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上品
桂
味甘、辛,大熱,有小毒。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陽。二月、八月、十月採皮,陰乾。得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乾地黃,療吐逆。
《圖經》曰: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舊經載此三種之異,性味、功用亦別,而《爾雅》但言梫木桂一種。郭璞云:南人呼桂,厚皮者為木桂。蘇恭以謂牡桂即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者。
《藥性論》云:桂心,右1亦名紫桂。殺草木毒,忌生蔥。味苦、辛,無毒。主治九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痺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結氣、擁痺,止腹內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治鼻息肉。
陶隱居云:按《本經》惟有菌、牡二桂,而桂用體,大同小異。今俗用便有三種。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入藥最多,所用悉與前說相應。《仙經》并有三桂,常服食,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者,正此種爾。今廣州者好,湘州、始興、桂陽縣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廣州者,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
陳藏器云:菌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嶺,因桂為名,今之所生,不離此郡。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惟柳、象州最多。味既辛烈,皮又厚堅,土2人所採,厚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為一色,以厚嫩者為一色。嫩既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卷者,即菌桂也,以嫩而易卷。
《日華子》云:桂心,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心3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風痺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
雷公云:凡使,勿薄者,要紫色厚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每斤大厚紫桂,只取得五兩,取有味厚處,生用。如未用,即用重密熟絹4并紙裹,勿令犯風。其州土只有桂草,無桂心。用桂草煮丹陽木皮,遂成桂心。凡使,即單搗用之。
《聖惠方》:治風頭痛,每欲天陰雨風先發者。用桂心一5兩為末,以酒調如膏,用傅頂上并額角。又方:治九種心痛妨悶。用桂心等分為末,以酒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稍熱服,立效。又方: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欲食。用桂心一兩去皮,搗羅為散。不計時候,熱酒調下一錢匕。又方:治產後惡血沖心痛,氣悶欲絕。用桂心二兩,搗羅為散,狗膽汁和丸如櫻桃大。不計時候,熱酒磨下二丸。
《外臺秘要》:療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桂末、雄鷄肝等分,搗丸如小豆大。溫水下,日三。
《千金方》:治中風,面目相引偏僻,牙拘6急,舌不可轉。桂心以酒煮取汁,故布蘸揜病上,正即止,左喎右,右喎左,常用大效。又方:治卒中惡心痛。桂心八分,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肘後方》: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桂二兩,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八7合,去滓,頓服。又方:治中風,四肢逆冷,吐清水,宛轉啼呼者。取二兩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盡服。
《梅師方》:蜀椒閉口者有8毒,誤食之,便氣欲絕,或下白沫,身體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飲冷水一二升,忽食飲吐漿,煎濃豉汁頓服之。又方:治產後血泄不禁止,餘血彌痛兼塊。桂心、乾薑等分,為末,空心酒調服方寸匕。
《抱朴子》云:桂可以合蔥涕蒸作水,亦可以竹瀝合餌之,亦可以龜腦和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長生不死。又云:趙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毛生,日行五百里,力舉千斤。
牡桂
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菌桂
味辛,溫,無毒。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採。
《圖經》曰:文具桂條。
《列仙傳》曰:范蠡好食桂,飲水討藥,人世世見之。又曰: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葉,以龜腦和服之。韓終《釆藥詩》曰:暗河之桂,實大如粟;得而食之,後天而老。
《別說》云:今交、廣商人所販,及醫家見用,唯陳藏器一說最近。然筒厚實,氣味重者,宜入治臟及下焦藥;輕薄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以牡桂利關節,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幹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入上焦藥。
《衍義》曰:桂,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療寒以熱藥。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獨有一字桂,《本經》言甘、辛,大熱,此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經》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處,亦不中用。今又謂之官桂,不知緣何而立名?慮後世為別物,故書之。又有桂心,此則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松脂
味苦、甘,溫,無毒。主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胃中伏熱,咽乾,消渴,及風痺死肌。煉之令白。其赤者主惡痺。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生太山山谷。六月採。
松實:味苦,溫,無毒。主風痺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九月採,陰乾。
松葉:味苦,溫。主風濕瘡,生毛髮,安五臟,守中,不饑延年。禹錫等按:《日華子》:松葉,無毒。
松節:溫。主百節久風,風虛,腳痺疼痛。
松根白皮:主辟穀不饑。
《圖經》曰:松脂,生太山山谷,今處處有之。其用以通明如薰陸香顆者為勝。道人服餌,或合茯苓、松柏實、菊花作丸,皆先煉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黃砂於茅上,厚寸許可矣。然後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若減即添熱水,常令滿。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藥,亦可單服。其實及根白皮,古亦有服食法,但今松實多作果品,餘不聞堪入藥。其花上黃粉名松黃,山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
陶隱居云:採煉松脂法,并在服食方中,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挼內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其有自流出者,乃勝於鑿樹及煮用膏也。其實不可多得,推10葉止是斷穀所宜,細切如粟,以水及麵飲服之。亦有陰乾搗為屑,丸服者。人患惡病,服此無不差。比來苦腳弱人,釀松節酒亦皆愈。松、柏皆有脂潤,又凌冬不凋,理為佳物,但人多輕忽近易之爾。
禹錫云:按《藥性論》:松脂,使,味甘,平。殺蟲用之。主耳聾,牙有蚛\孔,少許咬11之不落,蟲自死,能貼諸瘡膿血,煎膏生肌止痛,掏風。
蕭炳云:又有五葉者,一叢五葉如釵,名五粒松,道家服食絕粒,子如巴豆,新羅往往進之。
《日華子》云:松脂,潤心肺,下氣,除邪,煎膏治瘻爛,排膿。又云:松葉,暖,無毒。炙罯凍瘡,風濕瘡佳。又云:松節,無毒。治腳軟,骨節風。又云:松根白皮,味苦,溫,無毒。補五勞,益氣。
《聖惠方》:絕穀升仙不食法:取松實搗為膏,酒調下三錢,日三。則不饑渴飲水,勿食他物,百日身輕,日行五百里。又方:服松葉,令人不老,身生綠毛,輕身益氣,久服不已。絕穀不饑渴,松葉不以多少,細切更研,每日食前以酒調下二錢,亦可粥汁服之。初服稍難,久自便矣。
《外臺秘要》:《集驗》療齲齒。取松脂如錐,注齲孔內,須臾齲蟲緣松脂出。《梅師方》同。又方:治惡風疾。松脂煉,投冷水中,二十遍,蜜丸。服三兩,饑即服之,日三,鼻柱斷離者,二百日瘥。斷鹽及房室。又方:療歷節諸風,百節酸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不能五十遍,亦可二十遍。用以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稠。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數食麵粥為佳,慎血腥、生冷、鮓物、果子,百瘥。又方:松節酒,主歷節風,四肢疼痛。松脂二十斤,酒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服。
《千金方》:治腳氣十二風痺,不能行,服更生散數劑及眾療不得力,服此一劑,便能行遠,不過兩劑。松葉酒:松葉六十斤,細剉咀,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釀五斗米如常法,別煮松葉汁以漬米并饙飯泥釀,封頭七日,發,澄。飲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眾。
《梅師方》:治耳久聾。松脂三兩,煉巴豆一兩,和,熟搗可丸,通過以薄綿裹,內耳孔中,日一度易。
孫尚藥:治腳轉筋,疼痛攣急者。松節二兩,細剉如米粒,乳香一錢,右件藥用銀、石器內慢火炒令焦,只留一分性,出火毒研細。每服一錢至二錢,熱木瓜酒調下。應是筋病,皆治之。
《鬼遺方》:治疥癬。松膠香研細,入少輕粉,凡疥癬上先用油塗了,錯末一日便乾,頑者三兩度。
《傷寒類要》:治天行病,辟瘟方:切松葉如末,酒服方寸匕,日三,辟五年瘟。
《抱朴子》云:趙瞿病癩歷年,醫不瘥,家乃賫糧棄送於山穴。經月有仙人經穴見之,取囊中藥賜之。教其服百餘日,瘡愈,顏色悅,肌膚潤。仙人再過視之,瞿乞其方。仙人曰:此是松脂,汝可煉服之,長服身轉輕,力百倍,登危陸險,終日不困。年百歲,齒不墮,髮不白。夜臥常見有光,大如鏡。
《野人閑話》云:伏虎尊師篇煉松脂法:十斤松脂,五度以水煮度12,令苦味盡,取得後,每一斤煉了松脂,入四兩茯苓末。每晨水下一刀圭,即終年不食,而復延齡,身輕清爽。
槐實
味苦、酸、鹹,寒,無毒。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五13傷,五痔,火瘡,婦人乳瘕,子臟急痛。以七月七日取之,搗取汁,銅器盛之,日煎令可作丸,大如鼠屎,內竅中,三易乃愈。又墮胎。久服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枝,主洗瘡,及陰囊下濕癢。皮,主爛瘡。根,主喉痺,寒熱。生河南平澤。可作神燭。景天為使。
《圖經》曰:槐實,生河南平澤,今處處有之。其木有極高大者。謹按:《爾雅》槐有數種,葉大而黑者名櫰,槐晝合夜開者名守宮槐,葉細而青綠者,但謂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別。四月、五月開花,六月、七月結實,七月七日採嫩實,搗取汁作煎,十月採老實入藥。皮、根採無時。今醫家用槐者最多。春採嫩枝,煅為黑灰以揩齒去蚛\。燒青枝取瀝以塗癬。取花之陳久者,篩末飲服以洽下血。折取嫩房角作湯以當茗中主頭風,明目,補腦。煮白皮汁以治口齒及下血,水令14黑子以變白髮。木上耳,取末服方寸匕,治大便血及五痔,脫肛等。皆常用有以15效者。
《藥性論》云:槐子,臣16,主治大17熱,難產。皮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痛。又云:槐白皮,味苦,無毒。能主治口齒風熱18血。以煎漿水煮含之。煎淋浴男子陰疝卵腫。
陶隱居云:槐子,以相連多者為好,十月前19採之。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爛為水,核如大豆。服之令腦滿,髮不白而長生。今處處有之。云七月取其子,未堅固,搗絞取汁。
《日華子》云:槐子,治丈夫、婦人陰瘡濕癢,催生。吞七枚。又云:槐皮,平,治中風皮膚不仁,喉痺,浸洗五痔并一切惡瘡,婦人產門癢痛及湯火瘡。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
雷公云:凡採得後,去單子并五子者,只取二子、三子。以用銅錘捶破,烏牛乳侵一宿,蒸過用。
《千金方》:療胎赤眼。取槐木枝如馬鞭大,長二尺,作二段,齊頭麻油一匙置銅缽中,旦使童子一人以其木研之,全瞑止,令仰臥,以塗向眼眦,日三度,瘥。
《千金翼方》:療腸痔,每大便常下血。槐樹上木耳取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一方》:治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取槐皮黃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稍稍服之20。
《經驗方》:治下血。槐花、荊芥穗等分為末,酒調下一錢匕。
《梅師方》:治痔有蟲咬穀道癢,或下膿血多。取槐白皮濃煮汁,安盆坐湯之虛其穀道,冷更暖,良久欲大便,當蟲出,不過三度即愈。如用末,綿裹內下部。
《食醫心鏡方》:治野鷄痔下血、腸風,明目方,嫩槐葉一斤,蒸如造炙法,取葉碾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廣利方》:治妊娠難產令易方。水吞槐子七枚,即出。
《廣濟方》:療牙齒疼痛。取槐樹白皮一握切,以酢一升煮,去滓,用21鹽少許,適寒溫含之,日三易。
《子母秘錄》:日月未足而欲產者。槐木東枝,令孕婦手把,即易產。
《產寶方》:療崩中不止,不問年月遠近方:槐耳燒作灰為末,以酒服方寸匕。
《太清草木方》:槐者,虛星之精,以十月上巳日採子服之。去百病,長生通神。
《衍義》曰:槐實,止言實,今當分為二。實本出莢中,若搗莢作煎者,當言莢也。莢中子,大如豆,堅而紫色者,實也。今本條不析出莢與莢中子,義22其用各別,皆疏導風熱。
槐花
味苦,平,無毒。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臟蟲及熱,治皮膚風并腸風瀉血,赤白痢,并炒服。葉,平,無毒煎湯治小兒驚癇,壯熱,疥癬及丁腫。皮、莖同用。
《圖經》曰:見槐實條下。
《簡要濟眾》:治婦人漏下血不絕。槐花鵝不以多少燒作灰,細研。食前溫酒服二錢匕。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輔,一名羊乳,一名卻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冬採根,春夏採葉,秋採莖、實,陰乾。
《圖經》曰:枸杞,生常山平澤及丘陵阪岸,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呼為甜菜。其莖高三五尺,作叢。六月、七月生小紅紫花。隨便結紅實,形微長如棗核。其根名地骨。春夏採葉,秋採莖、實,冬採根。謹按《爾雅》云:枸杞,檵。郭璞云:今枸杞也。《詩˙小雅˙四牡》云:集於苞杞。陸機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莖似莓。子秋熟,正赤。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
《藥性論》云:枸杞,臣,子、葉同說,味甘,平。能補益精血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葉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風,明目。若渴,可煮作飲,代茶飲之。白色無刺者良。
陶隱居云:今出堂邑,而石頭烽大23樓下最多。其葉可作羹,味小苦。俗諺云:去家千里,勿食蘿摩、枸杞。此言其補益精氣,強盛陰道也。蘿摩一名苦丸,葉厚大,作藤生,摘亦有白乳汁,人家多種之。可生啖,亦蒸煮食也。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其說甚美,仙人之杖,遠有旨乎。
禹錫云:按《爾雅疏》云:杞,一名枸檵。郭璞云:今枸杞也。《詩˙四牡》云:集於苞杞。陸機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莖似莓,子秋熟,正赤,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爾。
《抱朴子》云:家柴一名托盧,或名天精,或名卻老,又名地骨。
《日華子》云:一名地仙苗,除煩益志,補五勞七傷,壯心氣,去皮膚、骨節間風,消熱毒,散瘡腫。
雷公云:凡使根,掘得後使東流水浸,以物刷上土了,然後待乾,破去心,用熟甘草湯浸一宿,然後焙乾用。其根若似物命形狀者上,春食葉,夏食子,秋冬食根并子也。
《食療》云:寒,無毒。葉及子并堅筋能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根主去骨熱,消渴。葉和羊肉作羹尤善益人。代茶法煮汁飲之,益陽事,能去跟中風癢赤膜,搗葉汁點之良。
《千金方》:治肝虛或當風眼泪等新病方。枸杞子最24肥者二升搗破,內絹袋置罐中,以酒一斗浸訖,密封勿泄氣,三七日,每旦開服,任往勿醉25。
《經驗方》:金髓煎枸杞子,不計多少。逐日旋採摘紅熱者,去嫩蒂子揀令潔淨,便以無灰酒於淨器浸之,須是瓷,用酒浸以兩月為限,用蠟紙封閉緊密,無令透氣,候日數足漉出,於新竹器內盛貯,旋於沙盆中研令爛細,然後以細布濾過,候研據皆畢,去滓不用,即并前漬藥酒及濾過藥汁攪勻,量銀鍋內多少升斗作番次,慢火煎成膏,切須不住手用物攪,恐粘底不勻,候稀稠得所,然后用淨瓶器盛之,勿令泄氣。每早辰溫酒下二大匙頭,夜臥服之,百日中身輕氣壯,積年不廢,可以羽化。
《經驗後方》:治五勞七傷,庶事衰弱。枸杞葉半斤切,粳米二合,以石器26中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蔥白等調和食之。
孫真人《備急方》:治滿口齒有血。枸杞根為末,煎湯,嗽後吃。又治上膈吐血妙。
《沈存中方》:陝西枸杞,長一二丈,其圍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朴,甘美異於諸處,生子如櫻桃,全少核,暴乾如餅,極爛有味。
《外臺秘要方》:療眼暴天行腫癢痛。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取三升,絞去滓,更內鹽二兩,煎取二升,傅目。或加乾薑二兩。
《治疽方》:凡患癰疽惡瘡,出膿血不止者。取地骨皮不拘多少淨洗,先刮上面粗皮留之,再刮取細白穰,取粗皮同地骨一處煎湯,淋瘡上令膿血盡,以細穰貼之,有效。
《衍義》曰: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此正是《孟子》所謂:性由杞柳之杞。後人徒勞分別,又為之枸棘,玆強生名耳。凡杞,未有無棘者,雖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則多刺,大則少刺,還如酸棗及棘,其實皆一也。今人多用其子,直為補腎藥,是曾未考究經意。當更量其虛實冷熱用之。
柏實
味甘,平,無毒。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風濕痺,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饑不老,輕身延年。生太山山谷。柏葉尤良。柏葉,味苦,微溫,無毒。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痺,止饑。四時各依方面採,陰乾。柏白皮,主火灼,爛瘡,長毛髮。牡蠣及桂、瓜子為之使,畏菊花、羊蹄、諸石及麵麯。
《圖經》曰:柏實,生太山山谷,今處處有之,而乾州者最佳。三月開花,九月結子,候成熟收採,蒸暴乾,春礧取熟人子用。其葉名側柏。密州出者尤佳。雖與他柏相類,而其葉皆側向而生,功效殊別。採無時。張仲景方療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青柏葉一把,乾薑三片,阿膠一挺,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別絞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
《藥性論》云:柏子仁,君,惡菊花,畏羊蹄草,味甘,辛。能治腰腎中冷,膀胱冷,濃宿水,興陽道,益壽,去頭風,治百邪鬼魅,小兒驚癇。又云側柏葉,君,與酒相宜,止尿血。味苦、辛,性行27。治冷風,歷節疼痛。
《唐本》注云:柏枝節煮釀酒,主風痺,歷節風,燒取末,療病疥及癩瘡良。今出陝州、宜州為勝。
《日華子》云:柏子仁,治風,潤皮膚,此是側柏子,入藥微炒用。
雷公云: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乾,卻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手不住攪,若天久陰,即於鐺中著水,用瓶器盛柏子仁,著火緩緩煮成煎為度。每煎三兩柏子仁,用酒五兩浸乾為度。
《聖惠方》:治時氣瘴疫。用社中西南柏樹東南枝,取曝乾,搗羅為末,以水調下一錢匕。日三四服。《肘後方》同。又方:治大風疾,令眉鬢28再生。用側柏葉九蒸九暴,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日三服,夜一服,熟水下五丸、十丸,百日即生。
《經驗後方》:治霍亂轉筋。先以裹腳,然後以柏樹木細剉,煮湯淋之。
《孫真人枕中記》云:採松柏法:嘗以三月、四月採新生松葉,可長三四寸許,并花蕊,取陰乾,細搗為末。其柏葉,取深山岩谷中,採當年新生,可長三二寸者,陰乾,細搗為末,用白蜜為丸如小豆大。常以月一十五日,日未出時,燒香東向,手持藥八十一丸,以酒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欲得長肌肉,加大麻、巨勝;欲心力壯健者,加茯苓、人參。此藥除百病,益元氣添五臟六腑,清明耳目,強壯不衰老,延年益壽,神驗。用七月七日露水丸之,更佳。服時乃咒曰:神仙真藥,體合自然。服藥入腹,天地齊年。咒訖服藥。斷諸雜肉、五辛。最切忌,慎之。
《姚氏方》:治鼠瘻腫核痛,未成膿。以柏葉傅著腫上,熬鹽著腫上熨,令熱氣下,即消。
《抱朴子》:漢武29帝時,獵者於終南山見一人,無衣服,身皆生黑毛。跳坑越澗如飛,乃密伺其所在,合圍取得,乃是一婦人。問之:言我是秦之宮人,關東賊\至,秦王出降,驚走入山,饑無所食,泊欲饑死。有一老公,教我吃松柏葉、實,初時苦澀,後稍便吃,遂不復饑。冬不寒,夏不熱,此女是秦人,至成帝時,三百餘載也。
《列仙傳》曰:赤松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
《別說》云:謹按陶隱居說:柏忌取冢墓上者,今云出乾州者最佳。則乾州柏茂大者,皆是乾陵所出,他處皆無大者,但取其州土所宜,子實氣味豐美可也。乾陵之柏,異於他處,其木未有無文理者,而其文多為菩薩雲氣、人物鳥獸,狀極分明可觀。有盜得一株徑尺者,可直萬錢,關右人家,多以為貴,宜其子實最佳。又以枝節燒油膏,傅惡瘡久不差有蟲者。牛馬畜產有瘡疥,名為重病,以傅之。
《衍義》曰:柏,取儲以療馬瘑疥,今未見用松儲。老人虛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蠟丸桐子大。以少黃丹湯,服二三十丸,食前。嘗官陝西,每登高望之,雖千萬株,皆一一西指。蓋此木至堅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他木不逮也。所以受金之正氣所制,故一一向之。
茯苓
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懣,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好唾30,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府,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
茯神:平。主辟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採,陰乾。馬間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臟。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圖經》曰:茯苓,生太山山谷,今泰華、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似人形、龜形者佳,皮黑,肉有白、赤二種。或云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變成,或云假松氣於本根上生。今東人採之法: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者,其枯折槎枿,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神仙方多單餌之。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搗篩,以熟絹囊盛,於三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乾又蒸,如此三過。乃取牛乳二斗和合,著銅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取,隨性任飽服之,則不饑。如欲食,先煮葵菜汁飲之,任食無礙。舊說琥珀,是千年茯苓所化,一名江珠。張茂先云:今益州永昌出琥珀,而無茯苓。又云:燒蜂窠所作。二說張皆不能辨。按《南蠻地志》云:村邑多琥珀,云是松脂所化。又云:楓脂為之,彼人亦不復知。地中有琥珀,則傍無草木,入土淺\者五尺,深者或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初如桃膠,久乃堅凝。其方人以為枕,然古今相傳是松類,故附於茯苓耳。
《藥性論》云:茯苓,臣,忌米醋。能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療心腹脹滿,婦人熱淋,赤者破結氣。又云:茯神,君,味甘,無毒。主驚癇,安神定志,補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加而用之。其心名黃松節,偏治中偏風,口之31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
陶隱居云:按藥無馬間,或是馬莖,聲相近故也。今出鬱州,彼土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煉魄,明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榮而理胃,上品仙藥也。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仙方惟32云茯苓而無茯神,為療既同,用之亦應無嫌。
《范子》云:茯苓出嵩高三輔。
《淮南子》云:下有茯苓,上有菟絲。注云:茯苓,千歲松脂也。菟絲生其上而無根。一名女蘿也。
《典衛》云:茯苓者,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
《廣志》云:茯神,松汁所作,勝茯苓。或曰:松根茯苓貫著之,生朱提漢陽縣。
《日華子》云:茯苓,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忌酸及酸物。
雷公云:凡採得後,去皮心神了,搗令細,於水盆中攪令濁33,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誤服之,令人眼中童子白34黑晴點小,兼盲目。甚忌之。
《聖惠方》:治面皯疱及產婦黑疱如雀卵色。用白茯苓末,蜜和傅之。
《經驗後方》:養老延年服茯苓方:華山挺子茯苓,研削如棗許大,令四方有角,安於新瓷瓶內,以好酒浸,以三重紙封其頭後,一百日開,其色當如餳糖。可日食二塊,百日後肌體潤澤,服一年後,可夜視物,久久食之,腸化為筋,可延年耐老,面若童顏。
孫真人《枕中記》:服百日,百病除,二百日夜如晝,二年後役使鬼神,四年後玉女來侍。
《抱朴子》: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從之,能隱能彰,不食穀,灸瘢滅,面生光玉澤。神仙服茯苓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為散。每服三錢,水調下,日三。
《衍義》曰:茯苓,乃樵斫訖35多年松根之氣所生。此蓋根之氣味,噎鬱未絕,故為是物。然以36由土地所宜與不宜,其津氣盛者,方發泄於外,結為茯苓,故不抱根而成物。既離其本體,則有苓之義。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氣而不甚盛,故止能伏結於本根。既不離其本,故曰茯神。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或曰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曰:如馬勃菌、五芝、木耳、石耳之類,皆生於枯木、石、糞土之上,精英未淪,安得不為物也。其上有菟絲,下有茯苓之說,甚為輕信。
琥珀
味甘,平,無毒。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生永昌。
《圖經》曰:文具茯苓條下。
《藥性論》云:琥珀,君。治百邪,產後血疹痛。
陶隱居云:舊說云:是松脂淪入地,千年所化,今燒之亦作松氣。俗有琥珀中有一蜂,形色如生。《博物志》又云:燒蜂窠所作。恐非實,此或當蜂為松脂所枯,因墜地淪沒爾。亦有煮煆鷄子及青魚枕作者,并非真。惟以拾芥為驗。俗中多帶之辟惡。刮屑服,療瘀血至驗。
陳藏器云:琥珀,止血生肌,合金瘡。和大黃、鱉甲,作散子,酒下方寸匕,下惡血,婦人腹內血盡即止。宋高祖時,寧州貢琥珀枕,碎以賜軍士傅金瘡。《漢書》云:出罽賓國,初如桃膠,凝乃成焉。
雷公云:凡用,紅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瑿珀、琥珀。紅松脂如琥珀,只是濁,太脆,文黃。水珀多無紅,色如淺\黃,多粗皮皺。石珀如石重,色黃不堪用。花珀文似新馬尾松心文,一路赤,一路黃。物象珀其內自有物命,動此使有神妙。堅珀,其珀是眾珀之長,故號日鑿珀。琥珀如血色,熱於布上拭,吸得芥子者,真也。夫入藥中,用水調側柏子末,安於瓷鍋子中,安琥珀於末中了,下火煮,從巳至申,別有異光,別搗如粉重篩用。
《衍義》曰:琥珀,今西戎亦有之,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濁,彼土人多碾為物形。若謂千年茯苓所化,則其間有沾著蜾蠃蜂蟻宛然完具者,是極不然也。《地理志》云:林邑多琥珀,實松脂所化然37耳。此說為勝。但土地有所宜不宜38故有能化有不能化者。
《通典》曰:南蠻、海南、林邑國、秦象郡、林邑縣,多出琥珀。松脂淪入地下,及傍不生草木,深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成焉,初如桃膠,凝成乃堅敻,光彩甚麗。
《外臺秘要》:治魚經骨橫喉中,琥珀珠一物,貫串著繩,推令前,入至鯁所,又復推以牽引出矣。又方:從高墜下,若為重物所頓笮得瘀血。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取蒲黃二三匕服,日四五度。
榆皮
味甘,平,無毒。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腸胃邪熱氣,消腫。性滑利。久服輕身不饑,其實尤良。療小兒頭瘡痂疕。花,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熱。一名零榆。生穎川山谷。二月採皮,取白暴乾,八月採實,并勿令中濕,濕則傷人。
《藥性論》云:榆白皮,滑。能主利五淋,治不眠,療齁。取白皮陰乾後,焙杵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錢,煎如膠服,瘥。
陶隱居云:此即今榆樹,剝取皮,刮除上赤皮,亦可臨時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莢人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公所謂榆令人瞑也。斷穀,乃屑其皮并檀皮服之,即令人不饑。
孟詵云:生皮主暴患赤腫,以皮三兩搗,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39治女人妬乳腫。服丹石人採葉生服一兩頓佳。子作醬食,能助肺,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消心腹間惡氣,卒心痛,食之良。
《外臺秘要》:治渴,小便利非淋方。榆皮二片去黑皮,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
《千金方》:五色丹,俗名油腫。若犯多致死,不可輕之。以榆白皮末和鷄子白傅之。
《備急方》:療身體暴腫滿。榆皮搗屑,隨多少雜米作粥食,小便利。
《子母秘錄方》:療妊娠胎死腹中,或母病欲下胎。榆白皮煮汁服二升。
《別說》云:謹按:榆白皮焙乾為末,婦人妊娠臨月,日三服方寸匕。令產極易,生產下兒身皆塗之,信其驗也。又濕搗治如糊,用枯瓦石極有力,京東西北人,以石為碓觜,每用此以膠之。
《衍義》曰:榆皮,今初春先生莢者是。去上皺澀乾枯者,將中間嫩處,剉、乾、磑為粉,當歉歲,農將以代食,葉青嫩時收貯,亦用以為羹茹。嘉祐年,過豐、沛,人闕食,鄉民多食此。
酸棗
味酸,平,無毒。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痺,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泄,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生河東川澤。八月採實,陰乾,四十日成。惡防己。
《圖經》曰:酸棗,生河東川澤,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壘間。似棗木而皮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花似棗花。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當月採實,取核中仁,陰乾,四十日成。《爾雅》辨棗之種類曰:實小而酸,曰樲棗。《孟子》曰:養其樲棗。趙岐注:所謂酸棗是也。
陶隱居云:今出東山間,云即是山棗樹子。子似武昌棗而味極酸,東人乃啖之以醒睡。
《唐本》注云:此即樲棗實也,樹大如大棗,實無常形,但大棗中味酸者是。《本經》惟用實,療不得眠,不言用仁。今方用其仁,補中益氣,自補中益肝已下,此為酸棗仁之功能。又於下品白棘條中,復云用其實。今醫以棘實為酸棗,大誤。今注陶云醒睡,而《經》云療不得眠。蓋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療不得眠,正如麻黃發汗,根節止汗也。此乃棘實,更非他物。若謂是大棗味酸者,全非也。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大棗仁大而長,不類也。
《日華子》云:酸棗仁治臍下滿痛。
雷公云:酸棗仁,凡使,採得後曬乾,取葉重拌酸棗仁蒸半日子40,去尖皮了,任研用。
《聖惠方》:治膽虛,睡臥不安,心多驚悸。用酸棗仁一兩,炒令香熟,搗細為散。每服二錢,竹葉湯調下,不計時候服。又方:治骨蒸勞,心煩不得眠臥。用酸棗仁一兩,水一大盞,半研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更候煮過。不計時候食之。
《外臺秘要》:療齒蟲腐爛,棘針二百枚,即是棗樹棘41朽落地者。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即瘥。
《簡要濟眾方》:治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睡多。酸棗仁一兩生用,金挺臘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令微焦,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無時溫服。
《衍義》曰:酸棗,微熱,《經》不言用仁,仍療不得眠。天下皆有之,但以土產宜與不宜。嵩陽子曰:酸棗縣,即滑之屬邑。其木高數丈,味酸,醫之所重。今市人賣者皆棘子,此說未盡。殊不知小則為棘,大則為酸棗,平地則易長,居崖塹則難生。故棘多生崖塹上,久不樵則成榦,人方呼為酸棗,更不言棘,徒以世人之意如此,在物則曷若是也。其實一本。以其不甚為世所須,及礙塞行路,故成大木者少,多42為人樵去。然此物纔及三尺,便開花結子,但窠小者氣味薄,木大者氣味厚,又有此別。今陝西臨潼山野所出者,亦好,亦土地所宜也,并可取仁。後有白棘條,乃是酸棗未長大時,枝上刺也。及至長成,其刺亦少,實亦大。故棗取大木,刺取小窠也,亦不必強分別爾。
檗木
黃檗也。味苦,寒,無毒。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久服通神。根,一名檀桓。主心腹百病,安魂魄,不饑渴。久服輕身延年,通神。生漢中山谷及永昌。惡乾漆。
《圖經》曰:檗木,黃檗也。生漢中山谷及永昌,今在處有之,以蜀中者為佳。木高數丈,葉類茱萸及樁、楸葉,經冬不凋。皮外白,裹探黃色。根如松下茯苓作結塊。五月、六月採皮,去皴粗,暴乾用。其根名檀桓。別有一種多刺而小,細葉者,名刺檗,不入藥用。又下品有小檗條,木如石榴,皮黃,子赤如枸杞,兩頭尖,人對以黃43,今醫家亦稀用。
《藥性論》云:黃檗,使,平。主男子陰痿,治下血如鷄肝片,及男子莖上瘡。屑末傅之。
陶隱居云: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出東山者,厚而色淺\.其根於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之。又有小樹,狀如石榴,皮黃而苦,俗呼為子檗,亦主口瘡。又小樹多刺,皮亦黃,亦主口瘡。
《日華子》云:安心除勞,治骨蒸,洗用明目,多泪,口乾心熱,殺蛔44蟲,治蛔心痛,疥瘡,蜜炙治鼻洪,腸風瀉血,後分急熱腫痛,身皮力微次於根。
雷公曰:凡使,用刀削上粗皮子,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日乾,用蜜塗,文武火炙令蜜盡為度。凡修事五兩,用蜜三兩。
《外臺秘要方》:口中及舌生癰爛,剉黃檗含之。
《千金方》:能治小兒重舌。以黃檗、苦竹瀝浸瀝點舌上。
《肘後方》:咽喉卒腫,食飲不通。黃檗薄傅腫上,冷復易之,用苦酒和末佳。
《葛氏方》:卒喉痺。取黃檗片切含之。又黃檗一斤咀,酒一斗,煮三沸,去滓,恣飲便愈。
《經驗方》:治嘔血。黃檗好者,以蜜塗之。乾杵末,用麥門冬熟水調下二錢匕,立瘥。
《梅師方》:治癰疽發背或發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煞人。搗黃檗末,和鷄子白塗之。
《深師方》:療傷寒熱病口瘡。黃檗皮削去上粗皮,取裹好處薄削,以崖蜜漬之一宿,唯欲令濃,含其汁良久吐,更含45。若胸中熱,有瘡時,飲之五合尤佳。《聖惠方》同。
《衍義》曰:檗木,今用皮,以蜜勻炙,與青黛各一分,同為末,入生龍腦一字,研勻,治心脾熱。舌頭生瘡,當摻瘡上有涎即吐。又張仲景檗皮湯,無不驗《傷寒論》中已著。
楮實
味甘,寒,無毒。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膚,明目。久服不饑不老,輕身。生少室山。一名穀實。所在有之。八月、九月採實,日乾,四十日成。葉,味甘,無毒。主小兒身熱,食不生肌,可作浴湯。又主惡瘡,生肉。樹皮,主逐水,利小便。莖,主癮疹癢。單煮洗浴。皮間白汁,療癬。
《圖經》曰:楮實,生少室山,今所在有之。此有二種:一種皮有斑花文,謂之斑穀,今人用為冠者;一種皮無花,枝葉大相類。但取其葉似葡萄葉,作瓣而有子者為佳。其實初夏生,如彈大,青綠色,至六七月漸深紅色,乃成熟。八月、九月採,水浸去皮、穰,取中子,日乾。仙方單服其實。正赤時收取中子,陰乾。篩末,水服二錢匕,益久乃佳。醫方但貴楮實,餘亦稀用。俚俗或取其木枝中白汁,塗癬甚效。
《藥性論》云:皮木亦可單用。味甘,平,無毒。能治水腫氣滿。葉乾炒末,溲麵作飥食,主水痢。
陶隱居云:此即今穀樹也。仙方採搗取汁和丹用,亦乾服,使人通神見鬼。南人呼穀紙,亦為楮紙,武陵人作穀皮衣,又甚堅好爾。
《日華子》云:楮實,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助腰膝,益顏色,皮斑者是楮,皮白者是穀。又云:楮葉,涼,無毒。治刺風身癢,此是斑穀樹。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用水浸三日,將物攪旋投水,浮者去之,然後日乾,卻用酒浸一伏時了,便蒸,從巳至亥,出,焙令乾用。
《聖惠方》:治癬濕癢。用楮葉半斤,細切搗,封傅癬上。
《抱朴子》云:楮實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夜應徹視見鬼神。道士梁頓,年七十乃服之,更少壯,到百四十歲,能夜出行及走馬。
《修真秘旨》曰:服楮實者,轉46為骨軟矣。
槐膠
主一切風,化涎,治肝臟風,筋脈抽掣,及急風口噤,或四肢不收,頑痺或毒風,周身如蟲行,或破47傷風,口眼偏斜,腰脊強硬。任作湯散丸煎,雜諸藥用之,亦可水煮和諸藥為丸及作湯下藥。新定。
瑿烏兮切
味甘,平,無毒。古來相傳云:松脂千年為茯苓,又千年為琥珀,又千年為瑿。然二物燒之,皆有松氣,為用與琥珀同。補心安神,破血尤善。狀似玄玉而輕。出西戎來,而有茯苓處見無此物。今西州南三百里望磧中得者,大則方尺,黑潤而輕,燒之腥臭。高昌人名為木瑿,謂玄玉為石瑿。洪州土石間得者,燒作松氣,破血生肌與琥珀同,見風拆破,不堪為器。量此二種及琥珀,或非松脂所為也。有此差舛,今略論也。新見唐本。
陳藏器云:蘇於琥珀注後出瑿功狀,按瑿本功外,小兒帶之辟惡,磨滴目翳赤障等。
《太平廣記》云:《梁四公子傳》曰:交河之間平漬中,掘深一丈,下有瑿珀,黑逾鈍48漆,或大如車輪。末服之,攻婦人小腸癥痻49諸疾。
1右:晦明軒本作“君”,屬上讀。
2土:原作“大”,據晦明軒本改。
3心:晦明軒本作“九”。
4絹: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5一:晦明軒本作“二”。
6拘:晦明軒本作“車”。
7八:原作“大”,據晦明軒本改。
8有: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9粟:晦明軒本作“栗”。
10推:晦明軒本作“惟”。
11咬:原作“芠”,據晦明軒本改。
12度:晦明軒本作“過”。
13五:晦明軒本作“絕”。
14令:晦明軒本作“吞”。
15以:晦明軒本作“殊”。
16臣:原作“目”,據晦明軒本改。
17大:原作“之”,據晦明軒本改。
18熱:晦明軒本作“疳”。
19前:晦明軒本作“巳日”。
20適寒溫稍稍服之:此七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21用:原作“者”,據晦明軒本改。
22義:晦明軒本作“蓋”。
23大:晦明軒本作“火”。
24最:晦明軒本作“取”。
25醉:原作“藥”,據晦明軒本改。
27石器:晦明軒本作“豉汁”。
28行:晦明軒本作“澀”。
29鬢:原作“耳”,據晦明軒本改。
30武:晦明軒本作“成”。
31唾:晦明軒本作“睡”。
32之:晦明軒本作“面”。
33惟:原作“推”,據晦明軒本改。
34濁:原作“獨”,據晦明軒本改。
35白:晦明軒本作“并”。
36訖:原作“記”,據晦明軒本改。
37以:晦明軒本作“亦”。
38然:晦明軒本無“然”字。
39不宜:此二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0亦:原作“以”,據晦明軒本改。
41子:晦明軒本作“了”。
42棘: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3少多:此二字原倒,據晦明軒本乙正。
44人對以黃:晦明軒本作“人剉以染黃”。
45蛔:晦明軒本作“疳”。
46含:原作“令”,據晦明軒本改。
47轉:晦明軒本作“輒”。
48破:原作“被”,據晦明軒本改。
49鈍:晦明軒本作“純”。
50痻:晦明軒本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