四政

  黃六鴻

  一曰興水利。南北地勢。有高卑之不同。故水旱有蓄洩之或異。南方地低窪。多湖蕩陂池。北方地仰亢。多平原矌野。卑窪者利于疏洩。仰亢者利于瀦蓄。此其大較也。然而南方亦有山田隴地。未嘗不畏旱。北方亦有濱河近淀。未嘗不畏水。夫農民往往坐視其為旱為水。而不知救。何哉。貧富之力有不齊。愚庸之智有不逮。而遂因循苟且。付之無可如何也。有司誠\能愛民。視四境之土田。如己之莊產。四境之農夫。如己之傭佃。于農功既畢之後。單騎裹糧。親為相其地勢。諭以雖勉一時之勞。終享百世之利。其卑窪者。為之築堤堰。建斗門。旱則閉而蓄之。澇則啟而泄之。其仰亢者。為之引河渠。通溝洫。旱則灌溉有資。澇則流行無礙。則南北之地勢。均可無虞矣。若夫山壟之田。于下流築大壩。寸寸而壅之。引以牽車。使不傷于大旱。河淀之田。於四隅?長圩。層層而遏之。疏以涵洞。使不傷于大水。是依山傍水之地。又可無憂矣。夫如是甯有地力之弗盡。而天時之足患哉。邇來牧宰。處衝衢。指為應接無時。值凋疲。又云催科孔迫。獨不思與賓朋奕棋飲酒。呼鷹犬縱獵從禽。非公餘之暇日乎。倘捨此自適之娛。轉而念民事之急。則農功有賴。豈不為賢父母哉。

  二曰墾荒田。蓋荒田有老荒。又有新荒。老荒乃兵燹之後。人亡地棄。久成榛莽。新荒乃偶值歲凶。人民流散。漸致拋廢。有司宜親為相度。老荒之內。尚有可耕者。其原主若有子孫親友情願領種者。准其開墾。照五年之例承糧。若無子孫。聽人具呈領種。批准給票令墾。其新荒或原主流寓他處。安土重遷。宜出示曉諭。招徠復業。如示後一年不歸。即為無主。聽人具呈領種。亦照三年之例起科。成熟之後。原主不得爭競。鄉農之家。每慮耕種無人。未遑多及。更宜戒遊手而飭惰農。凡子弟年十六以上。即屬成丁。不能讀書。即當力穡。豈可任其優遊以自佚乎。農之務耕。如士之務學。士惜寸陰。則業必加進。農惜寸陰。則地必加闢。所以古之婦工。月三十日而當四十五日。以夜作之居其半也。豈非其勤之效乎。小民愚而多自畫。惟賴司牧者鼓舞而勸導之。則未有不勉于力作者矣。

  三曰植果木。夫民之當種者。豈獨五穀哉。即果木之樹。亦宜廣為裁蓄也。昔李衡為丹陽守。敕兒曰。龍陽洲上千頭木奴。歲上千匹絹。亦可足用。木奴橘也。董奉治病不取錢。但令種杏。數年。十數萬株。鬱然成林。杏熟時。買者以穀易杏。悉以所得穀賑救貧窮。秦東陵候邵平。秦破為布衣。種瓜長安城東。瓜五色甚美。世謂之東陵瓜。宋處士林逋甚貧。結廬孤山。種梅三百六十株。梅子熟賣之。日取一株所值為用。凡此者。是專資果木之利。即可贍子孫。拯貧乏。以自供其高潔況乎躬耕南畝。兼稼穡之饒乎。然而財不患多。以有餘而後豐。土不患生。以?植而愈足。為民司牧者。于方春之時。宜曉諭四方居民。擇其土地所宜果木。及實繁而易成者。無論池傍隰畔。悉行栽植。不使地有空閒寸土。較之田畝所種。不納稅糧。不煩耕耨。不憂水旱。因其地力而坐收厚利者也。如此而蚩蚩愚民。又何憚而不廣栽?植乎。須令村長莊頭等。嚴飭所在居民。及時栽種。如官長單騎親勘。仍有寸土荒閒者。本主重懲。村長莊頭並責。庶有所責成。而懶民不致自失其資矣。

  四曰種桑榆。夫果木所以佐正穀之不足。兼之資五穀之有餘。而桑榆則以供飼蠶之用。且以給炊爨之需。況乎製器用。蔭行路。皆吾民之取益乎。昔諸葛武侯遺表有云。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是又以桑為子孫衣食之利者也。古者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通衢之傍。植榆柳以表道。其所由來久矣。為司牧者。宜出示曉諭。牆間隙壤。廣種柔桑。以供蠶事。于女紅衣服。不為無助。其郭外以及莊村。由川塗以及孔道。約通車馬者。中留二丈許。通負販者。中留丈許。左右兩畔。悉栽榆柳槐松之屬。每樹相間五尺。不成者去之。其茂盛者。枝榦挺舒。陰繁而蔭遠。時當炎暑。無風自涼。行者坐憩其下。不忍遽去。其益多矣。周單襄公過陳。見其田蕪穢不治。道茀不可行。樹不表道。而知陳必亡。然則種植修飭。有關于治道也。顧不重歟。然須立一賞罰凡所植之樹令本主勤加灌溉防護毋為牲畜損踐茂盛者量加獎賞懶不成林者量責仍令補栽庶幾有所儆勸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1",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