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法苑珠林",免费读到尾

  杂行部第十

  四分律云。跋难陀比丘在道行。张大圆盖。诸居士遥见。谓是王若大臣。恐怖避道。谛视乃知。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应持盖在道行。亦不应悬。为天雨雨时。听在寺内。树皮若叶若竹作盖。亦不许捉王大扇。若行患热。听以树叶杂物作扇。时诸比丘患虫草尘露堕身上。佛言听作拂。若以草树皮叶。或以缕线。裁碎缯帛作。时有比丘得尾拂。佛言。听畜。时有年少比丘不解时事数相涉。听用算子记数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自作伎。若吹呗供养。佛言。不应尔。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

  又佛言。彼不知供养塔饮食。谁当应食佛言。比丘。若沙弥。若优婆塞若经营作者应食

  又萨婆多论云。凡出家人市买之法。不得下价索他物。得突吉罗。众僧衣未三唱得益价。三唱已不应益。众僧亦不应与衣。已属他故。比丘三唱得衣。不应悔。设悔莫还。众僧亦莫还

  又新婆沙论问。异生圣者。谁有怖耶。有作是说。异生有怖(异生旧名凡夫)圣者无怖。所以者何。圣者已离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怯众畏。四命终畏。五恶趣畏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此如意珠是摩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有第一力。耐使一切被毒之人见悉消灭。又见光触身亦复消毒。第二力者。热病之人见则除愈。光触其身亦复得差。第三力者。人有无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亲善。诸天一爪甲价直一阎浮提人物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患蛇入屋。未离欲比丘恐怖。佛言。听惊。若以筒盛弃之。若以绳系置地解放。有鼠入屋。作槛盛出弃之。患蝎蜈蚣蚰蜒入屋。若以弊物。若泥团扫帚。盛裹弃之。在外解放。若房舍夜患蝙蝠。昼患燕鸟入。佛言。听织作笼疏障。若作向棂子遮。时有老病比丘。拾虱弃地。佛言。不应尔。听以器盛。若绵拾着中。若虱走出应作筒盛。若虱出筒应作盖塞(随其寒暑加以腻食将养之也)

  又四分律云。时六群比丘诵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书咒枝节咒刹利咒。知人生死吉凶咒。解诸音声咒。佛言。不应尔。彼教他彼以活命。佛言。皆不应尔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国。时诸离奢乘象马车乘辇舆。捉持刀剑。来欲见世尊。彼留刀杖在寺外。入内问讯世尊。时白衣持刀剑来寄诸比丘藏。畏慎不敢受。佛言。为檀越牢坚固藏举者听

  又五百问事云。不得口吹经上尘。像尘准之。虽非正经然须慎之。亦不得烧故经。得重罪如烧父母。不知有罪者轻

  又僧祇律云。然火向有七事无利益。一坏眼。二坏色。三身羸。四衣垢坏。五卧具坏。六生犯戒缘。七增世俗话。看病法者。僧祇律云。病人有九法成就。必当横死。一知非饶益食贪食。二不知筹量。三内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擿吐出。五已消应出而强持。六食不随病。七随病食而不筹量。八懈怠。九无慧

  又月上女经云。维摩诘妻。名曰无垢。其妻九月生女。名为月上

  又佛说离垢施女经云。波斯匿王有女。名曰维摩罗达。晋言离垢施。厥年十二。端正殊妙极有聪慧

  又转女身经云。须达长者妻。名曰净日。有女名无垢光

  颂曰

  舍遗简要冀舍危崄万行贞固

  六尘方掩烈烈霜心昭昭玉检

  如彼琼圭皎无瑕点

  述意部第一

  盖闻。九河疏迹策蕴灵丘。四彻中绳书藏群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绿检黄绳六甲灵蜚之字。岂若如来秘藏譬彼明珠。诸佛所师同夫净镜。鹿苑四谛之法。尼园八藏之文。香山巨力岂云能负。龙宫宝箧亦未能筹。良由吾师释迦德本深构树自三祇之初。妙果独高。成于百劫之末。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宁惟气禀二仪道周万物而已哉。故身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乃三界之大师。万古之独步。吾自庸才谈何以尽。纵使周公之制礼作乐。孔子之述易删诗。予赐之言语。商偃之文学。爰及左元放葛稚川河上公柱下史。并驱于方内。何足道哉。自我含灵福尽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应身粒碎流血何追。争决最后之疑。竞奉临终之供。呜呼智炬慈云消灭。长夜诸子诚可悲夫。于是瞻相好于香檀。记筌蹄于贝叶。三藏受持。四依补处。而我师风无坠。特恃斯乎。但正像移群情矫薄。人代今古暨乎季运。既当徂北。稍复东渐所以金人梦刘庄之寝。摩腾伫蔡愔之劝。遗教之流汉地。创发此焉。迄今六百余年矣。自后康僧会。竺法护。佛图澄。鸠摩罗什。继踵来仪。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之侣。慧严慧观之徒。并能销声桂冠翕然归向。爰至皇唐。玄奘法师德隆终古声高宇宙。涉历诸国百有五十。翻译经论千有五百。尽善尽美。可称可赞。前后宝轴。几向五千。法门弘阐。缁门繁炽。道俗蒙益。焉可胜言。吾少习周孔之文典。晚慕黄老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犹沦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欤。遂乃希前代之清尘。仰群英之远迹。归斯正道。拔自沉泥。本号离欲之逸人。摧邪之大将。吾欣俦党。其谓此乎。今列前后翻译。总有一十八代所出众经五千余卷。佛法东流三度灭法失译经本。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今此所列总述帝王年代大小乘经部帙纲要。具录人法寄存大本。兼述古今道俗英贤博学。依傍佛经。所出百家诸子向有三千余卷。又列帝王前后兴福多少。又列佛降阎浮隐显年代。略算时节。如是要用并附其后。庶将来哲同鉴博记矣

  翻译部第二

  窃观上代有经已来。贤德笔受。每至度语。无不称云译胡为汉。且东夏九州名西域为天竺者。是总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称此方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承声有楚夏耳。若当称汉。汉止刘氏两代一号。已后禅让魏晋不同。须依帝王称谓甄别。今为此录悉改正之。又胡之杂戎。乃是西方边俗。类此方有羌蛮夷之属。何得经书乃云胡语。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罗门者。总称为梵。梵者清净也。承裔光音色天。其光音天。梵世最为下。劫初来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为人。仍其本名。故称为梵。语言及书既象于天。是以彼云梵书梵语。如旧日僧悉称俗姓。云释迦者。起自秦代。有沙门释道安。独拔当时。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绍继释迦。子虽异父而姓无殊。今者出家宜悉称释。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释种。众咸叹服。其四姓者。一刹帝利。此是王种。二婆罗门。是高行人。三名毗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为卑下。如此土皂隶。而安正当晋秦之时。刊定目录。删注群经。自号弥天。揩摸季叶。犹言译胡为秦。此亦昆山之一砾。未尽美焉。但上来有胡言处。并以梵字替之。庶后哲善谈得其正真者也

  后汉朝译传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经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所出经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所出经传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晋朝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

  东晋朝传译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经传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四十部(二百三十八卷)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所出经十四部(二十一卷。失译经八部十一卷)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八人。所出经传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经传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齐朝传译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经传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论传录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论七部(五十三卷)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等九十余部(五百一十余卷)

  皇朝传译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经论等二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袟(除新翻经)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二纸)六十六袟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袟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四十九袟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袟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十八袟

  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纸)五十二袟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袟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纸)一十八袟

  杂集部第三

  自仙苑告成金河静济。敷字群品汲引尘曚。随机候而设谋猷。逐性欲而陈声教。纲罗一化统括大千。受其道者难訾。传其宗者易晓。遂能流被东夏。时经六百。翻译方言。卷数五千。英俊道俗。依傍圣宗。所出文记三千余卷。庄严佛法显扬圣教。文华旨奥殊妙可观。历代隐显部袟散落。虽有大数。不足者多。寻访长安减向千卷。唯闻庐山东林之寺。即是晋时慧远法师所造伽蓝。纲维住持一切诸经及以杂集。各造别藏安置并足。知事守固禁掌极牢。更相替代传授领数。虑后法灭知教全焉。今随所见闻者。具列如左(后见有者冀补兹处)

  耆阇崛山解(见僧祐录)

  众经目

  右二部西晋沙门竺法护出

  即色游玄论辩三乘论

  释蒙论圣不辩知论

  道行指归本业四谛序

  本起四谛序

  右七部七卷。至东晋哀帝时。沙门支遁撰(字道林)

  毗昙指归

  右一卷。至哀帝时沙门竺僧虔撰

  历游天竺记传

  右一卷。至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撰

  法性论明报应论

  释三报论辩心识论

  不敬王者论沙门袒服论

  佛影赞妙法莲华经序

  修行方便禅经序

  三法度论序大智度论序

  大智度论要略钞二十卷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法师答)

  右十三部。总有三十五卷。至晋孝武及安帝时。庐山沙门释慧远撰

  神无形论

  右一卷。至东晋帝时。杨都瓦官寺沙门释僧敷撰

  维摩诘经子注五卷穷通论

  右二部六卷。至晋孝武帝时。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是远法师弟子)

  人物始义论

  右一卷。至晋武帝时。沙门释法畅撰

  高逸沙门传

  右一卷至晋孝武帝时。剡东仰山沙门释法济撰

  立本论九篇六识指归十二首

  右二卷。至晋孝武帝时。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微撰

  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

  提婆菩萨传实相论(什法师注)

  右四卷。至后秦晋安帝时。天竺国鸠摩罗什法师译撰

  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

  右四卷。至晋安帝时。京兆沙门释僧肇撰

  释驳论

  右一卷至晋安帝时。沙门释道常撰

  善不受报论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顿悟成佛论

  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

  二谛论

  右七卷。至宋朝初。龙光寺沙门释竺道生撰

  三宝记二十卷净住子二十卷

  宣明验三卷杂义记二十卷

  右四部六十三卷。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撰

  承天达性论冤魂志二卷

  诫杀训一卷

  右此三部。齐光禄大夫颜之推撰

  述僧中食论一卷

  右此一部南齐沈休文撰

  冥祥记十卷

  右此一部齐王琰撰

  出三藏集记十六卷法苑集一十五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世界记十卷

  萨婆多师资传五卷

  释迦谱四卷大集等三经记

  贤愚经记集三藏因缘记

  律分五部记经来汉地四部记

  律分十八部记十诵律五百罗汉记

  善见律毗婆沙记

  右十四部七十二卷。至梁朝杨州建安寺沙门释僧祐撰

  众经要揽法偈二十一首

  右一卷梁武帝时。沙门释道欢撰

  起信论疏二卷

  右一部梁太清四年。真谛法师出

  众经要抄一部并目录十八卷

  右一部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僧旻等。于定林上寺撰出

  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

  右此一录四卷。梁帝敕安乐寺沙门释僧绍撰

  经律异相一部并目录五十五卷

  名僧传并序目三十一卷

  众经供圣僧法五卷

  众经目录四卷

  众经护国鬼神名录三卷

  众经诸佛名三卷(十六年出)

  众经拥护国土诸龙名录一卷

  众经忏悔灭罪法三卷

  出要律仪二十卷

  右此九部一百二十二卷。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撰集

  大般涅槃经子注七十卷

  右此一部七十卷。梁朝建安寺沙门释慧明注

  义林八十卷

  右此一部八十卷。梁简文帝敕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

  内典博要四十卷

  右此一部四十卷。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颇同皇览类苑之流。后得出家改名慧命

  高僧传十四卷并目录

  右此一部。梁朝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伐魔诏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僧会撰

  转法轮论一百八十卷

  右此一部一百八十卷。梁朝敕大德并学士撰

  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右一部二十卷。梁武帝天和年。摩勒国沙门释达摩流支法师译出

  大品经子注五十卷或百卷右一部。梁武帝注

  法宝连壁二百卷

  右此一部。梁简文帝萧纲。在储宫日。躬览内经。指挥科域。令诸学士编写连成。有同华林遍略

  京师塔寺记二十卷

  右此一部。梁朝尚书兵部郎中兼史学士臣刘璆敕撰

  神不灭论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郑道子撰

  婆薮槃豆传一卷翻外国语七卷众经通序二卷

  右三部十卷。陈朝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陈翻云真谛。译出

  雒阳地伽蓝记五卷

  右此一部五卷。至元魏邺都期城郡守杨炫之撰

  五明论(声明医方工巧咒术因明)

  右此五论。至魏明帝时。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共阇那耶舍。于长安旧城译

  周众经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门

  右此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命沙门释昙显等撰

  释老子化胡传

  十八条难道章

  右二卷周朝。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勐撰

  散华论八卷

  右一部八卷。周朝杨州栖玄寺沙门释慧善撰

  至道论淳德论遣执论

  不杀论去是非论修空论

  影喻论法界宝人铭

  厌食想文僧崖菩萨传

  韶法师传验善知识传

  右此十二部十二卷。周朝武帝。沙门释亡名著

  三宝集十一卷

  右一部十一卷。周朝武帝。沙门释静蔼依诸经撰

  三教论

  右此一卷。周朝武帝。沙门释道安撰

  笑道论三卷

  右一部三卷。周朝武帝敕前司隶母极伯甄鸾铨。衡佛道二教作

  周高祖问难佛法二卷

  右一部二卷。周武帝共前僧邺都任道林论议武帝敕撰

  王氏破邪论一卷

  右一部一卷。周武帝时。相州前沙门王明广对卫元嵩破佛法事

  安民论十二卷陶神论十卷

  因果论二卷圣迹记一卷

  右四部二十五卷。隋朝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

  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六卷

  三阶位别录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隋初西京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

  众经目录七卷

  右此七卷。隋朝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释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杨化寺释僧穆。日严寺沙门彦琮。区域条分覶缕缉缀

  十种大乘论一卷

  右此一部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璨撰

  论场三十一卷

  右此一部三十一卷。隋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僧琨集

  凡圣六行法二十卷(亦有十卷七卷五卷三卷一卷成者)

  右此一部凡四十六卷。隋沧州逸沙门释道正撰

  达摩笈多传四卷

  通极论一卷辩教论一卷

  辩正论一卷通学论一卷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一卷

  新译经序福田论一卷

  僧官论一卷西域玄志十卷

  右此十部二十二卷。隋朝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

  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

  存废论一卷伤学论一卷

  厌修论一卷

  右四部二十七卷。隋朝长安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

  旌异传二十卷

  右一部二十卷。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文皇帝敕撰

  通命论二卷

  右此一部两卷。隋朝晋王府祭酒徐同卿撰

  外内傍通比较数法一卷

  右此一卷。隋朝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

  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

  右此一部一十五卷。隋朝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撰

  众经法式十卷

  右此一部十卷。隋开皇十五年。文帝敕令有司撰

  翻经法式论十卷

  诸寺碑铭三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后隋翻经沙门释明则所撰

  序内法一卷内训一卷

  右此二卷。后隋翻经沙门释行炬撰

  香城甘露五百卷

  右此一部五百卷后隋敕慧日道场沙门释智果并有司共撰

  三德论一卷入道方便门二卷

  镜喻论一卷无碍缘起一卷

  十种读经仪一卷无尽藏仪一卷

  发戒缘起二卷法界图一卷

  十不退论一卷礼佛仪式一卷

  右此十部一十二卷。大唐西京延兴寺沙门释玄琬撰

  破邪论一卷辩正论八卷

  右此两部九卷皇朝终南山龙田寺沙门释法琳撰

  析疑论一卷

  续诗苑英华十卷

  注金刚般若经一卷诸经讲序一卷

  右此四部十三卷。皇朝西京纪国寺沙门释慧净撰

  内德论一卷

  右此一卷。皇朝门下典仪李师政撰

  辩量三教论三卷

  禅观四诠论十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皇朝京师西明寺沙门释法云撰

  注僧尼戒本二卷(疏记四卷)

  注羯磨二卷(疏记四卷)

  行事删补律仪三卷

  释门正行忏悔仪三卷

  释门亡物轻重仪一卷

  释门章服仪一卷

  释门归敬仪一卷

  释门护法仪一卷

  释氏谱略一卷

  圣迹见在图赞一卷

  佛化东渐图赞二卷

  释迦方志二卷

  古今佛道论衡四卷

  大唐内典录十卷

  续高僧传三十卷

  后集续高僧传十卷

  广弘明集三十卷

  东夏三宝感通记三卷

  西明寺录一卷

  感通记一卷

  只桓图二卷

  遗法住持感应七卷

  右此二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皇朝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禅林钞记三十卷

  右此一部。西京弘福寺沙门会隐西明寺沙门玄则等十人。皇朝麟德二年奉敕北门西龙门修书所于一切经略出

  注金刚般若舍卫国二卷

  右此一部两卷。皇朝麟德二年西明寺沙门玄则注

  大唐西域传十二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玄奘奉敕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

  诸经要集二十卷

  大小乘禅门观十卷

  受戒仪式四卷

  礼佛仪式二卷

  大乘略止观一卷

  辩伪显真论一卷

  敬福论三卷

  四分律讨要五卷

  四分律尼钞五卷

  金刚般若集注三卷

  右此十一部一百五十四卷皇朝西京西明寺沙门释道世字玄恽撰

  大唐众经音义二十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应撰

  注新翻能断金刚般若一卷

  注二帝三藏圣教序一卷

  右此二卷皇朝西京普光寺沙门释玄范撰

  西京寺记二十卷

  沙门法琳别传三卷

  沙门不敬录六卷

  右此三部二十九卷皇朝西京弘福寺沙门释彦琮撰

  注般若心经一卷

  右此一卷皇朝武侍极字愍之注

  注涅槃经四十卷

  右此四十卷皇朝辩州刺史李玄震注(是英公弟)

  中天竺行记十卷

  右此一部皇朝朝散大夫王玄策撰

  西域志六十卷

  图画四十卷

  右此二部合成一百卷皇朝麟德三年奉敕令百官撰

  冥报记二卷

  右此一部皇朝永徽年内吏部尚书唐临撰

  冥报拾遗二卷

  右此一部皇朝中山郎余令字元休。龙朔年中撰

  六道论十卷

  右此一部十卷皇朝左卫长史兼弘文馆学士阳尚善撰

  显常论二卷

  右此两卷皇朝李玄冀撰

  辩真论一卷

  右此一卷皇朝元万顷撰

  归心录三十卷

  右此三十卷。右威卫录事萧宣慈撰

  般若部第四

  大般若经梵本二十万颂。翻成六百卷(合有四处一十六会慈恩寺玄奘法师译)

  第一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十三万二千六百颂

  右翻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单译

  第二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万五千颂

  右翻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重译)

  当大品放光光赞三本总八十卷

  今翻成七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三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万八千颂

  右翻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单译

  第四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八千颂

  右翻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重译)

  当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四本

  今翻成一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四千颂

  右翻成一十卷二十四品(单译)

  第六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千五百颂

  右翻成八卷一十七品(重译)

  当胜天王般若

  第七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重译)

  当文殊般若

  第八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四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九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三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重译)

  当金刚般若

  第十会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末尼宝藏殿上说。梵本三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十一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施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

  右翻成五卷无品(单译)

  第十二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戒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

  右翻成五卷无品(单译)

  第十三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忍波罗蜜多。梵本四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十四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勤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

  第十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定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

  第十六会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说慧波罗蜜多。梵本二千五百颂

  右翻成八卷无品(单译)

  此十六会序。长安西明寺沙门玄则撰

点击下载App,搜索"法苑珠林",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