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中品之下1
牛蒡子
蜀州
惡實:味辛,平。主明目,補中,除風傷。根、莖療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生魯山平澤。
陶隱居云:方藥不復用。
《唐本》注云:魯山在鄧州東北。其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根主牙齒疼痛,勞瘧,腳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止2血,主諸風癥瘕,冷氣。吞一枚,出癰疽頭。《別錄》名牛蒡。一名鼠黏草。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惡實根,蒸,暴乾,不爾,令人欲吐。浸酒去風,又治惡瘡。子名鼠黏,上有芒,能綴鼠。味苦,主風毒腫,諸瘻。根可作茹食之,葉亦搗傅杖瘡,不膿,避風。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牛蒡可單用,味甘,無毒。能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輕。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盞,任性飲多少,除諸風,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腳。又食前吞三枚,熟按下,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又根細切如豆,麵拌作飯3食之,消脹壅。又莖、葉煮汁釀酒良。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間習習如蟲行風,洗了慎風少時。又能搨一切腫毒。用根、葉入少許鹽花搗。
《圖經》曰:惡實即牛蒡子也,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葉如芋而長。實似葡萄核4而褐色,外殼如栗捄,小而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黏子,亦如羊負來之比。根有椏大者,作菜茹尤益人。秋後採子入藥用。根、葉亦可生搗,入少鹽花,以搨腫毒。又冬月採根蒸暴之入藥。劉禹錫《傳信方》療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須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用生布拭了,搗絞取汁一大升,和著5好蜜四大合,溫分為兩服,每服相去五六里。初服得汗,汗出便差。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頃年至潁陽,因食一頓熱肉,便中暴風,外生6盧代7為潁陽尉,有此方,當時便服得汗,隨差,神效。又《篋中方》風頭及腦掣痛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合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煻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散自止。亦主時行頭痛,摩時須椏力令作熱,乃速效。冬月無苗,用根代之亦可。
雷公云:凡使,採之淨揀,勿令有雜子,然後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卻用布拭上,然後焙乾。別搗如粉用。
《食療》云:根,作脯食之良。熱毒腫,搗根及葉封之。杖瘡、金瘡,取葉貼之,永不畏風。又,癰及丹石風毒,石熱發毒。明耳目,利腰膝,則取其子末之,投酒中浸經三日,每日飲三兩盞,隨性多少。錄8散支節筋骨煩熱毒,則食前取子三七枚,熟挼吞之,十服後甚良。細切根如小豆大,拌麵作飯煮食,尤良。又,皮毛間習習如蟲行,煮根汁浴之。夏浴慎風。卻入其子炒過,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根搗絞取汁,不計時,服一小盞,立效。
《外臺秘要》:治喉痺。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搗為散。每空心暖水服方寸匕,漸加一匕半,日再服。
《經驗方》:治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以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下一錢匕,立差。
《孫真人食忌》:主天行。以生牛蒡根搗取汁五大合,空腹分為兩服。服訖,取桑葉一大把炙令黃,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預9服,暖覆取汗,無葉用枝。
《食醫心鏡》:治熱攻心,煩躁恍惚。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後分三服良。
《斗門方》:治頭面忽腫,熱毒風內攻,或手足頭面腫,觸著痛。用牛蒡根,一名蝙蝠剉10,洗淨爛研,酒煎成膏,攤在紙上,貼腫處。仍熱酒調下一服,腫止痛減。
《王氏博濟》:治瘡疱將出。牛蒡子炒令熟,杵為末,每服一錢,入刑芥二穗,水一杯同煎至七分,放溫服。如瘡膿11已出,更服亦妙。
初虞世: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蔢苛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衍義》曰:惡實,是子也,今謂牛蒡。未去萼時,謂之鼠黏子,根謂之牛菜。疏風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同為末。食後、夜外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子在萼中,萼上有細鈎,多至百十,謂之芒則誤矣。根長二尺,粗如拇指,煮爛為菜。
水萍
味辛、酸,寒,無毒。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髮,主消渴,下氣。以沐浴,生毛髮。久服輕身。一名水肥12,一名水白,一名水蘇。生雷澤池澤。三月採,曝乾。
陶隱居云:此是水中大萍爾,非今浮萍子。
《藥錄》云:五月有花,白色。即非今溝渠所生者。楚王渡江所得,非斯實也。
《唐本》注云:水萍者,有三種,大者名蘋。水中又有荇菜,亦相似,而葉圓。水上小浮萍,主火瘡。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水萍有三種,大者曰蘋,葉圓闊寸許,葉下一點如水沫,一名芣菜。暴乾,栝樓等分,以人乳為丸,主消渴。搗絞汁飲,主蛇咬毒入腹,亦可傅熱瘡。小萍子是溝渠間者。末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