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中品之上
知母
衛州隰州滁州解州威勝軍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一名蚑音岐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兒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兒踵草,一名東根,一名水須,一名沈燔,一名杜含切。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一名昌支。生河內川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圖經》曰:知母,生河內川谷,今瀕河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根黃色,似菖蒲而柔潤。藥1至難死,掘出隨生,須燥乃止。四月開青花,八月結實。二月、八月採根,暴2用。
《藥性論》雲:知母,君,性平。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來往,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乾,加而用之。
陶隱居云:今出彭城。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止。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也。郭云:生山上,葉如韭。
范子云:提母出三輔,黃白者善。
《日華子》云:味苦、甘。治熱勞,傳尸疰病,通小腸,消風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3,安心,止驚悸。
雷公云:凡使,先於槐砧上細剉,焙乾,木臼杵搗,勿令犯鐵器。
貝母
峽州越州
味辛、苦,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4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烏頭。
《圖經》曰:貝母生晉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皆有之。根有辨5子,黃白色,如聚貝子,故名貝母。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彭6子花。八月採。又云:四月蒜熟時採之良。此藥亦治惡瘡。唐人記其事云:江左嘗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則覺膊內肉脹起。或不食之,則一臂痺。有善醫者,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試之無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曰:此藥可治也。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藥性論》云:貝母,臣,微寒。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中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斷穀,服之不饑。
《唐本》注云:此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採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味甘、苦、不辛。按《爾雅》一名。
《日華子》云:消痰,潤心肺。末和沙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7,傅人畜惡瘡。
雷公云:凡使,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黃。擘破。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然拌糯米於鏊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後去米,取出。其中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龍精,不入用。若誤8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
《別說》云:謹按,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則《詩》所謂言採其虻者是也。蓋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以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鬱者,殊有功信矣!
白芷
澤州
味辛,溫,無毒。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泪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可作膏藥、面脂,潤顏色。一名芳草,一名白茞,一名囂許驕切,一名菀,一名苻蘺,一名澤芬。葉名蒚音歷麻,可作浴湯。生河東川谷下澤。二月、八月採根,曝乾。當歸為之使,惡旋復花。
《圖經》曰:白芷,生河東川谷下澤,今所在有之,吳地亦9多。根長尺餘,白色,粗細不等,枝幹去地五寸已上。春生葉,相對婆娑,紫色,闊三10指許。花白微黃。入伏後結子,立秋後苗枯。以黃澤者為佳。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處處有之,下濕地、河東甚多。葉亦可作浴湯,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蟲。
禹錫云:按《范子計然》云:白芷出齊郡,以春取黃澤者善也。《藥性論》云:白芷,君。能治心腹血刺痛,除風邪,主女人血崩及嘔逆,明目止泪出。療婦人瀝血腰痛,能蝕膿。
《日華子》云:治目赤弩肉,及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癧,腸風,痔瘻,排膿,瘡痍疥癬,止痛,生肌,去面皯疵。
雷公云:凡採得後,勿用四條作“處生者,此名喪公藤。兼勿用馬藺,并不入藥中。採得刮削上皮,細剉,用黃精亦細剉,竹刀切,二味各等分,兩度蒸一伏時後,取出。於日中曬乾,去黃精用之。
《子母秘一錄》:治小兒身熱。白芷煮湯浴之,避風。
《外臺秘要》:治丹癮疹。白芷及根葉煮汁洗之,效。
《衍義》曰:白芷,菹是也。出吳地者良。《經》曰:能蝕膿。今人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己,腥穢殊甚,遂至臍腹更增11冷痛。此蓋為敗膿血所致。卒無已期,須以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芍藥根白者、白礬\各半兩,礬\燒枯別研,餘為末,同以蠟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膿盡,仍別以他藥補之。
淫羊藿
永康軍沂州
味辛,寒,無毒。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堅筋骨,消瘰癧赤癰,下部有瘡洗出蟲。丈夫久服令人無子。一名剛前。生上郡陽山山谷。署預為之使。
《圖經》曰:淫羊藿,俗名仙靈脾。生上郡陽山山谷,今江東、陝西、泰山、漢中、湖湘間皆有之。此草似杏葉,上有刺,莖如粟稈,根紫色有鬚,四月開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獨頭子,五月採葉曬乾,湖湘出者葉如小豆,枝莖緊細,經冬不凋,根似黃連,關中俗呼三枝九葉草,苗高一二尺許,根、葉俱堪使。
陶隱居云:服此使人好為陰陽。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蓋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唐本》注云:此草,葉形似小豆而圓薄,莖細亦堅,所在皆有,俗名仙靈脾者是也。
禹錫云:按《蜀本》云:淫羊藿,溫。注云:生處不聞水聲者良。
《日華子》云:仙靈脾,紫芝為使,得酒良。治一切冷風勞氣,補腰膝,強心力,丈夫絕陽不起,女人絕陰無子,筋骨孿\急,四肢不任,及老人昏耄,健12忘。俗名黃德祖、千兩金、乾雞筋、放杖草、棄杖草。
雷公云:凡使時呼仙靈脾,須用夾刀夾去葉四畔花栨盡後,細剉,用羊脂相對拌炒過,待羊脂盡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兩為度也。
《聖惠方》:治偏風,手足不遂,皮膚不仁,宜服仙靈脾.浸酒方:仙靈脾一斤好者,細剉,以生絹袋盛於不津器13中,用無灰酒一14斗浸之,以厚紙重重密封不通氣,春夏二15日,秋冬五日,後旋開,每日隨性暖飲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若酒盡,再合服之,無不效驗。合時切忌鵝犬見之。
《經驗方》:治瘡子入眼。以仙靈脾、葳靈仙等分為末,食後米湯下一16錢匕,小兒半錢匕。
《食醫心鏡》:益丈夫,興陽,理脾17膝冷。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經二18日,飲之佳。
黃芩
燿州潞州
味苦,平、大寒,無毒。主諸疾19黃疸,腸澼泄痢,月20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療痰熱,胃中熱,小便澀痛21,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一名腐腸,一名空腸,一名內虛,一名黃文,一名經芩,一名妬婦。其子主腸澼膿血。生秭歸山23谷及冤句。三月三日採22根,陰乾。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斂、赤小豆療鼠瘻。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圖經》曰:黃芩,生秭歸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餘,莖幹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一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花紫色,根黃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採根,暴乾用之。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24根黃芩黃連湯25;及26主妊娠安胎散27,亦多用黃芩。今醫家嘗用有效者,因著之。又《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久服走及奔馬,近頻有驗。食禁豬肉。又陶隱居云:黃芩丸者名子芩。仲景治雜病方亦多用之。
陶隱居云: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鬱州亦有之。圓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惟取深色堅實者28為好。
《唐本》注云:葉細長,兩葉相對,作叢生,亦有獨莖者。今出沂29州、鄜州、涇州者佳。兗州者大實亦好,名豚尾芩也。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黃芩,臣,味苦、甘。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擁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痛,心腹堅脹。
《日華子》云:下氣,主天行熱疾,丁瘡,排膿,治乳癰、發背。
《千金翼方》:治淋。黃芩四兩,袋貯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
《梅師方》:治火丹。杵黃芩末,水調傅之。
狗脊
淄州眉州溫州軍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痺,寒濕膝痛,頗利老人,療失溺不節,男子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肩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一名百枝,一名強膂,一名扶蓋,一名扶筋。生常山川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萆薢為之使,惡敗醬。
《圖經》曰:狗脊,生常山川谷,今太行山、淄、溫、眉州亦有。根黑色,長三四寸,兩指許大,苗尖細碎,青色,高一尺已來,無花。其莖、葉似貫眾而細,其根長而多歧,似狗脊骨,故以名之。其肉青綠,春秋採根,暴乾用。今方亦用金毛者。
《藥性論》云:狗脊,味苦、辛,微熱。治男子、女人毒風,軟腳邪氣濕痺,腎氣虛弱,益男子,續筋骨。
陶隱居云:今山野處處有,與菝葜相似而小異。其莖、葉少肥,其節疏,其莖大直,上有刺,葉圓有赤脈。根凹凸巃嵸如羊角,細強者是。
《唐本》注云:此藥,苗似貫眾,根長多歧,狀如狗脊骨,其肉作青綠色,今京下用者是。陶所說乃有刺萆薢,非狗脊也,今江左俗尤用之。
禹錫云:按吳氏云:狗脊,一名狗青,一名赤節。神農:苦。桐君、黃帝、岐伯、雷公、扁鵲:甘,無毒。季氏:小溫。如萆薢,莖節如竹,有刺,葉圓赤,根黃白,亦如竹根。岐伯經云:莖無節,葉端圓青赤,皮白,有赤脈。
雷公云:凡使,勿用透山藤,其大脼根與透山藤一般,只是入頂苦,不可餌之。凡修事,細剉了,酒拌,蒸,從巳至申,出,曬乾用。
石龍芮
兗州
味苦,平,無毒。主風寒濕痺,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平腎、胃氣,補陰氣不足,失精莖冷。久服輕身,明目,不老,令人皮膚光澤,有子。一名魯果能,一名地椹,一名石能,一名彭根,一名天豆。生太山川澤石邊。五月五日採子,二月、八月採皮,陰乾。大戟為之使,畏蛇蛻皮、吳茱萸。
《圖經》曰:石龍芮,生泰山川澤石邊。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之。今惟出兗州。一叢數莖,青紫色,每莖三葉,其葉芮芮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藶而色黃。五月採子,二月、八月採皮,陰乾用。能逐諸風,除心熱躁。蘇恭云:俗名水堇,苗如附子,實如桑椹。生下濕地,此乃水堇,非石龍芮也。今兗州所生者,正與《本經》、陶說相合,為得其真也。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爾。東山石上所生。其葉芮芮短小,其子狀如葶藶,黃色而味小辛,此乃實是也。
《唐本》注云:今用者,俗名水堇。苗似附子,實如桑椹,故名地椹。生下濕地,五月熟,葉、子皆味辛,山南者粒大如葵子。關中、河北者細如葶藶,氣力劣於山南者。陶以細者為真,未為通論。又《別錄》水堇云:主毒腫,癰癤瘡,蛔蟲,齒齲。堇,音謹。
陳藏器云:芮子,味辛。按蘇《別藥錄》云:水堇,主毒腫,蛇蟲,齒齲。且水堇如蘇所注,定是石龍芮,更非別草。《爾雅》云:芨,堇草。郭注云:烏頭苗也。蘇又注天雄云:石龍芮,葉似堇草,又30名水堇。如此,則依蘇所注是水堇,附子是堇草。水堇、堇31草,二物同名也。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石龍芮,能逐諸風,主除心熱躁。
《衍義》曰:石龍芮,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生者,葉有毛而末銳。入藥須生水者。陸生者謂之天炙,取少葉揉擊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燒者是。惟陸生者,補陰不足,莖常冷,失精。餘如《經》。
茅根
澶州鼎州
味甘,寒,無毒。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久服利人。其苗主下水。一名蘭根,一名茹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一名兼杜。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採根。
《圖經》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今處處有之。春生苗,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採根用。
陶隱居云:此即今白茅菅。《詩》云:露彼菅茅,其根如渣芹,甜美。服食此,斷穀甚良。俗方稀用。
《唐本》注云:菅花,味甘,溫,無毒。主衄血,吐血,灸瘡。
陳藏器云:茅針,味甘,平,無毒。主惡瘡腫未潰者,煮服之。服一針一孔,二針二孔。生挼傅金瘡,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成白花者,功用亦同。針即茅笋也。又云:屋茅,主卒吐血。細剉三升,酒煮,服一升。屋上爛茅,和醬汁研傅斑瘡,蠶嚙瘡。一名百足蟲。茅屋滴溜水,殺雲母毒。
《日華子》云:茅針,涼。通小腸,癰毒、軟節不作頭,濃煎和酒服。花罯刀箭瘡,止血并痛。根主婦人月經不勻。又云:茅根,通血脈淋瀝,是白花茅根也。
《肘後方》:療熱。取白茅根四升剉,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適冷暖飲之,日三。又治竹木刺肉。
紫菀
泗州甘州房州
味苦、辛,溫,無毒。主飲32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勞傷33,痿蹶,安五臟,療咳34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一名紫蒨,一、名青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茵35蔯蒿。
《圖經》曰: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今耀、城36、泗、壽、臺、孟州,興國軍皆有之。三月內布地生苗葉,其葉三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紫、白花,結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細。二月、三月內取根陰乾用。又有一種白者名白菀。《古今傳信方》用之最要,近醫療久嗽不差,此方甚佳。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擳37羅為末,每服三錢匕。生薑三片,烏梅一個,伺煎湯調下,食後、欲臥各一服。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細。有白者名白菀,不復用。
《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療體與紫菀同。無紫菀時亦用白菀。陶云不復用,或是未悉。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補虛,下氣及胸脅逆氣,治百邪鬼魅,勞氣虛熱。
《日華子》云:調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形似重臺,根作節,紫色,潤軟者佳。
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練色者,號曰羊鬚草,自然不同。採得後,去頭土了,用東流水淘洗令爭,用蜜浸一宿,至明取於火上焙乾用。凡修一兩,用蜜二分。
《千金方》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
《斗門方》:治纏喉風,喉閉飲食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莖,淨洗內入喉中,待取惡涎出即差,神驗。更以馬牙消津咽之,即絕根本。一名紫菀,又南中呼為液牽牛是也。
《衍義》曰:紫菀,用根。其根細柔,紫色,益肺氣,《經》具言之。《唐本》注云:無紫菀時,用白菀。白38菀即女菀也。今本草無白菀之名,蓋唐修本草刪去。
紫草
東京單州
味苦,寒,無毒。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皶側加切。一名紫丹,一名紫芺哀老切。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採根,陰乾。
《圖經》曰:紫草,出碭山山谷及楚地,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中或種蒔,其根所以染紫也。《爾雅》謂之藐,《廣雅》謂之茈。苗似蘭香,節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實白,三月採根,陰乾。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藥性論》云:紫草亦可單用。味甘,平。能治惡瘡瘑癬。
陶隱居云:今出襄陽,多從南陽、新野來,彼人種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藥家都不復用。
《博物志》云:平氏陽山紫草特好。魏國以染色,殊黑。比年東山亦種,色小淺\於此者。
雷公云:凡使,須用臘水蒸之,待水乾,取去頭并兩畔髭,細剉用。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臘三兩,於鐺中鎔,鎔盡,便投蠟水作湯用。
《聖惠方》:治卒小便淋瀝痛。紫草一兩,搗為散,食前,井水調下二錢匕。又治蟲咬,紫草油塗之。
《經驗後方》:治嬰兒童子患疹豆疾。用紫草二兩細剉,以百沸湯一大盞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氣漏,放如人體溫,量兒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瘡雖出,亦當減輕。
前胡
成州建州江寧府絳州淄州
味苦,微寒,無毒。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圖經》曰:前胡,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陝西、漢、梁、江淮、荊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時有白芽,長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內開白柑,與蔥花相類。八月結實。根細,青紫色。二月、八月採,暴乾。今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京師此39地者,色黃白,枯脆,絕無氣味。江東乃有三四種,一種類當歸,皮斑黑,肌黃而脂潤,氣味濃烈。一種色理黃白,似人參而細短,香味都微。
陶隱居云:前胡,似柴胡而柔軟,為療殆欲同,而《本經》上品有此胡而無此,後來醫方用之。亦有畏惡,明畏惡非盡出《本經》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濕地,出吳興者為勝。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熱實,下氣,主時氣內外俱熱。單煮服佳。
《日華子》云:治一切勞,下一切氣,止嗽,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臟,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安胎,小兒一切疳氣。越、衢、婺、睦等處皆產40。七八月採。外黑裏白。
雷公云:凡使,勿用野蒿根,緣真似前胡,只是味咀咀41酸。若誤用,令人胃反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凡修事,先用刀刮上蒼黑皮并髭土了,細剉,用甜竹瀝浸令潤,於日中曬乾用之。
《外臺秘要》:治小兒夜啼。前胡搗篩,蜜丸如小豆。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差為度。
敗醬
江寧府
味苦、鹹,平、微寒,無毒。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痺不足,產後疾痛。一名鹿腸,一名鹿首,一名馬草,一名澤敗。生江夏川谷。八月採根,曝乾。
《圖經》曰:敗醬,生江夏川谷,今江東亦有之,多生崗嶺間。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色,似柴胡,作陳敗醬氣,故以為名。八月採根,暴乾用。
陶隱居云:出近道,葉似狶薟,根形似此胡,氣如敗豆醬,故以為名。
《唐本》注云:不出近道,多生崗嶺間。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作陳醬色,葉殊不似狶薟。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鹿醬,臣,敗醬是也。味辛、苦,微寒。治毒風痺,主破多年凝血,能化膿為水及產後諸病,及42腹痛餘疹,煩渴。
《日華子》云:味酸。治赤眼障膜,弩肉,聤耳,血氣心腹痛,破癥結,產前43諸疾,催生落胞,血運\,排膿,補瘻,鼻洪,吐血,赤白帶下,瘡痍疥癬,丹毒。又名酸益。七八十月採。
雷公云:凡使,收得後便粗杵,入甘草葉相拌對蒸,從巳至未,出,焙乾,去甘草葉,取用。
《楊氏產乳》治蠼螋溺繞腰者。煎敗醬汁塗之,差。
白鮮
滁州江寧府
味苦、鹹,寒,無毒。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餘痛。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四月、五月採根,陰乾。惡蛸螵、桔梗、茯苓、萆薢。
《圖經》曰:白鮮,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寧府、淪州、潤州亦有之。苗高尺餘,莖青,葉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開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黃白而心實。四月、八44月採根,陰乾用。葛洪治鼠瘻已有口,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汁服一升,當吐鼠子乃愈。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以蜀中者為良。俗呼為白羊鮮,氣息正似羊羶,或名白羶。
《唐本》注云:葉似茱萸,苗高尺餘,根白心實,花紫白色。根宜二月採。若四五月採,便虛惡也。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白鮮皮,臣。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髮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穀黃、勞黃等良。
《日華子》云:通關節45,利九竅及血脈,并一切風痺,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以46可作菜食。又名金雀兒椒。
酸漿
味酸,平、寒,無毒。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產難吞其實立產。一名醋漿。生刻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五月採,陰乾。
《圖經》曰:酸漿,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今處處有之。苗似水茹47而小,葉亦可食。實作房如囊,囊中有子,如梅李大,皆赤黃色。小兒食之尤有益。可除熱。
陶隱居云:處處人家多有。葉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黃赤色。小兒食之能除熱,亦主黃病,多效。
禹錫云:按《蜀本》注云:根如菹芹,白色,絕苦,搗其汁治黃病,多效。
《爾雅》云:箴,寒漿。注:今酸漿草,江東人呼日苦箴。
《千金方》:治婦人赤白帶下。三葉酸漿草陰乾為末,空心溫酒下三錢匕。
《靈菀方》:治卒患諸淋,遺澀48不止,小便赤澀疼痛。三葉酸漿草,人家園林亭檻中,著地開黃花,味酸者是。取嫩者淨洗,研絞自然汁一合,酒一合,攪湯暖,令空心服之,立通。
《衍義》曰:酸漿,今天下皆有之。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