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瑜伽处
文分为二。初长行及颂总列十九问。后依问次第解释。颂中第五句云瑜伽师作修。于中两解。一云。瑜伽师作颂前长行第十问所作。瑜伽师颂第十一几种。修即颂第十二问修。一云。准余经论。颂前长行未必次第。故此颂文结上长行不顺次第。随语便故。故瑜伽师颂第十一问。作颂第十问。修颂第十二问。依问释中有十七段。初解补特伽罗品类差别。于中举数列名解释二十八人。初解钝根者。此人通学无学。此复二种。一本来钝根前五种姓。二未能转根成第六。利根亦通学无学。此亦二种。一本性不动。二客性不动。次有贪增等五人及平等。此六通未入圣及已入种声闻种性。向有二种。一次第向二超越向。果亦有二。一次第果二超越。取第二第三果除初果。约行有超。果无。趣复有越取罗汉即总断九地修惑。第九解脱时住第四果。小乘教中无如是事。随信行者。此人在于见道已前修七方便位。随法行亦尔。若入见道名无相行。
不同萨婆多在于见道从本为名名随信法行。还同成实四现忍位名随信行等。入圣名无相行。对法说通见道名信法行。顺萨婆多。智论见道名无相行。同跋摩说。即前随信行住三果时名信胜解。即法行住果名见至。此之二人从根立号。所谓信根及与慧根。身证者于八解脱中第八无心依身而证。第三解脱成就在身名为身证。以于前三中胜。又界地究竟不得将余五解脱为例。身证人得八解脱亦能证彼色等及缘色等真如。而不及俱解脱。极七返有者。得初果已不断修惑。除初得道身更受人天。各七返往来生死名极七有。自有天七人六天六人五等不满七有而得涅槃。今据极多名极七返有。七有初身即得名为住苦边际。言断三结得预流者。但断见断三结而不断修断身见也。举断三缚亦断随转。成无堕法者。无堕恶趣法也。此等若成实云总有十四生。不许中有故。大乘及萨婆多令有二十八生。必受中有故。家家者。如杂心云。若断三四种。成就彼对治。余二生是说名家家。谓若断三品有三生在。若断四品有二生在。人天合数但有七生。人天别数十四生。今且据合数七生作法。欲界修惑有其九品。初一品独损润二生。第二第三共损润二生。第四品独损润一生。第五第六共损润一生。第七一品独损润半生。第八第九共损润半生。今断九品中初品损二生余有五生在。若断第二第三品惑又损二生有三生在。若断第四品又损一生余二生在故。若断三四品余二生三生是说名家家。若断第五于一生中必断第六。
又损生余一生在名一来果。其名一往来者。据十四生为论。若据七生为论或名一往。人中得第二果一往天上即入涅槃。若天上得第二但一来人中般涅槃。若断第七品独损半生。于十四生中独损一生。若断第入第九品共损七生中半生。十四生中共损一生。以八九二品惑在但名一种子。断八住九亦名一种子。故知下三品中上品独润损。中下共同损。即类中三品上三品。或上品独润损中下共润损。以断上品惑有三生在。进断第四品惑有二生在。故知中三中上品独润损一生。断五即断第六品于七生中又损一生。故知中三品内下中二品共润损一生。如中三品中上品独润损一生中下共润损一生。例知上三品中上品力强于七生内独润损二生。中下力弱共润损二生。于中愿求处所以寄强弱通之。圣人厌于生处。故于一家出处单不重生。若生人中从一至一家受二生三生。但易父母不肯重生。不废同姓张处。东西二张家别亦得重生。天中受生。天家众多。或于四天王类改易受生。或于上下六天类内改易受生。当知此人天二家家虽于一来向中受生而带初果故名预流。杂心亦云。须陀洹胜者名家家。以进断惑经生胜彼住果经生名胜。泰云。详夫人天家西方有二说。难陀论师云。人天二趣若往若来。戒贤论师云。二生家家唯于天上二生往来。三生准此。问断一二品惑从家至家何故不名家家。答昔云家家有四。一断一住八。二断二住七。三断三住六。四断四住五。奘法师云。此解不然。准大品经。唯断一二品为中间人。令有四种。须陀洹依何异说名为家家。兴法师云。谓若预流果人得断三品胜预流果名为家家。彼既无胜属于不定不名家家。一间者。唯为一生所间不得涅槃故名一间。间是间染。旧名一种子。谓不正也。依梵本云。翳迦鼻亲迦可云一种子。然此中说。翳迦鼻指迦此云一间。故不得云一种子。此人人中得一来果进断第七品惑。断第八九二品惑。唯第九品或润于天业唯受天一身即般涅槃。更不还来生人中故名一间。此中且据人得一来果往于天上般涅槃。若于天上得一来果。即来人中唯受一身即入涅槃名为一间。言永断上品中品者。束九为三品。
上中令尽故言断上中品。于下品缠生未断尽名余。下品中般三人。初人利根初舍欲界死蕴。更于色界十六处中随一中有现前即断余惑而般涅槃。此是有余涅槃。第三人未断余结不自知唯受中有支意往趣生有。依杂心说三种中般皆趣生有。一者欲界不远即般有余。二者行半。三者垂至色界方般有余。以未断结不自知故皆趣生有。生般者。于色界十六处及四空地随生一处疾断余结即般有余。无行即无功用圣道现前。胜有行般用力方趣。故在有行般前。不能初生即断烦恼速般涅槃。故在生般后说。此同俱舍无行为胜。不同杂心行般为胜。行般虽无速进道而有勤方便道名为有行。无行般人二修俱无名为无行。劣故后说。上流有二。一者乐慧。杂修静虑有熏业故至色究竟为极。二者乐定。无杂修定业往生无色至非想为极。然此二人各望色究竟或望非想。有全超半超及一切处没。时解脱人通五种姓。此人钝根待时得脱名时解脱。五人如文次第配之。不动即是第六最上根人。不为烦恼等余缘所动。故一名不动。慧解脱者。如婆沙说。自有慧解脱依未至定能尽诸漏而不能入根本八定。或有虽入一二三四根本静虑而不能入四无色定。乃至或有能起八根本定而不能起灭尽解脱。此中亦尔。故云于八解脱未能身证具足安住名慧解脱。俱解脱者。烦恼及解脱障俱尽名俱解脱。烦恼障者。即是九地见修烦恼。解脱障者。即是于八解脱不成就性也。对法第十三云。补特伽罗差别有二十七。谓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罗汉向罗汉果。极七返有家家一间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退法罗汉思法罗汉护法罗汉住不动罗汉堪达罗汉不动罗汉。显扬第三则二十九。增随信行及随法行。彼二十九人即此所明二十八中除前九人余后十九人中摄。若依萨婆多二十七种。取舍稍异。如顺正理六十五说。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谓四向三果即为七。及随信随法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无学有九。谓退法思法护法安住堪达不动不退慧及俱脱是名为九。有学无学合成二十七。依末经部成实论师。此贤圣亦有差别。成实第二贤圣品说。有学十八无学九。有学十八者。一随信行在闻思位。二随法行在四善根。三无相行即前二人入见道故。此三人名预流向。四须陀洹果。五一来向。六一来果。七不还向。八不还果。不还果有十一人。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般。五乐定。六乐慧。七转世。八现般。九信解。十见至。十一身证。并前七合成十八。名有学人。无学九者。一退法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慧解脱。八俱解脱。九不退相。智度论说有学十八无学亦九。有学十八者。一信行。二法行。三七生。四家家。五中间有。六现灭。七次第向行。八一来果。九一种子。有十次第向。十一现般。十二中般。十三生般。十四有行般。十五无行般。
......购买会员看全站小说,或者下载APP免费观看所有作品 点击立即下载,搜索"瑜伽论",免费读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