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直隸水利
加入书架 A- A+

  畿輔水利議

  王

  天下有大計。可以寬東南之民力。而後國家裕足食之源者。莫如行西北之水利。而尤莫切於畿輔。然欲興其利者。必先有以操其根本。而達乎神明變化之權。然後可以成大功。而傳之久遠。昔北魏裴延為幽州刺史。立渠溉田萬餘頃。唐瀛州刺史盧暉引滹沱溉田五百餘頃。宋何承矩於雄莫霸州興堰六百里。元丞相脫脫立分司農司。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閒。北抵檀順。東至遷安鎮。立法佃種。給鈔五百萬錠。期年大稔。明徐貞明水田議尤詳。嘗以九月任事。至明年二月。已墾至三萬九千餘頃。卒為浮議所撓。論者惜之。此古營田之尤著也。本朝雍正三年。上命怡親王周履三輔。大興營田。五年分立四局。一曰京東局。轄豐潤玉田諸州縣。自白河以東咸隸焉。二曰京西局。轄宛平涿州諸州縣。自苑口以西咸隸焉。三曰京南局。轄磁州永年諸州縣。自滹滏以西咸隸焉。四曰天津局。轄天津靜海滄州及興國富國二場。自苑口以東咸隸焉。其所引水。

  小則諸山泉。大則拒馬河子牙河白洋淀小清河滏陽河滹沱河永定河及海口潮水運\河潮水。自五年至七年。得田六千頃有奇。此尤近事之可徵也。迄今甫及百年。遺蹟多湮。豈無望於修明其緒者歟。余嘗歷直隸諸府。攷其志書。乃知北方水利固可行。然亦有難於南方。而不當一概施之者。徐貞明反謂北易於南。夫豈其然。蓋南方土黏而固。故田塍厚僅數寸。而開畎出水之川。終歲不毀。北方土瘠多沙。雖尋丈之隄。水入則壞。此土質之異也。南方多水之委。且旁有所束。故源遠而流不甚激。終歲不竭。北方多水之源。冬春水涸。雖近河之田常不贍。而遠者益難及。夏潦一至。則勢激而多壅。近河之地。先受其害。其去易涸。故下流所資亦無多。此水性之異也。南方氣暖。春雨常多。蓄秧蒔田得及時。北方雨澤常稀。值雨則又憂水潦。此氣候之異也。且如史起引漳。傳為美談。而今志書謂漳水決不可引。亦猶鄭國引涇。而涇陽縣志言涇水決不可引也。非又古今之異宜哉。然則欲興水利。必先相其土宜。仿南方築圩蓄水之法。或開支河之流。或為瀦水之塘。而又參用古人溝洫澮川之法。旱則引水以至溝洫。潦則引水以達澮川。然後水之便者可以代雨。而又以防其氾溢之虞。其餘糞田之物。播種之具。一切募南方人為之。其土之必不宜稻者。仍使之藝旱穀。旱穀不可以久藏。則於近地產稻之處。易穀以為積貯。又使多植棗栗以供食。要使地無曠土。民無餘力。即不必盡為水田。而所得者已不少。則無論可省南方之輸運\。而先有以裕北方之食用矣。由畿輔而推之於秦晉齊魯。其利皆可興也。然今之田。皆民閒世業。豈可奪其自前自有之利。以供我之開渠築岸。相其水勢而行之哉。是必厚償其直。而募人以耕作之。隨時以修治之。則公帑之耗。其可以省乎。故徐貞明亦言憚於費財。而欲舉力田之科。開贖罪之條。吾恐尚不足以勸也。善乎。許力臣先生之言曰。虞集之議。不行於當日。而丞相脫脫能行之於至正閒。以其時鈔法盛行。內帑不虧而國用足也。然則欲行水田。必先講求鈔法。而後為之不憂其無成。成之不憂其旋廢。斯誠\萬世永賴之利也夫。

  畿輔水利議敘略

......

购买会员看全站小说,或者下载APP免费观看所有作品 点击立即下载,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4",免费读到尾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续编4",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