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加入书架 A- A+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

  喪服

  陸燿

  吾友徐遜堂之喪。其弟恕堂將為諸孤制服。而疑於所從。客曰。京師士大夫皆白衣冠從事。而未嘗著麻。古之衰服。非時王之制。邵康節曰。我為今人。止服今人之服。似乎其可。而或者據儀禮喪服。及書儀家禮諸書。起而爭之。謂我朝定鼎。改衣冠制度。惟僧道婦人喪服。三者未改。既無明文禁止。曷為廢古衣冠而從時制乎。余謂客固失矣。或亦未為得也。京師白衣冠者。北方無麻也。有麻則必麻衣麻冠矣。衰之為制。前有衰。後有負版。上有辟領。要有帶。下旁有。而下必有裳。一物不備。不成為衰。又古之喪冠。即吉時緇布冠之式。言冠即梁與武在其中。猶言衰即負版辟領等在其中也。以纚韜髮而挽之如梁曰梁。有喪者去纚而為紒。則梁不聳而冠亦貼首。如厭伏然。故又曰厭冠也。冠之材。以六升布覆頂。幅廣二尺二寸。故為三辟積。向右攝之。使與首稱。又以一條布博二寸者。約其前後。如今之帽簷曰武。武者趾也。謂為冠之下趾。故又曰冠卷也。今之為衰者不殊裳。是以婦人之服服男子也。為冠者以紙糊為梁。復以稍細布為三●。蒙其上。而廣止三寸。不足覆頂。是政和之詭製。而非三代之喪冠也。名為從古而實則非古。何如依客所云。而以麻代之。其式並如平居之服。有以即乎人心而合乎禮俗。或問朱子吉服既用今制。而獨喪服用古制。恐徒駭俗。曰駭俗猶小事。恐考之未必是爾。今鄉俗制服。自以為出於儀禮諸書者。正恐其考之未必是也。故識于此。以俟言禮者擇焉。

  上馮師問喪儀書

  陸燿

  不孝慘遭大故。昏迷不知所措。恃老夫子之提誨。如夜行而得燭。誠\不孝萬千之幸。兩次辱臨。飫聞至訓。不孝謹凜奉行。深懼弗逮。惟外間或以反古為疑。不孝循省內訟。自以為皆遵今制。並非古禮。如冠服及百日剃頭。皆京師職官士庶上下現行之例。又案大清律。凡有喪之家。必須依禮安葬。注云定限三月而葬。官員庶人同。又云若惑於風水。及託故停柩在家。經年暴露不葬者杖八十。今不孝擬五月安葬。已逾三月之限。過此以往。近於託故暴露。義所不敢出也。又名律居父母喪作樂。列在十惡之條。例內亦稱民間喪祭之事。凡有絲竹管絃演唱佛戲之處。照違制律治罪。不孝擬不用音樂。亦今之制也。律又云。居喪之家。修齋設醮。若男女混雜。飲酒食肉者。家長杖八十。不孝擬止用素饌。又今之制也。末俗創見以為古禮。不知區區一念。惟以恪遵王制為務。不敢自託古人。以驚世而駭俗也。今音樂一事。查會典內所載品官喪儀。有陳設執事。並鞍馬五匹之文。其執事名數。康熙七年題准。不過數件。並無音樂。若權照藩臬衙門早晚鼓吹之例。設立鼓柵。亦只可縣而不作。免致喧雜。至待客酒肉。則以不孝蘆墟舊俗。悉用素饌。鄉間?樸之風。不可自我壞之。若郡人食肉。鄉人食素。又啟非議之端。故前有一概食素之意。蒙諭以為不便。自宜改之。設有故鄉親友。心於風俗之奢儉。歸咎不孝者。其過至小。可以情諒也。以上諸條。皆就師訓所及。而申請教益者。此外尚有點主一事。不能自決。敢并以請示於左右。古者始死立重。虞而後立主用桑。練而後用栗主。然則初喪之主。尚不以祔廟永祀。謹書生卒年月日於陷中。某官某封於主外。以此謂之題主可矣。何為獨虛王字之一點。延請有爵位者。先朱後墨。而以為光寵乎。劉山蔚曰。服官者。簿書教令皆用朱。以下行上焉者不敢也。人子於父母。而使人肆然下臨之。是豈所以尊之乎。不孝前遭先君之喪。固未嘗請人。今茲欲循舊例。親泣血而書之。并不虛王字之一點。以待貴官長者之辱題。不審於理是否。苫?餘生。五中無主。禮經迂遠。固不可施于今日。即書儀家禮。亦繁重難勝。不孝僅采用十分之一二而已。不免或疑其反古。是可懼也。然人情固有始而駭。中而服。久而且化之者。流寓之人。未諳土俗。所仗夫子為之護持。使得伸其人子自致之情。庶幾不悖禮律。而亦不至大為指摘之叢。則其感激至誠\。猶生死而肉骨矣。

  喪禮二條日知錄

  顧炎武

  濟陽張爾岐言。今人受弔之位。主人伏哭於柩東。賓入門。北面而弔。拜畢。主人下堂。北面拜賓。相習以為定位。鮮有知其非者。不知方伏哭柩東時。婦女當在何所乎。女賓至。主人避之否乎。主人避而賓又至。又將何所伏而待乎。既失男女內外之位。又妨主賓拜謝之節。考之士喪禮。主人入坐於?東。眾主人在其後西面。婦人俠?東面。此未斂以前。主人室中之哭位也。其拜賓。則升降自西階。即位於西階。東南面拜之。固已不待賓於堂上矣。及其既歛而殯也。居門外倚廬。唯朝夕哭乃入門而奠。其入門也。主人堂下直東序西面北上。外兄弟在其南。南上。賓繼之北上。門東北面西上。門西北面東上。西方東面北上。主人固不復在堂上矣。所以然者。其時即位於堂南上者唯婦人。故主人不得升堂也。今主人柩東拜伏之位。正古人主婦之位也。若依周公孔子之故。未歛以前。則以柩東為位。既歛而殯。則堂下直東序西面。是其位也。主人正位於此。則內外之辨。賓主之儀。無適而不當矣。

  禮父母之喪不弔人。情有所專而不及乎他也。孔子曰。三年之喪。練不?立。不旅行。君子禮以飾情。三年之喪而弔哭。不亦虛乎。穀梁子曰。周人有喪。魯人有喪。周人弔。魯人不弔。天子之喪猶可以不弔。而況朋友故人之喪乎。孔氏曰若有服者則往哭或疑末世政重事繁。有喪之人。不能不出。獨廢此禮。有所難者。是亦必待既葬卒哭之後。或庶乎其可耳。

  己亥示道希兄弟

  方苞

  古之祭者。前期必齋。喪必異居。食祭不齋無以交於神明。喪不異居食。則衰麻哭泣皆作偽於其親。先王制喪食於老者疾者。既葬而後。猶有寬假焉。而復寢之期。則斷不可易。人之情食粱肉而悽然念所親者有之矣。御內而不亡哀未之有也。在禮。期終喪不御於內者。祖父母之外惟妻。而餘皆止於三月。非厚於妻而薄伯叔兄弟也。先王立中制節。故法必計其所窮。妻一而已。假而本支繁衍。死喪相繼。皆終期不御於內。則人道為之曠絕矣。故稍寬之。使中人可守。非謂寡兄弟者。必不可節欲以伸其恩也。記曰。齊衰期者。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御於內。用此推之。則正服大功。以浹月為期。小功緦麻。終月可也。其始婚。則小功以卒哭之後為期。禮文具矣。余過時不娶。妻之父母趣之。時弟椒塗卒始七閱月。余入室而異寢者旬餘。族姻大駭。物議紛然。遂廢禮而成婚。至今恨之。茲為家則。食飲衰服。或因事而權其宜。惟御內之期。自緦麻以上。必以所推為斷。夫舅與甥。恩之最輕者也。然女兄弟方痛不欲生。苟有人心者。能即安於燕寢乎。大功以上。則視骨肉之眾寡而加隆焉。記曰。小功皆在他邦加一等。不及知父母與兄弟居加一等。此先王稱物之情。而使之自厚於人道者也。齋期已前具。民無恒產。財匱而事劇。不能一稟古制也。

  跋方望溪先生教忠祠禁

  汪師韓

  望溪先生年七十有五。告歸金陵。建宗祠曰教忠。以其五世祖四川都司斷事諱法者。死節於明建文朝。故云忠也。既參酌古禮以定祠規。又援周官以鄉三物教萬民。以鄉八刑糾之。閭胥掌觥撻罰之事。立為祠禁。所禁修例至約。獨於喪禮不御內加詳。其言古者三年之喪。非殯奠葬祭。夫婦不相見。語家事必於中門之外。必以晝。不得入房室。犯者撻四十。婚嫁喪疾費不給。期三月。大功浹月。犯者撻三十。喪疾費不給。父母忌辰。前五日率子孫與奠者。齋宿外寢。祖父母伯叔兄弟三日。高曾二日。薦新俗節亦如之。撻罰與期大功犯禮者同。且也。三年之喪。期不飲酒食肉。期浹月。大功終月。違者撻三十。罰不行。惟小功緦麻。撻罰不及。條約成書。見者怪之。身後其子孫亦不能行。然其詞豈不至今閱之凜凜哉。先生為少宗伯時。值國喪。所教習庶吉士。二十七日之內。齋宿館舍無敢飲酒食肉者。他部院未嘗有也。先生好說禮服。先是友人有在京聞訃者。先生往唁。諄諄以不內宿相勉。師韓習聞焉。而今復見遺書於身後也。嗚呼。禮教衰。人之良心日以澌滅。而一二鉅公達人。務為通侻。取悅於俗。寒門末學之士。藉為口實。倘皆得若先生。執禮硜硜。安見無聞風惕厲者。即不肖如師韓。奉先生教。往丁內外艱。幸不陷於非禮。顧頻年為客。期功之服。忌日之奠。愧不能盡行如先生說。夫世豈無讀先生書而笑其迂者。而亦必有讀之而其心愧恥若撻於市。則其干城名教者大矣。

  齋期

  全祖望

  問亭林先生。謂七七之奠。本於易七日來復。是以喪期五五。齋期七七。皆易數也。其說近於附會。然否。答曰。亭林儒者。非先王之法言不言。至此條則失之。然此乃其未定之說。在初刻日知錄八卷。及晚年重定。則芟之矣。自知其失也。七七之說見於北史。再見於北齊書孫靈暉傳。萬季野曰。究不知始於何王之世。三見於李文父所作楊垂去佛齋記。及皇甫持正所作韓公神道碑銘。則儒者斥之之言也。亭林何所見。援皋復之禮以為緣起。夫皋復之禮。始死升屋而號。豈有行之四十九日之久者乎。鸛浦鄭氏。居喪無七七之齋。然其每浹旬一奠。亦非也。考之禮。大夫則朔望二奠。若非大夫。則但行朔奠一次。謂之殷奠。然則五品以下者。奠三次。五品以上者。朔望日各一次。凡十次。是禮也。

  厚終論

  陳祖范

  古之葬其天親也。擗踊哭泣。盡禮盡哀。附身附棺。必誠\必信。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人子之所得致於親者。如是而止。倘進乎是而更有可以用吾力者。聖人必且為之。然而無有也。釋道兩家。乃有所謂薦亡超度之法。舉世皆以為不可已。原其本。似亦近乎仁人孝子不忍死其親之極思。而不知其非也。夫死之異名見乎儒書者。曰終曰卒曰化曰亡曰喪。皆形體澌壞。精氣離散之義。老莊家乃以生為夢為寄為來。以死為覺為歸為去。生既是來。則必有從來之處。死果是去。則必有如往之方。有所從來。夫豈無好醜。有所如往。夫豈無苦樂。于是輪迴因果天堂地獄之說。昭彰燀赫。總歸於不可致詰。皆由此而起。夫人之喪其骨肉也。天望而地藏。心求而目想。焄蒿悽愴。欲從末由計無復之。忽有告者曰。爾親無乃不得所乎。無乃有所須乎。有術焉。可以資助之且拯拔之。則其子孫宜不計其果然與否。而姑竭力為之矣。吾故謂齋醮之舉。亦緣於仁人孝子不忍死其親之極思以故。雖有賢智。鮮敢排斥而不用也。雖然以古聖人之智。而智有所不燭。以古聖人之仁。而仁有所不周。君子有終身之喪亡。則弗之忘矣。忠愛其親如此其至也。然所以為親計於地下者。竟窮而無能為力。反不及浮屠氏。黃冠師。使天下後世孝子慈孫。必資於彼而後得以無憾。則亦何足以為聖人。吾將極論之。而麤引其端云爾。

  弔說

  陳祖范

  曲禮云。知生者弔。知死者傷。鄭注。弔傷皆謂致命辭也。孔疏。謂弔辭乃使口致命。若傷辭。當書之於板。使者讀之。而奠致殯前。此後世祭文之濫觴也。雜記云。相趍也出宮而退。相揖也哀次而退。相問也既封而退。相見也反哭而退。朋友也虞祔而退。視恩之厚薄。為去之遲速。有此五等。至於朋友。已屬四累之上。相趍謂本不相識。但聞姓名而來會趍喪者。相揖謂曾會他處而相揖者。二者最為疏外。亦在來弔會葬之中。則人數自當眾多矣。兩漢親喪致客。亦務誇多。項梁主辦吳中喪事。至與大徭役同。則吳中喪事之靡文。由來久矣。今之人素無交與。而妄弔其喪者。豈亦猶行古者相趍相揖之禮歟。

  論弔喪

  毛奇齡

  周禮以喪禮哀死亡。即今弔喪之禮是也。以弔禮哀禍。則謂遭水火。如宋大水。魯莊公使人弔。

点击下载App,搜索"皇朝经世文编2",免费读到尾