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部下品
苦瓠
味苦,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生晉地川澤。
《藥性論》云:瓠瓤,使。治水浮腫,面目肢節腫脹,下大水氣疾。
陶隱居云: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而有上下之殊,當是為其苦爾。今瓠自忽有苦如膽,不可食,非別生一種也。又有瓠,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凡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理自不及冬瓜也。音婁。
《唐本》注云:瓠與冬瓜、瓠瓤全非類例,今此論性,都是瓜1瓠爾。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瓠中苦者,不入藥用。冬瓜自依前說,瓠與瓠,又須辨之。此二物苗葉相似,而實形有異,瓠味皆甜,時有苦者,而似越瓜,長者尺餘,頭尾相似。其瓠,形狀大小非一。瓠,夏中便熟,秋末并枯;瓠,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霜乃堪。瓠與甜瓠體性相似,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熱,無毒,多食令人吐。苦瓠為療,一如《經》說,然瓠苦者不堪啖,無所主療,不入方用。而甜瓠與瓠子,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元種各別,非甘者變而為苦也。其苦瓠瓤,味苦,冷,有毒。主水腫,石淋,吐,咳嗽,囊結,疰蠱,痰飲。或服過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穰灰汁解。皮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
《日華子》云:瓠,無毒,又云微毒。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孟詵云:瓠,冷。主消渴,惡瘡。又,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之,尤甚。又壓熱,服丹石人方可食,餘人不可輒食。
《外臺秘要》云:治卒患腫滿。曾有人忽腳跌,腫漸上至膝,足不可踐地,主大水,頭面遍身大腫脹滿。苦瓠白瓤實,捻如大豆粒,以麵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當出水一斗。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差。三年內慎口味也。苦瓠須好者,無靨翳,細理,妍淨者,不爾有毒,不用。
雷公云:味苦有毒。
《經驗方》:主消渴。
《肘後方》:療中蠱毒,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立吐即愈。又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神效。
《傷寒類要方》:治黃疸。苦葫蘆瓤,如大棗許大,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兩食頃2。收兩酸棗許,分內兩鼻中,病人深吸氣,及黃水出,良。
馬齒莧
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服之長年不白。和梳垢封疔瘡。又燒為灰二和多年醋滓,先炙療腫以封之,即根出。生搗絞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煎為膏,塗白禿。又主三十六種風結瘡,以一釜煮,澄清,內蠟三兩,重煎成膏,塗瘡上,亦服之。
《圖經》曰:馬齒莧,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雖名莧類,而苗、葉與人莧輩都不相似。又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此有二種,葉大者不堪用,葉小者為勝,云其節葉間有水銀,每乾之,十斤中得水銀八兩至十兩者。然至難燥,當以木捶搗碎,向日東作架曝之,三兩日即乾,如經年矣。入藥則去莖節,大抵能肥腸,令人不思食耳。
陳藏器云:破痃癖,止消渴。又主馬惡瘡蟲。此物至難死,燥了致之地猶活。
孟詵云:馬齒莧,又主馬毒瘡,以水煮,令服一升,并塗瘡上。濕癬、白禿,以3馬齒膏和灰塗,效。治疳痢除一切風,傅杖瘡,良。及煮一碗和鹽、醋等,空腹食之,少時當出盡白蟲矣。
《食療》云:延年益壽,明目。患濕癬,白禿,取馬齒膏塗之。若燒灰傅之,亦良。作膏主三十六種風,可取馬齒一碩,水可二碩,蠟三兩,煎之成膏。亦治疳痢,一切風。又可細切煮粥,止痢,治腹痛。
《聖惠方》:治馬咬,毒入心。馬齒莧湯食之,差。又方:治反花瘡。用一斤燒作灰,細研,豬脂調傅之。
《外臺秘要》:治癧。馬齒菜陰乾燒灰,臘月豬脂和。以暖泔清4洗瘡,拭乾傅之,三日5。
《千金方》:治諸腋臭。馬齒草杵,以蜜和作團,紙裹之,以泥泥紙上,厚半寸,日乾,以火燒熟破,取更以少許蜜和,仍令熱,先以生布揩之,以藥夾腋下,令極痛難忍,然後以手巾勒兩臂,即差。
《肘後方》:療豌豆瘡。馬齒草燒灰傅瘡上,根須臾逐藥出。若不出,更傅,良。
《食醫心鏡》云:理腳氣,頭面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馬齒莧和少粳米、醬汁煮食之。又方:小兒血痢。取生馬齒莧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飲之。
《產寶方》:產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生馬齒菜杵汁三合,煎一沸下蜜一合,攪服。
《衍義》曰:馬齒莧,人多食之,然性寒滑。青黛條中已著。
葫蒜也
味辛,溫,有毒。主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獨子者亦佳。歸五臟。久食傷人,損目明。五月五日採。
《圖經》曰:葫,大蒜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皆有之,人家園圃所蒔也。每頭六七瓣,初種一瓣,當年便成獨子葫,至明年則復其本矣。然其花中有實,亦葫瓣狀而極小,亦可種之。五月五日採。謹按《本經》云:主散癰腫。李絳《兵部手集方》療毒瘡腫,號叫臥不得,人不別者。取獨頭蒜兩顆,細搗,以油麻和,厚傅瘡上,乾即易之。
陶隱居云:今人謂葫為大蒜,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如也。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齏以啖鱠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此物惟生食,不中煮,以合青魚鮓食,令人發黃。取其條上子,初種之,成獨子葫,明年則復其本也。
《日華子》云:蒜,健脾,治腎氣,止霍亂吐瀉,腹痛,除邪,辟瘟,去蠱毒,療勞瘧,冷風,痃癖,瘟疫氣,傅風冷痛,蛇蟲傷,惡瘡疥,溪毒,沙虱,并搗貼之。熟醋浸之,經年者甚良。
孟詵云:蒜,久服損眼傷肝。治蛇咬瘡,取蒜去皮一升,搗,以小便一升,煮三四沸通人,即入漬損處,從朝至暮。初被咬未腫,速嚼蒜封之,六七易。又,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使爛。空腹頓服之,隨後飯壓之,明日依前進服,下一切冷毒風氣。又,獨頭者一枚,和雄黃、杏人研為丸,空腹飲下三丸、靜坐少時,患鬼氣者當汗6出,即差。
《外臺秘要》:治牙齒疼痛。獨頭蒜煨之,乘熱截,用頭以熨痛上,轉易之。亦主蟲痛。又方: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獨頭蒜燒熱7去皮,綿裹納下部,氣立通。
《千金方》:治暴痢,搗蒜兩足下貼之。又方:治血氣,逆心煩悶,心痛。生蒜搗汁,服二升則差。
《梅師方》:若腹滿,不能服藥導之方:取獨顆蒜,煨令熟去皮,綿裹內下部中,冷即易。又方: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獨頭蒜摩螫處,痛止。又方:治蛇虺螫人,以獨頭蒜、酸草,擣絞傅所咬處。
《簡要濟眾方》:治鼻血不止,服藥不應。宜用蒜一枚,去皮細研如泥,攤一餅子如錢大,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腳心;右鼻血出,貼右腳心;如兩鼻出,即貼兩腳下,差。血止,急以溫水洗腳心。
《衍義》曰:葫,大蒜也,其氣極葷,然置臭肉中,掩臭氣。中暑毒人,爛嚼三兩瓣,以溫水送之下咽,即知。仍禁冷水。又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可丸,即丸梧子大,以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又鼻衄,爛研一顆,塗兩足心下,纔止便拭去。又將紫皮者,橫切作片子,厚一分,初患瘡發於背脅間未辨癰疽者,若陽滯於陰,即為癰;陰滯於陽,即為疽。癰即皮光赤,疽則皮肉紋起不澤。并以葫片覆之,用艾灸。如已痛灸至不痛;如不痛,灸至痛初覺,即便灸,無不效者。仍審度正,於中心貼葫灸之。世人往往不悟此瘡,初見其瘡小,不肯灸,惜哉!
蒜
味辛,溫,有小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痺毒氣。五月五日採之。
《圖經》曰:蒜,小蒜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極細小者是也。五月五日採。謹按《爾雅》:蒚,山蒜。釋曰:《說文》云:蒜,葷菜也。一云:菜之美者,雲夢之葷。生山中者名蒚。今《本經》謂大蒜為葫,小蒜為蒜。而《爾雅》、《說文》所謂蒜、葷菜者,乃今大蒜也;蒚乃今小蒜也。書傳載物之列名不同,如此用藥不可不審也。蒚,力的切。
《日華子》云:小蒜,熱,有毒。下氣,止霍亂吐瀉,消宿食,治蠱毒,傅蛇蟲,沙虱瘡。三月不可食。
孟詵云:小蒜亦主諸蟲毒,疔腫,甚良。不可常食。
《食療》云:主霍亂,消穀,治胃溫中,除邪氣。五月五日採者上。又,去諸蟲毒、疔腫、毒瘡。不可常食。
《肘後方》:治霍亂,心腹脹滿氣,未得吐下。小蒜一升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兵部手集》8:治瘧,用蒜不拘多少,研極爛,和黃丹少許,以聚為度,丸如雞頭大,候乾。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東服,至妙。
《衍義》曰:蒜,小蒜也。又謂之蒚,苗如蔥針,根白,大者如烏芋,子兼根煮食之。又謂之宅蒜,華佗用蒜齏,是此物。
茄
味甘,寒。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一名落蘇。處處有之。根及枯莖、葉,主凍腳瘡,可煮作湯漬之,良。苦茄,樹小有刺。其子,以醋摩療癰腫。根亦作浴湯。生嶺南。
《食療》云:平。主寒熱,五臟勞。不可多食,動氣,亦發痼疾。熟者少食之,無畏。患冷人不可食,發痼疾。又,根主凍腳瘡,煮湯浸之。
《勝金方》:治搕撲損,肌膚青腫方。茄子留花種通黃極大者,切作片如一指厚,新瓦上焙乾為末。欲臥酒調三錢匕,一夜消盡,無痕迹也。
《靈苑方》:治腸風下血,久不止。茄蒂燒存性為末,每服食前米飲調三錢匕。
《衍義》曰:茄子,新羅國出一種,淡光微紫色,蒂長,味甘。今其子已遍中國蔬圃中,惟此無益,并無所治,止說損人。後人雖有處治之法,然終與《本經》相失。圃人又植於暖處,厚加糞壤,遂於小滿前後,求貴價以售。既不以時,損人益多,不時不食,烏可忽也。
馬芹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心腹脹滿,下氣,消食。調味用之,香似橘皮,而無苦味。
《唐本》注云:生水澤傍,苗似鬼針、菾菜等,花青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唐本先附。
《日華子》云:馬芹,嫩時可食。子治卒心氣痛,炒食令人得睡。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花若芹,子如防風子而扁大。
《爾雅》云:茭,牛蘄。釋曰:似芹,可食菜也。而葉細銳,一名茭,一名牛蘄,一名馬芹。子入藥用。
孟詵云:和醬食,諸味良。根及葉不堪食。卒心痛,子作末,醋服差。
蕓薑
味辛,溫,無毒。主風游丹腫,乳癰。
《日華子》云:蕓薹,涼。治產後血風及瘀血。胡臭人不可食。
《別本》注云:破癥瘕結血。今俗方病人得吃蕓薹,是宜血病。
禹錫云:按孟詵云:若先患腰腳,不可多食,必加極。又,極損陽氣,發口瘡,齒痛。又,能生腹中蟲。
《衍義》曰:蕓薹,不甚香,經冬根不死,辟蠹,於諸菜中,亦不甚佳。
菠薐
冷,微毒。利五臟,通腸胃熱,解酒毒。服丹石人食之佳。北人食肉麵即平,南人食魚鱉水米即冷。不可多食,冷大小腸。久食令人腳弱不能行,發腰痛。不與鱔9魚同食,發霍亂吐瀉。
劉禹錫《嘉話錄》云:菠薐,本西國中有,自彼將其子來,如苜蓿、葡萄,因張騫而至也。本是頗陵國將來,語訛爾,時多不知也。
胡蔥
味辛,溫中消穀,下氣,殺蟲。久食傷神損性,令人多忘,損目明,尤發痼疾。患胡臭人不可食,令轉甚。其狀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稍長而銳。生蜀郡山谷。五月、六月採。
《食療》云:胡蔥,平。主消穀,能食。久食之令人多忘。根,發痼疾。又,食著諸毒肉,吐血不止,痿黃甚者。取子一升,洗煮使破,取汁停冷。服半升,日一服,夜一服,血定止。又,患胡臭、齒人不可食,轉極甚。謹按:利五臟不足氣,亦傷絕血脈氣,多食損神,此是熏物耳。
蒓
味甘,寒,無毒。主消渴,熱痺。
陶隱居云:蒓,性寒,又云冷,補,下氣,雜鯉魚作羹,亦逐水。而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啖之也。
《唐本》注云:蒓,久食大宜人。合鮒魚為羹,食之,主胃10氣弱不下食11者,至效。又宜老人,此12應在上品中。三四月至七八月,通名絲蒓,味甜,體軟;霜降已後至十二月,名瑰蒓,味苦,體澀。取以為羹。
《晉書》云:張翰每臨秋風,思鱸魚蒓羹,以下氣也。
水斳
味甘,平,無毒。主女子赤沃,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生南海池澤。斳音芹。
陶隱居云:論斳主療,合是上品,末解何意,乃在下。其二月、三月作英時,可作13菹及熟爚食14之。又有渣芹,可為生菜,亦可生啖,俗中皆作芹字。
《別本》注云:即芹菜也。芹有兩種:荻芹,取根,白色;赤芹,取莖葉,并堪作菹及生菜。味甘,《經》云:平,其性大寒,無毒。
《金匱方》: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遇食之為病,發時手青,肚滿痛不可忍,作蛟龍病。肚硬糖二三升,日二度。吐出如蜥蜴二三,便差。
《子母秘錄》:主小兒霍亂,吐痢。芹菜細切,煮熟汁飲,任性多少,得止。
蘩蔞
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五月五日日中採,乾用之。
《圖經》曰:蘩蔞,即雞腸草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南中多生於田野間,近京下濕地,亦或有之。葉似荇菜而小,夏秋間生小白黃花,其莖梗作蔓,斷之有絲縷,又細而中空似雞腸,因得此名也。《本經》作兩條,而蘇恭以為一物二名。謹按《爾雅》:蔜,蔞與縷同。釋曰:蔜,一名蔞,一名蘩蔞,一名雞腸草,實一物也。今南北所生,或肥瘠不同,又其名多,人不盡見者,往往疑為二物也。蔞音縷。
《唐本》注云:此草即是雞腸也,俱非正經所出。而一15處說異,多生濕地坑渠之側。流俗通謂雞腸,雅士總名蘩蔞。《爾雅》物重名者,并云一物兩名。
《衍義》曰:蘩蔞,雞腸草,一物也。今雖分之為二,其雞腸草條中,獨不言性味,故知一物也。雞腸草,春開小花如綠豆大,莖、葉如園荽,初生則直,長大即覆地。小戶收之為齏,食之烏髭髮。
雞腸草
主毒腫,止小便利。
《唐本》注云:此草,即蘩蔞是也,剩出此條,宜除之。
今按雞腸草,元在草部下品。唐注以為剩出一條。詳此主療相似,其一物乎?今移附蘩蔞之下。
白苣
味苦,寒,一云平。主補筋骨,利五臟,開胸膈擁氣,通經脈,止脾氣,令人齒白,聰明,少睡。可常食之,患冷氣人食,即腹冷,不至苦損人。產後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腹痛。
陳藏器云:白苣如萵苣,葉有白毛。
落葵
味酸,寒,無毒。主滑中,散熱。實,主悅澤人面。一名天葵,一名繁露。
陶隱居云:又名承露,人家多種之。葉惟可鮓,性冷滑,人食之,惟16狗所嚙作瘡者,終身不差。其子紫色,女人以漬粉傅面為佳,多少入藥用。
菫
汁味甘,寒,無毒。主馬毒瘡,搗汁洗之并服之。菫,菜也。出《小品方》。
《萬畢方》云:除蛇竭毒及癰腫。
《唐本》注云:此菜野生,非人所種。俗謂之菫菜,葉似蕺,花紫色。唐本先附17。
《食療》云:菫菜,味苦。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結核,聚氣,下瘀血。葉主霍亂,與香茙同功。蛇咬,生杵傅之,毒即出矣。又,乾末和油煎成,摩結核上,三五度差。
蕺
味辛,微溫。主蠼螋溺瘡,多食令人氣喘。蕺音戢。蠷音劬。螋音搜。
《圖經》曰:蕺菜,味辛,微溫。主蠷螋溺瘡。山谷陰處濕地有之。作蔓生,莖紫赤色。葉如蕎麥而肥。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然不宜多食,令人氣喘乏,虛弱,損陽氣,消精髓,素有腳弱病尤忌之。一啖令人終身不愈。關中謂之菹菜者是也。古今方家亦鮮用之。
《經驗方》:主背瘡熱腫。取汁蓋之,至瘡上開孔以歇熱毒,冷即易之,差。
雍菜
味甘,平,無毒。主解野葛毒,煮食之。亦生搗服之。嶺南種之,蔓生,花白,堪為菜。云南人先食雍菜,後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無苦。又,取汁滴野葛苗,當時菸死,其相殺如此。張司空云: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應是先食此菜也。
苦蕒
冷,無毒。治面目黃,強力,止困,傅蛇蟲咬。又,汁傅疔腫,即根出。蠶蛾出時,切不可取拗,令蛾子赤爛。蠶婦亦忌食。野苦蕒五六回拗後,味甘滑於家苦蕒,甚佳。
《日華子》云:治面目黃。
鹿角菜
大寒,無毒、微毒。下熱風氣,療小兒骨蒸熱勞。丈夫不可久食,發痼疾,損18經絡血氣,令人腳冷痺,損腰腎,少顏色。服石人食之,下石力也。出海州,登、萊、沂、密州并有,生海中。又能解麵熱。
《千金方》:下熱氣。
莙薘
平,微毒。補中下氣,理脾氣,去頭風,利益五臟。冷氣,不可多食,動氣。先患腹冷,食必破腹。莖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東風菜
味甘,寒,無毒。主風毒壅熱,頭疼目眩,肝熱眼赤,亦堪入羹臛,煮食甚美。生嶺南平澤。莖高二三尺,葉似杏葉而長,極厚軟,上有細毛。先春而生,故有東風之號。
1瓜:晦明軒本作“苦”。
2頃:原作“須”,據晦明軒本改。
3以:“以”下原衍“馬齒莧又主馬毒瘡,以水煮令服一升,并塗瘡上,濕癬白禿以”二十四字,據晦明軒本刪。
4清:晦明軒本作“漬”。
5三日:晦明軒本作“日三”。
6汗:原作“毛”,據晦明軒本改。
7熱:晦明軒本作“熟”。
8兵部手集:此四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9鱔:原作“蛆”,據晦明軒本改。
10主胃:原作“令人”,據晦明軒本改。
11食: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2此:原作“只”,據晦明軒本改。
13作: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4食: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5一:晦明軒本作“二”。
16惟:晦明軒本作“為”。
17附:原作“注”,據晦明軒本改。
18損:原作“治”,據晦明軒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