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关节不利,腰连脚弱多惧怕。
血虚则周身关节不利,甚则筋骨蜷痿。血枯则腰疼脚弱,挟湿热者,膝胫痿痹。血不足则多惧,有余则多怒。
血枯食至闻腥,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食至则先闻腥臊臭气,唾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泄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痰冷遗溺吐泻。
冷则痰起,胸满吐清水,恶食鲜菜,甚则遗溺不禁,或为洞泻。凡冷症皆难治。
补以木瓜阿胶,
川芎、黄、人参、沙参、薏苡仁、五加皮、酸枣仁、芡实、胡黄连、草龙胆。
泻必青皮芍药柴胡;
前胡、青黛、橘叶、犀角、葳蕤、款冬花、吴萸、秦皮。
凉必鳖甲菊花,
草决明、车前子、三棱、芜荑。
温必木香肉桂半夏。
肉豆蔻、陈皮、槟榔、荜茇。
纵怒过劳病之源,被发飧麻勿任霸。
春三月,宜夜卧早起,被发缓形,生而勿杀,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麻者,东方所用之粮也,肝病宜食麻与粳米、牛肉、枣、葵,味皆甘也。不拘何月得病,宜体春气以养之。
异哉胆也!无出入窍,而附于肝之叶间;水色金精,名清净腑,而避乎胃之私污。
胆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悬瓠,其神为龟蛇,无出入窍,附肝之短叶间,不同六腑传化,而为清净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验五爪青红,
肝虽应爪而胆合于肝。故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
行荣卫而重三两零数。
荣卫虽主于肺,而其流行则又主于胆也,故胆气始于子云。胆重三两三铢,三铢是今之一钱二分半也。
气痛心胁膊项不便,或发燥体枯面尘;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故气病如是。不便者,肝循阴器,上贯膈络,故尔胀满不得小便也。发燥者,胆有怒火也。胆合膀胱,上荣毛发,风气盛则焦燥。汗竭则枯,身体面色蒙尘者,气滞则荣卫道涩也。
风攻头眉耳目多倾,或癫痫吐沫口苦。
少阳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项,风邪上攻,则头痛眉倾,耳暴聋,目锐肿赤。风甚则螈癫痫,轻则常吐黄水,口为之苦。
热壅鼻渊,咽肿食亦,痿难行:
胆候咽门,故热壅则生疮肿痛。食亦者,胃移热于胆,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亦者,易也。痿坐不能起者,热则筋缩,足少阳之别曰光明,去踝上五寸,故主之。
虚怯昏泪,不眠善恐,如人将捕。
人数谋虑不决,故胆气虚而溢为泪。泪者,类也。胆受水气,与坎同位,眼亦水也。人心悲则泪出者,水得火而煎,阴必从阳,故悲则泪出。老人胆汁悭,哭则无泪,笑则有泪。火盛水亏也,故胆热者亦流泪。热则多眠,虚则不眠,独卧神无所附,尤生惊畏,善太息,恐如人将捕,或梦细草。
冷不食菜(或吐酸水),痛闷左边五肋之中:血瘀生瘿,马刀两腋缺盆(皆胆)之路。补以胡黄(连草龙胆(木通,)泻必青皮柴胡(黄连);温以橘(皮)皮半(夏)生姜(川芎),凉必黄连竹茹(柴胡)。
公直果断自降衷,
胆生于金,金主武,故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禀刚正果断,直而无疑无私者,胆气正也。
壮胆安神资药饵。
所禀怯者,参枣丸,朱雀丸亦可资助,以全胆气。
脾镇黄庭,磨水谷以养四脏;
黄,脾色;庭,中也。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肾三寸六分,中间一寸二分,名曰黄庭。在天为太阳,在地为太阴,在人为中黄祖气。脾气壮,则能磨消水谷,以荣养四脏。
职兼谏议,却生硬以辅心君。
脾本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饮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坚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故又名谏议大夫。误食者,留而伤质,甚于伤气也。
中理五气,运布于体面;
脾居于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气,运布水谷精微,以润肌体而面肉滑泽。脾壮则臀肉肥满,脾绝则臀之大肉去矣。
上应两眉,荣通乎口唇。
脾神上通两眉间,明堂穴内一寸。脾裹血,主藏荣,上通于口而知五味,其华在唇。黄色。小理者,脾小,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粗理者,脾大,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揭唇者,脾高,脾高则引季胁而痛;唇下纵者,脾下,脾下则下加于大肠脏苦受邪。唇坚者,脾坚,脾坚则脏安难伤;唇大而不坚者,脾脆,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唇上下好者,脾端正,脾端正则和利难伤;唇偏举者,脾偏倾,脾偏倾则善胀善满也。
扁似马蹄,广三寸而长有五寸。
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
膜连胃腑,重二斤(三两)而散膏半斤。
脾之有大络,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贯膈入肺中,与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门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之上口也,其处谓之贲门者也。水谷自此而入胃,以胃出谷气,传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门。
其门膈膜相贴之间,亦漫脂相包也。若胃中水谷腐熟,则自幽门而传入于小肠,故言太仓之下口为幽门。散膏主裹血,各脏血脉,皆其所主也。
气痛膨胀水肿,久则右脐有痞;
气滞则心腹痛,膨胀水肿。痞者,痞塞不通。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大如覆杯。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久则四肢不收,发为黄胆,或为消中,饮食不为肌肤。
风羁瘫痪肉蠕,轻则四体不勤。
轻则怠惰,重则瘫痪,皆脾精不行,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肉属牌,脾受风湿,则卫气不荣而肌肉蠕动,或痿痹不仁,谓之肉痿。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又曰:脾热者,色黄而蠕动也。
肥甘热泛,口疮舌强,中消发疸:
唇燥口疮,舌根强痛,此肥甘之发也。食肥则腠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故甘令人中满。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干;中满则阳气有余,有余则脾气上溢,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盖脾热则胃液渗泄,故干而渴。疸者,湿热甚也。
酒色虚羸,节缓肠癖,吐泻转筋。
凡脾虚则梦饮食,虚则梦取,实则梦与,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经脉阴气虚,则阳气入而胃不和。前阴乃太阴阳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则精气竭而四肢不荣矣。醉饱入房,则气聚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肤,乃大肠移热于胃,亦名食易。节缓者,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体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缓。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入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肠癖者,肾虚精气内消,下焦无主以守持,乃移热于脾,脾虚不能制水而受病,久为虚损,肠癖除而气不禁止者死。吐泻转筋者,饮食伤风,木乘土也。
血瘕而卧立皆倦,血瘀则为瘕,令人强立,嗜卧或不卧。
手足冷而痰饮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滞,宜温散分消。
补以参苓术,茯苓、白术、甘草、苍术、陈皮、半夏、莲肉、芡实、山楂、扁豆、麦芽、滑石、山药、白芍、干姜、大腹皮、升麻、柴胡、枳壳、人参、黄。
泻必巴棱枳壳;
巴豆、三棱、枳壳、赤芍药、葶苈、桑白皮、青皮、鳖甲。
凉以栀连滑石,山栀、黄连、羚羊角、甘草、白芍、连翘、升麻、泽泻、葳蕤、仙灵脾。
温必香附砂仁。
干姜、生姜、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吴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姜、红豆蔻。
豆栗藿豕宜于病,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脾病宜食。
饮食歌乐养其真。
凡脾病皆因饮食劳倦致虚,而后邪得以入之。然饮食一日不可无者,但宜调节,或歌乐鼓动脾气,以养真元。
胃号太仓,俗呼为肚。
无所不容,若仓库然。
上透咽门食管,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肠,而传其所腐。容三斗五斗,而留亦如之;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饮食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也。
长二尺六寸,而大一尺五。
寸径五寸,重二斤十四两。
形验于,而浓薄不同;
者,肉之标,即肚皮也。脾应肉,肉坚大者,胃浓;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也;肉不坚者,胃缓;肉无小里累者,胃急;肉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气通于口,而脉息是主。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在手鱼际之后,所候动脉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
清升浊降,六腑大源;食化饮消,五脏安堵。
胃中清气升则浊气降,饮食消化则百病不生,五脏调和,安然如堵,是胃主阳气发生,而为六腑之源也。
噫!至浊之中,而有至清者存焉。
风中口喉痹,颈汗膈塞腹大,或时目黄目泣;
胃脉起于鼻,交额中,循鼻外,入齿缝,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颐后下廉,至人迎,循咽,入缺盆,下乳膈,循腹里,至气冲而合,故病如是。《内经》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食则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是也。目黄者,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热中而上蒸于目变黄色。
目泣者,人瘦,腠理开,风得外泄,则寒中而目泪自出。
气逆喘急不卧,食胀妨闷呕哕,或时痛心痛乳。
上喘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脏腑为水而喘。又曰:阳明盛则喘而惋,惋则恶人,不卧而息有音者,阳明气不得从其道,故胃不和而卧不安,且息有音也。胀满妨闷者,腹属脾络胃,故病则妨闷,吃食则胀满。
如十一月属子,万物气皆藏于中也,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阴气衰而阳气将出也。呕者,阳明病气,至则善呕,呕已乃衰,挟寒则呕腥水,挟风则呕甜水,挟湿则呕酸水也。哕者,其人旧有寒气,因谷气入胃,上注于肺,寒气与新谷气相攻相并,复出于胃而为干哕也。心痛者,气郁胃脘当心而痛也。乳痛者,阳明主乳房也。
热恶炎气(人声亦恶),腋肿口渴流涎,甚则登高发狂;
发狂逾墙上屋者,阳盛则能升高也。经曰:阳明之厥,则巅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妄见。
虚恶木音,呵噫腹响胫枯,甚则身腰俯。
胃,土也,虚则闻木音惕然而惊,闻钟鼓则不动,土恶木喜金也。噫者,阴气上走入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所以时时心闷,欲食不喜,食来欠多也。腹响者,腹中谷谷,便溺难,多寒气也。胃阳虚,则阴气上与阳拒,故胫寒或肿或枯,而股不能收也。虚寒者,面目俱浮,骨节皆痛,虚甚则筋脉解堕,气不复用,故为身也。腰俯者,阳明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见者善悲。
冷则振寒鼓颔,翻胃吐清;
阳虚则寒栗鼓颔,又阴气虚而阳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翻胃吐清水不止者,冷败证也。
血瘀鼻衄肠风,酒食蛊。
血热或衄或吐。胃风在下,则为肠风下血,在上则为面肿。酒、食瘕、蛊注,皆胃气不行,而瘀血与痰相结而成也。
巴豆大黄立泻,石膏连翘颇凉,
泻用巴豆、大黄、枳壳、芒硝、硝石。凉用石膏、连翘、玉屑、元明粉、滑石、寒水石、白术、石斛、茅根、黄连、黄芩、干葛、天花粉、升麻、紫参、山栀、松脂、竹茹、韭汁。
丁香豆蔻从温,白术山药最补。
温用丁香、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良姜、香附、生姜、木香、川芎、藿香、浓朴、益智仁、吴萸、辛荑、胡椒、香薷。补用白术、山药、莲肉、芡实、山楂、陈皮、扁豆、麦芽、神曲、滑石、黄、半夏、百合、苍术。
水荣谷卫,脾胃相通;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通行,天命常有。
春实秋虚,阴阳逆忤。
脾为阴,胃为阳,阳脉上行,阴脉下行,阳脉从外,阴脉从内。春夏阳明为实为从,太阴为虚为逆;秋冬太阴为实为从,阳明为虚为逆,此脾胃病,常相更迭而不定也。
肺系喉管,而为气之宗;
肺系有二;一系上通喉咙,其中与心系相通。肺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胁,居胃之上,并胃胞络及胃脘相连,贯膈与心肺相通,膈膜相缀也。一系自心入于肺两大叶之间,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通脊髓,而与肾系相通。肾纳气,肺主气,肺主行荣卫,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为气之本也。相傅,如今之尚书。
形似人肩,而为脏之盖。
形似人肩,又如磬悬于五脏之上,而为脏之华盖。
三斤三两,空空相通,六叶两耳,脉脉朝会。
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共八叶,下无窍,叶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义配于心,
肺在德为义,心为礼,肝为仁,脾为信,肾为智,然皆统于心也。
卦象乎兑。
肺在卦象兑。又曰肺气通而象干,心象离,肝象震,脾象坤,肾象坎,胆象巽,胃象艮。以外象言之,则干为左脚,坎为外肾,艮为右脚,震为右身,巽为右手,离为头顶,坤为左手,兑为左身。然人禀两仪而生,配合八卦,大概如此。其实一气流行,每子时自左脚心涌泉穴起,阳循左足腹胁手,而上至头顶囟门午位而止。
午时自顶门循右手胁腹足,而下至右脚心而止。是坎离为阴阳消息,故后天图独言之。
谷稻畜马,魄藏于中;
稻色白,为肺之谷。马善斗象金,为肺之畜。并精出入谓之魄,乃精气之匡佐也。肺藏魄,肝藏魂,魂乃阳之精,魄乃阴之精。阳动而阴静,魂游而魄守,阴阳相济,魂魄相守。魂不游而魄不守,阴阳俱丧。魄不收而魂枯,阳亦消亡,阴阳宜常相济。故叔和云:魂将魄共连。凡人之梦寐,皆魂魄合而成者也。肺热则梦美女相根据,或兵戈相竞;虚则梦涉水田。
合皮荣毛,鼻应于外。
肺主皮毛,上荣于眉,开窍于鼻。白色。小理者肺小,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咳;粗理者肺大,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肺高则上气肩息咳;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肋下痛。好肩背浓者肺坚,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肩背薄者肺脆,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背膺浓者肺端正,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肋偏疏者肺偏倾,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气逆胸痞背疼,喘哮息贲。
肺气太过,则令人喘咳逆气,背痛愠愠然,或胸膈闷之气牵引背疼。又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络脉,逆而不得随经上下故也。息贲者,肺之积名。言其或息而或贲起也,在右肋下,大如覆杯,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旺,旺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
风浮涕塞声重,瘾疹疮疥。
涕乃肺液,伤风则涕流,鼻塞声重,其声哭,其志忧,故哭则泪出。又云肺热涕出,凡黄涕如脓,大如弹丸从鼻中出,不出则伤肺。肺主皮毛,风盛则生瘾疹、疮疥。
热着咽膈尻阴,股膝皆痛,鼻鼻痔或成成渊:
肺通喉舌,候在胸中,故热壅则喉舌肿痛,胸膈满闷。尻阴股膝痛为痿者,肺热叶焦也。鼻端紫红粉刺,谓之鼻。内生肉,谓之鼻痔,流涕不止,谓之鼻渊。皆上热下虚也。
虚极呼吸息微,欠伸溺频,肺痿肺痈或成瘵。
肺主气,虚则呼吸少气不足以息,小便频数或遗。虚甚为相火所乘,则咳而见血,或为痨瘵、肺痈、肺痿。
冷时身颤呕涎。
用力颤掉,声嘶气虚,卫冷甚也。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上膈属肺,故虚寒则善呕沫也。
血燥掌热干咳。
手太阴之别名列缺,起于腕上,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故肺经血燥,掌心亦热。干咳者,肺中无津液也。
补以参阿胶五味子。
山药、紫菀、酸枣仁、麦门冬、车前子、百部、白胶、栝蒌仁、白茯苓。
温必陈皮半夏干姜。
款冬花、生姜、白豆蔻、肉桂、木香、杏仁、苏子。
凉以知母栝蒌桔梗。
沙参、天门冬、玄参、贝母、马兜铃、香薷、枯芩、冬瓜子、萝卜子、犀角、百部、山栀、枇杷叶、人溺、石膏、青黛。
泻必葶苈桑皮蛤蚧。
防风、槟榔、枳壳、通草、泽泻、赤茯苓、琥珀、冬葵子。
轻声美食自清虚。
凡肺病皆因呼叫过度,或煎爆酒面姜椒太过,以致虚实见焉。病者宜轻声缓语以养其气,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以润其燥。
夙兴夜寐防灾害。
秋三月,天地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大肠又名回肠,长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谷一斗七升半;
回肠者,当脐右回迭积十六曲,径一寸半,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魄门上应阑门,长二尺八(寸)而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魄门者,肺藏魄也。又曰广肠,言广阔于大小肠也。又曰肛门,言其处似车缸形也。《内经》以此为一脏,故俗名坠脏。热则重坠或突出,虚则脱下不收。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专主出而不纳。凡肠胃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阑门者,大小肠各受物传化而相会于此,滓入广肠,水入膀胱,关阑分隔,故曰阑门。
肛之重也,仅十二两;肠之重也,再加二斤。
肛门重十二两,大肠重二斤十二两。
总通于肺,而心肾膀胱联系系膈;
肛门亦大肠之下截也,总与肺为表里。大小肠之系自膈下与脊膂连心肾膀胱相系,脂膜筋络,散布包裹,然各分纹理,罗络大小肠与膀胱。其细脉之中,乃气血津液流走之道。
外应在皮,而气血津液润燥不均。
肺应皮,腹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气血津液调和则大便亦调,燥热则便坚而涩,寒湿则便润而利。
风搏耳鸣齿痛便血,或时欲食不食呕吐清水;
便血有远近者,肠系心肾膀胱故也。食则呕吐者,肺风传入大肠,令肠中宛转搏上不欲食,食即呕吐清冷水也。
血壅鼻衄目黄喉痹,或时大指次指肩痛频。
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臂,外上肩之前廉,下齿还退场门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侠鼻孔交目侧,故病如是。
气秘腹满切痛,外注皮肤坚硬;
气滞肠中切痛或鸣,腹满大便秘涩。重感于寒,当脐而痛,即泄。不能久立。若气注于外,挟痰则皮肤坚而不痛。
热秘脐满口疮,内结痔痈痢。
侠脐满痛,大便不通,或喘不能立,或口生疮,皆热症也。湿热内结,则为痔漏肠痈,痢下赤白。者,赤色也。
虚则肠鸣身易瘦,冷则滑脱耳难闻。
肠气虚则鸣,身枯瘦如鸡皮有鳞。虚冷则滑泄、脱肛、耳聋。经曰:邪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
补以粟壳五倍棕榈,
牡蛎、木香、肉豆蔻、莲肉、蓁子、诃子、龙骨。
泻必硝黄续随桃仁;
芒硝、大黄、续随子、枳壳、麻仁、石斛、槟榔、旋复花、榧实、巴豆、葱白、牵牛。
温以吴萸人参姜桂,
干姜、肉桂、半夏、桃花石、木香、石蜜。
凉必芩连槐花茅根。
黄芩、黄连、天花粉、玄参、砂糖。
吁!水谷变化自然妙,
经曰:大肠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难经》曰:唇为飞门(言唇开则食入如飞也),齿为户门(饮食由此而入也),咽为吸门(言咽入不得复出也),胃为贲门(言咽下贲向于胃也),太仓下口为幽门(在脐下三寸。居于幽暗,故名也),并阑门、魄门,合之为七冲门,皆水谷变化出入相冲之要路也。但水谷清芳甘美,运布则为精微,腐熟则为滓秽,乃阴阳自然之妙用也。
食息调燮由于人。
肾有两枚,左属水而右属火;重各九两,右主女而左主男。
左右两枚,共一斤二两,男以左肾为主,女以右肾为主。
连胁系心贴脊膂兮,裹以脂膜,里白外紫如江豆兮,相合若环。
肾连胁下对脐,形如江豆,相并如环,曲贴脊膂膜中,里白外紫。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左右气常相通,静养极者,左右相合,则精不泄矣。
以左言其概,位北水惟悭;
此条专言左肾天一生水,专一以悭为事,所以五脏俱有补泻,惟肾有补无泻。
纳气收血化精,而为封藏之本;
左肾主纳气收血化精,司冬之令,专主收藏,故曰封藏之本。
壮志造无成有,别号作强之官。
肾藏志,意之所存者谓之志。精完则志壮,志壮则精益完,故曰精志自相随。造无为有,男女交媾,造化形容。经曰: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言精志完而强于作用也。又,男曰作强,女曰伎巧。
候在腰而充骨填髓,
肾之候在腰,其充在骨,诸髓皆属于脑,而肾实主之。叔和云: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
窍于耳而荣发驻颜。
黑色。小理者肾小,肾小则脏安难伤;粗理者肾大,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伤以邪。高耳者肾高,肾高则苦背膂不可俯仰;耳后陷者肾下,肾下则腰尻痛,或为狐疝。耳坚者肾坚,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耳薄不坚者肾脆,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耳偏高者肾偏倾,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须发颜面皆肾脉所络,阳精盛注于外,则须发荣盛,面体光润。
风旋目KT无见,或面浮咳水而隐曲不利。
肾风多汗恶风面浮,目视KTKT无所见,若伏有水气,则目下亦肿,名曰风水。不能偃卧,偃则咳出清水,男子身重难行,溺黄,女人月事不行,俱谓之隐曲不利。风盛者,膝胫挛急,不能久立。
气动饥不欲食,或喘急奔豚而胁脊痛酸。
饥不欲食,喘嗽喉中鸣者,肾气病也。奔豚者,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之奔然,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旺,旺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久而不已,令人喘逆少气,竟至于骨髓痿弱矣。胁脊痛者,肾病小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二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热则口燥舌干咽痛,甚则小腹胀而背亦强;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邪克于少阴之络,令人咽嗌肿痛,不可纳食。肾病则大小腹胀痛,背痛引心,厥心痛;引腰者,属肾;引胁者,属膀胱。
虚则心悬骨痿齿摇,甚则梦泄精而囊亦寒。
肾气虚,心悬如饥善恐,惕惕如人将捕,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经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言虚中有热也。齿者骨之属,肾虚则摇动不固。梦泄者,肾气虚而下脱,或挟火邪也。囊寒者,肾气衰也。人年六十,气衰发堕齿落,经脉空虚,七十形体皆极,九十如树之有根耳。
血症口唾肠癖足心热,并湿必发黄胆;
经曰:咳则有血,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刻期,故血见于鼻与口也。又少阴不足脉涩,病积溲血。足心热者,心风入肾也。黄胆者,肾虚为湿热乘之,必口淡脚软,是为虚疸。
冷症胸痹茎缩股内痛,并郁必然黑颜。
骨痹者,肾脂髓枯而不满,故寒冷。甚则至骨,痹痛蜷挛,其人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能振栗者,肝为一阳,心为二阳,肾孤脏,一水不胜二火,故不能振栗也。茎缩者,肾窍二阴,冷则痿弱不举,甚则缩入,俗云脱阳症也。股内后廉痛者,少阴脉起于足小指,走足心,循内踝后入筋中,上内廉股内后廉贯脊故也。黑颜者,冷郁久则精枯不能上注,故面黑颜衰,肌枯肉瘦。
钟乳粉、龟板、龙骨、虎骨、五味子、锁阳、山茱萸、杜仲、山药、知母、莲肉、芡实、覆盆子、桑螵蛸、牡蛎、小草、牛膝、当归、玄参、石楠、合欢、五加皮、楮实。
泻必苦茗猪苓琥珀;
泽泻、茯苓。肾本无泻,此言泻者,伐其邪水邪火也。
温以沉香菟丝附子,
干姜、肉桂、巴戟、葫芦巴、补骨脂、柏子仁、乌药、石楠藤。
凉必知母黄柏牡丹皮。
地骨皮、玄参、竹沥。
吁!早卧晚起阳气复,
冬三月,天地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四时有肾病者,亦宜体此以养微阳。凡肾病皆因快情纵欲,失志伤肾,过服丹药。华佗云:阳剂刚强,则天癸竭而荣卫涸。
静坐独眠藿豆飧。
静坐则肾水自升,独眠则房色自节。藿、葵、黑豆味咸,黄黍、鸡、桃味辛,肾病宜食。
膀胱上口阔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广九寸正,而重九两二铢。无出窍也,资气海以施化,府名津液;膀胱以虚受水,为津夜之夜。有上窍而无下窍,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泻;气海之气不足,则秘隐不通。
透绝顶也,司升降之消息,官号州都。
经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应在毛发,系通心肺;验于皮骨,脏属肾俞。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风搏头疼眼旋目泪,恶心筋骨不利;气滞项拔背强腰折,尻痛胫尤拘。
膀胱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其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揭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前者,从腰中下脊,贯臀,入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脾,挟脊,内过膊枢,循髀外后廉,下合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故病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