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下品
巴豆
味辛,溫,生溫熟寒,有毒。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貓毒。可煉餌之,益血脈,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一名巴椒。生巴郡川谷。八月採,陰乾。用之去心、皮。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圖經》曰:巴豆,出巴郡川谷。今嘉、眉、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如櫻桃而厚大,初生青,後漸黃赤,至十二月葉漸凋,二月復漸生,至四月舊葉落盡,新葉齊生,即花發成穗,微黃色。五六月結實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黃白,類白豆蔻,漸漸自落,即收之。一房共有三瓣,一瓣有實一粒,一房共實三1粒也。戎州出者,殼上有縱文,隱起如線,一道至兩三道。彼土人呼為金線巴豆,最為上等,它處稀有。
陶隱居云:出巴郡。似大豆,最能瀉人,新者佳,用之皆去心皮,乃秤。又熬令黃黑,別搗如膏,乃和丸散爾。道方亦有煉餌法,服之乃言神仙。人吞一枚便欲死。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爾。
《唐本》注云:樹高丈餘。葉似櫻桃葉,頭微赤,十二月葉漸凋,至四月落盡,五月葉漸生,七月花,八月結實,九月成,十月採。其子三枚共蒂,各有殼裹。出眉州、嘉州者良。
陳藏器曰:巴豆,主癥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勿令白膜破,乃作兩片,并四邊不得有損缺,吞之,以飲壓令下。少間腹內熱如火,痢出惡物。雖痢不虛,若久服亦不瀉。白膜破者棄之。
《日華子》云: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胃開脾,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臟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丁腫。凡合丸散,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
雷公云:凡使巴之與豆及剛子,須在仔細認,勿誤用,殺人。巴顆小緊實,色黃;豆即顆有三棱,色黑;若剛子,顆小似棗核,兩頭尖。巴與豆即用,剛子勿使。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可煮巴豆了,研膏後用。每修事一兩,以酒、麻油各七合。盡為度。
《聖惠方》:治中風口喎。巴豆七枚,去皮爛研。喎左塗右手心,喎右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向手心,須臾即便正,洗去藥并頻抽掣中指。又方:治牙疼。用巴豆一粒,煨至黃熟,去殼,用蒜一瓣,切一頭,作蓋,剜去中心,可安巴豆在內,以蓋子合之。用綿裹,隨患處左右塞耳中。
《外臺秘要》:文仲2方,主唯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腫3。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令黃,搗丸如小豆大。水下二丸,以利為度。勿飲酒。
《千金方》: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
《千金翼》:治小兒身腫,并手足腫兼癮疹。巴豆五十枚去皮、心,以水二升,煎取一升,用綿於湯中隨手拭之。
《經驗方》:治耳卒聾。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又方:治箭鏃入骨不可拔。取巴豆微熬,與蜣螂同研,塗所傷處,斯須痛定,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動箭鏃,即拔之,立出。
《十全方》:治疥瘡。巴豆十粒,火炮過黃色,去皮膜,右順手研如麵,入酥少許,膩粉少許,同研勻,爪破,以竹篦子點藥,不得落眼裹及外腎上。如熏炙著外腎,以黃丹塗,甚妙。
蜀椒
味辛,溫、大熱,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痺痛,下氣,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澼下痢,泄精,女子字乳餘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鬼疰蠱毒,殺蟲、魚毒。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開腠理,通血脈,堅齒髮,調關節,耐寒暑,可作膏藥。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一名巴椒,一名蓎藙蓎音唐,藙音毅。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採實,陰乾。杏仁為之使,畏款冬。
《圖經》曰: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歸、峽及蜀川、陝洛間人家多作園圃種之。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鋒刺。葉堅而滑,可煮飲食,甚辛香。四月結子,無花,但生於葉間,如小豆顆而圓,皮紫赤,八月釆實,焙乾。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莖、實都相類,但不及蜀中者,皮肉厚、腹裏白、氣味濃烈耳。
《藥性論》云:椒目,使,治十二種水氣。味苦、辛,有小毒。主和巴豆、菖蒲、松脂以蠟溶為筒子,內耳中,抽腎氣虛,耳中如風水嗚,或如打鐘磬之聲,若暴聾,一日一易,若神驗。
《唐本》注云:椒目,味苦,寒,無毒。主水腹脹滿,利小便。今椒出金州西城者最佳。
《日華子》云:漢椒,破癥結,開胃,治天行時氣溫疾,產後宿血,治心腹氣,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椒目主膀胱急。又云:椒葉,熱,無毒。治賁豚,伏梁氣及內外腎釣,并霍亂轉筋。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須去目及閉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須酒拌令濕蒸,從巳至午,放冷密蓋,除向下火四畔,無氣後取出,使入瓷器中盛,勿令傷風用也。
《聖惠方》:治因熱取涼睡,有蛇入口中挽不出。用刀破蛇尾,內生椒三二粒,裹著,須臾即出。
《外臺秘要》:治瘡腫。生椒末、麵、釜下土末之,以大醋和,傅之。
《千金方》: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日夜疼悶不得眠。取生椒擇之洗淨,以布帛裹著丸囊,令厚半寸,須臾熱氣大通,日再易之,取出4差。
《孫真人方》:十月勿食椒,食之損氣傷心,令人多忘。又方:治心腹俱痛。以布裹椒薄注上火,熨令椒汗出,良。
《斗門方》:治腹內虛冷,久服駐顏。用生椒擇去不拆者,除其黑子,用四十粒,以漿水浸經一宿,盡令口合,空心新汲水下。去積年冷,暖臟腑,久服則能駐顏,黑髮,明目,令人思飲食,妙。
《勝金方》:治好食生茶。用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桐子大,茶下十丸。
《衍義》曰:蜀椒,須微炒使汗出,又須去附紅黃殼。去殼之法:先微炒,乘熱入竹筒中,以梗椿5之。播取紅,如未盡,更揀,更椿,以盡為度。凡用椒須如此。其中子謂之椒目,治盜汗尤功。將目微炒,搗為極細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臨睡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蠱。
皂莢
味辛、鹹,溫,有小毒。主風痺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消穀,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生雍州川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九月、十月採莢,陰乾。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圖經》曰:皂莢,出雍州川谷及魯鄒縣,今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木極有高大者。此有三種:《本經》云:形如豬牙者良。陶隱居云:長尺二者良。《唐》注云:長六寸,圓厚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今醫家作疏風氣丸、煎多用長皂莢,治齒及取積藥多用豬牙皂莢,所用雖殊,大抵性味不相遠。
《唐本》注云: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寸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厚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皂莢,使。主破堅癥,腹中痛,能墮胎。又曰:將皂莢於酒中,取盡其精,於火內煎之成膏,塗帛,貼一切腫毒,兼能止疼痛。
陳藏器云:鬼皂莢作浴湯,去風瘡疥癬,挼葉去衣垢,沐頭長髮6。生江南澤畔,如皂莢,高一二尺。
《日華子》云: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及中風口噤。入藥去皮、子,以酥炙用。
雷公云:凡使,須要赤膩肥并不蚛\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覆炙,酥盡為度。然出捶之,去子搗篩。皂莢一兩,酥二分,子收得。揀取圓滿堅硬不蚛\者,用瓶盛下水於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裏白嫩肉,消去黃,用銅刀細切,於日中乾用,其子消人腎氣。
《聖惠方》: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用皂角燒作灰為末,非時新汲水一中盞,生薑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先用暖水淋浴後服藥,須臾汗出愈。
《外臺秘要》:治卒中風口喎。以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以三年大醋和。左喎塗左,右喎塗右,乾更傅之,差。又方:溺死一宿者尚活,搗皂角綿裹,內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千金方》:齆鼻。炙皂角末如小豆,以竹管吹入鼻中。
《肘後方》:卒腫滿身面洪大。皂角剝炙令黃,剉三升,酒一斗漬,合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頻作。
《經驗方》:治食氣遍身黃腫,氣喘,食不得,心胸滿間。不蛀皂角去皮及子,塗好醋炙令焦,為末一錢匕,巴豆七枚去油、膜,二件以淡醋及研好墨,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後陳橘皮湯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利為度。如常服,消酒食。
《梅師方》:治霍亂轉筋。皂莢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
《孫真人方》:治大小便不通,關格不利。燒皂莢細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簡要濟眾方》:治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吐涎方:皂角一挺去皮,塗豬脂炙令黃色,為末。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如氣實脈盛,調下二錢匕。如牙關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吐出風涎差。
《靈苑方》:治急喉閉,逡巡不救方:以皂莢去皮、子,生半兩為末。每服少許,以箸頭點腫處,更以醋調藥末,厚傅項下,須臾便破,少血出,即死愈。
《孫尚藥方》: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昏7悶,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斯須不治,便為大病,故傷人也。此證風涎潮於上,膈痺氣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豬牙皂角四挺,須是肥實不蚛\,削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通瑩者,二味同搗羅為細末,再研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只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當時惺惺,次緩而調治。不可便大段吐之,恐過傷人命。累經效,不能盡述。
《感應神仙傳》:崔言者,職隸左親騎軍,一旦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髮自落,鼻梁崩倒,肌膚有瘡如癬,皆為惡疾,勢不可救。因為洋州駱谷子歸寨使,遇一道流,自谷中出,不言名姓,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為灰,蒸久曬研為末。食上濃煎大黃湯調一錢匕,服。一旬鬢髮再生,肌膚悅潤,愈,眼目倍常明。得此方後卻入山,不知所之,又鐵砧以煅金銀,雖百十年不朽,以捶皂莢,則一夕碎破。
《衍義》曰:皂莢,其子炒,春去赤皮、仁。將骨浸軟,煮熟,以糖漬之,可食。主宣導五臟風熱壅。其莢不蚛\肥者,微炙,為末一兩,入生白礬\末半兩,膩粉半兩。風涎潮塞氣不通,溫水調一二錢。但過咽關,須吐涎。凡用白礬\者,分隔下涎也。又暑中濕熱時,或久雨,合蒼朮服,辟溫疫邪濕氣。
訶梨勒
味苦,溫,無毒。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生交、愛州。
《圖經》曰:訶梨勒,生交、愛州,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株似木梡,花白。子似梔子,青黃色,皮肉相著。七月、八月實熟時採,六路者佳。《嶺南異物志》云:廣州法性寺佛殿前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每歲州貢,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苦8。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碎破,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謂之乾明,舊木猶有六七株。古井亦在。南梅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差,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法:用訶梨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若空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
《藥性論》云:訶梨勒,使,亦可單用,味苦、甘。能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結氣,止水道,黑髭髮。
《日華子》云: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中,止瀉痢,霍亂,賁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懷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動欲生,腸悶氣喘。并患痢人後分急痛,并產後陰痛,和蠟燒熏及熱煎湯熏,通手後洗。
禹錫云:按蕭炳云:苦、酸。下宿物,止腸澼久泄,赤白痢。波斯舶上來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
雷公云:凡使,勿用毗梨勒、梨勒、榔精勒、雜路勒,若訶梨勒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并是雜路勒,毗路勒個個毗,雜路勒皆圓路,文或八路至十三路,號曰榔精勒,多澀,不入用。凡修事,先於酒內浸,然後蒸一伏時。其訶梨勒、以刀削路,細剉,焙乾用之。
《經驗方》:治嗽氣,嗽久者亦主之。生訶梨一枚,含之咽汁。差後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檳榔湯一碗服之,立便有味。此知連州銀坑官成密9方。
《外臺秘要》:治一切風痰,風霍亂,食不消,大便澀。訶梨三枚,搗取皮。和酒頓服,三五度良。
《廣濟方》:治嘔逆不能食。訶梨勒皮二兩,去核,熬為末,一蜜和丸梧桐子大。一空心服二十丸,日二服。
《孫真人方》:治常患氣。訶梨三枚,濕紙裹煨,紙乾即剝去核,細嚼。以生乳一升,下之,日三服。
《衍義》曰:訶梨勒,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熱,少服。此物雖澀腸,而又泄氣,蓋其味苦澀。
柳花
味苦,寒,無毒。主風水黃疸,面熱黑,痂疥惡瘡,金瘡。一名柳絮。葉,主馬疥痂瘡。取煎煮以洗馬疥,立愈。又療心腹內血,止痛。實,主潰癰,逐膿血。子汁,療渴。生琅邪川澤。
陶隱居云:柳,即今水楊柳也。花熟,隨風狀如飛雪。陳元方以為譬,當用其未開時。子亦隨花飛,正應水漬汁爾。柳花亦宜貼灸瘡。皮、葉療漆瘡。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苦柳花,使。主止血,治濕痺,四肢孿\急,膝痛。
《日華子》曰:葉治天行熱病,丁瘡,傳尸骨蒸勞,湯火瘡,毒入腹熱悶,服金石藥人發大熱悶,并下水氣。煎膏,續筋骨,長肉止痛。牙痛煎含,枝煎汁可消食也。
《外臺秘要》:治黃疸。柳枝以水一斗,煮取濃汁半升,服令盡。
《衍義》曰:柳華,《經》曰味苦,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及其華乾,絮方出,又謂之柳絮。收之,貼灸瘡及為茵褥。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處便生,如地丁之類,多不因種植,於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蓋亦如柳絮兼子而飛。陳藏器之說是。然古人以絮為花,陶隱居亦曰:花隨風,狀如飛雪。誤矣。《經》中有實及子汁,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注:釋氏謂柳為尼俱律陀木,其子極細,如人妄因極小,妄果至大,是知小黑子得因風而起。
楝實
味苦,寒,有小毒。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一名金鈴子,俗呼為苦楝。根,微寒。療蛔蟲,利大腸。生荊山山谷。
《圖經》曰:楝實,即金鈴子也。生荊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蜀川者為佳。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間。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採實。其根採無時。
陶隱居云:處處有。俗人五月五日皆取葉佩之,云辟惡。其根以苦酒摩塗疥,甚良。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蟲。
《唐本》注云: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當取雌者。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楝實,亦可單用。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服。
《日華子》云:楝皮,苦,微毒。治游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便10壯熱,并煎湯浸洗。服食須是生子者11。雌樹皮一兩,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殺毒,瀉多以冷粥止,不瀉以熱蔥粥發。無子雄樹,吐瀉殺人。
雷公云:凡釆得後曬乾,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碎捶,用漿水煮一伏時了。如用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又花落子,謂之石茱萸。
《外臺秘要》:治長蟲。楝實,淳苦酒中漬宿,以綿裹,塞穀道中三寸許,日易之。
《經驗方》:小兒穀蟲,定疼痛。抵聖散:以苦楝二兩,白蕪荑半兩,為末,水一盞,末一錢,煎取二分,放冷,待發時服之。又方:治臟毒下血。以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又方:治丈夫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金鈴子一百個,溫湯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捶微破,麵二升,同於銅鍋內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每服三錢,非時熱酒、醋湯調服并得,其麵、巴豆不用也。
椿木
葉味苦,有毒。主洗瘡疥,風疽。水煮藥汁用之。皮,主甘。
樗木
根、葉,尤良。
《圖經》曰:椿木、樗木,舊并不載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二木形榦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人呼為鬼目,葉脫處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其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立於途,匠者不顧是也。并採無時。
《唐本》注云:二樹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實為別也。
陳藏器云:樗木,味苦,有小毒。皮主赤白久痢,口鼻中疳蟲,去疥,主鬼疰傳尸,蠱毒下血。根皮去鬼氣,取一握細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宿浸,絞取汁,溫12一沸。三五日一度服。葉似椿,北人呼為山椿,江東人呼為虎目。葉脫處有痕,如白樗,散木也。唐本先附。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樗白皮,使,味苦,微熱,無毒。能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蕭炳云:樗皮,主疳痢,得地榆同療之,根皮尤良,俗呼為虎眼樹。《本經》椿木,殊不相似。
《日華子》云:樗皮,溫,無毒。止瀉及腸風,能縮小便。入藥蜜炙用。
雷公云:椿木根,凡使根,不近西頭者上。及不用莖、葉,只用根,釆出拌生蔥蒸半日,出生蔥,細剉,用袋盛挂屋南畔,陰乾用。偏利溺澀也。
《肘後方》:治小兒頭生白禿,髮不生出。椿、楸、桃葉心取汁,傅之,大效。
《經驗方》:治臟毒赤白痢。香椿淨洗刷13,剝取皮,日乾,為末。飲下一錢,立效。
《楊氏產乳方》:療疳痢困重。樗白皮搗麵拌作小顆子。日曬少時,又拌,凡三過,水煮至熟,加盥、醋、酒亦得,頻服,多少量兒大小。
《衍義》曰:椿木葉,椿、樗皆臭。但一種有花結子,一種無花不實。世以無花不實,木身大,其榦端直者為椿。椿用木葉。其有花而莢,木身小,榦多迂嬌14者為樗。樗用根、葉、莢。故日未見椿上有莢者,惟樗木上有。又有樗雞,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雞,而言樗雞者,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其義甚明。用椿木葉,樗木根、葉、莢者,宜依此推窮。
郁李人
味酸,平,無毒。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根,主齒齦腫,齲丘禹切齒,堅齒,去白蟲。一名爵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五月、六月採根。
《圖經》曰:郁李人,《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但云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今處處有之。木高五六尺,枝條、花、葉皆若李,惟子小若櫻桃,赤色而味甘酸,核隨子熟。六月採根并實,取核中仁用。陸機《草木疏》云:棠棣,即郁李也。一名雀梅,亦日車下李。所在山中皆有。其花或白或赤,六月中成實如李子,可食。今近京人家園圃植一種,枝莖作長條,花極繁密而多葉,亦謂之郁李,不堪入藥用。
《藥性論》云:郁李人,臣,味苦、辛。能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根治齒痛,宣結氣,破結聚。
陶隱居云:山野處處有。子熟赤色,亦可啖之。
《日華子》云:郁李人。通治五臟,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又云:根,涼,無毒。治小兒熱發,作湯浴,風蚛\牙,濃煎含之。
雷公云:凡採得,先湯浸,卻削上尖、去皮令爭,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乾,研如膏用。
韋宙《獨行方》:療腳氣浮腫,心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者。以郁李人十二個,搗碎,水研取汁,薏苡人搗碎如粟米,取三合,以汁煮米作粥。空腹食之,佳。
《必效方》:療癖。取車下李人,微湯退去皮及并人者,與乾麵相拌,搗之為餅。如猶乾和淡水,如常搜麵作餅,大小一如病人掌。為二餅,微炙使黃,切15令至熟。空腹食一枚,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以利為度。若至午後痢不止,即以醋飯止之。利後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無不效。
《食療》云:氣結者,酒服人四十九粒,更瀉尤良。又破癖氣,能下四肢水。
《外臺秘要》:張文仲治齲齒。以郁李根白皮,水煮濃汁含之。冷即易,吐出蟲。
《楊氏產乳方》:療身體腫滿水氣急,臥不得。郁李人一大合搗為末,和麥麵搜作餅子與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氣,便差。
《衍義》曰:郁李人,其子如御李子,至紅熟堪啖,微澀。其人,湯去皮,研極爛,入生龍腦,點赤目。陝西甚多。根煎湯,渫風蚛\牙。
莽草
味辛,苦,溫,有毒。主風頭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殺蟲魚。療喉痺不通,乳難。頭風癢,可用沐,勿令入眼。一名葞,一名春草。生上谷山谷及冤句。五月採葉,陰乾。
《圖經》曰:莽草,亦曰草。出上谷及冤句,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五月、七月採葉,陰乾。一說藤生,繞木石間中古方治風毒痺厥諸酒,皆用草。今醫家取其葉煎湯,熱含少頃間吐之,以治牙齒風蚛\甚效。此木也,而《爾雅˙釋草》云:葞,春草。釋曰:藥草,莽草也。郭璞云:一名芒,芒、,音近故爾。然謂之草者,乃蔓生者是也。
《藥性論》云:草,臣。能治氣16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癧,除濕風,不入湯服。主頭瘡白禿,殺蟲。與白斂、赤小豆為末,雞子白調如糊,貼17毒腫,乾即更易上。
陶隱居云:今東間處處皆有,葉青新烈者良。人用搗以和米,內水中,魚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無妨。莽草字亦作字,今俗乎為草也。,音罔。
《日華子》云;治皮膚麻痺,并濃煎湯淋。風蚛\牙痛,喉痺,亦濃煎汁含後淨漱口,良。
雷公云:凡使,釆得後便取葉細剉,又,生甘草、水蓼二味并細剉,用生稀絹袋盛毒木葉,於甑中,上甘草、水蓼同蒸一日,去諸藥二件,取出曬乾用之。勿用尖有孿\生者。
《聖惠方》:治牙齒蚛\孔,疼痛及有蟲。用草為末,綿裹內蚛\孔中,或於痛處咬之,低頭吐津勿咽之,疼痛便定。又方:治療癰發腫堅結成核。草一兩為末,雞子白和傅於帛上,貼之,日二易之,差。
《肘後方》:治癰瘡未潰。草末,雞子白塗紙厚貼上,燥復易,得痛良。又風齒疼,頰腫。用五兩,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漱吐之,一日盡。
《周禮》:前氏掌除蠹物,以草熏之則死。
《衍義》曰:莽草,今人呼為草。濃煎湯,淋渫皮膚麻痺。《本經》一名春草。諸家皆謂為草,今居木部,《圖經》亦然。今世所用者,皆木葉也。如石南,枝、梗乾則縐,揉之,其嗅如椒。《爾雅˙釋草》云:葞,春草。釋曰:今莽草也。與《本經》合,今當具言之。石南條中,陶隱居注云:似草,凌冬不凋。誠\木無疑。
黃藥根
味苦,平,無毒。主諸惡腫瘡瘻,喉痺,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塗。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生嶺南。
《圖經》曰:黃藥根,生嶺南,今夔、峽18州郡及19明、越、秦、隴州山中亦有之,以忠、萬州者為勝。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十月採根。秦州出者謂之紅藥子,葉似蕎麥,枝梗赤色,七月開白花,其根初採濕時紅赤色,暴乾即黃。開州興元府又產一種藥子,大抵與黃20藥相類。主五臟邪氣,治肺壓熱,除煩躁,亦入馬藥用。春採根,暴乾。
《經驗方》:治咯血。黃藥、漢防己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匕,水一盞,小麥二十粒同煎,食後溫服。
《簡要濟眾》:治鼻衄不止。黃藥子為末。每服二錢匕,煎薄荷湯下。良久,以新汲水調麵末二匙頭服之。又方:傅瘡藥。黃藥子四兩為末,以冷水調傅瘡上,乾即旋傅之。
《衍義》曰:黃藥,亦治馬心肺21熱,有功。
檞若
味甘、苦,平,無毒。主痔,止血,療血痢,止渴。取脈炙用之。皮,味苦。水煎濃汁,除蠱及瘻,俗用甚效。
《圖經》曰:檞若,《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山林多有之。木高丈餘,若即葉也,與櫟相類,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採。其葉并皮用。葛洪洗諸敗爛瘡、乳瘡,并用此皮。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斛皮亦可單用。主治惡瘡,煎湯洗之良。
《日華子》云:檞皮,味澀。能吐瘰癧,澀五臟。
《聖惠方》:治冷淋,小腸不利,莖中急痛。用斛葉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又方:治螻蛄咬。用斛葉燒灰細研,以泔別浸斛葉,取洗瘡拭之,內少許灰於瘡中,立效。
《簡要濟眾方》:治吐血。斛葉不拘多少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取五七分,和滓服。
《子母秘錄》:治小兒及大人赤白痢。新斛皮一斤,去黑皮,細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更煎如膏,和酒服,立差。
《衍義》曰:檞若,亦有斗,但不及櫟木,雖堅而不堪充材。葉微炙,炒槐花減拼葉之半,同為末,米飲調服,治初得腸風及血痔,熱多者尤佳。為炭,但不及櫟木。
桐葉
味苦,寒,無毒。主惡蝕瘡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療賁豚氣病。花22,主傅豬瘡。飼豬,肥大三倍。生桐柏山谷。
《衍義》曰:桐葉,《經》紛注不指定是何桐,致難執用。今具四種桐,各有始嘹,條其狀列於後:一種白桐,可斫琴者,葉三校,二開白花,亦不結子。
《藥性論》云:皮能治五淋,沐髮,去頭風,生髮。一種荏桐,早春先開紅花,狀如鼓子花成筒子,子或作桐油。
《日華子》云:桐油,冷,微毒。一種梧桐,四月開淡黃小花,一如棗花。枝頭出絲,墮地成油,沾漬衣履。五六月給桐子。今人收炒作果,動風氣。此是《月令》清明之日,桐始華者。一種岡桐,無花,不可作琴,體重。
無食子
味苦,溫,無毒。主赤白痢,腸滑,生肌肉。出西戎。一名沒石子。
《唐本》注云:生沙磧閒。樹似檉。
今注:一名沒石子也。出波斯國。主小兒疳,能黑髭髮,治陰瘡,陰汗。亂中和氣。唐本先附。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無食子,使。治大人、小兒大腹冷,滑痢不禁。
《海藥》云:謹按徐表《南荊記》云:波斯國,大小如藥子。味溫、平,無毒。主腸虛冷痢,益血生精,烏髭髮,和氣安神,治陰毒痿。燒灰用。張仲景使治陰汗,取燒灰,先以微溫湯浴了,即以帛微裛後傅灰囊上,甚良。波斯每食以代果,番胡呼為沒食子,今人呼墨食子。轉謬矣。
雷公云:墨石子,凡用勿令犯銅、鐵,并被火驚者。顆小、文細,上無杴23米者妙。用漿水於砂盆中,或硬青石上研令盡,卻焙乾研了用,勿搗,能為烏犀色。
《官氣方》:治小兒久痢不效。沒石子二個切,熬令黃色,研作餛飩食之。
《衍義》曰:無食子,今人合他藥染髭。
雷丸
味苦、鹹,寒、微寒,有小毒。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陰痿。一名雷矢,一名雷實。赤者殺人。生石城山谷及漢中土中。八月採根,暴乾。荔實、厚朴為之使,惡葛根。
《藥性論》云:雷丸,君,惡蓄根,味苦,有小毒。能逐風。芫花為使。主癲癇狂走,殺蛔蟲。
陶隱居云:今出24建平、宜都間。累累相連如丸。《本經》云利丈夫,《別錄》云久服陰痿,於25事相反也。
《唐本》注云:雷丸,竹之苓也。無有苗蔓,皆零無相連者。今出房州、金州。
禹錫云:按范子云:雷矢出漢中,色白者善。
吳氏云:雷丸,神農:苦。黃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鵲:甘,無毒。季氏:大寒。
雷公云: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宿了,銅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湯浸一宿後蒸,從巳至未,出,日乾。卻以酒拌,如前從巳至未蒸,日乾用。
《經驗前方》:下寸白蟲。雷丸一味,水浸軟去皮切,焙乾為末。每有病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許,便以一錢匕藥,稀粥調半錢服之,服時須六衙及上半月日,蟲乃下。
胡椒
味辛,大溫,無毒。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
禹錫云:按《日華子》云: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及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蕈毒。
《海藥》云:謹按徐表《南州記》:生南海諸國。去胃口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衝。和氣,不宜多服,損肺。一云向陰者澄茄,向陽者胡椒也。
雷公云:凡使,只用內無皺殼者,用力大。漢椒使殼,胡椒使子。每修事,即於石糟中碾碎成粉。
《食療》云:治五臟風冷,冷氣心腹痛,吐清水,酒服之佳。亦宜湯服。若冷氣,吞三七枚。
《衍義》曰: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止,甚驗。過劑則走氣。大腸寒滑亦用,須各以他藥佐之。
蘇方木
味甘、鹹,平,無毒。主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苦酒煮五兩,取濃汁服之效。
《唐本》注云:此木用染色者。出南海、崑崙來,交州、愛州亦有。樹似菴羅,葉若榆葉而無澀,抽條長丈許,花黃,子生青熟黑。
陳藏器云:蘇方,寒。主霍亂嘔逆,及人常嘔吐,用水煎服之。破血當以酒煮為良。唐本先附。
雷公云:凡使,去上粗皮并節子。若有中心文橫如紫角者,號曰木中尊色,其效倍常百等。須細判了重篩,拌細條梅枝蒸,從巳至申出,陰乾用。
《肘後方》:治血運\。蘇方三兩細剉,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差。若無蘇方,取緋衣煮汁服亦得。
《海藥》云:謹按徐表《南海記》:生海畔。葉似降,木若女楨。味平,無毒。主虛勞血癖氣壅滯,產後惡露不安怯起,衝心腹中攪痛,及經絡不通,男女中風,口噤不語。宜此法,細研乳頭香,細末方寸匕,酒煎蘇方,去滓,調服,立吐惡物,差。
白楊樹皮
味苦,無毒。主毒風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氣游易在皮膚中,痰癖等,酒漬服之。取葉圓大,蒂小,無風自動者。
《圖經》曰:白楊,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北土尤多,人種於墟墓間。株大葉圓如梨,皮白,木似楊,故名白楊。採其皮無時。
《衍義》曰:白楊,陝西甚多,永、耀間居人修蓋,多此木也。然易生根,斫木時碎札入土即生根,故易以繁植,非止墟墓間,於人家舍前後及夾道,往往植之,土地所宜爾。風纔至,葉如大雨聲,葉梗故如是。又謂無風自動,則無此事。
桄榔子
味苦,平,無毒。主宿血。其木似栟櫚堅硬。斫其內有麵,大者至數斛,食之不饑。其皮堪作綆。生嶺南山谷。今附。
《圖經》曰:桄榔,生嶺南山谷,今二廣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於庭除間。其木似栟櫚而堅硬,斫其間有麵,大者至數石,食之不饑。其皮至柔,皮26韌可以作綆。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時月採之。
《海藥》:謹按《嶺表錄》云:生廣南山谷。樹身、皮、葉與蕃棗、檳榔等小異。然葉下有髮如粗馬尾,廣人用織巾子。木皮內有麵,食之極有補益,虛羸乏損,腰腳無力,久服輕身辟穀。錄異》云:桄榔蓋以此也。
櫸樹皮
大寒。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
《唐本》注云:此樹所在皆有,多生溪澗水側。葉似樗而狹長。樹大者連抱,高數仞,皮極粗厚。殊不似檀。俗人取煮汁,以療水及斷痢,取小27葉挼貼火爛瘡,有效。
《衍義》曰:櫸木皮,今人呼為櫸柳。然葉似柳非柳,謂槐非槐。木最大者,高五六十尺,合二三人抱。湖南、北甚多,然亦下材也,不堪為器用。嫩皮,取以緣栲栳與箕唇。
釣樟根皮
主金瘡止血。
陶隱居云:出桂陽、邵陵諸處,亦呼作鳥樟,方家少用,而俗人多識此。刮根皮屑以療金瘡,斷血易合,甚驗。
《唐本》注云:釣樟,生梆州山谷。樹高丈餘。葉似楠音南葉而尖長,背有赤毛,若楠枇杷葉。八月、九月採根皮,日乾也。
千金藤
主一切血毒諸氣,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瘧瘴,痰嗽不利,癰腫,蛇犬毒,藥石發,癲癇,悉主之。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黑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今附。
陳藏器云:有數種,南北名模不同,大略主痰相似,或是皆近於藤。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南北所用若取的稱,未知孰是?其中有草,今并入木部,草部亦重載也。
南燭枝葉
味苦,平,無毒。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饑,變白去老。取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暴,米粒緊小正黑如堅珠,袋盛之可適遠方。日進一合,不饑,益顏色,堅筋骨,能行。取汁炊飯名烏飯,亦名烏草,亦名牛筋。言食之健如牛筋也。色赤名文燭。生高山,經冬不凋。今附。
《圖經》曰:南燭,《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云生高山,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陵冬不凋。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採其枝、葉用。亦謂之南燭草木。其種是木而似草,故號為之。
禹錫云:按《日華子》云:黑飯草,益腸胃。搗汁浸蒸,曬乾服。又名南燭也。
無患子皮
有小毒。主浣垢,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